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八日,吴璘与金人战于剡家湾,大败金兵。进围腊家城。二十五日,吴璘自腊家城战斗中受朝廷诏书班师回河池,杨政、郭浩亦行军还陇南。
▲宋金再议和·订立盟约·划定边界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十一月,宋金再议和,订立盟约:宋金以淮水中流划界,宋割唐、邓二州地于金,每年奉送金国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宋廷诏命川陕边境各驻军不得出兵生事、招降纳叛,与金发生磨擦。
十二月,宋命郑刚中与金使划分西北地界,金使鸟陵赞谟入境,欲尽取阶、成、岷、凤、秦、商六州,郑刚中力争不从。(《宋史·高宗本纪》、《宋诗·郑刚中传》)
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五月,宋以郑刚中为川、陕宣抚副使。置陕西诸路(主要在陇南)茶马场。以吴璘为检校少师,阶、成、岷、凤四州经略使。
八月,宋金划陕西地界完成,宋割商、秦二州一半予金,宋保有上津、丰阳、天水三县及陇西、成纪部分地方,和尚原、方山原二原划予金。宋、金以大散关(陕西凤县秦岭)为界。(《宋史·高宗本纪》)
此时的南宋王朝显然处于战争力量的弱势时期,割地媾和,非常被动。宋金之间时而通使和好,时而相互进攻,形成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形式。
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三月,宋为避金太祖完颜旻讳,改岷州为西和州。改川陕宣抚司为四川宣抚司,阶、成、凤、文等州皆隶于四川宣抚司。五月,宋高宗诏令阶、成、西和、凤四州募兵赴临安行宫护卫。九月,分利州为东西两路。文、阶、成、西和、凤州为利州西路。吴璘为安抚使置兴州(今陕西略阳)。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七月,以吴璘充任御前诸军都统制,兼知兴州。
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三月,宋加吴璘开府仪同三司(《宋史·高宗本纪》)
▲金主完颜亮再毁盟约·宋将吴璘带病迎战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五月,宋以吴璘为四川宣抚使。九月,金主完颜亮再毁盟约,发动大军,进攻南宋。金人先进攻凤州黄牛堡,宋守将李彦坚击退。金兵又进攻大散关,吴璘驻军青野原,遣将领高松等往援大散关。十八日,吴璘遣将彭青至宝鸡渭河,夜袭金兵桥头寨,取胜。二十五日,吴璘遣将刘海收复秦州,金秦州守将肖济投降。二十七日,吴璘遣将曹休收复洮州。三十日,吴璘遣将彭青收复陇州。十月四日,宋以吴璘兼陕西、河东招讨使。十九日,宋高宗命吴璘从汉中出兵增援江南战场。二十六日,吴璘遣子统制吴挺及向起等与金兵战于静宁治平寨,胜金兵。二十七日,金兵攻秦州,向起、吴挺等击退之。十一月十五日,吴璘病,自仙人原(今陇南徽县虞关)还兴州(略阳),留姚仲节制军事。二十日,吴璘又带病重上仙人原。十二月十七日,吴璘遣将收复水洛城。二十二日,吴璘遣将攻拔金人治平寨。(《宋史·高宗本纪》、《金史·海陵王本纪》、《金史·单徒合喜传》)
▲宋金战犹酣时·宋朝廷诏令处于优势的吴璘撤军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二月,吴璘遣杨从仪攻克大散关。三月,吴璘收复德顺军(静宁),又遣将严忠攻取环州。十八日,吴璘自德顺军还河池。五月二日,吴璘自河池进至凤翔巡边。姚仲与金兵战于原州北岭,姚仲败绩。吴璘遣将收复河州。六月一日,吴璘至大幽岭,发檄文命姚仲至军前,捕押河池监狱,命夔州路安抚使李师颜代统姚仲兵。七月,吴璘子吴挺收复巩州。八月,吴璘与金人战于德顺军,宋兵败金人于北山。九月,金人攻德顺军东山堡,宋中军将李痒战死。宋诏命吴璘审度措置,保全川蜀,调兵防守兴州川口。十月,金人攻德顺城,为吴璘击退。十一月,金人攻水洛城。十二月,金人攻陇城县。宋诏命吴璘放弃德顺城,将兵民全部迁往秦州以南宋境内安置。(《宋史·高宗本纪》、《宋史·孝宗本纪》)
宋孝宗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正月,吴璘放弃德顺军撤兵,道路为金兵切断。宋兵大败,将士死亡数万人。
吴璘退归河池,朝廷采纳史浩意见,准备尽弃陕西地,虞允文上疏争辩,凡十五疏,但未能改变朝廷决议。(《宋史·孝宗本纪》、《宋史·虞允文传》)
▲吴璘逝世·宋朝廷追封为信王·后又谥曰武顺
宋孝宗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十二月,宋朝廷诏命吴挺在阶、成、西和等州开茶马市,买蕃马赴孝宗所在的江南行宫。(《宋史·孝宗本纪》)
隆兴中,吴璘在天水、长道建地网以阻金骑兵。天水原管地网三百六十五条,后增为五百四十四条。每岁于农闲时差民开阔。(《大元一统志》)
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四月,吴璘赴江南行宫入见宋孝宗。五月,宋以吴璘为太傅,封新安郡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十一月,吴璘病重,宋孝宗密诏四川制置使汪应辰,如吴璘逝世,由汪收其宣抚使牌印,代行其职。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四月,宋合利州东、西路为一,以吴璘知兴元府,充利州路安抚使、四川宣抚使。五月,吴璘在悲愤交加中死去,被追封为信王。宋复分利州东、西路为二。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六月,宋赐吴璘谥曰武顺。(《宋史·孝宗本纪》)
▲吴璘子吴挺继任四川宣抚使·吴挺病逝·宋宁宗亲书“世功保蜀忠德之碑”
吴璘死后,其子吴挺继任四川宣抚使,受朝廷之命与西夏缔结了盟约,确定了宋、夏联盟,共同进攻金朝的战略。
吴挺被任为兴州都统,负责阶、成、文、兴、凤州等地防务达二十年之久,最后病死于成州。
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十月,宋宁宗赵扩亲书“世功保蜀忠德之碑”额,国子祭酒高文虎奉旨撰文,朝奉大夫、起居舍人陈宗召奉旨书文,立碑于成州北吴挺墓前(在今成县城关石碑寨村),石碑仍存,碑文八千余字,详细记述了吴挺生平事迹。
吴氏兄弟的抗金斗争,在宋金战争的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吴玠、吴璘和吴挺以河池为屯军基地,充分利用这里丰饶的物产,险要的地势,坚持抗金斗争达六十余年,通过大小数十次战役,不仅有力地拒金兵于“蜀口”之外,扭转了宋军几近溃败的被动局面,而且大量地消灭了金朝的精锐兵力,粉碎了金朝统治者“得陇望蜀”,进而东下覆灭南宋王朝的进军计划,保护了川蜀和南宋朝廷。
附:1、【吴挺传】
吴挺,字仲烈,祖籍宋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县),南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生于今陇南市武都区桔柑乡大岸庙村。《世功保蜀忠德碑》记载:“……王守武阶日,生于守舍。”武阶,北魏首置,西魏时改置覆津。为吴璘第五子。
吴挺幼时十分聪慧,深得吴璘庞爱。初识字,便能读《左氏春秋》,“至征伐会盟,究极其旨。”
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年十七,始从军为后部准备将。不久,又迁为中书第一将。这年,吴挺到京城呈送文件,宋高宗亲自召见,向他询问西边地势、兵事及战守情况,他对答如流,高宗十分惊奇,对左右大臣说“这真是将门出虎子啊!”当即下诏提拔吴挺为右武郎、浙西路兵马都监,赐金带。以后,又相继任右武大夫、利州东路前军同统制。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背叛和盟,派遣合喜孛堇为征西元帅,率大军南下,直逼秦陇。时任四川宣抚使的吴璘急忙调兵遣将,分路抵抗,吴挺先是镇守兴州(今陕西略阳),以巩固后方。后来吴挺对父亲说:“我愿率兵出征,建功立业于阵前。”
吴璘十分高兴,便任命吴挺为中军统制,率军北进。
时秦州已为宋军攻克,但金将合喜孛堇与宋叛将张忠彦联合反攻,形势十分危急。吴挺闻讯,率兵疾进,在治平寨同金兵相遇。宋军乘其不备,击鼓猛进,金兵溃不成军,四散弃逃。金兵大败,吴挺乘胜追击,一举攻克南市城,擒伪宣武将军安宁,斩杀金将阿乌孛堇、萧千户等。
但在上报战功时,吴挺“推功其下,士益以此多公。”朝廷知道后,特授其为荣州剌史,后又迁升为熙河路经略安抚使。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吴挺奉命同都统制姚仲率东、西两路兵马进攻德顺城(今静宁)。
驻守德顺城的金兵自以为兵强马壮,加上从平凉、凤翔的援军也相继开来,便不以宋军为然。不料,金兵还没有做好准备,吴挺已率兵赶到,军容整齐,刀枪闪亮,金兵大惊失色,纷分喊到:“天兵来了!天兵来了!”
激战中,吴挺一马当先,奋勇杀敌,突入敌阵。精于骑射的金兵在混战中发挥不了骑兵的作用,只好弃马步战,吴挺乘机调集一部精兵,从敌人侧后袭击,夺走了金兵的战马。顿时,金兵大乱,四散奔逃,宋兵乘胜追击三十余里。金兵死伤万余人,丢弃的军装器械堆积如山。千户耶律九斤、合喜孛堇等一百三十七名金将被俘,吴挺又乘胜进围德顺城。
德顺城被围后,金廷十分震惊,除严令金兵坚守城池外,还急忙调集各路大军前来解围。德顺城是金兵南侵的重要基地。吴挺孤军深入,恐一时难以取胜,便抢先占据了城外的有利地形。
数日后,金兵云集阵前,吴挺先是出动小股部队骚扰敌人,随后又乘敌人不备进行突击,得胜后又迅速撤回,这样反复多次,使金兵无可奈何。
时值严冬,天寒地冻,风雪交加。数万金兵屯集城下,粮草不济,兵无斗志,只好下令撤军。德顺城遂为宋军所据。紧接着,吴挺又率军攻克巩州城。战斗结束后,吴挺因功被授郢州防御使。
瓦亭战斗结束后不久,吴挺又随父亲吴璘防守河池(今甘肃徽县)。
六月,金将完颜悉烈领兵十万前来攻城。吴挺亲率精兵数袭金营,金兵伤亡惨重,退兵待援。
援兵带来了专门用于攻城的大车,这种大车上面蒙盖厚厚的牛皮,车的两边有四个轮子,中间能隐蔽五十名士卒,可以抵御矢石,号称“憨皮袋”。
金兵扬言,“憨皮袋”大车所向无敌,战无不胜。
宋军一些将领听了那十分害怕。吴挺却充满信心地说:“这有什么可怕的,我自有对付的办法。”
他派人找来了三根大木头,每根木头上都包上了一层厚厚的铜皮和铁皮,取名为“将军柱”,栽在道路中间,金兵推着攻城的大车走到木柱跟前,被木柱档住,无法前进,宋兵乘机投掷巨石,砸坏了大车,车上的士卒也全部丧命。
金兵吃了大亏,企图损毁“将军柱”,但都功败,只好退兵。
由于吴挺在战斗中指挥得当,功绩显著,又被朝廷任命为武昌军承宣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中军统制。时吴挺年仅二十五岁。
吴挺治军有方,“纪明律修,军中悦服。”驻守武兴时,“部属在籍者,奏徙别路,以避亲嫌。部曲尝薄礼于公者,置不复问,人服其公而安之”。
在军事战略方面,吴挺主张:“宜:择形势,修城边,储糗粮。如诸葛亮所立围守岩,不过数处,皆重兵据之,凭籍险阻,抚背扼吭,我固有以制敌。”
吴挺率军多次加修皂郊堡、合水寨等军事要塞,使其在抗金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驻守西北的多年里,吴挺又十分重视骑兵的作用,一度时间,朝廷下令杜绝军中互市,停止茶马交易,致使军中无战马可驭。吴挺多次上书:“马者,兵之用也,吾守罢去,不忍一旦误国军事。”最后,朝廷始下令恢复茶马交易,大量战马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师及其他各地南宋军队中。
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吴挺改任兴州都统、定江军节度使。此后,长期驻守武兴(即今陕西省略阳县)。
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冬,宋朝廷特加检校少保。
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春,母亲庆国夫人刘氏病逝,吴挺护葬于同谷(今甘肃成县),并以为母守丧为由,向朝廷上表请求辞职。
时值边境紧急,朝廷不许,吴挺毅然回到军中,并对部下说:“我不幸失去了母亲,但只要我不死,就要一心一意赤心报国。”
驻守武兴时,由于武兴地处嘉陵江与沮水交汇处,地势较低,时常受到洪水的威胁。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秋七月,连降暴雨,江水暴涨,洪水入城,居住在低洼处的百姓民房大半被淹。
吴挺及时分派大批官吏救灾,并腾出官府让百姓居住。洪水退后,吴挺又从各地征调了大量木材、砖瓦,用很便宜的价格买给百姓建房,对于因贫困而无力购买者,则免费供应,很快,就使百姓安居乐业,城中面貌也焕然一新。
为了根除水患,吴挺发动军民修建了东、西两道河堤,以御洪水。
时百姓多住草屋,经常发生火灾,而且往往一烧就是一大片。于是,吴挺动员百姓制砖造瓦,改建瓦房,规划建筑,整修街道。自此以后,就很少发生火灾了。当地百姓对吴挺十分感激,家家户户都供奉着他的画像,每斋必念吴庭功。
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六月,吴挺积劳成疾,病逝于军中,年仅五十六岁。临终前,口嘱幕僚遗书,全文都是忧君爱国、备边养民之事,无一字言及家事,阅者无不感动。
吴挺生前很受朝廷器重,孝宗常对别人说:“吴挺,是朕千百人中亲选出者。”光宗多次赏赐内府珍奇,以表示对吴挺的厚爱。
吴挺死后,葬于同谷(今成县城关石碑寨)。
宁宗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立“世功保蜀忠德之碑”于墓前,碑额为宁宗亲书,国子祭酒高文虎奉旨撰文,正文共八千四百六十一字,详尽记述了吴挺抗金保蜀的丰功伟绩。
“世功保蜀忠德之碑”至今保存完好,是研究宋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书法雕刻艺术的珍贵文物。
先前,吴璘曾在阶州城北米仓山上筑城,并建仓积粮,以御金兵。(参见《阶州直隶州续志·卷之三十一·艺文下·世功保蜀忠德之碑》碑文)
2、【米仓山故城】
米仓城位于武都城北约五十公里的米仓山巅。海拔一千八百多米,因山顶如米仓尖,故又名“米尖山”,俗称米仓山,为西秦岭支脉,白龙江与西汉水两大水域的分水岭,是武都北面的天然屏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据地方志记载:三国时期,蜀将张飞之子张苞,北宋杨延昭之子杨文广等都曾在据险驻守。
米仓城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当时,金兵屡次南犯,吴玠、吴璘兄弟在和尚原(宝鸡西南)、河池(徽县伏镇)、七防关(康县云台东)一线督军抗击,给金兵以沉重打击。吴玠为了给南宋军队囤粮,便依山建城,城垣土筑,有警楼、城垛、军营、粮仓等。
明代对米仓城进行了扩建。阶州参将郭邦,为防蕃兵进犯,曾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扩建城垣,增修寨堡,驻扎了大量军队。城垣现仍存多处,寨堡故址群立,东北有岸门口寨、李家庙寨,东南有红水沟寨、大鹿院寨,西有杜家坝寨。
清康熙年间,成县知县连登科写有《过米仓山》一诗:“峻坂飞泉雨欲昏,山高犹未上朝暾。深秋淡写遥天去,野火残烧旧垒存。闻说军糈通栈道,至今国计重云屯。太平锁钥毋忘险,直取金汤作北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修建略武公路时,对米仓山古城遗址破坏较多。目前,仅原城南的一段约百米长的城墙,保存完整。该城墙宽二米,高约四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