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跟李嘉诚学投资
14883500000014

第14章 投资谋略之信誉第一,盈利第二(2)

李嘉诚坦言,工厂面临空前的危机,随时都有倒闭的可能,恳切地向对方请教拯救危机的对策。李嘉诚的坦诚,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谅解。大家都是业务上的伙伴,长江塑胶厂倒闭,对他们同样不利。在李嘉诚的诚心感召下,银行、原料商和客户一致放宽期限,使李嘉诚赢得了收拾残局、重振雄风的宝贵时间。

李嘉诚的第二招是立即普查库满为患的积压产品,将其分门别类、选好汰劣,然后集中力量推销,尽快使资金得以回笼,分头偿还了部分债务,解了燃眉之急,缓了一口气。

李嘉诚的第三招是利用缓冲的喘息机会,对工人进行技术岗位培训;同时筹款添置先进的设备,以保证质量。经过李嘉诚百般努力,在银行、原料商和客户的谅解下,长江塑胶厂终于一步一步地挨过劫难。

到1955年,长江塑胶厂出现转机,产销渐入佳境,被裁减的员工全部回厂上班,并且,李嘉诚还补发了他们离厂阶段的工薪,令他们感恩至深。

1955年的一天,李嘉诚召开全厂员工大会。他宣布:“我们厂已基本还清各家的债款。这表明,长江塑胶厂已走出危机了。”

听到这里,员工们掌声雷动。然后,李嘉诚噙着热泪向全厂员工深深地三鞠躬,感谢大家在长江厂最困难的时候同心协力。之后,李嘉诚亲手给全厂每一个员工分发红包。

经过这次挫折和磨难,李嘉诚更成熟了。正是这次反向的动力,促成李嘉诚由一个余勇可贾、稳重不足的小业主迅速蜕变为一个成熟的商人。后来,李嘉诚甚至说道:“我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有那一次的挫折作为基础。”

这次磨难后,李嘉诚就为自己立下了做人与做生意的座右铭,并且成为一生的行动准则,那就是:待人以诚求发展,发展之中不忘诚。

3.投资最重诚信,必须一诺千金

如果想要取得别人的信任,你就必须做出承诺,在做出每一个承诺之前,必须经过详细的审查和考虑。一经承诺之后,便要负责到底;即使中途有困难,也要坚守诺言,贯彻到底。

——李嘉诚投资箴言

在李嘉诚看来,一诺千金是一个投资人恪守诚信的标准。商家求发展,首先依赖“诚信”二字。李嘉诚认为:做生意,说一句算一句,答应人家的事,不能反悔,不然叫人家看不起,以后就吃不开了。

一个人守信是最可贵的品性,要成大事,必须讲信义。诚信之人都是讲信义的,也就是说,他们说过的话一定算数,无论大事小事,一诺千金。商人一定要记得中国人以信为本的做人处世之道,在你的事业中,养成守信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守信,别人才会信任你;只有做到了一诺千金,你的事业才有望发展。所谓恪守信义,即对许诺一定要承担兑现。

古人云:“人无信不立”。答应了别人什么事情,对方自然会指望着你;一旦别人发现你开的是“空头支票”,说话不算数,就会产生强烈的反感。“空头支票”不仅仅增添他人无谓的麻烦,而且也会损害了自己的名誉。所以,对别人委托的事情既要尽心尽力地去做,又不要应承自己根本力所不及的事情。

华盛顿曾说过:“一定要信守诺言,不要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这位著名的美国总统告诫我们,因承担一些力所不及的工作或为哗众取宠而轻诺别人,结果却不能如约履行,是很容易失去信赖的。在李嘉诚看来,以诚为本,才能做大生意。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由于李嘉诚在塑胶业的实力及声誉,他被推选为香港潮联塑胶制造业商会主席。在此任上,李嘉诚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至今为香港商界传作佳话。

1973年,石油危机波及香港。香港的塑胶原料全部依赖进口,因此香港的入口商乘机垄断价格,将价格炒到厂家难以接受的高位。年初时每磅塑胶原料是0.65港币,秋后竟暴涨到每磅4—5港元。不少厂家被迫停产,濒临倒闭。

李嘉诚其时的经营重心已转移到地产上,因此这场塑胶原料危机对他影响不大,况且,长江公司本身有充足的原料库存。但李嘉诚毫不犹豫地挂帅救业,在他的倡议和牵头下,数百家塑胶厂家入股组建了联合塑胶原料公司。

原先单个塑胶厂家无法直接向国外进口塑胶原料,是因为购货量太小。现在由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出面,需求量比入口商还大,因此可以直接交易。所购进的原料,按实价(其实并不高,只是被入口商炒高了)分配给股东厂家。在厂家的联盟面前,入口商的垄断不攻自破。笼罩全港塑胶业两年之久的原料危机,一下子烟消云散。

李嘉诚在救业大行动中,还将长江公司的12.43万磅原料,以低于市价一半的价格救援停工待料的会员厂家。直接购入国外出口商的原料后,他又把长江本身的配额——20万磅,以原价转让给需量大的厂家。危难之中,得到李嘉诚帮助的厂家达几百家之多。李嘉诚因此被称为香港塑胶业的“救世主”。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佛家更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李嘉诚救人危难的义举,为他树立起崇高的商业形象,他的信誉和声望义薄云天,而信誉和声望无疑又会回馈给他无尽的生意和财富。

我们姑且不论李嘉诚是否有更高层次的思想意识,我们只以商论商,李嘉诚此举,无疑是经商的上乘之作。由此我们不难悟出,当行业中同行们需要你施以援手,而你又有能力时,你该怎样做。

落井下石,踩沉对方,你固然可以少一个竞争对手。但切不可忘记,即使你真扼杀了对手,也总会有新的竞争对手崛起。正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个人不可能独霸一个行业,也不可能赚完所有的钱。更何况风水轮流转,何日又到你家呢?

正确的取向是,应该从李嘉诚的行为中汲取精义,救人于危难之中,这样不但赢得了人缘、信誉及声望,实际上也为你日后发展大业赚大钱埋下伏笔。

不说是积善积德,就是在商言商,你日后的所得势必要超过你的付出。以李嘉诚而言,一个被称为“救世主”的人,谁不愿意和他做生意呢?

商人要懂得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具有互异性。融洽的感情是心的交流。真诚待人,敞开自己的心扉,肝胆相照,赤诚相见,才会心心相印。然而真诚在友谊宫殿中的光泽不仅不会因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而减弱,反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增添了光彩。如果为人处世离开了真诚,则无所谓友谊可言,一个真诚之人的心声,才能唤起一大群真诚之人的共鸣。

古人云:“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我们的生活中应充满真诚,养成真诚待人的习惯,并且也惟有这样,你的心灵才会美好而快乐,才会愉快地生活每一天,才会在你的事业上获得更多真诚的帮助。

人们常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来表达真心诚意可以解决棘手的难题。守信誉者,必有天下。同样,守信誉者,投资才能成功。李嘉诚把信誉视为投资成功的基石,这就是以诚经商。

4.生意场上只有对手,没有敌人

对人诚恳,做事负责,多结善缘,自然多得人的帮助。淡泊明志,随遇而安,不作非分之想,心境安泰,必少许多失意之苦。

——李嘉诚投资箴言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买卖不成仁义在”。李嘉诚的格言是:“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确实是这样,生活中可能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兵戎相见;或为争一笔生意,而搞得两败俱伤,这样的例子很多。然而,说不定今天刀兵相见的两位,明天就又会因为利益共沾,化干戈为玉帛,携起手来成为好友。

李嘉诚投资债券,就符合他一贯的“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的原则。不过,最能体现李嘉诚做事原则的事例,也许是与华资财团欲再次联手合作,吞并垂暮狮子置地这一件事。

当时,各种收购的传闻纷纷扰扰,众多财大气粗的华商大豪,均被认为可能染指置地:长江实业的李嘉诚,环球集团的包玉刚,新世界发展的郑裕彤,新鸿基地产的郭得胜,恒基兆业的李兆基,信和置业的黄廷芳,香格里拉的郭鹤年等等,皆在此列。另外,股市狙击手刘蛮雄,亦可能趁虚而入,狙击置地这个庞然大物。

据说,刘蛮雄曾登门拜访怡置大班西门·凯瑟克,提出要以每股16港元的价格,收购怡和所控25%的置地股权,遭到对方愤然拒绝。一来嫌刘氏太过贪心,出价如此之低;二则刘氏在股市名声欠佳,怡和不愿意把多年苦心经营的置地交付于此等人手中。

头脑甚为精明的刘氏只得告退,其后又有多位大老板纷纷前往拜访西门。西门既不彻底断绝众猎手的念头,又高悬香饵,惹得众人欲罢难休,欲得不能。不过,这些都是传闻,是真是假,难以分辨。其中流传最广的,要数以李嘉诚为首的华资财团了。

据说,李嘉诚也曾拜访过西门·凯瑟克,表示愿意以每股17港元的价格收购25%置地股权,这比置地10港元的市价要高6元多。虽然西门·凯瑟克对这个出价仍不满意,但他也未把门彻底堵死,他说:“谈判的大门永远向诚心收购者敞开,关键是有双方都可接受的价格。”于是,李嘉诚等人与凯瑟克继续谈判,双方一直很难达成一致。

李嘉诚在谈判中不想表现得太积极,这也许是他的性格使然。所以,同收购港灯时一样,他有足够的信心等待有利于他的机遇降临。此时,股市一派新气象。按股市一向的“低进高出”现象,这个时候不是股市吸纳的好机会。或许,气氛活跃的股市也并不能持续多久。

果然不出李嘉诚所料,不久扶摇直上的香港恒指,受华尔街大股灾的影响,突然狂泻。1987年10月19日,恒指暴跌420多点,被迫停市后于26日重新开市,再泻1120多点。股市愁云笼罩,令投资者捶胸顿足,痛苦不堪。

整个香港商界股市硝烟弥漫,股市大亨们惊恐万状,大家为了寻求自保,谁也没有能力再参与这场股市大收购了,此时自救乃当务之急。置地股票跌幅约四成,令凯瑟克寝食难安。

1987年李嘉诚的“百亿救市”,成为当时黑色股市的一块亮点。证券界揣测,其资金用途,将首先用做置地收购战的银弹。然而事实证明,李嘉诚并没有这么做。

正如一场暴风雨一样,这次股灾来得猛,去得也快。等到1988年3月底,沉入谷底的恒指开始回攀。银行调低贷款利率,地产市况渐旺,股市也逐渐开始转旺。

一直善于等待时机、捕捉机会的李嘉诚,这次为什么没有借大股灾中置地扑火自救、焦头烂额之际趁火打劫呢?须知股灾中置地股价跌到6.65港元的最低点,即使以双倍的价格收购,也不过13港元多,仍远低于李嘉诚在股灾前提出的17港元的开价。

原来,收购及合并条例中有规定,收购方重提收购价时都不能低于收购方在6个月内购入被收购方公司股票的价值。10月份的股灾前,华资大户所吸纳的置地股票,部分是超过10港元的。这就是说,假设以往的平均收购价是10港元,现在重提的收购价,就不得低于10港元的水平,而6个月后,将不再受这一限制。

4月中旬,股灾发生后已过了整6个月。此时,置地股从最低点回升后,仍在8港元的水平上徘徊,仍低于股灾前的水平,依然对收购方有利,但李嘉诚为首的华资财团仍然没有动手。

这次收购虽然最终没能成功,但是李嘉诚的这种生意场上只有对手,没有敌人的做法却值得称道。因为投资不可以意气用事,关键时刻,帮助别人就等于帮助自己,在一般情况下,这也许是真正投资家的做法。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李嘉诚退出收购,“百亿救市而又退出”反而是一种胜利。

世界上任何角色都很难做得纯粹,做生意,尤其是像李嘉诚那样做大生意就更难。因为他的投资是一种动辄千百万元的事,一旦失利,就会造成重大损失。然而,李嘉诚做到了这一点。也许,这正是他在商场争战中屡战屡胜、被誉为“超人”的根本原因。

5.善意收购,皆大欢喜

不只是商人,一个国家亦是无信不立。人要有金钱之外的思想,心中若能保留自己值得自傲的地方,人生活得会更加有意义。

——李嘉诚投资箴言

刘蛮雄被称为“股市狙击手”,是人人生畏的“恶意收购”的典型。虽然刘蛮雄对香港证券业起过功不可没的历史性的推进作用,但由于他奉行“恶意收购”,因此形象不佳。与刘氏反其道而行之,李嘉诚从没进行过一次“恶意收购”,他奉行的是“善意收购”。

李嘉诚收购对方的企业,必与对方进行协商,尽可能通过心平气和的方式谈判解决。若对方坚决反对,他不会强人所难。

李嘉诚富有心计,又极有耐心,擅长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他的收购,从不情绪化,没有把被收购企业当作古董持着非买不可的心理,因为若持这种心理,往往会付出昂贵的代价。李嘉诚遇到阻力,权衡利弊后,会不带遗憾地放弃。放弃对九龙仓、置地的收购,他都持有这种态度。

李嘉诚的收购,无论成与不成,通常都能使对方心悦诚服。收购成功,他不会像许多老板一样,进行一锅端式的人事改组与拆骨式的资产调整。他尽可能挽留被收购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照顾小股东的利益,而股权重组等大事,必征得股东会议通过。收购未遂,李嘉诚也不会以所持股权为“要挟”,逼迫对方以高价赎购,以作为退出收购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