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生礼俗
14904200000007

第7章 生命的呼唤与祈愿——诞生礼(6)

谁都希望生出的孩子健康、漂亮、聪明、活泼,但要想得到个好宝宝,这当娘的就必须遵守这些饮食禁忌,不能吃的坚决不吃,能吃的尽量多吃。虽然这些禁忌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大多是建立在直觉联想之上,比如兔子三瓣嘴,吃了兔肉胎儿也会三瓣嘴;螃蟹横着行走,吃了螃蟹胎儿也会横生;老鳖脖子短,吃了老鳖胎儿脖子也短等等。这些并无多少科学道理的俗信自然是建立在当时人们不科学甚至迷信荒诞的认识基础之上,它们流传的时间有长有短。吃兔肉生子豁唇之说至少在东汉已经流行,当时的著名学者王充在他非常著名的《论衡》中专门记载。这一俗信的影响极大,以至于有些地方发展到了孕妇连兔子都不能看见,否则后果一样可怕。吃狗肉对胎儿不利的说法大约产生于唐代,除了吃狗肉会化胎的危言耸听外,也有较为直观的联想认识:狗爱咬人,孕妇吃了狗肉会把狗性传染给胎儿,胎儿出世后也会爱咬人,至少在吃奶时爱咬****。生姜外形“多指”,自然会让人想到生子多指,这一俗信也至少在东汉就已形成。除了从外部形状上引发人们的联想外,还有从姜辛辣、刺激性强的特点出发,联想到容易感应小儿生疮的说法。无论如何,姜由此就被从孕妇的饮食清单中剔除。不止如此,禁止孕妇食用的食品包括了鸡、鸭、鱼、肉、蔬菜、水果各个种类。

如果说,层出不穷的饮食禁忌限制了孕妇的嘴,那么,花样翻新的行动禁忌就是限制了孕妇的腿。这些禁忌得以施行的原理是一样的,都建立在人与外界相互交感的原始思维之上。比如忌见到月蚀。人们自古就在月亮与女性之间建立了交感联系,至今女性生理周期的变化还被称为“月事”、“月经”,月蚀是月亮亏损,感应到女人,尤其是孕妇,自然也会产生贫血、流产或者生下残障婴儿的后果。忌见到蛇,蛇的最明显特征就是吐芯子,见则有感,生下孩子也会吐舌头。至于忌见到属虎的人,自然是猛虎伤人的一种转化。除了这种建立在相似基础上的禁忌外,还有些禁忌是建立在接触传感的基础之上,比如坐在葡萄架下,俗信以为会中邪气,生下葡萄胎。摸了戥秤,则会延长孕期,因为过去的秤是十六进位,孕妇碰了戥秤,就意味着要怀胎十六个月,这对大人孩子都是不小的痛苦,而且会造成难产。类似的禁忌还有不能牵牛绳(据说牛的孕期是十二个月),不能横跨过扁担(会造成横生、难产),不能缠绕绳、线(会造成胎儿脐带绕颈),不能在门口伸头缩脑(这将导致胎儿不能顺利冲出产门)。最令人感到莫名奇妙的是不能抬举手臂,俗信以为胎儿是靠咬着母亲的奶筋吸食营养而存活的。孕妇抬高胳膊,会使胎儿咬不到奶筋而饿死。

每一个禁忌都有它的道理,但归根结底,所有的禁忌指向的都是孕妇本人,要保护的对象则完全集中在胎儿身上。从这些饮食禁忌、行动禁忌的设定来看,首先是反映了传统中国人无后为大、子嗣最重的思想,其次是因错误认识而导致的对怀孕妇女的重重限制,尽管她们有身怀六甲之劳,有生育子女之苦,但她们并没有得到应该享有的待遇。这种不公正的待遇她们自己也默默地承受下来,毕竟,她们命运改变的可能完全系于她腹中的胎儿,她就是为了自己,也必须保护好他(她)。所以,尽管禁忌重重,时光流逝了成百上千年,并不见有多少孕妇敢于主动犯忌,至于事先不知而误食误犯的孕妇,在知道违反禁忌的结果之后,免不了要担无数心的。

镜头七:孕期胎教

女人怀孕已经快三个月了。书香门第、家境富裕的婆家在经历了她怀孕之初的欣喜之后,上下都进入了另一种生活状态。饱读诗书的公公和经验丰富的婆婆一起动手,为女人设计了一整套的孕期生活安排。

首先,丈夫在她刚发现自己怀孕的当天就被婆婆强行安排到了另外的房间去睡。丈夫百般肯求和保证,也换不回婆婆的丝毫妥协。

男人不敢抗命,极不情愿地收拾了自己的衣服被褥,搬出了他和女人的新房。

女人新婚以来第一次一个人独享空荡荡的新房,其实,只是少了丈夫一个人,但她觉得这间房里好像少了一多半的生气。

做姑娘时,她一直是一个人独睡,刚过门时,怎么也不习惯晚上身边还躺着另一个人。不过,那是自己的男人,会疼自己宠自己,经过了几个月的慢慢适应,她现在已经能够非常安心地依偎着男人睡觉,而且睡得又沉又香。如今,夫妻完成磨合之后的默契还占据着她的身心,突然一下子又剩下了一个人,女人觉得她的不适要比初嫁时适应一个男人躺在自己身边更强烈更难耐。

女人隔着被子摸着自己的肚子,忍不住想掉泪。也就是一瞬间,她忍住了。

白天婆婆交待过,不能生气,不能思虑,不能难过,不能惊慌,而且也不能太高兴。她当时很是诧异,还是公公给了她答案:“媳妇,你婆婆交待你的一定要在意小心,这医书上写着呢:过喜伤心,怒则伤肝,思则伤脾,忧则伤肺,恐则伤肾。而且不止于此,情绪起落会动胎气。俗话说:母子连心,母气既伤,子气焉有不伤之理?”

公公的学问是全家人都服气的。婆婆说不出这么多大道理,但她补充的那句话显然让女人记得更牢:“想让孩子啥样,自己就得啥样。”

她摸着自己的肚子,依旧平平的,还感觉不到那里面有着生命的成长。恐怕每一个怀了孕的女人都会无数次地做梦和想像她腹中胎儿的状况,她也不会例外。她从公公婆婆的话语里已经知道,从现在起,她将不再只是自己,有一个还不知大小、男女、胖瘦的小生命将和她在一起,同吃同睡,同悲同喜——不能悲也不能喜,她必须让自己尽量平静,才能保证生出的孩子不哭不闹,成为人见人爱的乖巧、懂事的宝宝。

女人在这样的憧憬中终于慢慢地睡沉了。

第二天,婆婆拿了张红纸进了屋。她仔细地打量着屋内四壁,然后选好了位置,把红纸贴上了墙。女人看见上面写着四个字:胎神在此。

婆婆贴好了红纸,回头交待女人:“有了身孕就得小心供奉胎神,能保佑孩子。这以后免不了要动刀动剪地做点小衣服小鞋什么的,免不了犯着胎煞。现在贴上红纸,请胎神安住,就不用害怕了。”

“动动刀剪就会触犯胎煞?”

“那可不!这胎神啊无处不在,谁家怀了孩子,它就会在谁家护佑胎儿。可你要犯着它,它就成了伤害胎儿的胎煞了。所以务必得小心。这屋里也不兴吵闹,不兴乱咣当东西。”

“要万一犯着会咋样?”

“嘘!不兴瞎说!不过,话说明白点也好。要不小心犯着胎煞,轻的孕妇会肚子疼,重的孩子都够呛,那就得赶快安胎神。拿把扫帚在这屋里扫扫,就没事了——不过,咱还是小心,无大错。”

女人就在这张起的无形的屏帐下一天天生活着。她发现家里比以前安静了许多,婆婆不再高门大嗓地说话,公公诵读诗书的声调反而高亢了不少。院外稍有一点儿童的吵闹声,婆婆就马上出去制止,哄走他们。公公还特意从别人家移来了几丛青竹,小院里绿意盎然,让人的眼睛、心情都舒服了很多。

女人的身子一天天显粗,她开始觉得不自在,直着身子站一会儿就觉得累,免不了图舒服,她就要斜着点身子,婆婆马上会出现在她跟前,纠正她,说:“站累了,坐会儿。”

坐久了,女人也不自在,想歪着点身子,婆婆马上又会出现,纠正她,说:“坐累了,躺会儿。”

女人躺下去,挺着肚子,她不敢再图自己享受侧过去歇歇酸沉的腰,婆婆一定会继续纠正她。道理她懂,还是婆婆那句话:“想要孩子啥样,自己就得啥样。”

转眼要过年了。开始有贪玩的孩子在到处点爆竹,有时就在院外不远,震耳的响声让女人一阵阵的心悸。婆婆手脚麻利地为她准备了一副厚厚的耳套。她戴上后,果然就听不清外边远远近近的鞭炮声了。

过年时街里总会有戏班。心里痒痒的女人还没等提出要求就让婆婆看穿了。

“咱今年不去看戏。”

看见媳妇一脸委屈,男人说话了:“娘,过年是喜兴事,去凑个热闹,不打紧吧?”

“不能大意!那人来人往的,挤住碰住了,你哭都来不及。”

女人的心一下子灰了一半。

“都是乡里乡亲的,说说,咱占个靠台近的座不就中了。”男人的兴致还很高。

婆婆这回动真格的了:“就是不能去!去年前街的媳妇去看猴戏,结果生了个孩儿尖嘴猴腮的,都说是看猴戏看出来的,你不知道?”

男人犯傻了,瞅着女人。女人早已坚定了信心,“娘,我不去。”

婆婆赞许地点头,突然又想起什么似的:“马上过年了,你身子笨,祭灶拜神就不劳动你了。”

婆婆说得委婉,女人明白,不敢劳动她不是因为她身子笨。

“还有,过年免不了串串亲戚,谁家要是也有有身子的,你千万不能和她碰面。冲着对谁都不好。”

女人只有乖巧地点头。都是为了孩子,她不仅不会例外,还要比别人更尽心尽力地维护着肚子里已经开始拳打脚踢、不肯消停的小生命。

说到底,孕期实施的胎教完全可以把前述种种禁忌包括其中。但是,中国古代的胎教内容广泛,决不仅限于饮食、行为方面的禁忌,这一镜头中的胎教内容,更多地体现在对未来婴儿精神方面的培养之上,所以单列论述。

朱仙镇年画:镇宅钟馗。作为知名度最高的镇宅神,它在现代家庭中也多有张挂。作为家庭大事的添丁,自然少不了它的存在。很多时候,人们还用朱砂点染钟馗的双眼。朱砂的辟邪功能与钟馗的镇鬼功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人们心理上的双保险。已有学者指出,传统中国的文化有明显的阶层性,大致而言可分为上层的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规范化的礼教文化和下层以民间信仰为基础的俗文化。当然,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判然而分。或许可以这样说,所谓上层文化不过是以儒学礼教规范、筛滤过的民间信仰罢了。尽管联系密切,毕竟还有区别,俗文化的胎教更多地就体现在孕妇的各种禁忌之上,而上层胎教文化则更为注重品格高尚、才能卓异的后代的培养。经过上层文化肯定并提倡的胎教之法,又会自然地传输到下层俗文化当中为其吸收和利用。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的胎教内容大致分为两大方面,一为调摄心,一为注意身,二者当然也是交叉互融的。

前面生活禁忌着重说到了对孕妇身体(其实是胎儿)的保护(其实是限制),这里就集中谈一谈精神方面的调摄。

妇女怀孕后,首先要断绝性生活。各地至今还有不少分床的礼俗。今天人们大多已经认识到,怀孕早期和后期****,都容易造成流产。传统以为,怀孕前三个月,胎尚未坐实,行房事不利于安胎,后两个月,胎儿已成形,行房事会造成早产。这自然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看法,但孕后忌房事的根本原因还不在于此。传统中国人视****为不洁之事,在女子有孕时行此不洁之事,有秽于胎儿成长,无法产出品行端正的婴儿,甚至会生出****后代。

孟母择邻的故事提供给后人的最大提示就是环境的影响对儿童教育至关重要。后人举一反三的结果便是不乏科学因素的孕期教育——胎教。从坐胎三个月就开始正面的引导,还怕日后成人不是堂堂君子?其次就是要注意精神状态和情绪的调控。镜头中公婆的各种行为都旨在为孕妇提供一个宽松、舒适、安静的环境。这里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居住环境,院内栽竹、小声说话显然是要营造简静的自然环境,而公公诵读诗书则又使这一环境带上了积极、正面的文化色彩。这也是有历史背景的举措。相传周文王生而圣明,原因就在于他的母亲太任在怀孕之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口不出恶言”;孟子能成为亚圣,原因是孟母怀孕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古时食物讲究切割方正)。既有先圣大贤的成功范例,出身书香门第的公公自然要努力效仿,以诗书讽咏之声陶冶孕妇的情感,使她远离杂乱、淫邪的声音,从而影响腹中胎儿,使其也养成高尚的品德。

外部环境的关键是一个字:静,不是死寂般的静,而是带有传统儒家气息、生机勃勃的静。

另一方面是孕妇自身,或可称为母体环境,也是一个字:安。贴“胎神在此”保佑胎儿是安,立、坐、卧不能歪斜是安,不能拜神敬佛是安,不能看戏是安,不能和其他孕妇相见还是安。

如前所述,后几项禁忌内容不仅仅要限制孕妇的身体,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她(及胎儿)不要撞见邪祟,保证生出的婴儿聪明健康、忠孝仁义。这才是求“安”的真正意图。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传统中国人相信,孕妇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胎儿的成长发育,甚至影响到他(她)出生后的健康、智力与品行。他们认为,要想让生下的孩子福寿敦厚、忠孝贤明,孩子的母亲在孕期必须保证行坐端严、性情和悦、多听美言、陈说礼乐,耳不能听是非之言,眼不能看恶邪之事。总之一句话,胎儿会通过母亲“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还是同类相感、外象内感的思维在起决定作用。古人认为,妇女受胎三个月后胎儿才会成形,但这时禀质未定,受外界影响极大,所以胎教的绝大部分内容均从这时开始。从各个方面加强正面的模塑,胎儿就会对感应到的善言善行做出反应,从而由此获得相应的形象、品格及性情。

尽管原理不尽切实,但注重孕妇精神状态的稳定、安适,至今仍是正确、可取的。但下面提到的转胎,就近乎虚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