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未解之谜和神秘现象大全集
14921600000068

第68章 解读神奇的人体奥秘(3)

“左撇子”聪明的原因,可能在于“左撇子”能“开发右脑”,有利于增强记忆。由于语言中枢在左脑,“右撇子”发生了左脑病变,常常陷入听不懂或不能说的困境;“左撇子”却没有这种烦恼,因为“左撇子”的右脑也已被“开发”。

但也有相反的意见。国外一些科学家的看法是,“左撇子”受到刺激时反应比较激烈,他们更易得癫痫和精神失常等疾病。我国的一项较大规模的调查也证明:某些癫痫精神分裂症和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左撇子”都高于“右撇子”。

“左撇子”之谜

习惯用左手的人所占的比例很小,被人称为“左撇子”,其中又以男性居多。那么,为什么会有“左撇子”呢?

有学者认为,初生的婴儿本来是两手并用的,只是人类社会已经形成了以用右手为主,左手为辅的习惯,于是绝大部分人从小就被训练使用右手,只有极少数屡教难改者继续以使用左手为主,于是也就出现了本不足怪的“左撇子”现象。

不过,就现在的一般情况看,“左撇子”似乎是天生的,往往从小就显现出好用的倾向来,而且很难矫正。那么,其中又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呢?有人认为是遗传基因在起作用。

不过,不同的调查材料显示出不同的结果,总体情况是,父母都是“左撇子”,孩子是“左撇子”的可能性要高很多,在26%~50%之间;父母都惯用右手,子女是“左撇子”的可能性仅2%~9%。

看来,遗传确实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有人认为,孩子惯用左手还是右手,是在子宫中形成的。北爱尔兰学者皮特·赫普尔等人研究发现,如果胎儿经常吸吮右手,出生后就可能惯用右手;如果是更多地吸吮左手,出生后则容易形成”左撇子”。

也有人认为,人偏爱使用哪只手与大脑发育有关。也就是说,左手由右脑控制,右脑发育早、功能好的人容易形成“左撇子”。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法,各有道理。看来,人类到底为什么会有”左撇子”,现在还是一个难解之谜。

人的潜力有多大

人体的潜力是指人体内暂时处于潜在状态还没有发挥出来的力量。那么人体的潜力到底有多大呢?科学家发现,人体的潜力大得惊人,有待于人们去研究和挖掘。

在智力方面,人的大脑大约共有140亿个神经细胞,而经常活动和运用的不过只有10多亿个,还有80%~90%的神经细胞处在睡眠状态,尚未很好地发挥作用。美国的一位科学家认为,健康人的大脑,如果一生中始终坚持学习,那么它所容纳的信息量可达到5亿多册书的内容。

人的毛细血管,占全身血管总长度的90%,但是在一般状态下,只有1/5~1/4的毛细血管开放,其余全部闭合,没有发挥作用。

人体肺脏中的肺泡,经常使用的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不论是血液循环系统,还是呼吸系统,潜力都是很大的。通过锻炼身体,可以发挥潜力,提高肺活量,增大血管容积。

人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会发挥平时所没有的力量,如为了救人,一个弱女子猛地掀起了重物;一个老婆婆在夜间碰上恶狼,结果将狼打死。这都是人体潜力在紧急关头发挥出来的结果。

原来,人体的肌肉和肝脏里平时贮存着大量的“三磷酸腺苷”,简称ATP。这种ATP就是能量的来源。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只需要一部分ATP提供能量就可以了。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大脑就会发出命令,让全身所有的ATP立即释放出来。命令下达后,肉体能量剧增,就能应付各种紧急情况。

据科学家估计,目前世界上大约有50%以上的疾病不需要治疗就会自愈,这也被认为是人体潜力的作用。这种潜力包括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作用和自身稳定作用等。能不能让更多的疾病不经治疗而自愈呢?这是现代医学要探讨解决的问题。

比如癌症,现在被认为是“不治之症”,可是也有靠人体潜力使癌症消退的例子。那么,人体使癌症消退的潜力在哪里?这还是一个谜。

人体最引人注目的潜力是“自调自控作用”。中国的气功和印度的瑜伽术,就是这方面作用的例证。气功师的表演,常常令人瞠目结舌。在我国,气功已经有效地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保健。

人体有多方面的潜力,有些已经通过体育锻炼和练气功等方法发挥出来,并在理论上得到了阐明。究竟还有多少潜力没被人们所认识,如何进一步研究人体潜力,挖掘这种潜力,对于增强人类体质和工作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深入认识。因此有待于人们去进一步研究。

人脑优于其他动物之谜

人能成为“万物之灵长”,是由于我们有高于万物的智力。尽管原始人类才智有限,但和动物相比,仍然要聪明得多。他们具有思维能力,能制造工具、使用语言。那么,人类的这种智能是如何来的呢?这个问题至今仍是一个谜,并被科学家列为尚待解决的20个最大的科学难题之一。

根据骨骼化石、原始石器工具、原始人类的遗迹,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人类智能起源的解释,但正如哥伦比亚大学一位科学家所说的:“各种理论全是猜想。”

达尔文猜想智力的进化与战争有关。他认为,在原始部落的冲突中,智能高的部落容易消灭对手,取得胜利,因而他们的“聪明基因”便遗传了下来。

而社会生物学家的观点又有所不同,他们认为,社会生活的密集程度和复杂程度,才是智力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不少专家通过对出土化石的研究得出结论:人的大脑比任何动物的脑子进化得都快,且脑与身体的比例也更大,这一点连同大脑结构上的变化,成为智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但为什么人脑的进化会优于其他动物呢?

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的杰里逊认为,大脑结构的改变对智能进化更为重要,可是化石资料无法反映这一点,这是智能研究的一大难题。

美国科学家加里·林奇把人的智力发展看做是“令人高兴的意外事件”。他在1982年提出的论据是,当人类祖先的臀部为适应直立行走而变宽后,人类婴儿的脑袋就变大了。所以他认为,人类智力是姿势变化的结果。

最近,加拿大多伦多进化生物学家查里斯·鲁斯顿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假说——基因文化协同进化论。他认为智力是基因、文化共同进化,相互推动的结果。基因的改变迫使人类适应新的文化,而新的文化又加速了基因的进化。

尽管关于智力进化的理论各不相同,但原始人类究竟是在何时以及什么情况下,开始能用大脑对信息进行自主加工处理的,而动物却不能。这一问题不是几个假说就能真正解决的。

男女智力的差异

男性更聪明还是女性更聪明?这是一个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从现实看,在儿童和少年期,往往女孩显得更聪明。成年期,女性也往往显得比男性聪明伶俐。但从事业成功的角度看,男性比女性更具优势。

实际上,个体之间相比较,谁聪明,谁愚钝,比较容易分辨。但两性之间相比较,就很难说哪一方更聪明。比较容易观察到的结果是,男性与女性的确存在着智力结构上的差异,即女性在一些方面能力比较强,而男性在另一些方面比女性有优势。

科学家调查发现,男子在数学领域和其他抽象理论领域作出贡献的较多。这说明男子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强,空间想象能力和音乐能力也明显比女子强;而女子在语言能力方面,人际关系及单纯记忆方面的能力却胜过男子。

美国心理学家霍托与理查德·梅认为,男女智力结构的差异,是由于男女的感知觉能力不同的缘故。女孩的嗅觉、触觉比较敏感,对声音的辨别和定位也不错。相比之下,男性在视觉的辨别方位方面要强一些。

他们在研究追忆、认知与信息输入通道(视觉、听觉、触觉等)的关系时发现,无论从哪一条通道输入,女孩在追忆和认知两种记忆类型上都比男孩好。

日本学者八田武志认为,男女智力结构的差异根源在于环境和文化的影响。社会对于男孩和女孩的培养与期望是不同的。在大多数家庭中,男孩被带到室外参加活动的机会要多一些,他们喜欢做摸爬滚打、活动量大的游戏,女孩则较多地留在家中玩耍,加之孩子善于模仿同性成人的行为,于是男孩的空间识别能力增强了,而女孩越来越擅长于语言表达。

哈佛大学的格休宾教授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归根结底,是性激素造成了男女不同的智力结构。早在胚胎期,男性就会分泌雄性激素,这些激素会延缓左脑的发育,使右脑发达。女性大脑早熟则与雌性激素有关,由于脑早熟,一些与控制语言有关的皮层也就更早地发生作用,女性就表现出语言方面的优势。

还有人认为男性的空间识别能力强,与原始人类男性长期在野外狩猎有关,是人类基因的遗传。

近十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男女在智力方面的差异实际并不大,无须对此探本求源。

爱因斯坦大脑之谜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为何具有超乎常人的智能至今一直是个谜。经过多年研究,加拿大科学家最近发现爱因斯坦的大脑构成与常人是有些不一样,其掌握数据理念的组织要比常人的大许多。

加拿大科学家威特尔森和他的同事们最近撰文称,发现爱因斯坦的大脑构成有两个明显的“特殊之处”。一是他的“回间沟”比常人短了许多,这有助于爱因斯坦的神经元更容易传递信息,思维比常人活跃。

二是爱因斯坦的“顶叶”比常人宽15%,这个区域正好是大脑用于数学运算、视像空间和立体影像思考的地方。这可能是爱因斯坦为何在数学和空间领域取得超人成就的主要原因。

威特尔森指出,这个发现与爱因斯坦生前的一些说法是相吻合的。爱因斯坦曾说过,他在思考时并不会联想到文字,脑海里都是一些清晰的空间视像。

智商高达200的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自伽利略、牛顿以来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提出了代表现代科学的“相对论”,并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人类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在1955年去世前曾多次表示,要把大脑贡献出来供后人进行医学研究。后来科学家按照他的遗愿,把他的大脑切成240小块进行了仔细分析,但一直未能发现其特殊之处。

情绪为什么会影响健康

情绪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良好的情绪如愉快、高兴、轻松等,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使人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动作协调、活动能力增强,有益于身体健康。不良的情绪如烦恼、忧愁、焦虑、紧张、恐惧等,则具有消极作用,能使人活力减退、行动失常,甚至出现生理紊乱。

那么,情绪是怎样产生的呢?它是生下来就定型了的,还是后天逐渐形成的?如果是前者,是不是在人出生时就被锁定在某组基因之中?如果是后者,到底什么样的环境会影响它的发展?

数十年来,科学家们为此做了大量的实验。1996年,有人在美国著名杂志《科学》上发表了一篇《产生焦虑的基因》一文,认为在人的第17对染色体里包含有名为“STC6A4”的基因,它是导致人发生焦虑的原因。

不少专家更倾向于这样一种模棱两可的观点:当一个人出生的时候,身体里事先已经具备了调节情绪的特定程序,其作用强弱直接影响到这个人是不是比别人更容易产生某种情绪——特别是消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