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哈佛给学生的25条成功箴言
14951200000011

第11章 让善行与你相伴

善待自己才会善待他人

人人都喜欢与好运相伴,与幸福相伴,却很少有人深究好运和幸福是怎样得来的。其实,只要能够经常做善事,好运就会随之而来,幸福也会跟随其后。不相信这一说法吗?那不妨从现在开始试一下吧,从今天起日行一善,几个月后看看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善行”这个词被解释为“使人免受折磨、惩罚或痛苦的仁慈行为”。如果说能够使他人免受痛苦是善行,那么使自己免受痛苦又何尝不是善行呢?当一个人爱他人的时候,首先要懂得爱自己,这样,才有可能推己及人,去对他人好。

有人认为,对自己好是“自私”,对他人好才是“爱”。其实,“自私”和“自爱”不是一回事。自私恰恰是一种不自爱的表现,由于自己无法很好地爱自己,不能照顾自己,于是就会设法通过牺牲他人的利益来弥补个人的挫折感和空虚感。

相反,一个人如果懂得自爱,他的生活就会建立在内心有安全感的基础上,这种安全感会让他变得更加自信、乐观。这样,他就会愿意爱自己,并且乐于帮助他人。这一点正如《圣经》中所言:“爱你的邻人,就像爱你自己一样。”一个对自己都不好的人,怎么可能会对他人好呢?

网络上曾经报道过一则新闻,有个男孩非常爱一个女孩,为了给女孩过生日就去卖血换钱来买礼物。这件事情被女孩的妈妈知道了,妈妈对女孩说:“你一定要和他分手,我们并不在乎他怎样给你过生日。一个如此不懂得善待自己的人,是不会懂得爱别人的。”

许多人会像这位男孩一样,认为“大方”地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去讨得他人的欢心,就是善待他人,但善待不是讨好,更不是谄媚。

德国心理学家艾里克·弗洛姆曾就爱人和爱己这个问题有过论述。他认为,一个人善待自己,并尊重自己的正直和独特,不能与对他人的爱和尊重分开。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爱是不分你我的,是平等的。因此,想到要善待他人的时候,一定不要把自己排除在外。

有些人在学校或工作环境中,与同学、朋友相处得很好,大家都认为他是个乐于助人的好人。但奇怪的是,他就是无法与家人搞好关系,甚至家庭关系一塌糊涂,为什么发展健康和持久的关系是一件如此困难的事情呢?

这就是因为有些人力求“善待他人”,却将自己的家人、亲人排除在外,甚至也将自己排除在外。我们不否认帮助朋友、陌生人是行善,是一个人善心的流露,但这样的“善”不可掺杂太多的功利心。因为,对一个人帮助最大、付出最多的应该是家人,若这个人“知恩不报”,反而去“周济”他人,那么他善行背后的动机就值得怀疑了。

正如一位心理疗法专家所说,许多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的核心就是没有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与自己建立起亲密的互爱关系。忽略了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甚至忽略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却一味地想去“善待他人”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因此,一个人应该先学会善待自己,和自己建立一种良好的自爱关系,要对自己充满信任、真诚、尊重,要给自己安全感,了解自己的需要,这样才会推己及人,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如若不能善待自己,不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就会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感到迷惑。

有位女孩在情感上遇到了困惑,就去请教哈佛的一位教授。

女孩说:“我遇到一个男孩,他非常爱我,但我并不怎么喜欢他,可他依然热烈地追求我,让我不忍拒绝。我应该怎么办呢?”

教授说:“既然你不爱他,为什么不拒绝他?”

“我怕看到他失望的样子。”

“不要将自己的怜悯当做善行去施舍给别人。不爱他,却不拒绝他,你违背了自己的心,这样既委屈了自己,又在犹豫中伤害了他人。”

女孩听后觉得很有道理,说:“谢谢您,教授。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到底怎么做才是“善”的,想来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好地理解。常常有人好心做了坏事,想帮助人却害了别人。所以,不妨这样区分一下,凡是理性地去做对他人有益的事情,就可以看做是“善行”,而非理性地、带有情绪地去对他人好,有时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

可见,善待他人不是一时冲动,更不可因一味地“善待他人”而忽略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果一个人能有一份平常心,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一样,自然就会与幸福相伴。

哈佛箴言

善待他人并不一定要苛刻地对待自己,而是应该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不忽略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像重视自己一样去重视他人。善待他人不是一件心血来潮的事情,不是高兴时偶尔为之,而是应该将心比心,时刻用对待自己的心去关爱他人。

任何时候都要用心行善

有人认为行善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比如有些富人会用钱去做慈善,有些人会利用权力去帮助他人,而自己的生活不富裕,怎么会有能力去帮助他人呢?其实,行善不一定要有多少钱或有多强的能力,关键在于是否有一颗善心。

在哈佛的一堂课上,一位教授曾就“善心”这个话题讲过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寒冷的冬夜,詹姆斯的妻子不慎将皮包丢在了医院,那个皮包里装着十几万元美金和一些商业机密。为此,詹姆斯焦急万分,连夜赶到医院去寻找皮包。

当他赶到医院时,一眼就看到一个衣衫单薄的女孩蹲在走廊里冻得瑟瑟发抖,而她的怀中抱着的正是妻子丢失的钱包。

原来,这个女孩名叫尤兰达,她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病得很严重,她们母女卖了家里所有的东西,凑到的钱仍然只够一个晚上的医药费,第二天她们就会被赶出医院。

绝望的尤兰达在医院的走廊里徘徊,她祈求上帝能够让她碰到一个好心人救救她的妈妈。不一会儿,一位夫人在经过走廊时不小心将皮包掉在了地上。尤兰达走过去捡起皮包,急忙去追那位夫人,但夫人却上了一辆轿车扬长而去了。

尤兰达将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当她打开皮包时,母女二人都被包里成沓的钞票惊呆了。尤兰达明白,这些钱足够妈妈的医疗费了。但妈妈还是让尤兰达拿着皮包去走廊里等丢皮包的人回来,尤兰达也同意了妈妈的建议。

尽管她知道她很需要这笔钱来给妈妈治病,但她更了解母亲的为人和品行。尤兰达一直在外面等着钱包的主人出现,直到詹姆斯到来。

詹姆斯对尤兰达感激不已,并主动提出为她的母亲提供所需的医药费。不幸的是,尽管医生尽了最大的努力,却依然没能挽救尤兰达母亲的生命,但尤兰达母女的善良之举却深深感动了詹姆斯,他决定收养尤兰达。

尤兰达读完大学后就开始协助詹姆斯打理生意,虽然詹姆斯一直没有委任给她实际的职务,但工作的历练使她逐渐成为一个精明成熟的商业人才。詹姆斯到了晚年时,很多商业决策都要征求尤兰达的意见。

在詹姆斯病危时,他立了这样一份遗嘱:

“在认识尤兰达母女之前我就很有钱了,但当我站在她们母女面前时,却发现最富有的是她们。因为她们恪守着做人的原则,在任何时候都不贪心,这正是作为商人的我最缺少的。”

我收养尤兰达并不是为了报恩,也不是出于同情,而是为了给自己树立一个做人的楷模。有尤兰达在我身边,我在生意场上就会提醒自己哪些钱可以赚、哪些钱不能赚。这也是后来我的事业发达的根本原因。

我死后,资产全部留给尤兰达,这并不是馈赠,而是为了让我经营一生的事业继续兴旺发达。我相信我聪明的儿子能够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

善良的尤兰达在自己最需要钱的时候也坚持物归原主,在寒冷的冬天等待失主的到来,她的这种善行不仅让詹姆斯免受了损失,也让自己有了一个美好的将来。

一个人在帮助他人的时候,无形中就进行了感情投资,别人会将我们对他的帮助铭记在心。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主动报答,一份善心必会换来他人的感恩之情。

当然,行善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求得他人的回报,行善和回报之间是没有一个换算公式的。因此,永远无法去计算付出多少,又得到多少回报才算公平。所以,不计回报地去行善才会觉得快乐。而且,行善是没有大小之分的,有人因为区区小事就懒得去做,也有人觉得某件事太大了,自己没有能力去做。其实,行善主要在于一颗善心,不在于能力,只要尽心尽力去做就可以了。

比如,搀扶一位老人过马路是行善,捐助一所希望小学也是行善。人们会觉得捐助一所学校是大善事,而搀扶老人过马路是小事,甚至有人因为事情小而不屑去做。一个人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因为觉得“善小”而不去给予帮助,他就会失去善心。

行善本无大小之分,只在出发点上有区别,好大喜功遇到“大善事”便做,小事便不肯做,这种想法本身便是“不善”的。

有一个贫苦人家的男孩得了重病,由于没有钱治病,医院发动人们为男孩捐款。很多人都来帮助男孩,一位乞丐得知后也来到这里,他从口袋中掏出一大把零钱,这是他的全部积蓄,他将这些钱放到了捐款箱里。人们都被这一幕感动了,现场的记者说:“虽然他是个乞丐,但就在他捐出自己的全部积蓄的时候,我认为他是这里最富有的人。”

乞丐没有因为自己贫穷而不去帮助男孩,也许他所捐助的钱比起男孩所需的医疗费来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但每个捐款人的心却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挽救男孩的生命。同样的道理,哈佛教授所讲故事中的尤兰达,她小时候是个身份卑微的贫苦女孩,但她的人格却一点儿也不比别人低。

尤兰达和乞丐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用心去做人,用心去行善。这个世间,能够打动他人和自己的唯有真心,用心行善的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教人懂得感恩和回报。

哈佛箴言

这个世界需要善,每个人都期望看到别人善意的眼神、友好的微笑,这样他才会觉得生活是美好的。那么,我们自己就先去用心行善吧,让自己的周围充满善,就好比生活中充满了阳光。

常自问“我能为他人做什么”

现在的年轻人常常会想“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日复一日地努力,是为了什么”。如果说生命的意义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为了出名、为了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那为何许多名人在获得成功之后还是觉得人生不尽如人意?

其实,答案只有一个,生而为人的意义在于能为他人服务,并在不断地奉献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哈佛的一位教授建议学生在一天之始就问问自己:“我能为别人做什么?”如果一个人肯花点时间问自己这个问题,他就会发现自己能为他人做的事情有很多,也会突然发现自己是个很“有用”的人,自己的存在有着无限的价值。

现在有许多人将那些无私奉献的人看做“傻瓜”,因为觉得他们不为自己打算,不知道处处为自己服务——“太傻了”。真的是这样吗?人们不妨思考一下:“我能为自己做什么?”想来想去便会陷入思想的绝地,因为自己实在是太“渺小”了,真正所需要的其实不多。

有一部小说曾描写了这样一个场景。

古代的一位帝王终年征战沙场,打下来偌大的江山,统领着一片辽阔的土地。

有一天,他和一位哲人骑马出游,当他们来到山顶,哲人问帝王:“尊敬的陛下,您认为人死后葬在地下,需要多少土地?”

帝王用手画了一个圈,说:“也不过就一个人的大小吧。”

哲人问:“那您征战沙场,杀了这么多人,占了这么多国土,到头来又是为了什么?”

帝王一时被问住了,不禁茫然若失,被哲人这样一问,他也忽然觉得自己辛劳半生竟不知意义何在……

一个人吃穿住行真正所需的其实很少,很多时候人都是在给自己贪婪无度的欲望做奴隶,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心、私心,甚至不惜因此和别人发生争执,结下仇怨,搞得自己也很不开心。我们扪心自问:我真的快乐吗?患得患失之间是否感到过安心呢?生活得从容吗?

现在,患上忧郁症、焦虑症的人越来越多,世界著名的精神医学家亚弗烈德·阿德勒发现,在长寿者中有95%以上的人都具有甘于奉献和乐于助人的精神。他在医学报告中曾这样说:“如果一个人能够每天都想想,怎样做才能使别人快乐,让他人感受到人世间爱心的力量,我敢说,不出半个月你的忧郁症就可以痊愈。这是治疗忧郁症的最快的方法!”

有一个女人在50岁时丈夫去世了,不久儿子又意外身亡,亡夫丧子之后,她患上了忧郁症,甚至曾经想要一死了之。好心的朋友带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不要过多地想以前的事情,你试着去做一些能让他人感到快乐的事。”一个50多岁的女人能做什么呢?

她一直很喜欢养花,但自从丈夫和儿子相继离开人世之后,她的花园就荒芜了。于是,她开始重新修整花园,种出许多美丽的花朵。她经常亲手摘下鲜花送给附近医院的病人,这些美丽的花给病人们带来了好心情,他们对她表示感谢。

一声声感谢流入女人的心中,在别人的感恩中她的忧郁症慢慢地好了,她不再感到孤独,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那就是为别人做点有用的事。这则故事正应了那句古老的谚语——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在温暖他人的同时,也温暖了自己的心。

有位盲人经常在晚上走路时提着一盏灯,别人好奇地问:“您又看不到灯光,怎么还要提着灯走路?”盲人欢欢喜喜地说:“我提着灯可以为别人照路啊!而且,我手上有灯,别人也容易看到我,不会撞到我,这样我不仅能保护自己,还服务了他人。”

所以,当感到人生漫长、内心孤寂的时候,不妨将心放宽,少一些自私,多为他人做一些事情。只要心中有一盏温暖的灯,就能照亮黯淡的心灵,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这样,一个人就能在人生旅途中逢凶化吉,甚至因祸得福。

其实,付出的时候越无私,收获的时候就越能获得最大的收益。因为心如大地,内心越宽广,能够承载的幸福和财富也就越多。

哈佛箴言

每天早晨醒来的时候,不妨这样问一问自己:“我能为别人做什么?”久而久之就会发现自己是个很有价值的人,心也不会感到迷茫了。有人也许会问:“那别人为我做了些什么呢?”那是别人的事,我们不要去想,只要我们始终保持着善心善行,就一定会温暖自己、温暖他人。

用一颗平等的心去行善

翻开《圣经》约翰福音第18章,里面写道:耶稣被出卖后被捕时,他的门徒西门彼得愤怒地砍下了大祭司仆人马勒古的右耳。耶稣却对西门彼得说:“把刀收入鞘吧,凡动刀的必会死在刀下。”然后,他捡起马勒古的耳朵,并为他医治。

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地对待伤害自己的人,那是普通人的想法,而耶稣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以善相报,为他治疗伤口。这是因为在耶稣心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所以他不记恨伤害他的人。

一个人如果能够用一颗平等的心去行善,善行也必将更加圆满。

有的人不以为然,他会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的敌人?恨他还来不及呢,我才不想对他好。”即使没有办法做到爱敌人,也不应该心存怨恨,不要让他人影响到自己的心情、健康。因为仇恨不仅会刺伤别人,还会伤害到自己;而善行不仅能化敌为友,还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和修养。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出狱时,记者问他:“您是否恨将你投入监狱的人?”曼德拉说:“假如我恨他们,那么即使我的身体走出了监狱,我的心也依然被捆绑在监狱里。”曼德拉的回答让全世界的人对他肃然起敬。

当人遭遇伤害的时候,能够宽恕对方,不再报复他人便是行善,行善不仅仅是做好事,克制自己不去做坏事,同样属于行善的范畴。去爱伤害过我们的人,将他们看得与朋友一样,这种心理上的转变也许还需要更长的时间,但至少先要控制自己不去报复他们,要坚信宽容和爱是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战胜的力量。

在哈佛的课堂上,一位教授曾给大家讲过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位伟大的圣人带领着他的学生向大家布道,希望人们能够远离贪婪、仇恨、愚蠢,希望人们通过相互关爱过上幸福的生活。

其中一个学生总喜欢到贫苦人家家里去布道,因为他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他觉得穷人如果没有丰厚的物质享受,又不懂得互相关爱,就会陷于精神和物质双重贫乏的境地,这是十分可怜的;而圣人的另一位学生则专门到富人家里去布道,因为他生长在一个富裕的家庭,虽然物质生活很好,但家人之间不和,他认为仅仅能够享受物质生活,内心却不得安宁的人是非常可怜的。

圣人知道学生的做法之后,就教育学生说:“你们这样做是不对的,要用一颗平等的心去帮助他人,无论他贫穷富有或者高贵卑微。”学生听了圣人的话,觉得自己的胸怀确实不够宽广,从此改变了原来的做法。

一个人如果内心对他人还有高低之见,有贫富之分,有喜欢和讨厌的区别,就难以公平地对待每个人。甚至,有人会因为特别想帮助某个自己喜欢的人,而做出有损他人利益的事情,这样还有什么善良可言呢?因此,在行善的同时,要学着将心放平,这样才能把爱给予更多的人,也才会得到更多的爱。

哈佛箴言

不少人觉得自己不够幸运,甚至认为世事不平,却不知世事不平唯心使然。生活就像一面镜子,心平了,生活便顺畅起来,对它笑一笑,生活中便会少许多烦恼。用善心去对待生活,用善行去回报生活,生活也会以同样的方式给以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