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青少年犯罪预防一本通
14902500000002

第2章 坠落的“天使”:青少年犯罪(2)

年龄小的孩子看不到母亲就不安,但是到了青春期,孩子从心理上开始脱离母亲,这叫做“精神上的断乳”。任何人在此时,都会逐渐脱离家庭而独立,去寻求自己的生活。但是有些孩子到了青春期,仍喜欢偎在母亲身边,这可能是他们从小就太依赖母亲,而母亲也过分保护的缘故。孩子会做的事,母亲还帮助做,不让孩子动手。例如上了初中,每天晚上母亲还帮忙整理书包,到了高中还帮忙准备好换洗的内衣等等。

当青少年比较独立之后,他们那种爱恨极端的情感就会开始消退。他们渐渐地将成人视为其生命中的重要人物,并承认他们对成人的依赖。但这时候的依赖并不同于以前纯属对个人权威的依赖,而是一种被认可、了解、接受的依赖。

(四)渴望友谊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与同性朋友建立友谊,通常会经过几个阶段。共同参加活动是建立友谊的第一步。然后,了解对方的个性。忠诚、天赋、分享经验的能力等等都是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会优先考虑的特质。

对于中学生来说,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上升到比师生关系更为重要,而且比小学生的人际关系更复杂。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按其程度可分为:一般同学,较亲近的同学和要好的同学。中学生开始表现出不容许成人对自己的同学关系过分干涉的倾向。要好的朋友之间表现出少年友谊的特点:绝对忠诚、坦白、保守秘密,遵守无形的伙伴关系的准则,等等。班级中自发的伙伴增多,而且一般是女生中的小团体比男生为多。大多数女孩喜欢与三五个朋友结为“死党”,经常聚在一起交流彼此的经验与想法。男孩和女孩一样,也有和同学聚集的倾向,但通常男孩们在一起时,大部分的时间是花在运动上,彼此的关系也不如女孩那么亲密,不会轻易流露自己的想法和感觉。男女同学问有时爱用有意的寻衅来表示友谊。在这个阶段,少男少女们开始对异性感兴趣。

中学生是最有集体精神的年龄阶段,其相互关系逐渐具有成人化与社会化的倾向,相互间的友谊比小学生要稳固得多。在中学生心目中,朋友甚至比父母和老师还重要。他们苦恼时,大多数人都是首先和朋友交谈。

高中生比初中生更关心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形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比较亲密的朋友。如果一个学生在班级中既不被他人所选择和排斥,同时他自己也不选择和排斥他人,则这个学生就是班级中的孤独者。

如果一个学生在本班级中没有被人选择,而排斥他的人却很多,那他就是班级里的孤立者。孤独的学生在情绪上是冷淡的,他与同学彼此之间没有憎恶之感,而被孤立的学生对班级中的同学都有强烈的、明显的不满情绪。孤独和被孤立的学生,除极个别是由于性格孤僻或潜心于学习和爱好者外,多数都是由于友好交往的精神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所致。他们的内心往往是不平静的,常处于紧张不安状态。即使是先进的学生,也会因此产生痛苦的感受,甚至想逃离班级或学校,到外边去寻找友伴,以填补自己感情上的空白。对于极少数少年学生来说,如果他在集体中受嫌弃,就可能逃学到社会上去寻找伙伴,因而容易沾染恶习,由一个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少年沦为少年犯罪者。

中学生的心理冲突

中学阶段是心理冲突、心理困扰最多的时期。除了以上所述青春期发育所表现的心理特点外,中学生还有一些心理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种:

1.性心理发育滞后

性器官性机能的迅速发育成熟要求青少年的性心理发展紧紧跟上,但由于青少年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的情况下,使得青少年的性心理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中学生的盲目早恋和冲动性的异性交往行为,正是他们性心理发展很不成熟的一种标志。

2.情感上的不协调

青春期发育的生理巨变,必然引起青少年情感上的激荡,需要得到适当的释放才能获得平衡。然而公开感情对于中学生来说常常是一个难题。例如,尽管他们内心十分喜悦或非常苦恼,表面上却十分平静;他们有心事想找别人倾吐,可在长辈或同学面前,又难于开口。大多数中学生喜欢沉着冷静,他们不想显得愚蠢而脆弱。他们善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以至于不承认自己有任何感情。他们常常担心如果自己的行为太感情用事的话,那么别人可能会取笑自己或认为自己太孩子气了。他们认为在别人面前太悲伤或太高兴都是很丢份的事。他们指责或嘲笑那些行为十分夸张或轻浮的人。中学生害怕表露自己感情的一个原因,在于青春期是一个非常害羞的时期。

中学生试图隐瞒自己感情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害怕失控。他们认为如果让自己的气愤溢于言表,他们就很可能会打人或摔东西。学会自控是成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青少年个性的发展和自控能力的增强,使得他们的情感释放被压抑起来。这种内心狂澜、外表若无其事的矛盾,如果得不到教师、家长的理解,很可能造成彼此的伤害与隔阂,进而有可能影响青少年的情绪健康与社会适应。一些青春期常见的情绪障碍,如焦虑和抑郁,便与这一矛盾有关。

3.认同危机

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一方面,他们感觉自己是大人了,要求得到与成人相等的对待。他们渴求自治,希望自己的见解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并试图在平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和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关系。另一方面,中学生涉世不深,缺乏复杂的社会生活经验,人生观和世界观尚处在初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常会提出一些有关自己的人格以及自己未来的基本问题,例如:我快长大成人了,那么我是谁呢?我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应该获得怎样的职业呢?等等。所有这些新的问题、选择和决定使平静的生活变得复杂起来。

何为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是指容易引发青少年犯罪,严重违背社会公德,但尚不构成刑事犯罪的行为。

具体来说,不良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1.容易引发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不良行为如不能及时得到纠正,青少年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2.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和有关行为规范,严重违背社会公德。

3.对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一定的危害,但尚不会受到刑事处罚。主要是指不良行为虽严重违背社会公德,危害社会,但从情节看,尚属轻微或者显著轻微,不构成犯罪。如果青少年实施的行为已经构成了犯罪,依法应负刑事责任,该行为已不属于不良行为,而应当依照刑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4.行为人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不良行为的发生,归根究底说明了该青少年难以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没办法很好地确立自己的社会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