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军统特务实录
1457600000097

第97章 军统“娃娃”少将沈醉云南起义1

沈醉参加云南起义

在内战结束前,国民党军统特务们,眼看国民党大势已去,开始各做打算,有的跟着去了台湾,而有的则起义投诚,军统四大杀手之一、著名的“娃娃”少将沈醉,就选择了后者。

提起沈醉,很多人不是很熟悉,但是提起《红颜》里的特务严醉,很多人都知道,其实,严醉的原型,就是军统特务头子沈醉。

1949年12月9日,沈醉被云南省主席卢汉扣押。第二天,沈醉就听从了卢汉的建议,主动参加了云南起义,并起草了起义电文,号召部下放下武器,支持云南和平解放。随后,沈醉协助卢汉逮捕了昆明的大多数特务,包括在重庆执行完大破坏任务后逃至昆明的军统西南区正副区长徐远举、周养浩与军统经理处处长兼重庆办事处主任郭旭等军统的高层特务。1960年11月28日,沈醉作为第二批特赦人员被人民政府特赦,在周恩来的亲自安排下,与其他被特赦的前国民党党政军要人,如杜聿明、宋希濂、王耀武、陈长捷及前满洲国首脑溥仪、溥杰等一起,担任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专员。

解放后,沈醉一直从事写作工作。先后写了《我所知道的戴笠》、《杨虎城被害经过》、《解放前夕军统在云南的活动》、《抗战前军统特务在上海的罪恶活动》、《中美合作所内幕》、《爱国将领卢汉》、《我这三十年》、《我的特务生涯》、《人鬼之间》等书。

1980年年底,沈醉同他的女儿沈美娟到香港探亲,沈醉在美国、加拿大及港台等地的许多亲朋故旧和学生都劝他留在香港,然而沈醉还是回到了北京。

1996年,沈醉在北京病逝,终年83岁。

沈醉在军统的18年

沈醉出生于1914年,湖南湘潭人。18岁加入复兴社特务处,在军统局成立后,沈醉一路高升,28岁时就被授予少将军衔,所以人称“娃娃”少将,抗日战争期间,沈醉长期在上海从事特务活动。

说起沈醉,也算年少有为。18岁时,沈醉到上海投奔姐夫余乐醒,就在复兴社成员余乐醒的介绍下,加入了复兴社。别看当时沈醉只有18岁,却聪明过人、少年老成,刚进复兴社没多久,就立下了大功。

那一天,余乐醒收到戴笠从南京发来的密电,密电中说,复兴社上海区情报组组长徐昭俊有越轨行为,要求余乐醒迅速将徐昭俊逮捕,密送南京。收到这份密电后,余乐醒就发起愁来,这个徐昭俊,身高力大、腿脚敏捷,武功很好、枪法也准,要逮捕他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怎样才能把他抓起来呢?18岁的沈醉见姐夫心事重重,打听了缘由,竟然拍着小胸脯说:“姐夫莫愁,这件事就包在我身上。”余乐醒诧异地盯着沈醉,沈醉笑了,如此这般地将自己的计划说了一遍,余乐醒听完,脸上就有了笑模样。

第二天,余乐醒就带着沈醉找到了徐昭俊,跟徐昭俊说,沈醉闯了大祸,被戴笠命令带往南京接受调查,请徐昭俊帮忙,协助把沈醉送到南京。徐昭俊一看沈醉,摇了摇头,他也素知余乐醒的这个妻弟调皮捣蛋,不是省油的灯,所以也就信以为真,还答应余乐醒,到了南京,在戴笠面前好好说说,请他从轻发落沈醉。

然而,等到了南京,徐昭俊带着沈醉一进戴笠的办公室,戴笠就下令手下把徐昭俊五花大绑了起来,徐昭俊大呼抓错了人,应该抓的是沈醉,年少的沈醉却二话不说,看着戴笠和徐昭俊直乐。

这次抓捕行动,令戴笠对沈醉印象颇佳,也让沈醉在复兴社迅速站稳了脚跟。后来,戴笠决定重点培养沈醉,并派他担任复兴社特务处上海特区法租界行动组的组长。此后,在一些行动中,沈醉的机智和灵活令他平步青云,很快就被任命为稽查处上校处长。

当时在上海,法租界是中共和民主人士的天堂,在这里,国民党的警察不可以随随便便抓人,复兴社的特务们也不能轻举妄动。

当时,青年女作家、左联成员丁玲住在法租界,沈醉就曾经派复兴社特务们盯视过她,意欲在适当的时机逮捕丁玲,破坏共产党的地下组织。鲁迅那个时候住在英租界,沈醉也派人去盯视过。当时,鲁迅、宋庆龄、丁玲,还有许多人,都在沈醉的黑名单上。

沈醉曾经亲自盯视过宋庆龄,并曾经企图暗杀宋庆龄。最初,沈醉派复兴社的特务给宋庆龄送去了装有子弹的信件,后来,沈醉就计划在宋庆龄每天乘车经过的路口制造交通事故,来实现暗杀宋庆龄的计划。只是当各项准备工作都已经做好时,蒋介石迫于各界压力,通知戴笠取消暗杀宋庆龄的计划,沈醉才没有对宋庆龄痛下毒手。

军统局成立后,沈醉深得戴笠信任,时任上海特区法租界行动组组长的沈醉,被派到了炮火最严密的虹口区搜集情报。当时,沈醉的工作非常危险,而上海特区法租界行动组的特务们,也一个个倒在了日特的枪口下。然而,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沈醉却多次出色地完成刺杀汉奸和日伪官员的任务,因此深得戴笠信任,升任军统上海站少校行动组组长、常德警备司令部稽查处上校处长、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等职,在军统局中以“年纪小、资格老”而著称。

在军统局改组保密局后,沈醉出任国防部保密局云南站站长、国防部少将专员、云南专员公署主任、中将游击司令等职。沈醉在军统局工作18年,最终却参加了云南起义,投诚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