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未解之谜和神秘现象大全集
14921600000049

第49章 遨游神秘莫测的海洋世界(3)

这种海山除太平洋外,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中也有。它们有的孤独地耸立于海底,有的成群出现。平坦的顶部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从几百米到二三万米不等,顶部离海面最浅为400米,最深为2000米。

美国海洋地质学家赫斯对平顶海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他认为平顶海山是沉没了的岛屿,但他无法解释海山的顶部为什么会如此平坦。

后来,人们从平顶海山的顶部打捞到了呈圆形的玄武岩块。有人据此认为,它们可能是一座座海底火山,顶部是火山口,被火山灰等物质填平了,所以呈现平顶。年龄测定表明,它们形成于距今1亿年至2500万年之间的火山大量喷发时期,这就给火山说提供了一个依据。

著名海洋地质学家孟纳德则认为,太平洋中的平顶海山以前都位于一片隆起的地壳上,称为“达尔文隆起”。这些隆起的海山顶部接近海面,被风浪削平,之后,整个隆起下沉,便形成了现在平顶海山。

但有一些人不同意孟纳德的见解,他们认为没有事实证明“达尔文隆起”曾经存在过。

看来,要想解开平顶海山之谜,科学家们还需作进一步的努力。

怪异的马尾藻海

在百慕大魔鬼三角区以东,东起亚速尔群岛、西至巴哈马群岛和安第斯群岛的一片椭圆形海域,叫做“马尾藻海”,它的面积约为450万平方千米。马尾藻海素来有“海上大草原”之称,因为这儿的海面有着无穷无尽的马尾藻。

同时,马尾藻海也是一个凶恶的、怪异的、多谜的海域。马尾藻海有着四个与其他海域不一样的特点。

首先,马尾藻海是一个“洋中之海”,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般说来,以“海”命名的水域都有海岸,马尾藻海却没有。由于周边海流界线的不断变化,马尾藻海也没有固定的边界。那么,为什么把它看做是一个独立的海呢?

原来,它正好处于大西洋北部环流的中心。墨西哥湾暖流沿着马尾藻海北部由西向东流淌,其余的海流则沿着马尾藻海南部向西部流淌,两股海流正好形成一个椭圆形的圆圈,呈顺时针方向缓缓流动,把马尾藻海稳稳地围在中间,形成了一片独特的海域。

其次,马尾藻海有着独特的稳定性。

北大西洋环流就像一堵旋转的坚固墙壁,把马尾藻海从浩瀚的大西洋中隔离出来。再加上马尾藻海位于北大西洋副热带高压中心,常年没有强风,海水异常平静。因此,大西洋的水几乎不能流进圈内,马尾藻海的水一般也不能流出圈外。

不仅如此,就是圈内的水也不能进行上下交流,它的表层海水几乎不和中层和深层的海水混合。

由于周边洋流的挤压,较轻的海水堆积在马尾藻海的中部,使得这里的海平面比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海平面高出约1米。

第三,马尾藻海海水的透明度极高。

由于风力微弱,海面平静,悬浮物质下沉很快,再加上远离大陆,不受沿岸江河水质的影响,也不与大西洋海水混合,盐分高达37%,所以马尾藻海的海水格外清澈透明,其透明度达66.5米,某些海区的透明度甚至高达72米,是所有的海都望尘莫及的。

第四,马尾藻海有着特殊的生态环境。

由于它的浅水层的养料相对稀薄,而且总是无法更新,所以,浮游生物的数量也就相对稀少,只有一般海区的1/3,与此相关连的是,以浮游生物为食的海兽和大型鱼类也无法在这里生存。于是,这里成了一个死气沉沉、荒芜寂寞的海区,即使生存着鱼、虾、贝、蟹,也有着和别处不同的奇特形态和颜色。

然而,不知来自何处的马尾藻,却在这片缺乏养料和空气的海水中落户、生长,形成了一片辽阔荒芜的“海上大草原”。这里的马尾藻是一种被称为果囊马尾藻的藻类。

为什么远离大陆的大洋中心,竟会出现一个长满藻类的海域?这些藻类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界对此没有统一的意见。

以前,人们普遍认为,马尾藻海中的海藻,只不过是生长在西印度群岛一带的海藻,被暴风雨所席卷、漂流后滞积在马尾藻海的。马尾藻海的相对稳定和封闭又使它无法突围,所以越聚越多,成了现在这般模样。

但是,我们没有在任何沿海地区发现如此众多的漂浮海藻,我们也没有在任何洋流中发现类似马尾藻的可疑漂浮物,况且,马尾藻海的马尾藻数量如此庞大,远远超过了从沿海海床漂移过来的可能性。

有的人认为,这些马尾藻本来就是土生土长在这一海域的海底,由于飓风大浪的摧残,断了根,最后浮出了水面。但是,在马尾藻海中,本来就是漂浮生长的海藻占了90%,没有迹象表明它们曾经有过贴附在礁岩上生长的历史。

苏联生物学家热尔曼别出新裁,提出一种有趣的假说。他认为,马尾藻海一带原本有一块大陆与欧、非两洲相互连接,柏拉图笔下的大西洲就坐落在这块大陆上。后来,陆地下沉,大陆西部成为今天的马尾藻海,东部则残存着加那利群岛等岛屿。

陆地下沉后,大部分生物毁灭了,少数能适应海中生活的生物生存了下来。马尾藻适应了这种生存方式,并且得到了蓬勃发展。

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的海底调查表明,至少在最近几百万年间,大西洋洋底并没有下沉过。相反,马尾藻海一带,是一个巨大的海底抬升地区,不可能有古陆沉沦。因此,马尾藻也不可能是古大陆的孑遗。

最令人惊讶的是,这里虽是“死水一团”,马尾藻却能漂泊无定,时隐时现。有的科学家在这里往返考察时,有时却见不到马尾藻的踪影,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又会在原地发现它们密密麻麻地布满海面。它们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能神出鬼没,时有时无?则更是一个谜中之谜。

埃弗里波斯海峡之谜

埃弗里波斯海峡,是位于希腊本土与希腊第二大岛埃维厄岛之间的一条长长的海峡。

埃弗里波斯海峡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在埃弗里波斯海峡中部的卡尔基斯市附近,海水的流向反复无常,一昼夜之间往往要变化6~7次,有时甚至要变化11~14次。与此同时,海水流速可达每小时几十海里,这给过往船只带来了很大的危险。

有时候,变幻莫测的海面突然变得十分宁静,海水停止了流动,然而可能不到半个小时,海水又汹涌澎湃、奔腾咆哮起来。有的时候,海水竟能一连几个小时朝着一个方向奔流而去。

这一奇异的现象引起了众多科学家的兴趣。

早在古希腊时代,大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和许多的科学家就对这里奇异的水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企图解开这令人迷惑的水流之谜。

继亚里士多德以后,2000多年来,许多国家各方面的专家,纷纷对埃弗里波斯海峡令人费解的水流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最终均一无所获。

近来,希腊科学家提出,这种现象是地中海海水的自然波动、起伏所致。然而,这种看法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即已提出,并不是什么新的理论,更无法具体说明埃弗里波斯海峡水流异常的原因。

看来,要破译埃弗里波斯海峡之谜还需科学家们付出艰苦的努力。

南极洲来自于北冰洋吗

众所周知,北冰洋与南极大陆分别位于地球的两端,一个是海洋,一个是大陆。看上去它们是毫不相干的。但当人们对它们进行仔细的对比以后,发现它们之间竟然有着非常微妙的联系。

首先,北冰洋和南极洲有着非常相似的面积和形态。南极洲的面积是1400万平方千米,北冰洋则为1410万平方千米。倘若将现今的两个极点重叠在一起,并把其中一个旋转75°以后,便可以看到,两者的形态轮廓也大致吻合,偌大的南极洲正好嵌在北冰洋中,而且南极半岛的尾部,正好落在北冰洋的挪威海与格陵兰海之间。

其次,更有趣的是,北冰洋与南极洲的海拔标高也有一定的联系,北冰洋有深4000多米的海盆,而南极洲也恰好有高达3794米的山峦与之对应。所有这一切都似乎表明:南极洲就像是从北冰洋里“挖出”来的一般。

北冰洋为何正好装下南极洲,这有趣的现象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吗?许多人相信这绝不是巧合,而很可能隐藏着一种与地球的运动和演化有关的内在因果关系。但究竟是什么样的因果关系,至今还没有人能说明白。

印度洋洋面上的洼坑

一次,科学家在观察人造卫星在印度洋上空飞过时,注意到在某一海域卫星轨道稍稍向上隆起。这说明下面的地球引力较小。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海域的洋面上有一个深达90米的奇异洼坑,在宽1900多千米的洋面上,水面缓缓地下降。船只经过这一海域时,难以发现这一洼坑现象。

水面上为什么会出现洼坑呢?这似乎令人难以置信。因为谁都会说,水是往低处流的,一直流到水面一样平为止。然而,这仅是在地球引力保持一致的情况下才如此。按照万有引力定律,物体间引力的大小,取决于其质量和距离。

汪洋大海的海底是起伏不平的,有的地方存在着海底山,局部地壳质量比周围要大,引力自然也要大一些;而在海底谷的区域,引力就相应略为减弱。

地球物理学家对印度洋上出现洼坑的解释是,在洼坑下面的海底地壳质量比周围要小,引力当然也小,这就使得周围引力较高区域的水不能流进去将洼坑填平。

大洋的洋面上既然会形成洼坑,同样也会出现“山头”。当水下有海底山脉时,那里会将周围引力较低区域的海水牵拉过去而呈隆起状态。

黑潮:西太平洋上的“巨河”

黑潮是世界海洋中的第二大暖流。只因海水看似蓝若靛青,所以被称为黑潮。其实,它的本色如清水清澈。由于海的深沉,水分子对光的散射,藻类等水生物的作用等,才使它看起来好似披上了黛色的衣裳。

黑潮由北赤道发源,从太平洋的低纬度海域流向高纬度,行程4000多千米,如果加上黑潮续流,全程约6000千米。通常它的宽度为150千米,在日本列岛南面海域,黑潮的最大宽度可达200~300千米,它的厚度达1000米以上。

黑潮的流速比一般海流要强劲得多。它的流速为每小时3~10千米,由此可以计算出黑潮在我国东海的流量为每秒钟约3000万立方米。这个流量相当于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量的1000倍,可见黑潮之流量极为可观。

对我国与日本等国气候影响最大的,是黑潮的“蛇形大弯曲”。所谓“蛇形大弯曲”,也叫“蛇动”,是指黑潮主干流有时会形如蛇爬那样弯弯曲曲。人们发现,如果“蛇形大弯曲”远离日本海岸,结果是沿岸的气温下降,寒冷干燥;相反,则使日本沿岸气温升高,空气温暖湿润。

黑潮流经范围广,影响大,同时它也给科学工作者设置了众多难以解开的谜团。

黑潮在西北太平洋上的大体流经方向和路线目前已经基本掌握,但是,黑潮的尺度、长度周期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呢?对于我国来说,渤海以及东海、黄海均受黑潮影响较大,它们之间互为影响的机理是怎样发生、发展的,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方式等,都需要继续探索。

黑潮主流有时宽达一二百多千米,甚至更宽,有时变窄,仅有数万米;有时流速较大,而有时流速较小;黑潮“蛇形大弯曲”,有时弯曲很大,有时弯曲较小,有时又近乎于没有等等。为什么会发生这许许多多的变化呢?人们还无法找到确切的答案。

黑潮除了主干流外,还有一些支流。那么,它共有多少条支流呢?它们是如何分布的?在我国海域里的具体分布情况如何?对我国东南沿海气候影响较大的台湾暖流和黑潮主流是什么关系?

在整个黑潮的流经海域里,暖流的流经方式或者说是水团的交换方式有几种?在深层的海流中,是否存在着逆流?是否存在大的上升流?人们已经发现,在冲绳海槽的深层处,存在较强的海流。这股海流的动力机理又是怎样的?

此外,黑潮是西太平洋上一条较大的暖流。它和大洋环流是什么关系?它是如何和太平洋水体进行热能交换、水团交换的?黑潮和厄尔尼诺现象有关系吗?等等。我们相信,这许许多多的问题,在未来人们开发、利用海洋的活动中,一定能获得解决。

海底黑烟囱成因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