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广东人的生意谋略
14886000000002

第2章 言必言商,广东经商史(2)

(四)华侨商海外经商

广东商人发展起来后,不少商人到海外经商而成为侨商。侨商是广东商人的一大特色。侨商的出现,标志着广东商人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个崭新的广东海外商帮使得广东商人放出了耀眼的光芒。

华人外出南洋等地经商的时间较早,明代在南洋一带形成一股从事贸易经商的华人势力,到清代,侨商的势力就更大了。广东潮州人有许多在泰国经商,并且得到了泰国国王的封爵,他们对泰国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力很大。广东嘉应商人罗伯芳在乾隆年间出国,到达印尼婆罗洲,凭借他雄厚的资本以及他助手吴元盛的大力支持,在加巴士河中游一带筹建华侨公司,经营农、矿、渔业和制糖业,商业大获成功,其势力遍及婆罗洲。

明万历八年(1580年)开始,西班牙殖民者看到当地华侨势力强大,对当地经济发展关系影响重大,特在马尼拉对岸巴色古河沿岸地方,为中国商人建设丝绸市场,其间从事贸易的有许多广东商人。他们与当地居民友好相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明万历年间,中国丝绸、瓷器由商人贩运到墨西哥等拉美地区,还有不少华人在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港从事造船和其他行业。清代,粤人侨居海外分布极广,日本、朝鲜、吕宋、越南、马来、缅甸、印度、爪哇、苏门答腊、婆罗、澳洲、新西兰、美国、加拿大、古巴、墨西哥、秘鲁、智利、巴西、英、法、荷、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南非好望角等地,都有广东人的足迹。广东人散布海外,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因而海外流传这么一句话:“太阳无时不普照粤人社会。”明清时期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广东人,在大工业较少的国家,主要从事商业。以中等商人和小商小贩居多,他们对沟通当地城乡关系。促进商品流通,发展工农业、手工业的生产,以及城市的建设和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明清时期,广东有许多人移居国外,其规模之大,令人惊讶。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广东雷州人郑玖等明朝遗臣率部数千人投奔安南王,曾为安南王开辟疆土,他们在现今柬埔寨王国的何仙之外,建立了石迪和歌毛两个市场。

由于全世界普遍处于资本积累时期,广东在海外的侨商因人数众多而显出势力,但就个人拥有的资金来看,鲜有商业巨子出现。

对于广东侨商来说,清代后期,尤其是清末民国年间,是他们获得长足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广东人出洋侨居更是成为了一种风俗,出洋的范围也扩大了。其中经商致富者不乏其人,出现了许多大获成功的商业巨子。1841年前后,当时马来西亚的三发、坤甸一带盛产黄金,广东籍商人世间就进入该地从事开采金矿的活动,还成立了“大港公司”进行经营,成为当地富甲一方的大商人。1846年,广东潮州人刘建发,赴沙捞越(现为马来西亚婆罗洲岛西北部的一个州)不久,即携同乡亲种植柑蜜、胡椒,还与同乡沈亚尧共创义顺公司于古晋,除从事出口贸易外,兼营硕莪粉厂等,后成为富商。又如近代南海商人简照南于清末创顺泰轮船公司往来日本、南洋及欧美各大商埠,并在香港创办南洋烟草公司,后回上海投资建厂,拥资1500万港元,成为名著上海的侨商巨子。侨商在经商过程中积累起商业资本,这些商业资本又多转化为产业资本,为获取丰厚稳定的利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商业资本大量向产业资本转化,而不是向土地资本、宗族资本、官僚资本、高利贷资本大量转化,这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出现。在这个过程中,侨商走在广东商人的最前面。

三、粤商的地域风格

广东商人从地域的角度也可分为四大类,即广府商人、潮汕商人、客家商人以及当代的新客商,身上还保留着来源地的文化传统及风俗习惯,但又受岭南文化影响的新客家商人。这四大类商人各自具有独特的经营风格。

(一)头脑灵活广府商

广府商人精明开放,勇于冒险,他们接受新鲜事物快,商业头脑发达。广府商人指以广州为中心、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东商人。广府商人说广府话,也称广州话、广东话、省城话、白话,即粤语。但粤语的流通范围还包括广东境内的西江流域和部分北江、东江流域,广东西南部、广西东部的部分地区以及海外广府侨民聚居之处。

广府商人通常被人们看作是典型的广东商人,他们是广东最先富起来的一群人。他们具有开放性格,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商品意识强,具有务实、精明、精干、敢于创新等特点。

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口岸之后,广州商品经济的飞跃发展,广州人的价值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更新,他们的现代意识也逐渐产生。如开放、竞争、惜时、平等、变革等观念渐渐深入人心。然而,也有一部分广府商人没有经历现代工业文明的洗礼,其价值体系仍然在低层面上停留着,集中表现为缺乏较高的文化素质;缺乏法制观念及社会责任感;缺乏深谋远虑,没有长远观念,没有大理想、大目标;一旦生活舒适,就开始满足现状。

广府商人经销的手工业制品精美,被称为“广货”,并与京货相提并论;“京广杂货”脍炙人口,受到高度好评。其中广绣闻名全国,与苏绣、湘绣、蜀绣媲美。广州玉雕、牙雕、石雕、木雕、角雕精美绝伦。清代道光年间,广州玉石工艺制品已成行成市,大店铺有200多间,广州玉石雕刻行业和销售市场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广州牙雕始于晋代,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1915年的万国博物展览比赛会上,广州象牙球便获得了大会颁发的工艺特种奖。广彩艺术风格独特;广式家具选材名贵,雕工精美。

(二)善于经营潮汕商

潮汕人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他们特别善于经营,富有创业精神,富有极强的老乡认同感。

潮汕人是指居住在广东最东端,包括潮州、汕头揭阳地区的人。潮汕位于韩江三角洲,接近福建,当地居民原属闽越。汉朝以来,闽南、中原和各地人士不断迁徙过来,逐渐形成近似闽南话的潮州话,也称汕头话、福佬话,流行于韩江、东江流域部分地区和沿海一些地方,以及海外潮汕侨民聚居之处。潮汕风俗习惯也与闽南相近,所以宋朝王象《舆地纪胜》说:“虽境土有闽、广之异,而风俗无漳、潮之分。”可见潮汕与闽南在文化上同属一系。

潮汕文化发达,号称“海滨邹鲁”。潮汕临海,很早就有人出外谋生,大多从事商贸活动。其侨居地分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香港和东南亚。香港开埠以后,19世纪50年代,潮人就到香港,在香港商业发轫期华人最重要的行业南北行中占多数。潮商大多数经营转口贸易,设商号作为南北贸易的中转站,经营大米药材、瓷器、纸、茶叶、菜籽、凉果、饼食、柴炭等。到20世纪60年代,香港各主要轻工业如塑胶、纺织、制衣等都有潮商活跃于其中。70年代以来,在进出口、金融、地产、交通运输、货柜码头、电讯、电力等行业更少不了潮汕商人。“华人首富”李嘉诚是潮汕人的骄傲。

由于独特的语言环境,潮州人老乡认同感极为强烈,相互之间不分等级,贫富同等交往。海外说起潮州帮,人人惧其三分。尽管潮州话属闽南语系、潮汕人行政上归广东,但海外的潮汕人总被视为并列于福建帮、广东帮的一个帮派。潮汕人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建有各类社团。潮人社团包括会馆、商会、同乡会和各种艺术、娱乐社团及宗教、慈善团体等。目前潮汕人在香港登记的社团已达100个,单是比较重要的商业团体就有潮州商会、潮商互助社、汕头商会、潮侨塑胶厂商会、香港零售米商联合总会、潮侨食品业商会等。这些团体不但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紧密团结,维护共同利益,而且团体与团体之间也相互支持、相互激励。这种对地缘、血缘关系的共识以及在这种意识支配下互相提携的人情观,也是潮汕人经商的特性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香港经营南北贸易的潮商大多实行一种代客买卖的所谓“南北行例”的经营方式,这种寄售代佣方式必须建立在相互信赖的基础上,因此买卖的双方大都是同乡或亲友。以南北行为代表的香港潮汕贸易线之所以能形成体系,在洋商优势竞争面前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其原因与这种亲戚同乡环环相扣,相互提携,人情味极浓的经营方式是分不开的。香港的120多家潮汕药材店,其中相互之间有直接、间接关系的大约有100家。这些店东有的是子侄、亲戚、朋友、伙伴关系,有的是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伙伴的伙伴。他们多数出身学徒,摸通了药材业的门径,并且有了一定积蓄。再经亲友赞助,便自行创业,另立门户。香港一些行业,潮商占的人数特别多,经营情况较好,其原因大概得益于此。

潮汕人具有超人的经商智慧。

他们从小生意做起,逐渐闯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喜欢穿州过省的潮汕人,因为没有太多的根基,往往从小商小贩的方式开始创业之路。如果他们有10块钱,通常用50%去申办有关手续,50%做成本,因为他们很乐观并且充满信心,从来只相信成功,不相信失败。这种发家致富的途径和方式,对潮汕人而言可以说是轻车熟路。

他们为钱走四方,天马行空。有钱赚的地方就有潮汕人。没有固定的市场,他们生来就像是商场上的“世界公民”。潮汕人匆匆奔波,使他们学会了机敏地对付各种突发的生活和生意变故,他们对各地的市场行情可以说是了如指掌,结交了天南地北的贸易伙伴。正是因为这种漂泊不定使他们的生意触角更敏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当今社会,商场如战场,而潮汕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可以出人意料地取得成功。他们经营的生意是各式各样的,从贸易到工厂,从海路到陆路,从批发到零售,从高科技到劳动密集型,不管何时何地,潮汕人总能在商场上独辟蹊径、出奇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