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陇南文化
15047400000082

第82章 杜甫留给陇南的文化遗产(1)

杜甫(公元712-770年),唐代诗人,字子美,诗中曾自称少陵野老。祖藉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今陕西西安)将近十年,靠献赋诗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说客死耒阳。有《杜工部集》。

《新唐书》、《旧唐书》都有其传略。

《旧唐书·文苑传》本传,说: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注:应为开元末)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注:应为右卫率府参军)。十五载,禄山馅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注:时未尝到河西),谒肃宗于彭原(注:应为凤翔),拜右拾遗(注:应为左拾遗)。房琯为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是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辅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注:成州之上漏去秦州),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注:公不赴功曹之命,系代宗广德元年居梓、阆间事)。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注:武凡两镇成都,其在上元二年,则以绵州刺史迁东川节度,兼除西川。至以黄门侍郎再帅剑南,乃代宗广德二年事),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注:此在严再镇后,非上元也)。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公之去蜀东行,以公诗证之,当在严武未卒之前)。

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耐游东蜀,依高适(注:时适已官京朝,不在东蜀,公亦未依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功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注:去蜀后居夔且二年,史漏),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注:其时江陵无警),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注:自衡往郴,舟泊耒阳耳,未尝寓居也)。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注:阻水不在岳庙),旬日不得食。耒阳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注:当作大历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注:此说出于唐小说家,不可信,当以公诗正之),时年五十有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注:元氏撰墓系,无自耒阳之文),归葬于偃师西北首阳山之前。

天宝末诗人,甫与李白齐名,而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有饭颗山头之嘲诮(注:唐《本事诗》云:太白戏杜曰:“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盖讥其拘束也。此诗太白集不载,不可信)。元和中,词人元稹论李、杜之优劣,自后属文者,以稹论为是。

《新唐书·文艺传》本传,这样介绍杜甫: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楚、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注:公献赋在天宝十载)。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途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诸子,至沉郁顿挫,临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注:三川县属鄜州)。肃宗立,自鹿阝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载,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礼。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廷兰托琯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琯爱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亲。从还京师,(注:孺弱饿死,乃天宝十四载自京赴奉先时事。若往鄜迎家,则在至德二载)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注:更以东都残毁,故乡不可归),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注:此二句当在“往依焉”之下)。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以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注:此说出《云溪友义》,不可信。以公诗考之,严武来镇蜀,章彝已入觐)。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之间(注:游梓乃宝应、广德间事,至是惟寓夔耳)。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注:此段之谬,与旧史同),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浇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沿袭。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为,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馀。残膏胜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已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于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

史书对杜甫的生平介绍较为详尽。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关中一带“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此时地处西垂的陇南,虽然受到来自西面吐蕃族的威胁,但暂时还呈现出一派“平和景象”,成为中原逃难者的避难所。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因仕途坎坷,加之生计艰难,四十八岁的杜甫辞职携眷西行。先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市),作《秦州杂诗二十首》。我们极为熟知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正是这时的作品。三个月后,杜甫携家眷徙居同谷(今成县)。

本节讲述“杜甫留给陇南的文化遗产”,杜甫在陇右写了大量的纪行诗,为了便于读者对杜甫出行线路有一明确的认识,又有侧重点,我将采取略天水(秦州)详陇南的方法,为大家详尽地解读: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诗圣杜甫的陇南行。

在秦州赴同谷的旅途中,杜甫一共写下了十二首纪行诗,这些诗基本上都以地名为题,写景抒情,情景交融,不一而足。

杜甫从秦州出发前,写了《发秦州》一诗:

发秦州

(原注:乾元二年,自秦州赴同谷县纪行。)

我衰更懒拙,生事不自谋。

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

汉源十月交,天气凉如秋。

草木未黄落,况闻山水幽。

栗亭名更嘉,下有良田畴。

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

密竹复冬笋,清池可方舟。

虽伤旅寓远,庶遂平生游。

此邦俯要冲,实恐人事稠。

应接非本性,登临未销忧。

谿谷无异名,塞田始微收。

岂复慰老夫?惘然难久留。

日色隐孤树,乌啼满城头。

中宵驱车去,饮马寒塘流。

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

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

诗人一出秦州,经赤谷(赤谷,今天水市西南暖和湾河谷),作《赤谷》一首:

赤谷

天寒霜雪繁,游子有所之。

岂但岁月暮?重来未有期。

晨发赤谷亭,险艰方自兹。

乱石无改辙,我车已载脂。

山深苦多风,落日童稚饥。

悄然村墟迥。烟火何由追?

贫病转零落,故乡不可思。

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

出赤谷南下,经今天水市平南乡,就到达铁堂峡。又作《铁堂峡》一首:

铁堂峡

山风吹游子,缥缈乘险绝。

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一作精)铁。

径摩穹苍蟠,石与厚地裂。

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

威迟哀壑底,徒旅惨不悦(一作“徒怀松柏悦”)。

水寒长冰横,我马骨正折。

生涯抵弧矢,盗贼殊未灭。

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

出铁堂峡向西,就到达了盐井。

盐井即今陇南市礼县盐关镇。这里盛产卤盐,三国时称卤城,诸葛亮六出祁山时,曾在这里与曹魏军激战多次。隋唐以后成为陇右主要产盐地,有盐井多口,供给秦州、阶州、成州诸州。诗人在这里耳闻目睹了官家对盐农的重利盘剥,通过《盐井》一诗,抒发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

盐井

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

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

汲井岁搰搰,出车日连连。

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千。

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阗。

我何良叹嗟,物理固自然。

从盐井出发,向西南进入寒峡。寒峡,即今西和县长道镇境内的大晚家峡,地方旧志常写为塞峡。

寒峡

行迈日悄悄,山谷势多端。

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

寒峡不可度,我实衣裳单。

况当仲冬交,溯沿增波澜。

野人寻烟语,行子傍水餐。

此生免荷殳(shu),未敢辞路难。

由此再南行,经过法镜寺。又作诗一首。

法镜寺

身危适他州,勉强终劳苦。

神伤山行深,愁破崖寺古。

婵娟碧藓净,萧摵(she)寒箨(tuo)聚。

回回山根水,冉冉松上雨。

洩(同“泄”)云蒙清晨,初日翳复吐。

朱甍半光炯,户牖粲可数。

拄策忘前期,出萝已亭午。

冥冥子规叫,微径不复(一作敢)取。

法镜寺,在今西和县北12公里石堡乡境内。建造于北魏太和年间(公元447-499年),有南崖和北崖两处。现存石窟31室,南崖15窟,北崖16窟,有造像13尊。造像有石雕、石胎泥塑、彩绘泥塑三种。窟形有矩形、薄叶形、半圆形、中字形四种。唯中字形独特,全国少有。(《西和县志·法镜寺》)

过法镜寺后,杜甫携家人翻越今元号山东麓,进入龙门河谷(即今西和县南石峡河),穿青阳峡(今西和县十里乡内),作《青阳峡》:

青阳峡

塞外苦厌山,南行道弥恶。

冈峦相经亘,云水气参错。

林迥(jiong)石夹(qia)角来,天窄壁面削。

谿(溪)西五里石,奋怒向我落。

仰看日车侧,俯恐坤轴弱。

魑魅(chimei)啸有风,霜霰浩漠漠。

忆昨逾陇坂,高秋视吴岳。

东笑莲华卑,北知崆峒薄。

超然侔(mou)壮观,始(一作已)谓殷(一作隐)寥廓。

突兀犹趁人,及兹叹冥寞。

过石龛(在今西和县石峡乡西北八峰崖山腰):

石龛

熊罴咆我东,虎豹号我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