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北师范大学要求报考者身高须在1.72米以上,女生身高在1.62米以上;黑龙江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和桂林工学院要求男生在1.70米以上,女生在1.60米以上;渤海大学对男生要求是身高在1.65米以上,女生为1.60米以上;而巢湖学院要求男生在1.68米以上,女生在1.58米以上。
(2)医学类专业
医学类对身高有要求的专业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法医学专业,如皖南医学院和山西医科大学的法医学要求男生身高在1.70米以上,女生在1.60米以上;二是护理学专业,如湖南中医药大学要求男生在1.68米以上,女生在1.56米以上,广西中医学院要求女生身高不低于1.55米(不招男生),泸州医学院要求男生在1.65米以上,女生在1.58米以上,成都中医药大学要求考生身高不低于1.58米;三是其他医学专业,如山西中医学院的中医学(医学英语方向)要求男生在1.65米以上,女生在1.55米以上,右江民族医学院的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求男生身高在1.65米以上,女生在1.50米以上。
(3)师范类专业
如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长江师范学院等院校,所有师范类专业要求男生在1.60米以上,女生在1.50米以上。
(4)其他专业
小语种专业、表演专业、舞蹈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等,多数高校要求男生在1.70米以上,女生在1.60米以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要求男生在1.70米以上,女生在1.60米以上,原因是该专业为涉外专业;吉林师范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也要求男生在1.70米以上,女生在1.60米以上。
真相57“男女生分别划线”是性别歧视吗
案例播报
2012年高考招生期间,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小语种专业录取分数线引起了社会上关于“男女有别”的讨论。
这几所名牌大学在提前批录取小语种专业时,男女生分别划线,而且男生的分数均比女生分数低,有的专业甚至相差十几分。
为此,妇女权益公益人士吕频和律师黄溢智分别向教育部申请信息公开,要求公布2012年的高考招生中,教育部批准了哪些高校的哪些专业可以限制男女生录取比例,并提供相应依据。
教育部在10月15日的回复中称,目前允许高校确定男女比例招生的特殊专业,包括3种类型:与特定职业要求紧密相关,且职业对男女比例有要求的专业,如军事、国防、公共安全类专业;从保护女性的角度,适当限制女性报考,如航海、采矿等专业;个别招生数量有限且社会需求有一定的性别均衡要求的专业,包括部分非通用语种专业、播音主持专业等。
教育部称:“所有设置男女招生比例高校的招生简章和招生规则,在我部‘阳光高考’平台上都事先有公布。”
案例点评
在这个男女平等的社会,参加高考的男女生也应该是平等的。所以,每年高考前夕,教育部为了保证高考录取的公正、公平,都要颁布一年一度的招生条例,其中一条明确规定:“未经教育部批准,高等学校不得擅自制定男女生录取比例”。也就是说,不论男生女生,分数面前显高低。
这当然是针对大多数高校而言。请注意,教育部说的是“未经教育部批准”,换句话说,如果经过教育部批准,高校就可以制定男女生录取比例。
然而,高校在录取时“打擦边球”的事例并不少见。有一所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领导对媒体坦言:虽然本校各专业招生时并没有规定男女比例,但对于男女比例失调的专业,在录取时还是“有点动作”,可以随时“找借口淘汰女生或男生”,有时为了招到紧缺的男生或女生,不惜降分录取。
事实上,像小语种专业录取时的“男女有别”现象由来已久,早在2005年高考期间,就有考生家长向媒体投诉,质疑北京大学:“按照男生的分数线,我女儿上北大没问题,为什么北大要在小语种的招生上搞男女不平等呢?”北京大学有关负责人当时解释说,这样做是为了缓解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因为外语专业女生太多,会影响到以后就业。学校这样做是经过北京市教委和教育部学生司批准的。
吕老师提醒
1.男女生比例失调的院校
在各类高校中,男女生比例失调的院校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女生占多数的院校,如外语院校、师范院校以及财经院校、医学类院校等。
第二类是男生占多数的院校,如矿业石油冶金院校(多改名为科技大学或理工大学)、铁路院校(多改名为交通大学)、建筑院校(多改名为工业大学)。
2.招生院校对男生“情有独钟”的特殊规则这种规则主要针对一些体力劳动强度大、环境艰苦的专业。如军事院校的指挥类专业、公安司法院校的刑侦专业、矿业地质院校的采矿专业、工程院校的桥梁隧道专业、石油院校的野外作业类专业、海事院校的航海类专业、医科院校里的法医专业,等等。这些专业只招男生,个别院校可能网开一面招女生,但比例少得可怜,一般不会超过招生总数的15%~30%。
真相58什么专业需要参加外语口试
案例播报
河南文科考生项立言,2010年首次参加高考,考了581分,超出一本线49分。
他非常向往北京,一本平行志愿填报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并且填上了“服从专业调剂”。小项的成绩超过对外经贸大学的投档线4分,被顺利投档,但最终被退档,退档理由是“外语口试不合格”。原来对外经贸大学要求报考的考生“所有专业均需加试外语口试”。项同学没打算报外语专业,就没参加当地教育部门组织的外语口试,因此也没有外语口试成绩,填报志愿时也没有认真查阅有关高校的《招生章程》,一时疏忽,吃了大亏。虽然,二本批次里有一所学校给他发了录取通知书,但与他理想中的大学相差甚远,最后他只好又回到高中去复读,准备第二年重新参加高考。
案例点评
外语口试指考生参加高考所报语种的口语测试,一般在高考后进行。
报考对外经贸、外语类等专业时,高校除了要求外语成绩达到一定的分数,还要求口语成绩达到一定的水平。不过,各地评定办法不尽相同,有的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两项,有的设有优、良、合格及不合格等多级。高校一般要求合格及以上,如果考生没有参加外语口试,则视为不合格。
考生应对自己的外语水平和学校能力做一个客观判断,看今后能否从事密切接触外语的职业。高考结束后,如果有必要,考生应该及时参加当地教育部门组织的外语口试测试,取得口试合格成绩。如果自己的外语学习很吃力,成绩偏低,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要尽量避开相关学校和相关专业,也就不用参加外语口试了。
吕老师提醒
1.外语口试语种
高考外语口试是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的组成部分,凡是报考外语类专业或报考涉外专业(如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涉外会计、科技英语等)的考生需要参加省统一组织的外语口试。
外语口试主要目的是检测考生是否具有学习外语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潜能,满足高校外语类专业或涉外专业准确地选拔适合培养人才的需要。外语口试成绩不计入考生高考总分,仅供高校相关专业录取时参考。
外语口试语种分为: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六个语种,考生参加外语口试时的语种以其在高考报名时所选择的语种为准。
外语口试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考生一定要留意具体时间,千万别错过了考试时间。
2.外语口试的形式
口试的形式一般是这样的:考生先在备考室准备十分钟,按考签上的内容稍加准备,如阅读故事,准备要朗读的那个段落,想一想考官会问什么问题以及应该如何回答,看看有没有小作文的题目,若有,也想想自己能说些什么。之后,考生进入考场,每个考场至少有两位主考老师——一位主考,另一位做些记录,有时也问一两个问题。考试时间为8~10分钟。因为怕后面考的考生得知试题(即另一个小故事和口语作文等),上下午的试卷也不一样。
3.外语口试的技巧
(1)首先调整好心态,告诉自己,口试很简单的,一会儿就完;(2)充分利用十分钟的备考,拿到考签之后,先看一共几个任务,千万别漏掉一项;(3)准备回答问题时,记住搞清楚是该用过去时还是用现在时,用什么人称合适,想一下故事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用英语怎么说,学会用自己学过的简单的单词说明主题;(4)关于口语小作文,可以提前准备描写一个人物,如父母、老师或最好的朋友,不需要太具体,可以描绘得泛一些。
真相59“预录取”能保证被录取吗
案例播报
2011年6月底,高考成绩公布后,作为安徽省老牌省级示范高中的无为中学迎来了不少高校的招生老师。喻先生的女儿理科考了645分,在填报高考志愿之前,和南京大学签订了一份预录取协议,协议上承诺,只要考生第一批次A志愿填报南京大学,学校就能保证录取她。这份协议一式两份,盖上了南京大学的公章。
由于协议在手,喻先生就认为A志愿南京大学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后面几个志愿都没怎么认真填,专业也是随便找,看着顺眼就填上了。但是,7月18号,安徽省普通高校招生文理科一本批次的结果出来之后,喻先生的女儿却得知,自己并没有被南京大学录取。
而和喻先生的女儿有同样遭遇的,在无为中学,还有6名学生。
南京大学招生老师解释说:“往年我们都会追加一些名额带走预录取的学生,但是今年安徽分数线提高了不少,我校已经对该省生源追加至30多名录取生,实在是一名学生也没办法再接收。对此,我们深表遗憾。”
案例点评
“预录取”是近年来高校为了抢生源而采取的一种措施,这种措施实际上是对《招生章程》中录取规则的一种践踏。根据招生政策,考生只有达到南京大学在安徽的投档线,他的档案才能被投到该校,然后该校才能在网上录取这名学生,而预录取是在志愿填报和投档线公布之前进行的,从录取规则和招生政策上来说,预录取是没有法律效力的潜规则。如果考生的分数达到该校在当地的录取线,没有这一纸协议,学校也必须按规定录取;而如果考生的分数低于该校在当地的录取分数线,按照《招生章程》
中颁布的录取规则,即使有“预录取协议书”,也无法被这所学校录取。
吕老师提醒
1.“预录取”是众多高校的“常规武器”
每年高考期间,许多“两头高校”(一本里的名校和三本、高职学校,二本学校很少)会提前派出招生人员到全国各地,与各省市的考生、家长面谈协商、咨询,最后确定“预录取”协议,即提前“跑马圈地”,锁定高分考生。一些高校的预录取协议,还根据不同分数的考生分成不同的版本。
2.“预录取”是对考生的一种误导
许多高校招生人员在回答考生和家长的咨询时,总是告诉考生:“与本校签了预录取协议后,只能把本校填报在平行志愿的A志愿,否则不能保证被录取。”而实际上,根据平行志愿投档的规则,考生完全可以把某校填报在B志愿甚至C志愿位置,如果A志愿投档不成功,照样可以顺利投档到B志愿,而对于大学来说,正常投档的学生,都是第一志愿,必须按规定录取。考生与高校签订预录取协议,只会限制自己填报的自由,失去了在A志愿冲高的机会。
3.“预录取”并没有法律效力
这种签约方式是高校吸引考生填报的手段。签下这样的协议,家长和考生们感觉像吃了定心丸,但实际上在录取时,必须执照规定从高分到低分投档,如果分数低了,高校肯定还是录取不了。目前在大学招生中,除国家规定的自主招生政策外,高校与考生、家长约定的预录取协议并不具备法律效力。
4.“预录取”对谁最有利
有人说,学校与学生签了“预录取协议”,增加了学生被录取的把握,家长和考生可以更大胆地报考该校。发生在安徽的7名签约考生未被录取的结果,已经说明即使签预录取协议,并不能增加被大学录取的可能性。从招生程序和政策上来说,预录取的行为是不被教育部门承认的。
也有人说,学校是会讲信誉的,即便自己的考分低于学校的实际投档、录取分数,学校也是会想办法把自己录取的。客观上说,这正是一些名校实行预录取的“底气”所在——可以动用招生中的机动名额,把做过预录取承诺的学生招进来。然而,如果招生人员预估的录取分数与实际录取分数相差较多,学校没办法增投计划来“消化”这些学生,结果就只能是学校背信弃义了。由此看来,在高校预录取操作中,其实是对名校有利,而对考生并无好处。
真相60自主招生院校可以完全“自主”吗
案例播报
在浩浩荡荡的参加自主招生考生的队伍中,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像我这样怀揣着“试一试”的心态走进考场的。既没有金光闪闪的竞赛奖杯,也没有可以傲视群雄的学业成绩。我参加自主招生的秘诀是,抓住自己的节奏,以不变应万变。
在我看来,复旦十门课程1000分的笔试并不是靠突击出来的,它重在平时知识的积累以及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我当年是在考试前一个月找来所有科目的教科书和笔记,有空便粗略翻翻。然后在考试前一天将自己感觉遗忘最多的知识点和重要公式抄在纸上,第二天趁路上的时间再扫一遍,以便在脑中唤醒一些记忆。就这样,我一身轻松步入考场。
的确,复旦自主招生的笔试题量很大,也不乏难度,甚至有些知识从未在高中课程中出现。此时,我舍难就易,放弃一些自己不熟悉和计算繁复的题目,而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更多自己有把握的试题。
笔试结束后不久,我惊喜地接到了入围面试的通知。
案例点评
自主招生从2001年试点以来,就因“不以分数论英雄”,广招天下奇才、怪才而备受社会关注。凡是经过选拔的学生,各高校都在高考中给出了优厚的条件:要么投档录取时给予一定分值的分数优惠,要么在录取专业时优先满足,要么把高考成绩只作为录取的参考,有的甚至不通过高考提前录取,等等。
不要以为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都是你想象中的特殊人才,随着国家招生制度的改革,各类高校的自主招生形式已日趋多元化:有的高校特别重视考生参加各种大赛的奖杯,有的高校则对考生的动手能力“青睐有加”;有的高校喜欢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有的高校则对考生的一技之长“情有独钟”……自主招生并非高不可攀,只要你未雨绸缪,早做准备,总有一种形式属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