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读点心理学常识(经典珍藏版)
14895100000027

第27章 教育中的心理学——融入教育,用心体会知识(2)

2.过重的学习负担

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突出表现为学习要求过高、作业量过大、考试过于频繁等。很多老师用同一个教学目标,按照同一个教学要求去要求不同个性、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然会形成部分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部分学生无法完成学习任务而形成学习负担的局面。为了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有的老师不断地加大学习量,使这些学生的学习负担更为沉重。过重的学习任务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焦虑乃至恐惧心理,危害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那么,应该如何防治学生的焦虑心理呢?焦虑心理的防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个人等多层次的共同努力。一般来说,家庭、学校和个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1.注重培养良好个性品质和心理素质

个人的性格和心理素质是学生产生焦虑心理的内在原因。学校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学校要加强学生的耐挫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通过集体活动和各种途径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

学校要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对于考试焦虑,可“强迫”学生做考前简单活动、引导学生考前放松,建议学生考后不去和别人对分数、只看错在什么地方等。

2.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家长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树立自信是防治孩子学习焦虑心理的重要手段。有学习焦虑心理的孩子往往因成绩差而产生自卑感,并且总担心成绩不如别人、被别人瞧不起而产生心理压力。

据调查,在同学之间互相瞧不起的情况只是少数,因此这种心理压力多数是孩子自己的疑心造成的。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对待考试和作业中的失误,引导学习焦虑的孩子学会自己评价自己、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悦,不要过多考虑别人的评价。

3.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成绩不理想是产生学习焦虑心理的直接原因。因此,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是学生克服焦虑心理的直接手段。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很多,大多数是因为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学生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注意学习效率,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和工作有张有弛、不能拼命蛮干等。

4.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学生的情绪对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学习焦虑会使学生情绪不好,而情绪不好又会加重焦虑。学生本身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经常处于愉快、恬静、欢乐的心境之中,是克服焦虑的良方。调节情绪的简单方法有音乐调节法、活动调节法和睡眠调节法等。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如果把健康的兔子放在老虎旁边,无论如何照料兔子,兔子在恐惧心理影响下都会不久即死去,这种恐惧心理被心理学家称为“虎兔效应”。学校和家长要帮助孩子摆脱这种“虎兔效应”对他们学习和成长的不良影响,让他们轻松应对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应用“得寸进尺效应”,推动孩子进步

在学校教育中,老师如果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可以首先要求学生从找准自己的不足做起,根据自身问题制订一个时间段(一周、半月或一个月)养成一个好习惯的目标。

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大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得寸进尺效应”。

得寸进尺效应反映出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普遍地具有避重就轻、避难趋易的心理倾向。据报载,在一次万米长跑赛中,某国一位实力一般的女选手勇夺桂冠。记者纷纷问其奥秘,她说:“别人都把一万米看作一个整体目标,我却把它分成十段。在第一个千米时,我要求自己争取领先,这比较容易做到,因此我做到了;在第二个千米时,我也要求自己争取领先,这并不难,所以我也做到了……这样,我在每一个千米时都保持了领先,并超出一段距离,所以夺取了最后胜利,尽管我的水平不是最高。”这位女选手正是成功地运用了得寸进尺效应。

同样的道理,得寸进尺效应也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教育中。老师和家长对孩子先提一个比过去有进步的小要求,让孩子“跳一跳,摘得到”,当孩子达到这个要求后,再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得寸进尺”的要求,孩子更愿意接受并会努力达到。

在学校教育中,老师如果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可以首先要求学生从找准自己的不足做起,根据自身问题制订一个时间段(一周、半月或一个月)养成一个好习惯的目标。如不随意发脾气、抓紧时间做事、不随地扔垃圾、勤于思考、聚精会神听课、做题仔细认真等。长此以往,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便会功到自然成。

杨老师刚接手现在的班级时,全班的大多数学生有随地吐痰的习惯。如果马上提出严禁随地吐痰的要求,可以说大多数学生不易做到。于是她就提出问题:“地面很干净,可惜吐了不少痰,谁知痰有什么危害?”学生纷纷回答问题。杨老师听过后,先是表扬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然后她要求学生每天改进一点。结果第二天,吐痰的现象明显减少了。过了一周后,吐痰人数由原来的大多数变为极少数。此时,杨老师当众宣布:从今日起,严禁在教室吐痰,违反者要记入《班级日记》,严重者要刷洗地面。这样很快地杜绝了在教室里吐痰的现象。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也要学会应用得寸进尺效应,不要一下给孩子确立太高的目标,要从最简单的,最容易的小目标开始。

杨阳早晨爱赖床,到了8点才起床,父亲对她提出了“以后每天提前2小时起床读书”的要求,杨阳听了立刻表示抵触。母亲见状用商量的口气说:“那先每天提前15分钟起床好吗?”杨阳立刻就答应了。过了一段时间,母亲又提出再提前15分钟起床,杨阳也很痛快地答应了。就这样,用了不到4个月的时间,杨阳完全做到了每天提前2小时起床。

得寸进尺效应蕴涵的是一种教育的理性和智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经意处见匠心。老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结合起来,将较高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层次不同的小目标,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孩子一旦实现了一个小目标,或者说迈过了一道“小门槛”,教育前景就会越来越宽阔。

用“共情心理”探索孩子的世界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定义共情,就是从孩子的角度,而不是从老师、家长自身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并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尝试与孩子一同思考,而不是代替孩子思考。

共情是指一种能够深入对方的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并与之“感同身受”的能力。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定义共情,就是从孩子的角度,而不是从老师、家长自身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并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尝试与孩子一同思考,而不是代替孩子思考。这里强调了一个谁是主体的问题,共情关注的主体是孩子,是孩子的感受、想法和心理需求。

教育效能的发生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上,而在建立两种关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和接纳。共情就是实现理解和接纳的前提,它在老师和家长掌握孩子所表达的有意义信息,特别是个体经验方面信息的沟通和理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共情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老师和家长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孩子的情绪和情感,有利于老师和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

第二,孩子会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从而会感到愉快、满足,这样能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让孩子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学习,从而达到“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的良好教育境界。

第三,促进孩子的自我表达、自我探索能力,从而让孩子与老师、家长有更深入的交流。由于老师、家长对孩子给予充分理解和尊重,使孩子产生一种舒畅和满足的感受,促使其能在老是家长的正确引导下,继续深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通过这种自我剖析的自我认识过程,有助于孩子解脱精神困扰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使孩子的认识和行为日趋成熟,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四,老师用共情心理教育那些迫切需要获得理解、关怀和情感倾诉的学生,有更明显的教育效果。这类学生往往是某种意义上的弱势群体或个体,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和尊重,信任和支持,而共情心理恰好能满足这类学生的需要。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及时、合理、科学地使用共情,就能及时解决这类学生的相关问题,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老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解决问题,孩子就会很容易接受。关于共情,下面介绍5种不同的共情水平供老师和家长参考。

一级共情水平。总是将关注重点放在问题上,常常以问句或提问的方式和孩子说话,如:为什么?什么原因?

二级共情水平。注重的是孩子信息中的内容和认知成分,忽视的是其中的情感成分。比如说:“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知道了情况后紧接着就是对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评价:“我觉得你在这件事情上是不对的。”

三级共情水平。有理解,但没有指导。只是针对孩子信息中的情感与意义做出反应。如:“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老师批评你,这让你觉得很没面子,算了算了,下次注意点就是了。”有理解也就有了对孩子的共情反应,这是最初级的共情,也是要求老师和家长最起码达到的共情。

四级共情水平。有理解,也有指导,能够很好地分辨孩子表层语言结构下所隐含的深层语言结构。如:“在学校受到老师的批评,这让你很气恼,也很没面子,你也不想把事情搞得这么糟糕,如果有可能你会努力补救的,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补救一下呢?”

五级共情水平。有理解,有指导,还有措施。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给孩子一个建设性的指导并提出具体的执行措施供孩子选择,这对于任何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说都是必要的。如:“考试没考好,你心里一定很难过,你担心父母会责怪你,也觉得在同学面前很丢面子,你不能原谅自己的失误,因为你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孩子,同时你也是一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成绩赶上去的孩子,老师理解你,也愿意和你一起讨论你目前所遇到的困难,看看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使自己更好。”

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是需要父母关注的,除了被关注的需求外,孩子尚还有被赞赏、被喜欢、被关爱、被安慰,被人倾听并做出情感反应的需求,和做错事情时被原谅的需求。如果这些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或者是持续地受到阻抑的话,孩子就不能建立起很好的自我概念,不能发展出积极的认知能力。

生活中,孩子经常从自己的视角在向老师和家长传递着信息,有时候,老师和家长所处的位置不能有效地接收孩子的信息,由此就出现了沟通的障碍。而学习共情就是跨越沟通障碍的一个重要途径。老师和家长要经常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让自己的共情水平逐渐从一级上升到五级,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在被理解和被关怀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驱散心灵迷雾,提高学习成绩

心理学家经调查发现,智商正常、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学校中大约占10%~30%的比例,而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心理表现,主要有3种表现形式。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孩子大都害怕即将到来的考试,甚至对做习题也有畏难情绪,一旦再也经受不住压力时,就会有种种异常的表现。”就是说,学生害怕考试是普遍现象,绝大部分学生会感到学习有压力,在目前以教育为主的情况下,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压力尤其明显。不过,有的孩子善于转换压力,加之对学习有兴趣,就把压力变成了动力,或者适应了压力。有的则不然,压力慢慢就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比如产生强烈的畏难情绪、逃避心理等,导致孩子萎靡不振、学习困难,甚至有可能带来精神方面的疾病。

心理学家经调查发现,智商正常、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学校中大约占10%~30%的比例,而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心理表现,主要有3种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