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枪原是步兵自动武器的一个笼统称呼。现代意义上的机枪通常指使用弹链或弹箱供弹,能安置在两脚架或三脚架上持续射击的自动枪械。机枪的口径一般在15毫米以下,机枪的子弹和口径为了便于补给,轻机枪和通用机枪一般使用同口径的步枪弹,所以口径和班用步枪一致。而重机枪则使用专门的机枪弹,口径一般为12.7毫米(0.5英寸)。
机枪的诞生与发展
在机枪诞生之前,战争中步兵多用手枪进行自卫,用步枪进行攻击,这样就造成每次都需要往战场上投入大量兵力的情况,导致双方在战争中有太量的人员伤亡。
一,第一挺手动机枪的诞生
1861年美国内战打响,一名叫理查德·乔登·加特林的美国医生在医院看到到处都是受伤的官兵以及治疗无效而死亡的官兵尸体。这些牺牲的官兵中,除了战场上的死伤外,很多士兵还死于疾病和营养不良。经过一番思考,加特林认为要是能减少战场上投入的士兵的数量,就能让伤亡最大地降低。
加特林虽然是一名医生,但是却一直致力于工程学,因此在思考解决减少兵力这个问题上,他首先想到的是发明一种火力凶猛的枪。依靠凶猛的火力,一支枪能顶很多支步枪,让一个士兵拥有很多士兵的战斗力(他当时的目标是一个士兵能顶上一个连),从而减少战场上士兵的人数,以达到减少战争伤亡的目的。
1861年夏天,加特林开始设计构思转管机枪,当年年底就完成了机枪模型,并于次年进行了验证,命名为加特林机枪,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款实用性机枪。1862年11月4日,加特林获得转管机枪的专利。
这个专利除包括1862年加特林机枪模型的技术说明外,还包括了两点转管机枪所共有的设计特点声明:一个提供锁膛的内有击针的圆柱旋转体,与枪管一起旋转:每根枪管都有独立的击针。
加特林机枪结构较为简单,为多管、手摇式机枪。通过手摇转柄,可以让加特林机枪的各个枪管依次旋转到12点钟位置发射子弹,以提高射速和散热性。在枪管的转动过程中,每根相对应的枪管会完成上膛、闭锁、射击、开锁、抽壳等动作,以此循环。
在加特林机枪刚发明时,便拥有高达200发/分的超高射速,这在当时是非常致命的。以至于当时的林肯总统不愿意使用这种前所未有的残忍武器来对抗南方的同胞,但在之后和印第安人的作战中却使用了它。
19世纪末期,加特林机枪成为了欧洲各国控制并扩张殖民地的重要武器。经过改进后的加特林机枪射速最高曾达到每分钟1200发,在1882年这是个惊人的数字。
加特林转管机枪从诞生之日起,工作原理就决定了其具有能连发射击、火力猛等优点,但也存在重量大、机动性差等缺点。但其诞生的时间并不合适,就像一个早产儿,当时的军队还未在思想上对其诞生做好准备,也不知道怎样将其充分运用到战争中,因此加特林机枪在当时的发展并不顺利,但却为后来自动武器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二,自动重机枪的诞生
在伦敦肯辛顿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挺有上百岁高龄、在枪械发展史上意义非同寻常的重机枪,标牌上写着:“这是世界上第一挺靠火药气体能量供弹和发射的武器。”该枪口径11.43毫米,枪身质量27.2千克,枪架质量29千克,采用容弹量为333发、6.4米长的帆布弹带供弹,理论射速600发/分。它的发明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美、英等国都称他为“自动武器之父”。
1840年2月5日,马克沁出生在美国缅因州桑格斯维尔。他家境清贫,小时经常与兄弟到野外打猎卖钱,以弥补家庭微薄的收人。这使马克沁从小就有机会摆弄枪支,熟悉一些枪械原理。14岁进入一家马车厂当学徒,以后又在好几家工厂、作坊务工。他没机会接受正规教育,但他勤奋好学,无论干什么活儿都喜欢用心琢磨,还经常搞点小革新、小发明,如自动捕鼠器、航海计时仪、带警报的自动灭火机、去磁器、炭丝电灯泡等,显示了非凡的创造才能。30多岁时,马克沁被聘为美国电气公司的工程师,在机械、电气方面颇有造诣。他经常去欧洲为公司办事,结识了不少朋友。
1881年,马克沁参加在巴黎举办的电力工业展览会,遇到一位交情笃深的朋友(电气工程师),两人无话不谈。当时的欧洲战争频繁,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研制新式武器。这位朋友快人快语,半开玩笑似的对马克沁说:“你要想赚大钱,最好发明一种玩意儿,使欧洲人彼此残杀起来更得心应手。”
马克沁对当时欧美各国使用的武器并不陌生,他特别关注刚刚兴起的手摇式连发机枪,特别是美国人理查德·加特林研制的6管连发机枪(亦称加特林机枪)。该枪标志着手动机枪发展到了顶峰,美国陆军1866年8月列装。但它仍需要人力通过机械完成射击循环的各种动作,也很笨重,亟待改进。
马克沁放弃美国电气公司的工作,把全部精力转移到武器研制上,并于1882年移居英国,后加入英国国籍。
在伦敦克莱肯威尔路一个花园的小作坊里,马克沁开始了新武器的研制。作坊里除一台铣床外,其余的工具、刃具都是他自己设计制造的。马克沁是在一个完全崭新的领域里工作,当时流行的几种手摇式连发机枪在机械构造上具有参考价值,但因没有解决最关键的问题——自动供弹、自动退壳的动力来源,还不能称为真正的机枪。在英语中,Machine Gun(机枪)一词,意指能实施连发射击的自动枪械。马克沁的灵感来自一次偶然的发现。一天,他在军队射击场用步枪打靶,由于这种步枪后坐力特大,抵枪托的肩被撞得生疼。和他一起打靶的战士们因常用这种步枪,肩上更是青一块紫一块的。火药气体产生的后坐力是一种多么大的能量啊!难道不可以变害为利吗?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马克沁多年来苦苦思索和寻找的能源,终于找到了。
对于人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射击后坐现象,马克沁巧妙地加以利用,于1884年造出了第一挺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马克沁机枪。该枪首创枪管短后坐原理,借鉴吸收了加特林连发机枪的操纵机构和温彻斯特步枪的肘节闭锁机构。
马克沁的这一重大发明,在世界枪炮发展史上开创了自动武器的******。不久,马克沁又对机枪做了一些改进,风尘仆仆地辗转于英、法、意、德、俄等国进行表演,向各国军队推荐他的机枪。有一年,中国清政府大臣李鸿章访英,也应邀参观了试射表演。机枪的猛烈火力使他震惊,每分钟竟能发射600发子弹!当李鸿章得知这需耗银30英镑时,便摇摇头说:“这种枪耗弹过多,太昂贵了,中国用不起。”后来,大约在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中国也购进少量马克沁机枪,并进行仿制。
1891年,英军正式装备马克沁机枪,并首先用于扩充殖民地的战争。战争一方仍挥舞长矛和棍棒,另一方则拥有弹仓步枪和机枪。1893~1894年,英国殖民军在罗得西亚同祖鲁人的战争中,第一次使用马克沁机枪。一支50人的英国小部队配有4挺马克沁机枪,据守在一个山头上。90分钟内,5000余名手持长矛、弓箭的祖鲁人发起数次冲锋。在统一指挥下,英军机枪火力如骤雨般扫射,剽悍的祖鲁人一排排倒在血泊中,3000多人战死。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马克沁重机枪在各种兵器中独占鳌头,许多国家的军队都先后装备了马克沁机枪及其改进型。其中以德国制造的1908年式7.92毫米MG08马克沁机枪性能最优,是众多仿制型号中的佼佼者。它用低矮的三脚架(亦有两脚架)替换了此前的两轮手推车式枪架,采用水冷枪管,可长时间连续射击。该枪是德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制式装备,每个步兵营配6挺。在1916年7月的索姆河战役中,英法联军1天内死伤于此枪枪口之下的就达57000人。因此,MG08马克沁重机枪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厉害的杀人凶器”的恶名。
维克斯MK重机枪是马克沁机枪的改进型,1912年装备英军,是英军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主用机枪,以可靠性和牢固性享有盛誉。250发弹带供弹,枪身质量18千克(装水3千克),三脚架质量22.7千克。
一百多年来,自动枪械已发展了好几代。但是,专家们一致认为在基本原理和机构上尚未出现根本性突破。马克沁机枪及其变型枪,一直使用到1972年的印巴战争。由马克沁首创的自动武器原理,至今仍在枪炮研制中发挥着作用。
三,第一挺轻机枪的诞生
无论是加特林机枪还是马克沁机枪,在火力方面都非常强大,这一点得到了世界各国的一致追捧。但最致命的一个问题就是两者的重量,早期的这些机枪都十分笨重,仅适用于阵地战和防御作战,在运动作战和进攻时使用非常不方便。随着战局的变化,各国军队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紧随步兵实施行进间火力支持的轻便初枪。
1902年丹麦炮兵上尉乌·欧·赫·麦德森主持研制出了一只取消了水冷套桶,使用弹匣和轻便的两脚架,还可以抵肩射击的单兵使用连发武器——1902式麦德森轻机枪。该机枪全重不到10千克,性能十分可靠,口径和结构多变可适应不同用户要求,因此是当时军火市场上的热门货。
虽然供弹方式不同(可能采用弹链、弹匣或者弹鼓),这些新机枪有一些共同特征:它们发射率很高,很容易出现枪管过热,因此有必要把枪管设计成可以在战斗中快速更换的形式;轻机枪可以由单兵使用,但一般至少要两人的班组才能对其进行维护。因此轻机枪是第一种下放到步枪班的班组武器。这些特点是“一战”后出现的大多数机枪的共同特征。
“一战”结束后,英国开始寻求一种可以取代过重的路易斯机枪、与BAR同级别的武器。经过测试后由法国将军阿道夫·贝赛尔设计的型号有希望赢得这一竞标。他在1918年就研制出了这种机枪并试图推销给美国陆军,但由于设计上存在几个尚未解决的问题被后者拒绝了。贝赛尔转而向英国人推销,但英国人同样认为这些缺陷可能造成高昂的损失而拒绝了,不过他们认为这种机枪具有发展潜力。贝赛尔在1925年把他的设计专利卖给了维克斯公司,经过后者的改进被称为“维克斯一贝赛尔轻机枪”。这种0.303英寸口径的机枪采用导气式原理,弧形弹匣安装在枪身上部,类似于轻机枪的先锋麦德森机枪。虽然这种机枪性能可靠没有什么问题,英国陆军仍然不放心,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测试。在1934年,捷克斯洛伐克生产的ZBvz27机枪进入了这一似乎无穷无尽的测试。其在先前的ZBvz\26机枪上改进而来,在位于布尔诺的捷克斯洛伐克国营兵工厂生产。设计师瓦克勒夫·霍尔克研制的这种导气式机枪采用顶置弹匣供弹,并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快速更换枪管的设计。
经过27次分开实验后,维克斯一贝赛尔机枪和ZBvz/27机枪进入了最后一轮测试,包括射击对比,埋在泥沙中一段时间经过简单的清理后再次射击,以及最后的1万发持久射击测试。这两种机枪都通过了这些测试,进入下一轮500-2500码(约460-2285米)上的精度考核,还要再进行一次3万发射击的持久测试。在最后一轮实验中,捷克武器表现出远远超过“维克斯一贝赛尔”机枪的机械可靠性,精度也更好。1934年1月,由vz/27改进而来的ZBvz/33再次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测试,有数挺机枪在打出了至少14万发子弹后仍然没有出现故障。然而英国陆军参谋部仍然有人对这种机枪存在疑虑,因此在1934年8月又一次对其进行了持久性实验。结果终于打消了所有的顾虑,重新命名为ZBG34的这种机枪被英国陆军正式选作制式轻机枪(“维克斯一贝赛尔”轻机枪并没有完全失败,它被印度陆军选用,后来在“二战”中的北非战场上成为了一种很有效的车载机枪)。
捷克设计的机枪打败了英国的型号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这种武器的优异性能。最初的捷克型号发射德国7.92毫米毛瑟子弹,但在英军中,这种机枪的弹药换成了和李·恩菲尔德步枪与维克斯中型机枪一样的0.303英寸子弹。同时还获得了一个新名字“布伦”,这一名字来自该机枪的诞生地布尔诺和制造工厂所在的恩菲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