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丰盛古镇
14944700000013

第13章 附录(1)

附录一丰盛镇企业概况

(1)重庆富豪水泥有限公司(设计年生产能力可达5万t),属于有污染的制造业,固定资产总值424万元,生产过程产生的粉尘经处理后排放。2003年生产普通硅酸盐水泥23000t,销售收入394万元,实现利润24万元,上缴税金12万元。

(2)重庆市巴南区丰盛榨菜厂,属于无污染的制造业企业,固定资产总值32万元。2003年生产榨菜200t,销售收入32万元,利润总额1万元,上缴税金1万元。

(3)巴南区丰盛粮食加工厂,属于无污染的制造业企业,固定资产总值204万元。2003年生产挂面540t,营业收入24万元,实现利润4万元,上缴税金2万元。

(4)巴南区丰盛家具厂,属于无污染的制造业企业,固定资产总值46万元。2003年生产家具620件,销售收入43万元,利润总额1万元,上缴税金1万元。

(5)巴南区丰盛镇碎石厂,属于无污染的采矿企业,固定资产总值76万元。2003年实现营业收入76万元,利润总额2万元,上缴税金2万元。

(6)重庆盛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属于无污染的建筑企业,固定资产原值2852万元。2003年施工面积105237m2,营业收入908万元,利润总额26万元,上缴税金97万元。

(7)重庆成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属于无污染的建筑企业,固定资产总值1512万元。2003年施工面积12971m2,营业收入908万元,实现利润19万元,上缴税金26万元。

(8)巴南区丰盛建筑修缮队,属于无污染的装饰企业,固定资产总值300万元。2003年营业收入150万元,利润总额4万元,上缴税金6万元。

附录二长寿老人调查

在被调查的19位老人中,多是90岁以上者,其中7位的简况如下(2005年调查):

(1)周子均,男,110岁,据家谱记载他今年是114岁,是重庆市男性公民中年龄最高者。现住在双碑村的丰山坡上,住巴渝传统民居,四周林、地相间,出门下地均要爬坡上坎,以打工、种地为生。有过两次婚姻,前妻一走、一故。现有一子在身边,孙辈外出打工。不抽烟、不饮酒、不喝茶,多饮白开水加白糖。一日两餐,以荞麦、玉米、豆类、杂粮、瓜果为主食,不挑食。性格开朗、爱言谈,身体健康,可做饭、喂猪、养鸡鸭和进行一般的田间劳作。新中国成立前到过重庆城,现在还能爬坡上坎来回走18km去赶丰盛场。

(2)邓正英,女,104岁,是原重庆市政协主席张文彬的母亲。现常住镇上街村,四周有花草、菜地,一派田园景色,环境宜人。为人豁达开朗,身体瘦但健康,耳聪目明,喜欢户外活动,常上街赶场、访友探亲。与80岁长女为伴,可做家务劳动。家庭和睦,儿孙孝顺,乐于助人,邻里关系好,是街村受人尊敬的老寿星。镇上红白喜事多请老人为上宾。生活规律是早睡早起,中午小憩。终生不沾烟酒茶,不吃猪、羊、牛、鸡、鸭、鱼、内脏。特别喜欢喝绿豆汤,吃南瓜等蔬菜,以素食为主,饮食随便,不偏食。喜饮白糖开水。19岁结婚,夫妻感情好,共同生活50多年从不吵嘴。育有两儿两女,最大的曾孙已经10多岁。夏季住丰盛街村,气候凉爽,冬季到鱼洞镇过冬,偶尔去渝中区闹市区张文彬处短住。

(3)赵保安,男,家住油房村,户籍登记是98岁,对人常说他已经100岁了。年轻时给地主老财打工,种了一辈子地。思维清晰,口齿相当清楚,记性好,听力稍差。不吸烟,不喝茶,饮少量白酒,只喝白开水。一日三餐,每餐可吃三两饭。牙齿好,可吃干胡豆。猪、牛、羊肉都吃,肥瘦皆可,多以瓜果蔬菜为主,饮山泉水,住平房民居,喜欢晒太阳和户外走动。不生病、不吃药。睡眠好,且少做梦。待人和善,邻里关系好。有女儿健在,有外孙和外曾孙,来往少,已独居40多年。最大的特点是豁达、乐观、诙谐,爱摆龙门阵。一生知足常乐,经常走小路,过田坎,四处走走,至今行动利索,眼不花背不驼,人清瘦。

(4)李仕清,男,93岁;黄德果,女,93岁。家住街上村。两人为夫妻,已结婚68年,可能是镇、区、市婚龄最长的“老鸳鸯”,也是长寿老人中“成分”最高者——工商业兼地主。夫妻和睦,儿孙孝顺,现住在镇上,有店铺,协助后人经营百货。李仕清有时自己也拿些货物商品到镇上叫卖,一分一厘账目清楚,从未出过差错,思维清晰。从不沾烟酒茶,一日三餐,爱吃荤菜,少吃素食,每天都要吃鸡蛋,一次可吃四五个。能吃能睡,每餐可吃三两饭。性格豁达,与人为善,邻里关系好。身体清瘦,很少生病,常满面红光。饭后喝一杯白糖开水。黄德果老人每天生活有规律,天黑不久就睡觉,直到天亮,爱做梦。生活自理,天天都做家务事,做饭、扫地等。没有大病痛,小病不断,不爱吃药。一日三餐,每餐只吃一碗饭,喜素食,偶吃荤,为人善良厚道,从不与人争吵,腿脚利索,脸色红润,气色好。二老一儿三女,17个孙、外孙,12个曾孙,最大的14岁。闲时两人喜欢打“娃儿牌”。

(5)李全发,男,96岁,家住街村。以前爱抽烟叶子,现已戒了10多年。有时饮酒(最多1两),不喝茶,爱喝白糖开水。一日三餐,爱吃硬饭,每顿两碗。妻子过世多年,在世时感情好。现与后辈住在一起。脾气好,邻里关系好,从不挑食,爱吃肥肉,口味偏淡。天黑睡觉,早睡早起,前几年5点钟起床干活,现在6点多起床。原先犁田耕地、抬、担都与年轻人差不多,现在不干重活,只干力所能及的轻活。牙齿紧,胃口好,爱吃干胡豆等较硬食品。身体素质好,很少生病吃药。儿孙满堂,都有孝心,老人过得也舒心。

(6)杨庆碧,女,96岁,住街村。一生不吃烟酒茶,很少喝水,有病时吃药都吃干的。饮用用皮管接来的山泉水。一日三餐,一餐多半碗饭,爱吃瓜、菜,以素食为主,吃瘦肉,不爱吃肥肉,不挑食偏食。与丈夫生活50多年,感情好,育有四儿三女,现与后辈一起生活,子孙有孝心。老人耳聪目明,思维清晰,言谈清楚,行动利索,需要拄拐。晚上10点多睡觉,中间不醒,天一亮就起床出去散步。现住穿斗木结构的草房,附近林木葱茏,田园景色,自然环境好。为人厚道,胸襟坦荡,喜欢“热闹”,爱看电视,爱到户外散步,还可步行5km到镇上赶场。

附录三古镇古寨名录

1.铁瓦寨

铁瓦寨位于街村,在镇政府东侧与涪陵交界的山脊,丰盛至涪陵增福等地的公路通过寨边垭口,海拔815m,是镇内最高的山峰之一,也是丰盛通往涪陵的必经之地、河流的分水岭。铁瓦寨修建于清咸丰年间,房上的铁瓦都以铁铸成,以避山高风大被吹掉,故名。由相邻两个山寨组成。主寨筑在山顶,东面还有一寨,古代均属巴县丰盛场。主寨南北较长,东西较窄,面积约850m2,现为荆棘丛生的平台遗迹。寨墙条石等尚存,寨下还有几个从整岩中挖出的岩洞,面积均有几平方米,是寨门岗哨栖息之地。

铁瓦寨东坡约200m处有铁瓦寺,属涪陵增福。铁瓦寨是观日出、晚霞和云海的理想之处。黎明时分,站在海拔815m的铁瓦古寨之上,晨气扑入心田,群山置于脚下,好似进入仙境之中。东面,光芒从山冈徐徐溢出,一轮红日冉冉而起,唤醒了朝雾中惺忪的青山绿水;西面,伴着缕缕祥光,一尊硕大的卧佛显现在旷野之中。

2.关(冠)山寨

老《巴县志》名“关山寨”,现地图上称“冠山寨”,是丰盛镇最大的古山寨。冠山寨位于丰盛与东泉交界处,属于丰盛石家村,北邻梨坪村,为四周最高山寨,海拔高668.6m,地基为山顶较平坦的夷平面,四周寨墙墙基由条石砌筑,总面积约17000m2。山寨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现保留了清代巴渝民居建筑,寨门尚好,有泉水,一年四季绿树成荫,四周松、杉、柏茂密成林,空气清新,景色怡人。距镇政府约10km,有乡村公路通达寨顶,可观数十里田园风光。

3.寒坡岭寨

寒坡岭寨位于原翻身村境,地处响水湖西侧山脊,海拔高660.4m。南北长约百米,东西宽约30—40m,寨墙墙基条石尚存,四周茶山围绕。东观响水湖,青山、绿水、倒影连连;西望数十里低山、丘陵,村舍点点,饮烟袅袅,阡陌纵横;南北一线奇峰耸立,还有郁郁葱葱的东泉国有林场。寨下东侧有去南川的主干公路,南侧是去冠山寨的乡村公路。

4.山羊寨

山羊寨位于镇北互助村西山山顶,海拔高684m。山寨南北长近百米,东西宽约20m。寨北是马鞍山,寨南为凤凰顶,同建在西山山脉三叠系须家河组石英砂岩之上,地势险要。其东侧为丰盛背斜“一山二槽三岭”槽谷中的西槽谷和三山中的中山,西面是低山丘陵地区,其南北均为东泉林场,森林茂密。

5.—碗水寨

一碗水寨位于镇北厚互助村东山山脊,寨之南北均为窄长的东山山脉。东为涪陵界,北为三合场。海拔高838.5m,是镇内最高山峰。因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寨的规模较小。据《巴县志选注》载,该寨始建于清同治年间。西面为丰盛背斜的西槽谷,槽谷均为石灰岩组成,著名的歇凉洞、无底洞、黑眼洞及双河场的枇杷洞等均分布在槽谷中。槽谷中还发育有南北向串珠状的喀斯特漏斗,地下则形成了长约10km的流经打铁洞的地下河。

6.议和寨

议和寨位于镇政府东南侧桥上村与涪陵区增福乡交界的东山山巅,海拔高814m,南北长约百米,东西宽约20—30m。四周悬崖峭壁,地势险要,南北都是莽莽苍苍的东山群峰,东为涪陵区低山丘陵,西南是著名的响水湖区,与西山的寒坡岭寨东西相望,也是观日出、夕阳、雾海和夏日避暑的好地方。现存寨墙条石基座,有乡村公路从寨下西北经过去涪陵增福乡。

附录四古镇碉楼解析

1.丰盛碉楼得以留存并发展的原因

丰盛碉楼最初源于防卫和守护的需求,但是,时过境迀,其防御的功能早已失去,可它并未被历史的洪流所吞没,至今仍岿然矗立。那么,是什么促使它取得发展并不断演变,适应了不同时代的需要呢?

第一,居民意识的发展。在古镇的发展过程中,人在物质方面的需求逐渐得到满足,自尊心、自强心逐渐增强,对人生价值的追求逐步扩大为居民群体的观念,进而形成城镇群体的共识。碉楼高大雄伟、朴实厚重的特点,大大满足了城镇群体在精神上的需求,成为这一群体在心理上和视觉上的共同象征。

第二,强势个体的影响。其一,在城镇的“回”字形街区中,有两座碉楼位置靠得很近。可以推测,它的建造不再单一体现防御的需要,因为对于防御而言,监察功能极强的碉楼应遵循均布性原则。其二,碉楼的高度并非一定,一般为3—4层,最高有6层,而且风格不一,上垭口碉楼甚至出现了欧式的装饰构件(图1);其三,与碉楼相结合的民居院落,一般为院落进深较大的大户人家。从这些特征可以推测出,富庶人家竞相攀比财富,以碉楼的修筑作为他们比富的方式,碉楼体现了场镇范围内强势个体的经济势力和社会地位,体现了“人”对于个人与家庭的自我实现与自我完善,也体图1上垭口碉楼的欧式装饰构建现了强势个体对古场镇发展的巨大作用。

第三,居住需求的膨胀。时代交替是碉楼功能转化的直接原因,防御功能丧失后,碉楼空间失去了使用功能上的依附。然而,随着城镇的不断发展,人口逐渐增多,对居住空间的需求渐渐膨胀。一度显赫辉煌的大户家族要么家道衰落,要么迀出古镇,或因为其他变革的原因,失去对碉楼的所有权,进而为碉楼从防御建筑转换为居住建筑创造了条件。后来的住户对碉楼也釆取了相应的改造措施,使其更符合居住的需要,进而从功能需求和建筑质量上延长了碉楼的寿命。

2.丰盛碉楼空间解析

碉楼空间可分为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外部空间主要是指碉楼作为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居建筑、院落共同围合或构成的空间;内部空间指碉楼自身内部的空间组合。

1)外部空间形态

碉楼的外部空间遵循了传统民居空间的特点,体现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和社会意识,并以大户人家的院落作为基点来修建,是民居建筑空间的延续。它分别在平面空间与垂直空间两个方面发展了居住空间。

(1)平面形态的沿袭

碉楼相对于所依附的民居建筑,其平面布局受地形条件的影响大。在地势较为宽阔的台地,以回字形街区为例,大户民居建筑周围仍有空地,碉楼便依附而建,为了与民居建立良好的物质和信息交流而又不抵制宗教文化,它只好在民居面宽以内并偏离于中轴线的位置布置(图2(a))。在用地狭长的山坡上,碉楼的布置向民居的左右两边发展(如上、下垭口碉楼的布置),形成带状的空间延伸(图2(b))。

在具体地基的选择上,碉楼的布置延续了民居建筑平面形制适应地形的重要手法——以方补缺,即以规则的碉楼平面形式应对不规则的地基,因此常常可以看到碉楼与民居平面多成一夹角。碉楼下的区域成为它的集散空间。这样碉楼有其自身独立的出入口与外界相连,又能与民居建筑建立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战事的减少、经济的发展,碉楼功能开始转化,周围的空间发生变化,它逐渐与周围民居建筑围合成院落,成为大户人家的附属领地。

(2)垂直方向的沿袭

碉楼也是民居簇群竖向上的发展和延续。它可看作是在垂直方向上的居住体系,将人们可驻足的空间在竖向上提升更高,仍然体现出与民居建筑相类似的与山水环境相结合的方式,这尤其在碉楼失去本身的防御功能而逐渐以居住功能为主的今天显得尤为凸出。

碉楼的地基与地形结合的方式依然釆用了民居传统的结合方式,在高低起伏的坡地上,地基形式多为错叠,少数出现错层。碉楼的屋顶釆用了比民居更高级的歇山顶,它延续了坡屋顶形式,并在其基础上发展。这说明人们对高度的征服到达了一个新的阶段。

碉楼的局部构件向居住的演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屋檐下同样出现了类似于吊脚楼的形式。碉楼多数在4个角点均挑出木架,以扩大防御观察的视角,同时也有用于解手(上厕所,四川方言)的功能。

从碉楼向居住的进一步演化可见,这一挑出的构件渐渐演化为类似居住的阳台,并且开了较大的窗洞和门洞,已完全不再体现防御的需要了。

(3)外部空间特点

从碉楼外部空间的形成发展过程分析,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空间的形成具有时序性。碉楼及其周边的集散场地在修建之初只供防御及集散之用,由于战事的减少且碉楼对大户民居的附属与依赖,使得碉楼与民居共同形成半开敞的居住体系;而山地用地的局促,使周围的民居不断向碉楼民居靠拢,最终围合成封闭的碉楼民居形式。碉楼下的集散场地最开始是防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继而变为半开敞的生活院坝,最后变成封闭的院落。

(2)民居建筑的进深关系加强。丰盛民居多为一进或两进院落,有了碉楼的融合,使可利用空间增加,原有的空间层次更加丰富,纵深感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