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杂志青春引航
14939400000003

第3章 深度辅导工作概论

理论篇

所谓深度辅导,就是在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政治、思想、学业、情感、发展、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的帮助和指导。

一、理论依据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将受教育者视为教育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培养其主体性,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既是教育活动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不仅完成从知到行的转化,而且还能够反作用于教育者和教育环境,形成双向反馈式进程。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论是深度辅导工作的直接理论依据,它决定了深度辅导工作的方向和原则。一方面,主体理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其生活实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培养其主体性,从而提高其思想觉悟;另一方面,它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促使学生自觉将教育内容转化为自我要求,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因此,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深度辅导的过程中,要积极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改变教与学、辅导与被辅导的单向线性思维,高度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开展深度辅导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在深度辅导互动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二)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可以概括为: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主客体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一方面,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主客体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另一方面,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是开展深度辅导必须遵从的基本规律。由于人的思想品德受到主客体因素的双重影响,并且只有这两种因素都与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彼此一致,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品德。辅导员作为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客体因素,他们掌握的思想品德要求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他们要把这种要求传递给学生,引导、教育学生,使学生形成与社会发展要求一致的思想品德。当学生原有的思想品德状态与教育者的要求存在矛盾斗争时,辅导员要发挥正面引导的作用,想方设法使学生进行积极的内部思想斗争,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因此,辅导员要尊重每位学生自身生理、心理、思想、知识储备、人生经历等方面的不同,从学生知、情、意、信、行诸因素的实际状况出发,通过深入谈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状态,发现学生认知、情感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分析学生的思想品德结构、思想变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变化规律,同时研究如何因人因地因时地对学生提出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引导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由与社会要求不协调到基本协调,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从“现有”水准到“应有”水准的提高和转变,从而养成稳定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思想政治教育双向互动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双向互动理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双向活动过程。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他们既是一定社会思想品德要求的表达者,又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他们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并要转化为自我教育,同时还能够对教育者进行反馈,使教育者进一步调节教育方法和内容。

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深度辅导的过程就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辅导员主导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学生主体作用的支持。如果学生不发挥主体作用,那么他们就不会接受辅导员传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不可能实现思想的转化,辅导员的主导地位便“无用武之地”。反过来,学生主体作用的实现,也离不开辅导员主导作用的发挥。失去教育者的主导,那学生也就没有了教育的引航器和方向盘,即使发挥主体作用,也不能完全形成与社会发展要求一致的思想品德,甚至会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

因此,辅导员在进行辅导教育工作时,要开创新思路,树立师生互动观念,坚持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和发展互动的关系。只有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调动起来,并且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四)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外化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内化和外化两个阶段,内化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帮助和引导下,学生将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认识过程;外化就是教育者引导学生把自己已经形成的思想品德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并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过程。内化与外化是辩证统一的,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础,外化是内化的目的和归宿。

辅导员工作要取得实效,就必须遵从内化外化规律。辅导员既要积极推进内化阶段,引导学生接受和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认识,为实现外化奠定牢固的基础,又要善于引导学生实现外化,引导学生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不断均衡发展,最终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将正确的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科学的思想品德行为。

因此,辅导员在开展深度辅导工作时,要积极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内化外化过程。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仅仅要促进学生思想上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要促成其思想品德行为的提升,这就需要辅导员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学业、情感、发展、心理等方面的深层次辅导,从而引起思想品德行为的转化。

(五)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出于自身的需要,在环境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通过有效的接受,社会和社会群体的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就可以被内化为接受主体品德思想并外化为品德行为。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把社会的思想要求内化为接受主体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也是实现外部社会思想应然转化为接受主体自身内部思想实然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要求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要遵从学生的心理接受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深入学生心灵和深层次的辅导模式,有利于辅导员掌握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增强辅导工作的实效性,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辅导员传递的信息和教育,从而转变自己的思想,进而提升自己的行为表现。

因此,辅导员在进行深度辅导工作时,首先,要提前约谈学生,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接受预感或接受期待,以利于激发其求知心理,形成接受准备,提高对接受信息的敏感度。其次,辅导员要抓住时机,对学生的接受状态作出适当评估,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施教时机和最有效的施教方案,循序渐进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后,辅导员要关注学生的后续接受状态,提高辅导工作的影响力。

二、现实背景

(一)开展深度辅导工作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职责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并对辅导员开展谈心活动、做好日常教育、解决实际问题等提出了明确要求。辅导员日常承担的工作比较繁杂,处理好这些工作需要投入很大精力,但辅导员是做“人”的工作的,特别是要在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等深层次的思想方面,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要高水平地完成辅导员工作任务,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处理这些日常事务工作上。思想见面、面对面交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形式,因此,面对每个学生开展深度辅导是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开展深度辅导工作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全面把握教育对象的需求,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当前,学生们一方面在学习就业、生活适应、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很多的困惑与问题,处理不好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成才;另一方面在思想认识的独立性、行为选择的多样性、价值判断的复杂性、个体特征的差异性等方面明显异于以往的青年群体,有着强烈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辅导员由于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对这些需求没有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回应。比如,有的学生大学四年期间没有机会与辅导员深谈过一次话,更不要说得到有效的引导。在近几年发生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辅导员工作缺位、反应滞后、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可以说,是否能够及时了解教育对象的需求,并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引导,已成为制约辅导员工作水平的重要因素。

(三)开展深度辅导工作是实现工作精细化的基本要求

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细化、专业化,是提高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目标。现代学生辅导理论发展至今,已由重障碍、重矫正的辅导模式转变为重发展、重预防的辅导模式,由服务少数人转为面向多数人。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促进工作方式从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深度辅导正是工作精细化的重要体现形式,它既立足于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更有助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与针对性;既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更实现了在工作的深度、精度与实效性方面的新突破。

三、主要原则

深度辅导既是一种工作的理念,也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途径与方法,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要求。

(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本,将他们的成长成才需要作为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深度辅导工作的逻辑起点,就是要求辅导员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出发,为他们提供个性化、一对一的教育服务,从而实现全员覆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就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而言,过去的学生趋同性较高,“抓两头带中间”的模式可以很好地推进工作。现在,随着大学生成长环境的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尤其关注个性发展和个体价值的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需求也千差万别。因此,“批量式”、“班会式”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学生的需求,只有通过“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式的一对一指导,才能让全体学生都感受到学校、教师的关爱和帮助。当然,深度辅导还要注意广泛性和重点性的辩证统一,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的各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也要加强重点关注,对重点对象进行多次帮助和辅导。

(二)针对性原则

针对问题、有的放矢是进行深入有效沟通的前提,也是深度辅导的基本要求。因此,辅导员在开展深度辅导时,必须从了解到的学生的具体问题和需求出发,切实做到有的放矢。比如,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要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维护好校园的安全稳定;针对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发展愿景,要为学生提供高效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针对学生不同阶段出现的适应性、学习性、情绪性、人际交往等心理问题,要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帮助。

(三)科学性原则

深度辅导的内容涉及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对于价值观已经初步形成的大学生群体而言,辅导员不能仅凭自己的经验与认识做工作,还必须以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要求辅导员不能只会处理日常事务,而应该主动学习,向专业化、专家化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专家。只有专业化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才能提高深入辅导的质量和实效性。

(四)真诚平等原则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师生平等。辅导员要真正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指导者,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首先必须得到学生的充分信任。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表明,真诚是赢得学生信任的基础,也是使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前提。只有平等地交流,学生才有勇气在辅导员面前表露其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辅导员才能真实地了解学生。因此,在深度辅导中,辅导员要注重以情感人、平等对人,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因势利导,使学生主动接受辅导员的思想观点。同时,还要结合实际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沟通方式融入深度辅导工作中。比如,有的学校建立了专门用于辅导员谈话的工作室,其实谈话既可以在办公室、教室,也可以在餐厅、休息室、路上等;既可以通过一对一的谈话,也可以建立辅导员博客,把自己工作中的感悟、想要与学生交流的内容写成文章。要通过手机短信、QQ、MSN、电子邮箱、微博等多种沟通渠道,实现与学生的网上对话,在更为宽松的环境下把辅导主题融入其中,实现潜移默化的效果。

(五)统筹协调原则

深度辅导不是辅导员的个体行为,既需要“单兵作战”,更需要“集团化作战”。辅导员受到自身学历、专业等方面的限制,既不可能为学生提供面面俱到的辅导和服务,也容易出现纠缠于事务性工作的“浅层次”辅导。因此,必须形成辅导员队伍的整体优化,依靠团队力量,各取所长,增强整体能力,共同解决问题。同时,要建立深度辅导工作的支持网络,全面、深入、立体地推进深度辅导工作。一是建立深度辅导工作的校内支持网络。统筹学校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心理咨询教师、就业指导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教师以及管理干部、学生干部等各方面的力量,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深入细致地开展深度辅导工作。二是建立深度辅导工作的社会支持网络。学校要积极整合离退休老干部、专业医疗机构、专家学者、实践实习基地等资源,发挥专业优势、经验优势和实践优势,提高深度辅导的效果。三是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调动家长参与深度辅导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是深度辅导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如有的学校入学时发放《致新生家长的一封信》,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以及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和期望;每年向学生家长邮寄一封信,详细介绍学生的思想状况、行为表现和学习成绩;针对存在学业问题、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的学生,辅导员及时与家长沟通情况,研究对策,联动开展深度辅导工作等。

四、基本环节

深度辅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完整合理的工作流程是深度辅导取得成效的保证。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制定一定的工作规范,运用标准化管理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深度辅导工作的效率和科学化水平,还有利于不断总结各单位优秀的实践经验,及时将经验转化为标准进行推广和实施。

(一)了解辅导对象

深度辅导的“深”,最重要体现在对学生深入、深层次的了解上,这是深度辅导的基本要求和工作基础。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和分析研究,是进行深入有效沟通的前提。否则,就会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使深度辅导流于形式,无法保证辅导的效果。在深度辅导前,辅导员可以通过查看档案、电话家访、党团骨干和周围同学侧面了解,向专业教师了解学业状况等形式,深入调查了解辅导对象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思想行为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个性特征,深入分析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困扰和产生的原因,以便确定辅导的重点。要特别注意避免两种情况:一是部分学生具有很强的掩饰性和隐蔽性,辅导员不能简单地依据主观印象,使部分“问题学生”被漏掉;二是了解学生情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一劳永逸。学生的生活是鲜活的、变化的,昨天了解的,今日未必还了解。只有把学生问题搞清楚了,才能把工作做到“点上”,才能保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制定辅导提纲

调查了解环节完成后,辅导员还应针对辅导对象的实际,抓住主要问题,制定一个科学、简洁、针对性强的辅导提纲。制定提纲既要基于学生的实际特点,还应找准切入点,比如大一谈“适应”,大二谈“规划”,大三谈“专业”,大四谈“就业”,努力贴近学生不同时期的迫切诉求,增强深度辅导的吸引力和现实价值。当然,辅导提纲只是深度辅导过程中的一个参照,不应成为束缚手脚、刻板僵化的条条框框,而应根据辅导的实际进程灵活调整。

(三)选择适当时空

谈话的时空也是决定深度辅导效果的重要因素。辅导员应该根据谈话对象的性格特点和谈话的主题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比如,如果是激励或者表扬型的谈话,应当趁热打铁,在事件发生之后不久开展辅导,地点的选择比较自由;如果是分析问题或答疑解惑型的谈话,由于谈话时间可能较长,应选择在学生有充裕时间时进行,地点应当选择在相对安静的环境;如果是批评型的谈话,则应待学生思想情绪比较稳定时,选择在非公开场合进行谈话,让学生感到辅导员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当然,新生入学、学年开学、助学贷款、评奖评优、突发事件、社团换届、英语四六级考试、期中期末考试等关键环节和特殊时期都是开展深入辅导工作的有效时机。

(四)开展有效谈话

一次高质量的谈话,是深入辅导工作的核心内容。首先,辅导员要做到的就是认真耐心地“聆听”,增强学生讲话的信心和主动性。这样既拉近了双方的情感距离,也促使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通过聆听,辅导员能够更加深入准确掌握学生思想、情感、态度,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当然,“倾听”不要被动地听,要去理解、澄清,并给予回应;不仅听明白对方的语言,而且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反应,揣测其内心感受,及时调整谈话的方法和进度。其次,辅导员在表达自己观点时要有切入点、着重点和动情点,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谈话中辅导员要注意合适的措辞和恰当的语气,措辞得当可以让学生准确理解老师的意图,从细节上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真诚、柔和的语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关怀和理解,更好地接受辅导员的教育内容。

(五)及时总结归纳

对深度辅导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科学系统的总结,是总结掌握工作规律、深化工作实效的基础。对于新生,辅导员应该加强“起点辅导”,在新生一入学就注意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通过各种信息资料对于新生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把握,对于一些存在问题较多的学生予以更多的关注。对于特殊学生,辅导员要注意“耐心辅导”,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耐心地帮助他们梳理问题、寻找原因、制订改正方案。对于问题严重的学生,辅导员应该采取“综合辅导”,从多个方面入手制订解决方案。对于辅导有效的学生,辅导员应当进行“持续辅导”,进一步巩固效果。

五、方式方法

开展深度辅导应当紧扣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适宜的方式方法,常用的方式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面谈法

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谈话是开展深度辅导的最普遍方法。在面对面谈心的过程中,辅导员要善于运用“听”、“说”、“看”等方法实现深度辅导的效果。一是“听”的技巧。在谈心过程中,聆听是对学生的基本尊重。辅导员认真耐心地听学生讲话,就等于拉近了双方的情感距离,往往能使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因此谈心时要用心去听,同时要配以积极的表情和声音等,给学生以积极的反馈,增强他们讲话的信心,使他们愿意讲下去,从而使辅导员能够比较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发现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二是“说”的技巧。在深度辅导中,辅导员不仅要会“听”,更得会“说”。要把握谈话的节奏,一次高质量的谈话不但要有切入点、着重点和动情点,还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三是“看”的技巧。辅导员在与学生谈心过程中,“看”也不可或缺,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反应,把握其内心感受,及时调整谈话的方法和进度,同时正确运用目光技巧可以有效地促进双方的沟通,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因此,辅导员要注意运用眼睛会“说话”的能力,既把握谈心的效果又让学生感受到坦率与热情,从而使谈心进行得融洽顺利。此外,在谈心过程中辅导员表情、手势和动作等身体态势语言的运用,都要配合谈话的主题,恰如其分地表达交流的目的,以达到最佳的谈话效果。

(二)网聊法

网聊法是指辅导员借助计算机、手机等载体,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如人人网、博客等)、网络聊天软件(如QQ、飞信等)与学生沟通交流。网聊的内容一般以文字为主,也有图像、视频等。网聊法的优势在于能够便捷而真切地捕捉到学生思想和行动的现实情况,在一个宽松平等的环境下与学生沟通。可以尝试的方式包括:建立辅导员博客,把自己工作中的感悟、深度辅导的主题内容写成文章让学生阅读;开设辅导员人人网主页,通过浏览学生日志和心情短语掌握学生的情况,作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度辅导的依据;通过微博、QQ、MSN、Email、手机短信、飞信等多种沟通媒介,用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对话等。网聊法给深度辅导以更为灵活的时空选择,在某些条件下,甚至可以成为深度辅导的主要形式和途径。

(三)体验法

体验法,就是让学生通过参观游览、角色扮演、素质拓展训练等身临其境、亲身体验的活动,获得教育和帮助。这种方法遵循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一方面,辅导员要积极推进内化过程,通过正面教育灌输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和能力素质;另一方面,辅导员又要善于引导外化过程,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陶冶情感、坚定信念、磨炼意志,创造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投身实践、发挥才能,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运用这种方式时,一要为学生创造或者选择合适的场合环境;二要在学生体验过程中适时加以亲身示范和引导;三要注重帮助学生把体验感悟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只是深度辅导中常用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只要能达到深度辅导的效果,方式方法的选择可以不拘一格,善于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开展深度辅导往往能获得更好的工作效果。

六、管理保障

要使深度辅导工作落到实处,离不开辅导员自身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从学校层面统筹资源,建立健全制度,搭建平台,提供条件,使这项工作能够扎实、有效、可持续地开展下去。

(一)足额配备辅导员,保证深度辅导的全面开展

深度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工作内容涵盖方方面面,工作量大,要求很高。没有相应的数量和规模,对学生的深度辅导难以落实,或只能停留在“浅层”工作面上。近年来各高校辅导员队伍虽然不断壮大,但部分学校辅导员配备数量还不足,有的学校还以兼职辅导员、班主任为主,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做好深度辅导工作,首要的就是根据中央文件要求,按照师生比1∶200的比例配足辅导员队伍。同时还要整合力量,使更多的教师、干部加入深度辅导的行列,促进全员育人的实现。

(二)加强培养培训,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

深度辅导的内容涉及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就业以及生活等问题,这对辅导员的知识面、专业技能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北京高校辅导员年龄结构方面,21~30岁的辅导员占60%;在专业结构方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占30%左右,专业知识与技能相对薄弱,这与深度辅导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因此,要建立健全培训机制,设置完备的课程体系,全面提高辅导员开展深度辅导的能力。2008年以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开展了辅导员心理咨询、发展辅导专业化培训,取得了较好效果。各高校也应当根据学校实际,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将其贯穿辅导员生涯的全过程。在培训内容上,既要安排一般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还要强化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门培训,全方位、有重点地提高辅导员的能力水平。

(三)建立健全学习交流机制,促进深度辅导工作良性循环

深度辅导作为一项新事物,缺乏现成经验和理论指导,需要各高校和广大辅导员在工作中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高校可以定期举办专题交流会、研讨会,开展深度辅导案例交流、辅导员沙龙等活动,给辅导员以交流的平台,分享彼此的经验,使辅导员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成长,并逐渐积累、沉淀、形成一定的理论成果。同时,也要积极借助学校及社会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刊物,及时刊发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章,助力深度辅导的深入开展,促进深度辅导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

(四)建立督查与激励工作机制,推动深度辅导的可持续发展

深度辅导作为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工作,要形成长效机制,就必须要建立压力与动力并举的督查和激励机制。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为推动各高校深度辅导的开展,制定了工作方案,印发了《辅导员深度辅导手册》。各高校要按照本校专、兼职辅导员配备的实际情况,结合深度辅导的效果要求,制定具体的指导细则和执行标准,定期以检查手册为主要内容,对辅导员深度谈话工作进行督导和抽查。为了提高管理时效,应健全校、院(或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在学院(系)例会中定期反馈深度辅导的开展进度;在学校的辅导员年度考评中,把深度辅导的情况和考评成绩挂钩,以保证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