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牢固根基
英语的学习过程也是一点一滴积累的过程,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与语文不同,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我们要完全从头学起——我们要背单词练发音、学句型……学习任何一种语言,基础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初中生们一定要注意打好基础。英语的基础没打好,过后是很难补救的。
不论是打基础,还是提高英语水平,大声朗读都是一个必备的好习惯。首先,大声地读出来有利于发现发音、语调上的不足,有助于练得标准的口语。我在初中刚学英语时,总是由于害怕读不准而不敢大声朗读,结果越不敢读也就越读不好。这使得我入大学后为了提高口语水平还很伤了一通脑筋。另外,大声朗读还能增加语感、强化记忆。经常大声朗读可以使单词、句型、脱口而出,这对口语和笔试都大有好处。现在《李阳·克立兹疯狂英语》十分流行,这就是一种以大声朗读为精髓的英语学习方法。它提出“asloudlyaspossible;asquicklyaspossible;asclearlyaspossible”的“三最原则”,要求你按照这个原则去读英语,做到“说一句,顶一句”。我曾购买过李阳克立兹的学习资料学过一段时间,觉得这确实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此特向大家推荐。
作为一门语言,英语的学习很重视“交互性”。因此为了提高英语水平,也为了使英语的学习过程更为轻松愉快,我建议同学们找一个《partner》共同学习英语。一个好搭档可以增加学英语的乐趣,提高学英语的效率。你们可以进行会话,来练习口语,复习句型;也可以一人念文章给另一人听,分别练习口语和听力;你们还可以有意识地用英语表达自己想说的话,这有助于提高作文水平。大学里,有很多同学找partner一起学英语,事实证明这是个好办法。
中学是英语学习的初期,这个阶段还不适合自学,而必须重视老师的指导。初一时,我的学习习惯不太好,上课听讲不专心,喜欢自己在底下自学。这个坏习惯对我的英语成绩影响最大。大学里,我曾选修过日语,更加深刻体会到在学习外语初期,老师指导的重要性。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正式学习一门外语之前,我们对它的把握几乎为零,没有任何基础。不像数学、语文等课程,日常生活中总有或多或少的接触。学习外语,一切都是从头开始,所以初中生们一定要注意听课、勤于练习,努力把学英语的第一步走好。
再来说一些针对中学英语考试的具体问题。听力、语音、语法都是依靠平时的积累,这儿就不再多说。阅读理解是占分比例很大的一个部分,而且其得分情况较语音语法题而言,有着更大的临场发挥的因素。做阅读理解时在看短文之前,可以先浏览一下问题,从而对短文的重要思想有个大概的把握。阅读短文要尽量一气呵成,中间偶尔有词句没有看懂,也不要过久地停留,不妨跳过去看下文,也许你会发现那些词句并没有妨碍你对重点部分的理解和对全文的掌握。此外,平时多加练习,控制好做题速度就可以了。改错是英语考试中的另一个难点。我在初做改错题时,常常在十题中只能找到六七处错误。后来题做得多了,我就总结发现错误无非是出现在语态、时态、词组、固定搭配、句式和文章上下文的连贯这几个方面。在不能一眼就看出错误的的情况下,可以逐个从这几方面考虑,一般都能发现错误所在。作文也是考好英语的一个关键。英语的作文不象语文要求那么高,只要扣题、中心句突出、基本没有语病就算合格了。不过,要想得高分就最好使句型多样化一些,词汇丰富一些。此外最好用上一两句英语中经典的句子。这就要求平时留意积累一些谚语俗语,在写作文时,就可以用“asthesayinggoes……”把你想用的俗语引出来。这在判卷老师的眼中一定会是个亮点。
在考场上,要减少失误丢分的方法是看清题、看全题、考虑全面,时态、语态、句型、搭配各个方面都要兼顾。另外,和语文一样,对于很犹豫、模棱两可的题,要相信自己的语感和第一判断,做了选择后就不要轻易改动。最后,就是作文尽量保持整洁。写完之后检查一遍避免常识性的拼写和语法错误。
历史政治:死记硬背+理解与诠释
有不少人认为,历史是一门“死记硬背”的课。这话有一定道理,因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年代和人物都必须牢记,背诵是必不可少的。但它又不全对,因为:首先,仅就背诵而言,“死”和“硬”的背诵是效率低下的;另外,历史考试考察的也不仅仅是你对史实的掌握程度,还要考察你对历史的理解与诠释。
在对历史的学习中,背诵的功效首先体现在对史实的掌握上。要使背诵有效率,仍可以使用前面提到的“循环复习法”。每学完一章即刻复习一下,牢记重要的史实,理顺整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之后还要进行反复的循环的复习。在历史点复习中,由于内容太多,为了使复习全面、系统,最好理出几条线索,按照线索巩固记忆。历史的发展无非是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各国政权的变更,到了近现代,更有全世界为了和平、发展所做的共同斗争和努力。所以,可以按经济、政治、文化思潮三条线索进行串联记忆,而且要注意这三者总是互为因果、密不可分的。在这三条大线索下,又可以再按国家分出分支来记。学习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史时也应该按上面所说的三条线索来串记。
背诵除了能够让你掌握史实,为答题奠定基础以外,还能为你的答题润色,有利于准确表达。历史考试中材料分析题、论述题都是占分很多、主观性很强的题型,准确表达是做好这些题的关键。不少同学在做这类题时有尽量多写的习惯,这个习惯是不好的,它会使你的答案拖沓冗长,反而埋没了可以得分的点。高考结束后,我们省是先估分再报考志愿,明确自己的答案能否得分对于准确估分至关重要。那时,我们班就有不少同学由于答题表达得不准确、似是而非而造成了估分的失误。所以在历史的答题中要努力地做到说一句顶一句,把自己能想到的要点都明确地表达出来。这里我强调背诵对准确表达的作用,是因为课本是写得最简单明确的书,其中的每句话都是准确表达的经典。它的短短数言就可以把你长篇大论都未必说得明白的话表达得清清楚楚。原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历史中的许多东西,比如某一事件的背景和意义,理解就行了,用自己的话表达,不必死记。但从后来考试中发现,我的“理解”常被“自己的话”表达得罗里罗嗦、词不达意。有了这一发现后,我一般能背的就背了。当然,这不是背语文课本,一些字词上的小出入就不必追究了。高考前夕,我的历史老师组织我们背过每一章前面的引言,我认为这种做法很有效。因为引言表达精彩,还为整章内容理清了线索。背诵一下是大有裨益的。
背诵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以理解为前提的。前面说的按线索记忆就要求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进行理解记忆。历史的内容那么多,是不可能硬生生记下来的。你可以把按线索总结出来的历史发展的关键步骤写出来,贴在醒目的地方,方便平时看着它默记。为了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和诠释能力,可以在课余看些关于历史的书籍。但是最好少看虚构成分过多的历史小说和观点偏激的文章。即使看了也不能用在历史考试的答题中。因为中学生的历史考试并不支持另类的解答,完全用太有个性的观点作为自己的答案点是比较冒险的,所以得先压抑一下。
历史应试技巧中最重要的是看清题、审好题。做到这一点就不会有大的失误了。特别是做材料分析题时,要注意材料的出处等小细节,那可能对你的判断有很大帮助。要充分运用给出的材料,如果某些问题实在答不出来,不妨从材料上拣些重要的句子抄下来。因为有时候答案就在材料之中。做主观题还要注意前面说过的“表达准确”。一个要点一两句话说清楚就可以了,别拖沓。客观题中,不定项选择是个难点,考试时尽量想全面,但切忌钻牛角尖。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多总结做题经验。
政治的学习与历史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同样强调背诵又注重理解,因而许多方法也是通用的。如循环复习法和应考时应对材料题的策略等等。
不同的是政治章节之间的相关性较弱,所以总复习是难以理出一条贯穿全部内容的线索。但最终高考时又总是有不少综合性的题目,要求你能灵活运用多个章节的知识。对此,我觉得不妨把课本的目录记一下,答题时将每章的大标题回顾一下,来找出相关的章节,答上切题的内容。政治考试中选准主观题的答题点非常重要,一旦选错,即使答得再多也是得不到分的。所以,审题时要努力揣摩出题者的意图,这同样需要平时多加练习。
说到练习,我认为有一两本好的参考书非常重要。记得我每个学期都有一两本翻得很破的参考书,我觉得它们对我学好政治做出了很大贡献。一般说来,参考书需要两本。一本是对每章知识点总结得很到位的参考书,用来帮助记忆;一本是题目出得好,且答案简单明确的习题集。你可以从老师推荐的参考书中选出这么两本来。参考书看得太多太杂是没有好处的,一是因为时间、精力有限,二是因为一些不好的参考书给出的答案是不准确的,看这种书不利于你练习审题。另外,平时有机会可以多看一看《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之类的节目,这一方面有助于了解时事,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对时事的分析能力。
政治在应试上与历史类似。答主观题尽量简明扼要,表达准确。不同的是答政治题可以尽可能的多联系时事进行分析,这会为你的答案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