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北大成功学习法
14574500000040

第40章 给自己搬个梯子(3)

所以,在高三复习的紧要关头,我在保证其他功课复习进度的前提下,着手花大力气来复习政治。政治的客观题其实和历史一样,也都是来自于课本,但是它更强调的是理解力。比如说,可能会出一个诗句或是一个现象,让你来判断这说明了哪些哲学原理,表面上看是风牛马不相及,但实际上题目的本质是考察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是说不单是要背熟一些命题,更要搞清楚,这些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这样就不难做出判断了。因此,我抽出很多时间来专门复习政治书中的重要理论和命题,同时还经常思索它们的具体含义。另一方面,我还购买了一些经典的政治例题解析,经常做题,经常思考为什么选择这个,为什么不选那个,诸如此类的问题,训练自己的思维方式。我们做题不正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出题人的不一致,这样的话,我们所做的判断就同答案不同。所以,多做题的目的是使自己多考虑出题人的意图,看他们出这道题想考察我们哪方面的知识,看他们喜欢用哪种方式来引出一个命题。而且,做题做得多了,也会发现政治选择题的解题规律:有些多项选择题,一看题目就知道改选什么,这样的话就从四个选项中选出这些答案;也有些多项选择题,看到题目后不知道具体选什么,这时候可以采用排除法,把明显不正确的答案剔除掉,剩下的自然是正确的;还有的多项选择,很难判断或者用排除法也难以选出正确的,这时候就需要充分开动脑筋,先看出题人要考的是哪部分的知识,而后回忆这部分的内容,对于每一个答案都作出具体认真分析,从而得出答案。而单项选择题则比较简单,主要方法是把题干和题枝进行比较,题干就是指单项选择题的题目,它有一个内涵和外延,而题枝就是四个选项,也有各自的内涵和外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一定要选出跟题干完全合一的答案。这些仅是抽象的理论上的说明,要使题目准确率不断提高,就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在不断做题的过程中,领悟这些方法的含义,同时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我就通过这些努力,提高了自己对于选择题的应试能力,尽管在考试前成果还不是很明显,但在高考过程中,也许是所积累的东西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最终的结果是,多选题错了一个,但选题也错了一个,这应该是比较好的成绩了。

关于政治的论述题和简答题,我在复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历史题差不多,但是在这里不是记忆一些固定的题目和答案,而是背诵一些当时刚开过的会议的重要文件。其实这一点很关键,因为政治的简答和论述,更多的要求考生能够用一些文件上的语言来说明问题,或者说,在说明一些现象或命题的时候,能够有机灵活地运用文件上重要的语言和论断。高考实际上是出于高中和大学的衔接处,所以一方面要考察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查学生自身的一些素质,特别是政治理论修养。因此熟背一些重要的报纸上常出现的话语对于拿高分非常必要。我们那时候就是由政治老师复印当时刚开过的党代会上江泽民所作的报告,我们在冲刺阶段经常背,最后在高考答题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从而保证了主观题不失分。

经过这种有意识的锻炼和巩固,我的政治成绩在高考过程中有了非常显著的提高,同许多进入北大的考生相比,是一个很显著的优势。可以说,当时凭借自己的毅力和理性的分析,终于在这个弱势科目上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

考试:平常心态中的不平常

刚进入文科班的时候,我的各门功课并不都是在班上居于前列,然而高考成绩下来,我每一门功课都是文科班的第一名,总分更是比第二名高出四十多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在保证优势科目的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劣势科目成绩。因为,高考是一场团体战,屋门中的任何一科都是至关重要的,正如我们当时的校长所说的“木桶原理”那样,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最高的那片木板,而是取决于高度最低的木板,如果只重视最高的木板,不提高其他木板的长度,木桶盛水的多少是不会改变的。高考也是这个道理,只有每一门功课都是在中等偏上,那么才能保证总分排在前列,而加入有一门功课拉了后腿,哪怕其他的成绩都很好,总分也很难达到一个制高点。所以,我就仔细分析自己的劣势在哪里,优势又在哪里,一方面努力的学习优势科目,使成绩不下滑,甚至提高几分,另一方面则努力弥补劣势科目,力求有比较大的突破。可以说,我的数学、政治原先都是我的劣势科目,但我花了很大心思来弥补它们,在保障其他科目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使这些都摇身一变,成为我高考过程中拿分的重要科目。

除此以外,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还要注重考试的心态调整。在高考过程中,既不能过于紧张,这样往往导致发挥失常,很多人都有这种情况;同时又不能过于放松,这往往会出现作题粗心,出现许多不该出现的错误。而如何调整考试心态呢?一方面要借助于自我的心理调节,在对自己充满信心的同时,对高考加以充分的重视,特别是看到不会做的题,可以安慰自己:我都不会做,别人就更不会做了;如果我一旦作出来,肯定会高出别人很多分。另一种调节方式则是借助于外力,借助于高考前多次的模拟考试。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是收益颇多的。我们从上高三的时候开始,就实行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这些考试,无论是什么形式,我都把它们作为高考来加以重视,这主要是从考试心态上说:不骄不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谓的不骄不躁,就是遇到题目好做的时候,不浮躁,认真对待,防止因为粗心大意而失分;遇到题目比较困难的时候,则是不灰心,更不妄自菲薄,努力把自己会做的题的分值都拿到,然后回过头来做不会的题。记得有一次比较正规的模拟考试采用黄冈中学的题,所考察的知识点都比较怪,出离了原来比较正统的考试形式。所以做的过程中很不顺手,但我就安慰自己:我不会的别人就更不会了。稳住自己的心态,扎扎实实地争取把基础题都做对,而后转而看其他的能不能做出来。所谓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主要是让自己要有一个比较平常的心态,无论考试成绩怎么样,都要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知和判断。进入文科班后,我就已经是稳居第一名了,每回都比第二名高出二十多分,但我没有自鸣得意,而是努力寻找自己的弱点,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力求每进行一个阶段的复习,都能使自己有一个突破。而当高考前倒数第二次考试,我仅比第二名高出一分,很多人都觉得可能是我的潜力已经发挥殆尽了,而我自己在那个阶段也觉得学得比较吃力,所以对自己有些怀疑,不是太自信了。但是当时校长对全校尖子生的一席讲话则让我茅塞顿开:“高考就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的记忆和认知规律就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可能会在某个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变得糊涂起来,很多原来清楚的事情变得不清楚了,但过了这个阶段往往就会出现认知上的飞跃。”我结合自己的情况想了想,觉得自己也应该是这种状况,所以就期盼自己早日渡过这个艰难时期,进入到质变的飞跃阶段。这种认知使我对自己又恢复了自信,用平常的心态来看待自己所要走的每一步。最后的模拟考试来临的时候,我又重新超出了第二名二十多分,但我心中非常清楚:真正的关键性的战役是高考,这不过是个小小的热身赛而已。迎接高考的心态调整还在于:如何在平常的模拟考试和高考的复习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或者说,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我的经验是,一定要分清什么是自己的长期目标。当时我们的老师为了激励大家的斗志,实行了一种比较有效的办法——每进行完一次模拟考试,就按照成绩重新排定座次。这种办法对同学们的激励可想而知,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压力。试想,这种排定座位的方式,让每个任课老师走进教室一看,就知道这次谁进步、谁退步了。大家为了排到很好的座位,每进行一次模拟考试,就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其中,追求一种短期效应。但我由于自己有着一套和老师不同的复习进度,所以把模拟考试看得不是太重要,而是把重点精力都放在怎么有效的弥补自己的弱点,来迎接最终的高考上了。也就是说,我不是为了模拟考试来放弃自己的复习计划,而是把模拟考试作为对自己复习效果的一种检测,找出自己没有掌握的地方来加强和巩固。所以,当时可以不受什么干扰,始终把高考作为自己奋斗的大方向,而不是为了一些小的测试手忙脚乱。

经过这些方面的准备,我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怀着一种对自己的信念,走向七月,走向那个让我朝思暮想,能够让我一展身手的季节。在这里,似乎只是把以往所有的汗水和智慧加以挥洒,只是把岁月积淀的阅历加以升华,而就是这样,过去所有的努力都在这短短的两天半的时间里构建成一座桥梁,一座通向成功的桥梁,一直延伸到梦想升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