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哈佛给学生的25条成功箴言
14951200000007

第7章 定一个目标

冬天,大雁要飞向南方,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动物的迁徙和植物的生长都有一个目标和方向。一个人的目标是什么?一年有365日,每一天都在为了学习或工作而努力,人们努力的方向在哪里?如果说人生是一次旅行,目的地在哪里?如果今天往南,明天向北,后天转东,大后天又要往西,岂不是一直在原地打转?最终还能够到达哪里?

尽管人们常常激励自己要努力、要勤奋,但不得不说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会感到迷茫。迷茫是因为前路不明,也是因为人们内心的目标还不够清晰、明确。目标对一个人来说是如此的重要,一旦失去目标,人生就成了一场漫无目的的游荡,心迷茫,人就开始彷徨……

有时,人们会想为什么有些人能够获得成功,而另外一些人一直在努力却始终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其实,成功者成功的原因与他们为自己制定了目标有关。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没有明确目标的人,总是为有清晰目标的人工作。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关于目标对人生结果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一群学历、智力、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显示,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远的目标。

接下来,调查人员对这些人进行了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中3%有清晰且长远的目标的人在25年中几乎不曾更改过自己的目标,25年之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人士,他们中有自己创业者,也有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

那些有着10%清晰的短期目标的人,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呈稳步上升趋势,他们成为各种行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律师、医生、工程师、高级主管等。

占60%比例的有着模糊目标的人拥有安稳的生活和工作,但他们中很少有人能取得突出的成就。最后,那些27%的没有目标的人,几乎都过得不如意,他们中的许多人失业了,靠社会救济维持生活,他们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生活。

无独有偶,美国耶鲁大学也曾对一些毕业生进行过有关人生目标的研究调查。研究人员向参与调查的学生问了一个问题:“你们有人生目标吗?”当时只有10%的学生认为自己有目标。然后,研究人员又问:“那你们是否能够把自己的目标写下来呢?”这次却只有3%的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20年后,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世界各地追访当年参与调查的学生,他们发现当年那些能够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写下来的人,无论是在事业发展还是在生活水平上,都远超过那些没有清晰目标的同龄人。而且,这3%的人所拥有的财富居然超过了余下的97%的人的总和。

两所名校所做的关于目标的跟踪调查足以说明目标在人生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目标能够给人明确的方向感,使人在忙乱中不迷失方向,即使遇到困难,也能因为内心有一个坚定的目标而产生继续努力的信心和动力。

有人也许会说,有多少人能够做到时刻为目标而奋斗呢?这样生活岂不是变得紧张起来了?是的,有人拒绝为自己制定目标,因为他不想背上一份使命和责任,不想给自己压力。尽管人们喜欢逃避压力和责任,却没有人不渴望成功、不渴望幸福美好的生活。这不是很矛盾吗?但是成功和幸福会从天而降?当然不可能,一个人是否有必要去制定目标呢?下面这则故事也许会有所启示。

有一对年轻夫妇有两个孩子,一个叫莎拉,一个叫迈克尔。这对夫妇决定为孩子们养一只小狗,他们还为小狗请了一位驯狗师。在训练小狗之前,驯狗师问:“小狗的目标是什么?”夫妇二人面面相觑,他们不解地问:“一只小狗还有什么目标啊?”

驯狗师摇摇头严肃地说:“不!每只狗都应该有一个目标,否则我无法训练它。你们是想让小狗看家,还是想要它陪孩子们玩耍,或者仅仅让它做一只乖巧的宠物?我必须知道这一点,才能开始训练它,这就是小狗的目标。”后来,在驯狗师的精心引导下,小狗成为了孩子们的好朋友,小狗的可爱举止和忠诚品性,使它成为了这个家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

通过这件事,夫妇二人领悟到了目标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教育孩子也应该有目标,于是他们帮助孩子树立了人生目标。后来,小莎拉成为了一家电台的主播,而迈克尔则成为了纽约第108任市长,他就是迈克尔·布隆伯格。莎拉和迈克尔一直都记得驯狗师的那句话——一只小狗也要有自己的目标。

是的,一只小狗也会有自己的目标,那么一个人的目标是什么呢?不要将别人对自己的期望当做努力的目标,人生是自己的,需要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自己最想要什么?在确定目标之后,应该每天自问一次:“我今生的目标是什么?我今天的目标是什么?”没有目标,恐怕这个人连一只小狗都不如!

哈佛箴言

有目标的人生才不会是一次茫然的旅行,唯有目标明确的人才能到达自己期望中的远方,而没有目标的人只是在随波逐流。他们不会有任何收获,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到达哪里。人们真地应该好好问问自己,以什么为动力在人生中走下去,不要每天都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

制定符合自己的目标

如果飞鸟的目标是到达海底,那么它将永远不能成功;如若游鱼将幸福的目的地定在天空,它也将永远不会获得期望中的幸福。正确地认识自己,估量自己的能力,制定符合自己的目标和计划,才更容易获得成功。因此,在制定目标之前,人们需要对自己进行一次自我分析。

多年前,某报曾报道过百条鲸鱼突然死亡的消息。原来,这群鲸鱼在追逐沙丁鱼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到了一个海湾,并被困在了那里。有人说:“正是这些小鱼把海中巨人引向了死亡。鲸鱼是在追逐蝇头小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踏入了死亡之地。”

巨大的鲸鱼为了微不足道的目标而空耗了自己的巨大的力量,而没有远大目标的人,就会像故事中的鲸鱼那样,把精力放在小事情上。烦琐的小事情会使人忘记自己本该做什么,甚至使人错误地评估自己的能力。

什么样的目标才适合自己?人们不能盲目地去给自己制定目标,而是应该先了解一下自己。美国作家斯宾塞·约翰逊说:“要发挥潜力,你就必须全神贯注于自己有优势并且会有高回报的方面。”每个人都需要仔细去分析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并全面地认识自己。当一个人不停地在自己有优势的方面努力时,这些优势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这样,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才能比别人更快一步。

许多人不明白自我评估的重要性,或者无法进行清晰的自我评估。其实,目标就可以作为自我评估的重要手段,如果目标是具体的,就可以通过衡量自己和最终目标之间的距离来评估自己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错误的目标也会导致人们对自己错误的自我评估。

有一位年轻人毕业后找工作时屡屡碰壁。他认识一位哈佛大学的教授,于是年轻人找到教授,并请教道:“我毕业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我甚至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教授说:“我想知道,你是怎样填写求职书的?”年轻人说:“在求职书中我选择了多个行业和职位,但他们都没有录用我。”教授说:“从表面看起来,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似乎等于什么都可以做,但事实恰恰相反,什么都能做也意味着什么都不能做,因为别人会认为你没有特长。”

年轻人说:“那我该怎样做呢?”教授没有直接回答年轻人的问题,而是给他讲了一则寓言故事。一只小雁看到野鸭学习游泳,它也报名去学,但它一直学不会,就被老师劝退了,因为游泳老师觉得小雁实在太笨了。小雁看到考拉学习爬树,又报名去学,可它无论如何也爬不上去,只好再次放弃了。

小雁十分灰心,觉得自己什么都学不会,简直一无是处。雁妈妈看到它垂头丧气的样子就问:“孩子,你怎么了?”小雁将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妈妈。雁妈妈说:“孩子,你并不笨,只是选错了学习方向。你应该去学习飞翔,因为你具有成为飞翔健将的天赋。”听了妈妈的话,小雁报名去学习飞翔,果然学得很好。

故事讲完了,年轻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想了一会儿说:“我明白了,我应该先了解自己的特长在哪里。”

人生的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目标,如果人们不能根据自身特点为自己制定合适的目标,不但难以实现目标,还容易遭受许多不必要的打击。所以说,一个人在为自己制定目标的时候,不能盲目跟风,要懂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只要不断发挥自己的优势,挖掘自身的潜力,就能更快达成目标。

哈佛箴言

一个人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非常重要,否则将会永远挣扎于不满的情绪之中。要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有两点需要我们去做:一是要进行自我分析,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二是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要懂得扬长避短。

要将目标细化

有目标的人不在少数,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目标。许多人仅仅是制定一个远大而笼统的目标,却不会将目标细化,没有细化的目标就缺乏可执行性,因为计划不详细,步骤不清晰,所以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目标细化的故事。

美国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组实验:将30个人分为A、B、C 3组,让他们分别步行到50千米外的村子里去。

A组人员没有小目标,也没有人告诉他们路程的远近,他们更不知道村庄的名字,只能跟着向导不停地走。大约走了1/5的路程时,大家就开始喊累;走了1/2的路程时,就有人开始抱怨了;走了3/4的路程时,大家都已经感到愤怒了;走完全程,大家的情绪都很低落。

B组人员有大目标,也就是说他们知道所去村庄的名字,了解行走路线和终点。不过,在行走的路上没有里程碑,也不知道时间和速度,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进行估计和猜测。走了一半的路程时,有人开始询问时间和剩下的路程;走了3/4的路程时,大家的情绪都很低落,到了目的地之后,大家都很疲惫。

C组人员知道行走方向,也知道终点的位置,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上还有里程碑,他们的向导有手表,能够知道时间并计算出大家的行进速度,以便了解剩下的距离。这组人员一路上有说有笑,还有人唱歌,在情绪良好的情况下大家走完了全程。

最后结果显示,在3组人员中,A组人员走完全程所花费的时间是最长的,情绪也是最不好的;B组人员所花费的时间居第二位,时间也比较长;C组人员所花费的时间是最短的,而且大家心情都很愉快。

哈佛大学的教授将这一案例讲给学生听,让他们讨论一下案例所带来的启示。经过讨论,他们总结出这样几点:第一,目标在细化之后,执行起来会更简单,也更容易实现;第二,在明确行动目标和进展速度的情况下,人更容易自觉克服困难,努力去达到目标;第三,如果长时间看不到目标,人的内心就会产生恐惧,恐惧会转为愤怒的情绪;第四,了解前进的方向比努力更重要;第五,良好的情绪也可以作为促进目标实现的动力。

简而言之,人们要尽可能地将自己的目标细化。仅仅有长远的目标还不够,还要能够根据长远目标这一“总纲领”分出“小标题”。一生的目标,要分为几个10年目标,几个3年目标,几个1年目标,1年目标还能划分为1月目标,1周目标。进而,1周目标能够划分为每天的目标,甚至细化到每小时需要达成的目标。这一切目标的确定和达成都是围绕一个大目标而展开的。目标细化之后,就会使人们的每一点努力和付出都在大目标之内,不会出现做无用功的现象。这样也就不会造成精力、财力或者其他资源的浪费。

如果目标没有被细化,人们做起事情来也许就会眉毛胡子一把抓,顾了这儿又忘了那儿。一个没有计划、做事杂乱无章的人必然会远离成功。许多成功人士都会有这样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天早晨醒来先想到“我今天想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晚上会考核自己的目标达成情况。如果一个人也能够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做,也许会发现在制定目标、细化目标、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成功就像预约好的那样如期而至。

哈佛箴言

一份详尽的计划表才更有可执行性,将目标细化能够让人清楚地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不会用宝贵的时间去犹豫或发呆。成功没有一步登天的捷径,将目标细化并依次达成,便是通往成功的捷径。抛开侥幸心理,将自己远大的目标做一下细分吧!这样,我们的每一天都不会白过。

目标在远方,幸福在当下

人生确实需要有目标,但人们却不是仅仅为了实现目标而制定目标,而是因为有目标的生活,能够让一个人获得内心想要的幸福。可是,幸福在哪里?

为了追寻幸福,有人给自己定下了无数个目标。有的人认为从学校毕业后就不用考试了,压力少一些,就会“幸福”一些;有人认为工作好、收入高就会更幸福一些;甚至有些人将幸福用金钱来量化,觉得有车有房,有多少位数的存款后会更幸福。确实,制定合理的目标会更容易让一个人追寻到幸福的生活,但也有些人在实现目标之后,仍然感到不幸福。

在这里,不妨讨论一下目标与幸福的关系。因为,如果在制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人们不能感到幸福,而是觉得很痛苦,那么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人就容易丧失继续为目标而努力的动力。在哈佛的选修课中,有一门备受学生欢迎的课叫“幸福课”。在哈佛听幸福课的人数超过了其王牌课“经济学导论”。哈佛幸福课的讲师是一位名叫泰勒·本沙哈尔的心理学博士。

在本沙哈尔所讲的幸福课中,他提到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却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毫无疑问,目标总是在远方等着人们去实现,但实现目标却需要一个人有冷静的头脑和对生活的清醒认知。如果人一直纠结于远方未曾实现的目标,就会倍感痛苦,时常会为目标尚未实现而感到焦虑。这种焦虑感会严重影响人的情绪,让人感到不幸福。

在本沙哈尔的讲课中,他曾提到“蒂姆的故事”。蒂姆本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自从他上学那天起,父母和老师就告诉他:“上学的目标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就会有好工作。”但是,没有人告诉他,学校也是个可以获得幸福感的地方。请注意,这里隐藏着一个问题,父母和老师告诉蒂姆上学的目标,却没有引导蒂姆认识到,追求目标本身就是件幸福的事情。

从此,蒂姆开始努力学习,他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在学习的过程中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时常盼望放学和假期。蒂姆渐渐接受了大人们的价值观,尽管他已经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努力去学习。直到后来,蒂姆已经深信,牺牲现在将学习搞好,总有一天能换来幸福的生活,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每当压力大到他无法承受的时候,他就这样安慰自己:只要大学毕业,目标达成,一切就都变好了。

后来,蒂姆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了,毕业后他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他兴奋地告诉自己,目标实现了,这下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但很快他就发现,这份工作充满了压力,于是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的,等职位提高后就会好了。于是,升职成为他的下一个目标,为此他继续付出努力。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为了公司的合伙人,但他却没有感到有多幸福。他有了豪宅、名车,他的存款够用一辈子,但他却开始感到茫然了,他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目标,而幸福在哪里呢?

在追求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许多人都会有和蒂姆一样的困惑,目标实现了,却没有预想中的幸福感。蒂姆开始把注意力放到当下,他用酗酒和吸烟来麻醉自己,或是尽量延长自己的假期,在充满阳光的海滩上无聊地晒着太阳,“享受”着毫无目的的人生。他不用去担心明天的事情,但又觉得当下的日子很无趣。

他想,做一个为目标而忙碌奔波的人并不幸福,但做一个享乐者也不幸福,那么追求目标的意义在何处?成功的意义又在何处?拼搏了那么久,就是为了“享受”现在这种无聊的人生吗?蒂姆为此深感痛苦。

不能实现目标是痛苦的,实现目标之后呢?许多人会想到这个问题。本沙哈尔对此是这样解释的:人们常常被“幸福假象”所蒙蔽。一个人如果不能活在当下,将心安于当下,实现多大的目标都不会感到太幸福,因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忍受了太多的痛苦。

在本沙哈尔看来,寻找真正能让自己感到幸福而有意义的目标,才是获得幸福的关键。因为,一个人不是一架实现目标的机器,而是一个有感知的人。如果人们不能让自己在奋斗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的存在,那么也无法在实现目标后获得很大的满足感,因为幸福从来不在远方,只在伸手就能触及的现在。

所以,即使自己的目标尚未实现,也要学着把心安于当下,这就好比人走出去的每一步都踏在路上,只要前进的方向是正确的就可以了。本沙哈尔认为,蒂姆之所以不能感到幸福,是因为他没有将注意力放到眼前的事情上。也许是智者所见略同,中国的一位学者也曾说过,如果一个人将实现目标作为追求幸福的途径,那么幸福就会跟他捉迷藏。这就好比一个人骑着驴找幸福,最后驴都累死了,还是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他告诉人们,幸福就在驴背上,在驴的一摇一晃里,并特意提醒大家说:“注意!是每一摇,每一晃。”

人们常常会错误地认为实现目标等同于幸福,或把实现目标后的短暂放松当做幸福,于是不停地奔波于这个目标和那个目标之间。当一个人感到疲惫和焦虑的时候,不妨缓一缓,让自己休息一下,把心收回来。要充满幸福感地去追求目标,而不是充满焦虑地去寻找幸福。

哈佛箴言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许多人会感到困惑,或者因为遭遇困境而感到痛苦。我们是否应该在煎熬中实现目标呢?有些人会在此时动摇了,难道追求目标和理想就需要暂时牺牲幸福感吗?不,不是这样的。哈佛大学的幸福课让我们懂得,只要制定了正确的目标,将心态摆好,追求目标的过程本身就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