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区是华兹华斯的故土,在他的家乡,诗人受到人们的喜爱,问当地的人,他们认为华兹华斯是自己家乡的歌手。在《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中,华兹华斯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了湖区的神秘之美。温德米尔湖清晨飘起的雾霭,斯科费尔峰顶上终年的积雪,谷地中的飞禽走兽,山林里的异树奇花……这些都是他们熟悉的内容,这就足够了。湖区是原始的,是自然的,在诗人看来,这正是他沉迷其间的原因所在。但史家们说,晚年的华兹华斯想象力衰退了,思想的枯竭使他的佳作日渐其少,早年诗中的那股清新之风已不再见到了。一个诗人或一个作家,他的创作激情能够一以贯之是很难的,在这点上,华兹华斯也不能幸免。但人们能记住他,记住他的诗,并至今传诵,却也证明了他的魅力。
(吴志实)
1770年4月7日威廉·华兹华斯出生于英国坎伯兰郡考克茅斯一个律师家庭。当地以星罗棋布的湖泊和秀丽的山色而闻名,离他家不远,是一条后来被他称为“河流中最美的”德文特河,河对面则是他心爱的去处——考克茅斯城堡的废墟。
华兹华斯童年时就能成段背诵斯宾塞、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作品。8岁时母亲去世,他被送到故乡东南二三十英里的霍克斯黑德寄宿学校,直至1787年进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为止。此间,他常在当地的湖山之间随意徜徉。他与同学们三三两两地寄宿在当地居民家中,结识了农夫和羊倌。学校校长是位诗歌爱好者,对华兹华斯在诗歌方面的兴趣爱好起了很好的引导和点拨作用。在霍克斯黑德的10年,对华兹华斯后来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威廉·华兹华斯1783年他的父亲去世,他和弟兄们由舅父照管。妹妹多萝西则由外祖父母抚养。1787年他进入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他对那里的课程不太感兴趣,却熟读了大量古典文学作品,又学习了意大利文、法文和西班牙文。1790年假期,由于受到卢梭思想的影响,他曾与同学们徒步去法国、瑞士和意大利旅行。在法国,他还亲眼看到了法国人民欢庆攻陷巴士底狱一周年的情景。1791年,他大学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在伦敦小住数月后,他又在威尔士作了几周的徒步旅行。同年11月去法国,住在布卢瓦。他对法国革命深怀同情,认为这场革命表现了人性的完美,将拯救帝制之下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这时期的心情在他的长诗《序曲》中有详细的描写。在法期间,他与法国姑娘安内特·瓦隆相恋同居,并生下一个女儿,但这门亲事却遭到舅父们的反对。
1792年华兹华斯回到伦敦,仍对革命充满热情。这时他出版了一本诗集,收有《黄昏信步》和《写景诗》。他常和政治思想家威廉·戈德温周围的激进派青年在一起,时刻关注着法国革命的发展。后来革命形势有变,华兹华斯在法国结交的朋友遭受镇压,随后,各种骇人听闻的传说充斥英国。这让华兹华斯感到十分痛苦。雪上加霜的是,他在经济上遇到了困难。因法律纠纷,他暂时不能继承父亲的遗产,而舅父又对他的政治活动表示不满,不愿再接济他。走投无路时,他的一位同学去世,临死前给他留下了900英镑。于是,1795年10月,他在妹妹多萝西的陪同下迁居塞特郡乡间,以实现自己接近自然和探讨人生意义的夙愿。几年来被政治斗争风云所激荡的心灵逐渐平静,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良好前提。从这时起,多萝西一直同他生活在一起,终身未嫁。多萝西聪慧而体贴,是华兹华斯热情的鼓励者和不倦的助手,对于他成为杰出诗人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华兹华斯抒情诗选》英文版封面1795年,华兹华斯兄妹与诗人柯勒律治首次相见,很快结成了亲密的友谊。兄妹两人决定迁到柯勒律治的住所附近,以便常常见面。华兹华斯从柯勒律治的批评和鼓励中受益匪浅,而他勤恳踏实的工作作风也给柯勒律治不小的帮助,促使其完成了若干首长诗。两位诗人交往的最重要的成果是1798年共同出版的诗集《抒情歌谣集》和1800年这部诗集再版时华兹华斯写的序言。前者宣告了浪漫主义的诞生,而后者则详细阐述了浪漫主义新诗的理论,主张以平民的语言抒写平民的事物、思想与感情,被誉为浪漫主义诗歌的宣言。这一集一序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引起了一场革命,在英国文学史上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浪漫主义时代。这部诗集是自文艺复兴以来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从此开创了以发掘人的内心世界为主的现代诗风。
1798年9月至1799年春,华兹华斯兄妹和柯勒律治一起去德国小住。在那个又冷又长的冬天,他创作了《采干果》、《露斯》和《露西》组诗,同时开始写作长诗《序曲》。5月,兄妹俩回到英国,又和柯勒律治一起在他们心爱的湖区做了一次徒步旅行。1802年年英法暂时停战,7月间华兹华斯同多萝西去了法国,同安内特·瓦隆和他们的女儿卡萝琳会面,了却了这段姻缘。回英国后,华兹华斯于10月和相识多年的玛丽·赫钦逊结婚。1802至1804年他写了《不朽的征兆》一诗,这首诗和《丁登寺》都是华兹华斯以自然与人生的关系为主题的代表作。
1802年至1807年是华兹华斯创作颇丰的时期。除了《孤独的收割者》等名篇,他还写了负有盛名的《颂诗:忆幼年而悟不朽》(也称为《不朽颂》),并与作家司各特会面。1805年为了纪念他在军中服役而死的弟弟约翰,他写了《哀歌,为比尔城堡而作》。同年又写了《天职颂》,并完成了长诗《序曲》,后者直到他死后才正式出版。1806年他写了《快乐的战士》一诗,1807年出版两卷本诗集,其中收入《决心与自主》和他大部分最好的十四行诗。这部诗集的出版结束了从1797年至1807年他创作生命最旺盛的10年。
1807年之后是华兹华斯的后期创作阶段。在这30多年间,他写了不少作品,但发表的不多,佳作更少。1810年,他和柯勒律治在一些基本观点上的分歧终于演变成一场公开的争论。1812年他的次子和次女去世。可悲的是,华兹华斯诗才的迅速退化,1815年之后他基本上没有重要的作品问世,1835年之后几乎不再发表作品。
与华兹华斯创作灵感日益枯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晚年却声誉日隆,上门拜访求教者络绎不绝。正如著名评论家德·昆西所说:“1820年之前,华兹华斯的名字给人踩在脚下;1820年到1830年,这名字是个战斗的名字;1830年到1835年,这已是个胜利的名字了。”此后,华兹华斯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确认,100多年来的时代变迁对他的名声几乎没有多大的影响,只是人们在欣赏、评论他作品时的观点有所不同而已。
1843年,73岁的华兹华斯被授予英国“桂冠诗人”称号,1850年4月23日,华兹华斯去世。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是“湖畔派”诗人中最有浪漫气质的一位。《古舟子咏》是他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他的“超凡诗”中篇幅最长且唯一完整的一首诗。这首歌谣体长诗包括7个部分,共677行。诗人以朴素的语言生动描述了一位老水手在海上的冒险经历,探索了他从罪恶到忏悔的全部过程,揭示了善与恶之间的冲突。诗中充满了对现实与幻境的描绘,特别是对大海的描绘生动逼真,取得了极强的艺术效果。《古舟子咏》不仅代表了柯勒律治创作的最高成就,而且也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罗伯特·骚塞是“湖畔派”中最年轻的一位诗人,也是英国19世纪初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撒拉巴》是骚塞最重要的长篇史诗之一,作品生动地叙述了阿拉伯青年撒拉巴历尽艰险替父报仇,并最终战胜恶巫师的冒险故事。撒拉巴的父亲霍德拉突然被人杀害,撒拉巴痛不欲生,发誓为父报仇雪恨。他得知一伙住在海底宫殿的巫师无恶不作,便前去探究底细。当撒拉巴将一个企图害他的巫师杀死之后,他从巫师的一枚戒指得知,杀父仇人是巫师奥克巴。于是他驾船出海,降落到海底岩洞,与众巫师展开一场恶斗。当他将巫师首领埃利巴斯杀死后,海底宫殿突然倒塌。这位******英雄与敌人同归于尽,并与妻子在天堂重新团聚。长诗情节生动曲折,险象环生,高潮迭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克哈马的诅咒》是骚塞的另一首重要长诗。该诗取材于印度神话传说,叙述笔法与《撒拉巴》十分相似。诗人在诗中展示了主宰地狱和地球的恶魔克哈马的形象。克哈马的儿子企图强奸农家少女凯雅尔,结果被姑娘的父亲拉都拉德所杀。克哈马闻讯暴跳如雷,派手下将拉都拉德父女抓来受罚。克哈马对拉都拉德施以凶暴残忍的妖术,想使其生不如死而又求死不得。但他的诅咒却给拉都拉德带来了好运。最后,拉都拉德父女重新团聚,而克哈马则被打入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