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寿礼具有标明进入人生重要年龄阶段的特点。寿,最基本的义项就是活得岁数大、长命,尽管各地习俗不同,对寿的认识也不统一,但从通过仪式的角度来看,只有在标志一个人的生命进入老年阶段那一岁(及其以后)举行的生日庆典,才可以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祝寿礼。一般的生日礼由于不具备这种年龄分段的特征,而与祝寿礼有着不同的意义及文化意蕴。
福禄寿三星图。老三位可分可合,分,意味着对人生某一方面的追求;合,意味着对人生全部幸福的拥有。祝寿礼具有标明进入人生重要年龄阶段的特点。寿,最基本的义项就是活得岁数大、长命,尽管各地习俗不同,对寿的认识也不统一,但从通过仪式的角度来看,只有在标志一个人的生命进入老年阶段那一岁(及其以后)举行的生日庆典,才可以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祝寿礼。一般的生日礼由于不具备这种年龄分段的特征,而与祝寿礼有着不同的意义及文化意蕴。
八仙贺寿就个人而言,在成年、结婚之后,由他亲自参与的、以他个人为主角的人生大事也就基本结束,只有一年一度的生日礼在一点点记录他走向成熟、走向老迈、走向死亡的脚步。相对于四大人生仪礼而言,生日礼的重要性显然要差很多,甚至可有可无。但是,在从结婚到人离开这个世界这段漫长的日子,也并非年复一年的平淡。虽然没有另外几项人生大礼那么重要,但人到老年的祝寿礼,还是因为附着了较多的意义和特殊的文化蕴含而变得不可或缺,体现着人们对于“夕阳无限好”的祝福和期盼。
1.迈过旬头福长伴
旬头,民间俗语,在这里并不同于现代汉语对“旬”取十进位的解释,旬头指六十岁。是对“六十一甲子”的通俗表达。六十岁,在民间百姓心中,就是最能体现老龄特征的岁数。人们认为,过了六十,也是度过了一个人生的重要关口,从此,就可以健康、从容地安享晚年时光了。这一点,与成年礼的“通过”功能相似,只是,它并不具有成年礼那样的重要性,成年礼是接纳一个年轻人正式进入社会,它所体现的所有价值都是正向的,或者说,它给社会带来的是增值效应,祝寿礼显然缺少增值效应,不仅如此,民间广泛流传的说法似乎昭示我们,祝寿礼的背景中还有对老年人的厌憎和抛弃。
镜头三十三:六十做寿
六十了。在不知不觉中,男人已经六十了。
真快呀,记忆中先是儿子成了家,然后儿子有了儿子,然后儿子的儿子也长大了,就在男人为着孙子的健康成长而欣喜、宽慰时,时间无情地提示他,没有只享受子孙成长快乐的好事,代价就是俗话常说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辈新人换旧人。
老伴儿早早就开始了准备,安排了身边的儿子媳妇,又通知了出嫁了的女儿。
正日子说到就到。
一大早儿,老伴就起身去忙活了。都说人老觉少,男人也睡不着,翻身起来,枕头边放着老伴儿给他准备的一身新衣。男人摇了摇头,心想:女人,真是让人弄不清楚,每年生日都这样,也不嫌烦。
用花卉组成的“寿”字图。和前面的花双喜可谓异曲同工。中国的汉字很多,却没有几个能享此殊荣。精思的艺术构思后面是心灵深处的祈盼。他收拾利落,到外屋坐下。
媳妇儿用围裙衬着手,把煮好的鸡蛋端进屋,看到男人,“爹,起了?”
“嗯。”
“您坐着,我这就喊孩子们来给您老磕头。”
“嗨,用不着,让孩子们多睡会儿吧。”
“起来过了。”
“咋怎么早?”
“今儿个您六十大寿,这做儿孙的,还能不勤勤点?再睡懒觉,不妥呀。”
说着话,男人的孙子孙女已经跑进了屋。
趴在地上咚咚咚地磕过三个头,爬起身,一边一个拉着男人的手。
“爷爷,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事事如意,健健康康。”
男人开心地把孙子孙女揽进怀里,笑了。
快晌午的时候,女儿女婿领着外孙赶到了。
老伴儿领着媳妇、女儿下厨,儿子、女婿也被拉去打下手,几个孩子在屋里笑着闹着,给一时被冷落了的男人调剂着情绪。
用鱼画成的寿字。首届民俗与语言国际研讨会期间,辽宁的书画家展示的作品。鱼、余谐音,象征盈余。“寿有余”当然是一种美好的祝福。比之“寿比南山”的成语更多了些新奇和张力。午宴热热闹闹地开场了。
祝福的话年年说,年年听,照说早没有了新鲜感,可在这一刻,每个人仍然真诚地投入到庆贺之中。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男人笑着开了口:“我问问你们,这做寿是为了啥?”
“还能为啥?做儿女的表表孝心呗。”心直口快的女儿抢着说。
儿子看到男人在瞅自己,也忙着接口:“妹妹说得对着哩!”
“那你们知道今年这六十做寿有啥讲吗?”
女婿说话了:“六十一个甲子,这一轮过完了,新一轮又开始了,值得纪念吧?”
男人点了点头:“也对。还有呢?”
子女们面面相觑。
老伴儿说话了:“别卖关子了,就说吧。咱这孩子用不着教育也不孬。”
儿女们听当娘的说到这话,一时还纳闷不已:这做寿咋又跟教育人扯上了?
男人端起杯子喝了口水:“好,今儿个我就给你们说道说道:说这古时候,也不知道是哪朝哪代,兴这么一个规矩:人到了六十岁,不管青红皂白,一律得杀掉。”
“为啥?”女儿问。
“那时候人都觉着人上六十就不能干活了,成天白吃饭,浪费粮食。皇上还专门下了旨,到六十就杀。这皇上跟儿有个大臣,他爹已经五十九了。可他是个孝子,想着他爹当年省吃俭用供他读书,现在还没享多少福就快死了,心里不落忍,就把他爹藏起来,每天送吃送喝,希望能让爹躲过六十那一刀。这时皇上碰到了难题,外国来的使臣进贡了一只怪物,有牛那么大,满朝文武谁也不认识,皇上急了,这不丢人吗?要传出国门,不叫人笑掉大牙?他下旨,谁能认出这只怪物,重赏!而且时间紧迫,不能多等。这个大臣下朝后就跟他爹说了,他爹教了他个法儿。第二天上朝,大臣带了只猫,拿到那只怪物跟儿,怪物一见猫,直往后退,大臣有了数,就当着外国使臣的面说这是西洋鼠。老鼠怕猫,洋老鼠也一样。果然对了,外国使臣本就存心刁难,又拿出一根木头,两头一般粗,叫分出哪边是根,哪边是梢。又把满朝文武问住了。皇帝没办法,只好先稳住使臣,说改天答复。大臣回家跟他爹一说,他爹说:这容易,把那木头摞水里,根那头重,会下沉。第二天大臣果然分出了木头的根和梢。外国使臣又拿出两枚金币,说明一个是真金,一个内芯是铜,要让分出真假,大臣当场就答应了,叫人拿来了一架天平,金子沉、铜轻,一称果然就分出来了。皇帝大喜,要升他的官,还赏了很多钱,问他咋知道的。大臣不敢说瞎话,就说出了他把爹藏起来,是爹的主意。皇帝由这事明白老人见多识广,体力不行了,可脑子还管用,就下旨废除了以前的规定。还把大臣他爹请来设宴谢他,巧了,这一天正好是这大臣他爹六十生日。从这以后,人们才开始在老人六十岁时设宴祝寿,表示孝心。”
“爹,照这么说,这六十做寿不光有表孝心的意思,还有纪念六十岁又获得一次生命的意思哩!”
“嗨,这都是故事,就是教子女知道孝敬老人。”男人还没开口,老伴儿先说了。
“中了,不说了,菜都凉了、举杯吧。”
绘有祝寿图案的瓷罐镜头中提到的杀掉六十以上的老人的风习,现在只能从各地流传的民间故事中见到了,据人类学、民族学的考察研究,这种风气在遥远的古代曾在世界各地较普遍地流行。具体到中国,民间对此还有专门的俗称,叫“花甲葬”,也叫“六十返仓”,大体是说在老人到了六十花甲的时候,一律得处死,方式多种多样,有活埋的,有垒到墙里边的,还有送进“自死窖”(山洞)或地下墓穴里任其冻饿而死的。据研究,这种弃老杀老的行为在原始的狩猎、采集时代较为盛行,原因很简单,没有足够的剩余食品养活已经没有多少劳动能力的老人。为了族群的生存,只能牺牲掉在谋食和迁移等方面已经成为累赘的他们。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并不是什么不道德的行为。
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定居生活成为可能,来自物质方面的压力减轻使弃老习俗有了改变的可能,而稳定的农耕作业也改变了以往狩猎时代崇尚勇气和力量的风气,智力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尊重。老年人因为生活经验的丰富,能够贡献给集体更多、更有价值的智慧,这给了体力衰弱的他们存活下去的新的理由。而社会继续发展,父系血缘关系的最终确定,使子女与父母有了确实的联系,血浓于水的亲情给了弃老风习最后一次致命的打击。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众多的民间故事为什么都认同“六十遭弃”,六十岁为什么会具有这种分判壮—老,分判生—死的作用?
寿字瓷盘
镜头中已经提到,六十是一个甲子循环的完成。甲子循环又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原来,甲子是中国干支纪时法的第一位,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共有六十组,用来纪年或计算岁数,六十组干支字循环一周就叫一个甲子。花甲这一指代六十岁的雅称,正是“花甲子”的简称,花,头发花白之意。这一名称,和来自古代礼仪的弱冠(二十)以及来自圣人话语的而立(三十)、不惑(四十)、知天命(五十)等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整数年龄的特指称谓。六十在《礼记》中又被称为“耆”,但流传明显不如上述几个称谓广泛。年近花甲、年过花甲的说法至今仍在民间广泛流传,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前面成年礼一节中提到的“十二”相似,六十也是一个周期,显示着某种状态、行为、情境的圆满或完成。六十寿之所以受到特别的重视,应与这一“周期”的特征有关。民间祝寿又极其重视整寿,就是整数之寿,比如六十大寿、七十大寿、八十大寿、一百大寿,这也给了六十寿辰以特别关注的理由。加上又在后世的流传中,复合进了弃老—敬老的文化因子(原始时代的时间观念和人的寿限都到不了对“六十”有深切体验的地步),六十又有了和成年孔丘像。圣人就是圣人,孔子恐怕想不到,他的寿限、竟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一道槛,连带着“七十三”也成为一个充满禁忌的数字。礼相类的“重生”的意义,满足了民间百姓求平安顺利的世俗心态。他们总是把一些灾厄放在某些个关坎,一旦顺利通过就以为可以摆脱这些不利因素的纠缠,从此可以无往而不利地享受以后的时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