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寡民。国家要小,人民要少。
使有什伯之器,要使其虽有长短大小各种器具,
而不用;而不使用;
使民重死,使人民看重生死,
而不远徙;而不向远方迁徙;
虽有舟舆,虽有船有车,
无所乘之;但也没有用处;
虽有甲兵,虽有武装和军队,
无所陈之;但也派不上用场;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使人民恢复结绳而用以记事。
至治之极。这是国家政治达到最好的极点。
民各甘其食,人民各自都要感到饮食好吃,
美其服,都应感到衣服好看,
安其俗,都要安于风俗,
乐其业;都要乐意于劳作之业;
邻国相望,邻国虽然能相望,
民至老死,但人民直到老死在故里,
不相往来。也不互相往来。
注解:
(一)“什伯之器”:
指长短各形的器具。
章析:
此章是老子对理想的人类社会状态的描绘,是前述诸如以道治天下、以无为治天下等,所要达到和实现的最佳和最终的社会状态。
历史上关于这点,大约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开倒车、是幻想、是不可能的;一种认为是对的,生产力的提高,物质财富的增多,并没有使人善良多少,更多地是作了物欲的奴隶,是自寻烦恼。看起来两种看法都有道理的原因,是这两种看法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对于各自而言,都自相合理,这叫“合于道者,道也合之”。
老子的理想社会,即合于大道的社会,其究竟是什么性质、什么形态的社会?
本书不是研究政治和社会学的书,其任务也不在于讨论社会政治,本书的目的,是以笔者的特有角度来解读老子思想。这里出现了关于社会政治的论述,笔者就应该尽量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和主张来对待和解读之。
根据《道德经》本章的描述和其他相关章节的阐述,可以断言,老子的理想社会,即合于大道的社会,不是别的,就是大同。
大同社会是老子社会学思想的最高境界,是老子政治主张的最高境界,是老子社会学思想和老子政治主张的谜底。
此章关于对“至治之极”的思想,与“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的思想主张是一致的——而老子贯穿始终的道的社会学思想,就是认为人道违背了天道,主张人道要合于天道,只有合于天道的人道,才是真正的道。
纵观《道德经》的全部文字,包括“恒有司杀者杀”,以及“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等等之类的论述,以及《道德经》中若干次出现的“无为”和“无为而治”及其有关社会学思想论述,说明了老子的社会学思想不仅主张民主,而且还主张法制。由此可知,老子的社会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实质上是充分的民主与法制的思想——这就是“以道治天下”的谜底,这就是“无为而治”的谜底,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谜底,这也是“玄德”的社会学谜底。人类社会的历史证明,只有充分的民主与法制,才能做到“保此道者不欲盈”,才是“长生久视”之道。
老子社会学思想的谜底,与中国古代儒家社会学思想的谜底其实是一样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四书五经·礼运·大同》
而直接把老子思想与儒家思想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纽带和重要环节不是别的,它正是《易经》。儒家思想由于有了《易经》才使之成为有宇宙学的、本体论的客观、科学依据的思想,儒家思想由于有了《易经》,才使之能够真正与老子思想沟通并能够把老子思想作为自己的有机部分。
无极而太极而两仪而四象而八卦而万物,万物而八卦而四象而两仪而太极而无极的循环无端和无穷螺旋——这是易经的思想,也是老子的思想,也是儒家的思想,这更是宇宙时空存在和演绎的方式。
问题在于,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其时空存在和演绎的方式是一样的,那么作为在其中某个时空断面存在着的我们,对于这个断面的入世态度是消极还是积极,是拔苗助长还是“有”之、“恃”之、“宰”之,是封闭倒退还是因势利导——这就是人类全部文明的要害所在。
初稿于一九九七年春节
再稿于二零一二年孟夏
罗晔东于天府之国蜀州
参考文献
《NewOutlookonUniverse新宇宙观》学术出版社·美国
《四书五经》天津市古籍书店
《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