武则天,是一个颇有历史魅力的名字,是一个似传奇而非传奇的历史人物。她是唐朝开国功勋武士的次女,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主持朝政30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昭于世。
武则天自幼聪明伶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之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公元637年,14岁的武则天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武则天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遂赐号“媚娘”。不久,太宗又发现武则天学识尚好,且懂礼仪,便把她从侍穿衣着的行列,调入御书房侍候文墨。这一变故使武则天开始接触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宫廷大事,并能读到许多不易得见的书籍典章,眼界顿阔,日渐通晓官场政治和权术。
公元649年,太宗去世,武则天与所有嫔妃,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后,因早先与则天关系暖昧,尽管按例武则天被送进了感业寺,然李治仍对她魂牵梦萦,在上台后不久,就迫不及待地将她接进了宫,晋封为“昭仪”。
公元655年,极受高宗宠信的武则天,在内宫的斗争中稳操胜券,并日促高宗立己为后。当高宗把废皇后王氏,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打算向诸遂良、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说明后,立即遭到强烈的反对。他们认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为后。但是,高宗的主张也得到武则天的同谋许敬忠、李义府等一些朝中要员的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高宗终于在这年的十月断然颁诏,废皇后王氏,正式册立则天为皇后。自此,皇家内宫大权,全部落入武氏之手。
公元683年,唐高宗病逝,由武则天所生的第三子李显继位。唐高宗共有八子,其中武则天生了四子:李弘、李贤、李显、李旦。早先册了宫人刘氏所生的李忠为太子,后被武则天用李弘所取代。李弘成了太子,却在许多方面与母亲不同心而遭鸩杀,又立李贤为太子。李贤仍看不惯母亲,结果流放远地,被逼自杀。李显是个无用之人,加上唐高宗有遗言,凡不能决定的军国大事,均由武则天处置,因而他只是个供摆设的傀儡,实际是皇太后武则天在临朝称制。
尽管李显无半点君主气象,可武则天为了加重她专权的威势,仅两个月,就将他废为庐陵王,外迁到房州。另立李旦为帝,即唐睿宗。李旦是比李显更为虚化的政治符号,大小政务的处理权,全部落到了武则天手里。
公元690年,武则天又废掉了唐睿宗,向天下宣布易唐朝为周朝,自己登上皇位,号“大周圣神皇帝”。
作为女皇的武则天,以她独特的政治手腕,经营她来之不易的周朝。为打破传统政治格局,以建立承认她的政治基础,她一边不拘一格,把仕途向所有人开放,有意造成官吏冗多的现象;一边对那些不称职者,随时予以贬职与杀戮。这种带有滥用性质的用人方式,为她改造了朝廷的人事组织,彻底实现李政由己出的政治局面。然而,同时她又用她的慧眼在审察着臣僚,对那些正直并有才干的大臣,如狄仁杰、姚崇、宋璟等,不仅给予一定的保护,还放手予以任用。在这些大臣的辅助下,朝廷逐渐出现了转机与生机。
武周王朝是乱的,但只是乱在初期,乱在官场,乱在中央,整个社会基本仍处于安宁的状态。当中央政府按照武则天的意志被改造后,乱就结束了,政府重新发挥了正常的政治功能。客观而言,武则天的政治作为,大部分还是建设性的,其为“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做了承上启下的工作。
然而,不管武则天多么精明强干,在改唐为周后,作为李唐皇族的媳妇,又作为武氏家族的族长,她仍遇到了一个难以克服的悖论式的难题:在她百年之后,到底将皇位传给儿子,还是传给侄子?传给儿子,无疑会恢复李唐王朝;传给侄子,在姓氏上虽顺理成章,可究竟是传给了外人。武则天为此踌躇日久,在狄仁杰、李昭德等大臣的劝喻下,最终,她将李显接了回来,立为太子。
公元705年初,趁年事已高的武则天病重之机,宰相张柬之会同大臣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组织羽林军发动了政变,杀死张昌宗、张易之兄弟,逼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的武则天将皇位传给李显,使李唐王朝复辟成功。当年的年底,被迁入冷宫的武则天在弥留之际,被迫取消了武周的帝号,改称“则天大圣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