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未解之谜和神秘现象大全集
14921600000017

第17章 追寻千古的名人迷踪(1)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究竟指的是哪些人?著名的查理大帝加冕事出偶然吗?茜茜公主童话的背后是难言的泪水吗?绘画天才梵·高开枪自杀是精神失常吗?究竟谁是登上太空的第一人……

帝王将相,艳后宫妃,将军领袖,艺术奇才,科学巨匠……这些历史名人,在岁月的舞台中不断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传奇的故事,或烂漫缠绵,或惊世骇俗,或荡气回肠,或扑朔迷离,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并试图去还原那千古名人的迷踪与真相。

三皇五帝是哪些人

我国古代有把远古三个帝王和上古五个帝王合称为三皇五帝的传说,秦始皇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那么,三皇五帝究竟是指哪些人呢?说法颇有分歧。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且认为泰皇最尊。那么,泰皇是谁?《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

《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了认同伏羲、神农外,补上了创造人类的女娲。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还有其他典籍提到三皇是伏羲、神农、祝融。

从上述观点中的大多数来看,伏羲、神农占了三皇之两席,但在第三位上分歧较大。

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世本》、《大戴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而《礼记·月令》以太皋(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皋、颛顼为五帝;《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昊(皋)、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

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皋、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

三皇五帝究竟指谁?对于五帝,一般采取《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至于三皇,则无从确定了。

确有黄帝其人吗

在中国的传说中,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然而,他究竟是人还是神?为什么被称为“黄帝”?现在仍然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说法。

有专家认为,黄帝是神话传说中的雷电之神,后来才崛起而为中央黄帝。相传他长有四张脸,能同时顾及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无论什么地方发生了事情,总逃不过他的眼睛。后来,他战胜了东、西、南、北四个天帝,建立了自己的神国。

黄帝和炎帝停战言和后组成的统一的部落联盟,成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所以,今天的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

也有学者认为,黄帝实有其人,他应该是原始社会末期一位部落联盟的首领。《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势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这些记载似乎说明历史上的黄帝实有其人,是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的创始者。

那么,他又为什么被称为“黄帝”呢?据说,黄帝在五个天帝中,是管理四方的中央首领,又因专管土地,而中原的土地是黄色的,故名“黄帝”。学者们认为,这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对黄土地的崇拜。古史称他为“以土德为王”。后世之人以此而崇尚黄色,把黄色演变成一种权力和尊贵的象征。历代帝王穿的龙袍、马褂都是黄色,就是由此引发而来的。

在中国的历史典籍和神话传说中,都有许多关于黄帝的记载,但因年代久远,许多说法都已经无法考证。然而,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却是毋庸置疑的。

亚历山大的离奇死亡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36年继承帝位后,便大举侵略东方。在短短的10余年里,东征西伐建立起东起印度河、西至尼罗河与巴尔干半岛的版图广阔的帝国。

亚历山大是一位赫赫有名的英雄,但同时又是一位神秘的人物。公元前323年6月,亚历山大突然病逝于巴比伦,没有留下遗嘱,也没有指定继承人,死时32岁。

有人认为他是由于行军路的艰辛,加之经过多次作战,遍体鳞伤,在沼泽地又感染了蛮荒地带流行的恶性疟疾造成的。

有人则认为他死于严重的感冒,还有人认为他死于一场阴谋。

据传,亚历山大是因为一口气喝完别人斟的酒而患上了重病,他的部将安提帕特让人配了一副药,由儿子卡山德给亚历山大送去。卡山德在很多场合曾被亚历山大训斥过,怀恨在心,便趁机在药里做了手脚。据说多年以后,卡山德看到亚历山大的塑像时,还会感到极大的恐惧。

提比略为何自我流放

提比略在古罗马的诸多皇帝中是一个另类,他喜欢过离群索居的生活,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驻守在自我放逐之地康帕尼亚。

令人不得不深思的是,他为什么要自我流放呢?

罗马史学家塔西陀认为,提比略自我流放是想借此来掩盖由于他的行动而昭彰于世的残酷和淫乱;苏托尼乌斯则认为,因为提比略的儿子分别不幸在叙利亚和罗马死亡,所以他想独自一个人静一静;另有说法认为是提比略年老后满脸脓疮,不习惯于和人们见面,因此选择了自我流放。

还有一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是,提比略的出走是由于他母亲的专横性格而致。他不能容忍他母亲与他一起共掌大权,但又不可能除掉她。

自我恐惧也好,心理变态也好,都可能只是诸多原因之一。不管怎样,猜测与推断终不能最终得出提比略长期自我放逐的真正原因。现在,大量的中外史学家们正在全力以赴地揭开这个谜。

“傻子”皇帝克劳狄之谜

公元41年1月24日,罗马正是乍暖还寒的时候,在1月21日,罗马帝国皇帝盖乌斯被近卫军在皇宫里刺杀,而这天元老院正在为新皇帝的人选争执不下。突然,大墙外面一阵混乱,人们疑惑地看过去,只见皇帝的近卫军正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一个人走过来,他就是被暗杀的皇帝的叔叔,罗马人众所周知的“傻子”克劳狄。

于是,罗马历史上第一个由近卫军拥立的、也是唯一以“傻”著称的皇帝克劳狄,就这样在垂暮之年传奇般地登上了罗马权力的最高峰。人们不仅要问:他到底仅仅是貌似痴呆、大智若愚呢,还是真的低能,受人操纵、愚弄呢?

根据一些史料记载,貌似痴呆的克劳狄一世,不但在学术上有自己的见解,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他登上帝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赏近卫军士兵,感谢他们的拥戴之功,并因此缓解了皇帝与军队之间的关系;以宽容、合作的姿态同元老院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下令取消了对有关被控叛国罪者的审讯;召回了一些被放逐的元老,并归还了他们被没收的财产等等。

当时罗马最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学家塞涅卡,对克劳狄的描述、评价却是前后截然相反,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在公元42年的一封信里,他称赞皇帝是“恺撒之后最好心的人”;但在不久后的一篇讽刺文里,他又把皇帝描绘成一个暴君、傻瓜,讥讽他会在死后变成一个南瓜(在当时的人眼中,南瓜是愚蠢的象征和代名词),后来的历史学家塔西陀等人也沿用了这种说法。总而言之,同时代的历史学家大都倾向于否定他,认为他的确是一个傻子。

克劳狄死于公元54年,死因不明,据说在服食了妻子为其准备的毒蘑菇后,经过12个小时的痛苦,一句话没说就死去了,死后被元老院奉为神。

在20世纪上半叶,西方历史学界掀起了对克劳狄个性特征和功过是非的再评价、再研究的热潮,但结果同以前大致相同,学者们各执己见,看法不一。看来要想彻底揭开蒙在克劳狄脸上的面纱,只有期待更多的考古资料的问世了。

从魔鬼到明君的罗马皇帝提图斯

提图斯是以贪婪出名的罗马皇帝韦斯巴香的儿子,但是与他臭名昭著的父亲相反的是,他在位的两年多里,让人无法找到任何瑕疵,得到了民众最高的赞誉。但提图斯刚上台的时候,人们对他充满了怀疑甚至是恐惧,而且公开宣称他会是第二个尼禄(尼禄曾被怀疑放火烧了罗马城,以残暴闻名)。

对于这样一个魔鬼般的人物,罗马民众早已不抱任何希望了,可是当上皇帝后的提图斯却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变,仿佛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充分展示了一个统治者所应具有的美德。他一上台就把和他有暧昧关系的贝勒尼斯送出罗马城,对于他和贝勒尼斯来说,这个决定都是非常痛苦的。对于别人的要求,他都尽量给予满足。当罗马发生天灾时,他把自己的钱财拿出来救济难民,把自己别墅中的装饰物拿去修复神庙。

更可贵的是,提图斯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宽容和忍耐,为了让自己的双手从此不沾任何血腥,他宣布接受大祭司的职务。自从他登上皇位后,他的弟弟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暗算他,甚至公开煽动军队暴动,但是提图斯不但没有处死或流放他,还一如既往地对外宣称他是自己王位的继承人,坚持让他享有从前的所有荣誉。希望兄弟俩能够继续像从前那样相亲相爱。

公元81年9月13日,提图斯病逝在自己的别墅中。噩耗传开后,罗马民众悲痛不已,如丧考妣。

是什么原因使提图斯这样一个人人厌恶的魔鬼变成了受民众拥戴的皇帝?这是英年早逝的提图斯留给后世人的最大疑惑,可惜由于史料的缺乏,还不能准确地解释这个问题。如果找到了这个难解之谜的答案,很多教育、个人修养方面的难题也许就会迎刃而解了。

查理大帝的加冕事出偶然吗

查理生活的年代正是西欧封建化过程急剧进行的时候,查理所实行的政策措施客观上加速了这一进程。公元800年的圣诞节,罗马教皇利奥三世给查理加冕为“罗马人皇帝”,史称查理大帝。

关于查理加冕称帝的问题,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查理根本无意加冕,那只是教皇一相情愿的报恩行为。查理觉得,“皇帝”这样的称号太令人反感了,自己并不需要被授予这些所谓的荣誉。他更担忧这个加冕背后的无穷隐患:拜占庭的罗马人对于他的皇帝称号肯定会万分仇恨,这甚至会对法兰克王国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查理事后后悔地说“如果知道教皇的策谋,就不会在那天去教堂,尽管那是一个伟大的节日。”

这是爱因哈德在自己的书中记录的情况,依此看,查理大帝是不愿意被加冕称帝的。很多学者采取这一说法,是因为爱因哈德从20岁起便被查理聘请到宫中掌管秘书,参与机要,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跟随在查理左右,深得查理的宠信,他的记载应该是比较可信的。

现代许多西方史学家对查理不愿意加冕称帝的说法表示怀疑,他们认为当时的查理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完全能够控制当时的局势。如果他不愿意,教皇利奥三世决不敢做出冒犯他的事情。

事实上,不管查理是否愿意罗马教皇为他加冕,他在实质上已经成为古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人和基督教世界的保护者,这次加冕是中世纪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影响极其深远,奠定了教廷和王廷对西欧进行双重统治的政治思想基础,开创了中世纪教皇为皇帝加冕的先例。它象征着皇帝的权力来自于上帝,受之于教皇,暗含着教皇权力依然高于皇帝的意思,为日后的教权与王权之争埋下了祸根。

威廉二世是死于意外吗

公元1100年8月的一天下午,英王威廉二世在皇室猎苑新林骑马狩猎。威廉的弟弟亨利和一些随从同行。一行人分为几个狩猎小组,国王和他的亲信顾问蒂雷尔一组猎鹿。国王看见一只赤鹿跑过,立刻射了一箭,赤鹿中箭后并没有死。很长一段时间威廉坐在马鞍上不动声色,他用手挡着夕阳的斜照光线,想看清楚那只受伤的赤鹿的行走路线。

蒂雷尔就在此时射了一箭,鹿没有射到,却把国王射中,国王向前面倒下去,那支箭在国王摔到地上的时候更深地插入他的胸膛,国王当时便没了气息。蒂雷尔急忙跑出树林向法国逃去。亨利则和其他的人策马飞奔,赶到临近的收藏皇室财宝的曼彻斯特。亨利把财宝抢到并确实予以掌握后,便马上赶回伦敦,加冕登基为亨利一世。此时,距威廉去世之日仅3天,众人从猎鹿的树林离开时,威廉二世仍然暴尸荒野。

但是,国王之死至今仍是疑点重重。如果威廉二世是死于谋杀,那么谁会策划这样一个缜密的阴谋呢?

沙皇彼得三世之死疑案

1762年6月24日,俄国沙皇彼得三世离开圣彼得堡去奥拉宁堡发动对丹麦的进攻,皇后叶卡捷琳娜被留在圣彼得堡。7月9日凌晨5时,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控制了首都局势,成为女皇。7月18日,叶卡捷琳娜在枢密院正式登基,史称叶卡捷琳娜二世。就在叶卡捷琳娜就任皇位的同一天,彼得三世暴死在了狱中。

彼得三世因何而死?他的死与叶卡捷琳娜是否有关呢?

有说法认为彼得三世是被人毒死的,当时法国外交部档案记载,一些人按照俄国风俗吻彼得三世的遗体以示告别,这些人的嘴唇后来却奇怪地肿了起来;还有种说法称彼得三世是在酒后与人打骂被人失手打死的;第三种说法则认为是为了免除后患,女皇派人勒死了彼得三世。

那么,彼得三世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叶卡捷琳娜又在其中做了什么手脚呢?这一切都不得而知了。

伊凡雷帝真的杀死了亲儿子吗

伊凡雷帝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位沙皇,他3岁就继承了莫斯科和全俄罗斯大公位,人称伊凡四世。在他的性格中埋下了暴戾多疑的种子。俗语说:虎毒不食子,伊凡雷帝却被怀疑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

伊凡太子的死因有着不同的说法,最普遍的一种是:从1581年起,伊凡雷帝开始怀疑太子有夺取皇位的嫌疑,多疑的性格使这种想法日益强烈,父子关系也因为他的提防而紧张起来。有一天,伊凡雷帝看见伊凡的妻子叶莲娜只穿了一件薄裙在皇宫中走来走去,违反了当时俄国妇女至少要穿三件衣裙的惯例。伊凡雷帝勃然大怒,动手打了儿媳,使已经怀孕的叶莲娜因惊吓而流产。伊凡听到这个消息后,对伊凡雷帝大吼大叫,伊凡雷帝也很生气,一边大骂着“你这个可耻的叛徒”,一边举起手中的铁头权杖向儿子刺去。晚年的伊凡雷帝手里常常拿着一根铁头杖,这是一根顶端包有铁锥尖、柄上刻有花纹的长木杖。伊凡四世一旦发怒,就会随时用这个铁尖木杖向对方刺去,所以宫内的人只要听到木杖敲击地面的声音,就会吓得赶紧躲起来。可是,没想到当时伊凡雷帝的铁杖正好刺中了儿子伊凡的太阳穴,然后就是列宾笔下《伊凡雷帝杀子》的悲剧场面,最后伊凡因伤势过重而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