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是中国绘画种类之一,是以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铜、锌、麻胶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独特的刀味和木味使版画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和地位。
版画主要通过画(创作画稿)、刻(制版)、印(印制、印刷)来完成。其经历了复制版画到创作版画的两个阶段。早期版画的画、刻、印者互相分工,刻者只需照着画稿刻版,称为复制版画;后来版画的画、刻、印由版画家一人完成,称为创作版画。复制木刻版画已有上千年历史,而创作版画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由鲁迅提倡,之来取得了巨大发展。
年画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而得名。
年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热闹的气氛和拙朴的风格,因而年画色彩鲜明、线条单纯。传统年画的内容有胖孩、花鸟、春牛、金鸡、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等,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祈望丰收的美好心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
瓷器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和“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china),所以瓷器代表了中国,也代表了深厚的中国文化。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为中国赢得了“瓷器之国”的盛誉。
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称为“原始瓷”,而原始瓷是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始于汉代,宋代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中世纪后,伴随着瓷器的外销,中国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界。
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彩陶工艺品,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不仅是唐代陶瓷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而且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的政治、文化、生活等。
唐三彩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品,唐三彩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中外文化交流上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青花
青花是彩瓷的一种,以青花瓷器制品最具代表性。青花瓷器是用含有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然后罩上一层透明釉,经过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现出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烧成率高的特点。
到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青花瓷器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是在明代,青花瓷器发展到鼎峰是在清康熙时期。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景泰蓝
景泰蓝是以紫铜为胎,工艺师在上面作画,再用铜丝在铜胎上根据所画的图案粘出相应的花纹,然后用珐琅彩釉镶嵌在图案中,再经反复烧结,最后磨光镀金而成,称为“铜胎掐丝珐琅”。后因发展于明代景泰年间,且以宝石蓝为主色,故称为“景泰蓝”。
作为一种美术工艺品,景泰蓝的制作不仅运用了青铜和瓷器工艺,而且融入了传统手工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景泰蓝制作精美,色彩富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形成了庄重、华贵的独特风格,博得了人们广泛的喜爱和赞赏。
木雕
木雕是一种以雕刻材料分类的民间美术品种,一般采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紫檀、银杏、樟木、龙眼、红木、紫檀、柏木等。木雕有浮雕、圆雕、镂雕,或者几种技法并用。有的木雕涂有颜色,不仅可以保护木质,而且还能起到美化的效果。
战国和汉代有很多动物雕刻和木雕俑;唐宋时有仙佛、人物、鸟兽等木雕;明清时期,建筑木雕装饰、小型木雕摆件和木雕日用器物发展迅速,并形成了地方特色。建筑装饰木雕大多以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戏曲为题材;玩赏性木雕则注重发挥木质本身的美感,成为人们喜爱的艺术品。
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是中国汉代皇帝和贵族的殓服,是用很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丝编缀而成的。玉衣根据死者等级不同,分为金缕玉衣(帝王级)、银缕玉衣(诸侯王级)、铜缕玉衣(公侯级)。金缕玉衣大约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据《西京杂志》中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这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
1968年,满城汉墓出土了两套保存完整的金缕玉衣。其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各由2000多块玉片用金丝编缀而成,而且每块玉片的大小和形状都经过严密设计和精细加工,由此可见当时高超的手工艺水平。
云锦
云锦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珍品之一。其用料考究,织工精细,图案色彩典雅富丽,宛如天上彩云般的瑰丽,故称为“云锦”。由于现在只有南京生产,常称为“南京云锦”。南京的云锦和苏州的宋锦、成都的蜀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
云锦的配色达18种之多,运用“色晕”层层推出主花,色彩艳丽,花纹优美,并大量使用金线,形成了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云锦具有鲜明的中国吉祥文化的深厚底蕴,不仅用于高档服装、演出服饰和少数民族服饰,还用于日用工艺品。
四大名绣
四大名绣,指中国刺绣中的苏绣、蜀绣、粤绣、湘绣。形成于19世纪中叶,由于市场需求和刺绣产地的不同,刺绣工艺品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而其中苏、蜀、粤、湘四个地方的刺绣产品影响最大,销路最广,故有“四大名绣”之称。
苏绣,是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其发源于苏州吴县一带,经过长期的发展,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色彩典雅、图案秀丽、线条明快、技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
粤绣,是以广东省广州市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相传,其最早创始于少数民族——黎族。粤绣常以牡丹、凤凰、松鹤、鹿、鸡、鹅为题材,主要有衣饰、挂屏、屏心、团扇、扇套等绣品。
蜀绣,是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蜀绣历史悠久,根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中记载,当时蜀绣已经非常闻名,并把其与蜀锦并列,视为蜀地的名产。清中后期,蜀绣融合了顾绣和苏绣的长处,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绣之一。
湘绣,是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湘绣多以国画为题材,形态生动逼真,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针法,享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
竹编
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竹编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细丝竹编工艺品,是成都地区的独特手工艺品。起源于清代中叶,当时主要用做贡品。细丝竹编工艺品技艺独特,以精细见长,具有“精选料、特细丝、紧贴胎、密藏头、五彩图”的技艺特色。粗丝竹编工艺品,是用竹条篾片编成的生活用具和观赏陈设品。新石器时期的良渚文化遗物中,已经出现了竹编器具。几千年来,民间竹编扇、凉席、凉枕、箕畚、箩、筐、篮等生活用品,而南方地区则逐渐形成了富于地方特色的竹编用具和手工艺品。
草编
草编,是一种民间广泛流行的手工艺品其广大农民和艺人运用当地的席草、玉米皮、麦秸、茅草等丰富的地方资源,编成帽子、提篮、拖鞋、地毯、睡席等生活用品。有的是利用事先染有各种颜色的草,编织各种图案;有的则是编好后加印装饰纹样。草编质量优良,品种花样繁多,富有朴素雅致的风格,盛销于国内外。主要品种有山东、河北、河南的麦草编,湖南的龙须草编,浙江的金丝草编,台湾省的草席等。
藤编
藤编,即利用山藤,编织成各种家具和器皿,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实用工艺品。清代文学家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大抵岭南藤类至多,货于天下。其织作藤器者,十家而二。”藤编工艺品,古雅而不缺乏时代新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其品种多样,除了有传统的桌、椅等大宗产品外,还有花架、书架乃至全套的客厅、书房家具。藤编不仅是一种很好的生活用具,而且还是一种奇特的生产乃至战争器材。《三国志》中记载的“藤甲军”,就是用藤条编织的战衣。
剪纸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最具特色、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以自己特定的方式,表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和普及。剪纸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因其材料易得、效果立见、样式千姿百态、形象普遍生动,而受到大众的喜爱;更因其最适合闲暇制作,既可以作实用物,又可以美化生活。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寿山石雕
寿山石雕,是传统的民间雕刻艺术,是以产于福州北部山区北峰的寿山石为材料,通过特殊技艺制作出供人玩赏的小型雕刻。寿山石雕与福州的脱胎漆器、软木画,合称为“榕城三绝”。寿山石雕是天然造化和艺人智慧的结晶,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雕刻技法。在雕刻艺术上,寿山石雕讲究“相石取巧”,就是根据石料的形状、色彩、纹理等特点进行构思,使自然色相和雕刻技法浑然一体。寿山石雕追求既雕既琢的艺术效果,雕刻品成为精美、高雅、凝重和睿智的象征。
篆刻艺术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的完美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更有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称得上是“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篆刻艺术历史悠久,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篆刻用料主要是金、玉石、牙、角等,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艺术特点主要以时代来划分。明清以来,篆刻艺术的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是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为“南桃北柳”。其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取了明代工艺美术、木刻版画、戏剧舞台的形式,既有绘画的笔触色调,又有版画的刀法韵味,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杨柳青年画的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以直接反映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时事风俗、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长,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其创立了喜气吉祥、鲜明活泼、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手法表现了人民的美好情感和愿望。
民间绘画
民间绘画是一种色彩丰富,造型夸张,看起来有些稚拙,却鲜活生动,灵气十足的绘画形式。中国民间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珍品。如今的民间绘画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而且富有生活的韵味。
民间绘画起始于何时无从考证,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已经有了绘画的身影,广西花山崖壁画和宁夏贺兰山岩画都见证了中国民间绘画的历史。国画、佛教绘画、壁画、版画都是在民间绘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可以说民间绘画是一切其他绘画艺术的营养源泉。
彩绘
彩绘是中国最古老的漆器工艺品种,是采用中国大漆和入漆色调制成各种色彩,按画面和工艺的要求绘制在髹好的漆面上,装饰在壁画、家具、屏风和各种礼品、纪念品等产品上。其色彩典雅,气韵生动,栩栩如生,用笔渲染细腻,图案纹样精致优美,可以反映出古今不同时代的画面,具有中国工笔重彩画的特色。。彩绘是古典建筑木质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建筑装饰艺术。
微雕
微雕,是一种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微小精细的工艺品。其施工面积非常小,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而作品要借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才能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为“绝技”。
微雕艺术,是在篆刻边款艺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而成的。20世纪60年代,随着放大镜等先进科学仪器在微雕领域的运用,微雕便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崭新艺术。微雕“艺在微”,愈是细微,功夫愈精,价值愈高。微雕“意在精”,非常讲究画面和章法的艺术。
唐卡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其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新颖绘画艺术,即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浓厚的民族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
唐卡的绘制非常复杂,颜料是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其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很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根据制作唐卡所用的材料,可以将其分成两类:用丝绢制成的唐卡,称为“国唐”;用颜料绘制的唐卡,称为“止唐”。
绘画的语言
绘画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运用线条、色彩、造型和构图,依据一定的形式进行搭配组合。完成的绘画作品不仅有表现形式的作用,而且还有内容的体现和传达,即绘画主题。由此可见,绘画语言实际上是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
绘画语言的运用,要根据画家自身的艺术表现力,表现力越强,绘画作品越具特色。可见,对绘画语言所占有的深度和广度,是检验画家艺术水准高低的标准。不同的艺术家对绘画语言具有不同的运用,必然会创作出多姿多彩、风格迥异的绘画作品。
画祖顾恺之
顾恺之(348—409),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和诗人,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顾恺之博学多艺,擅长诗赋、书法,尤其擅长绘画,如绘佛像、人物、山水、走兽、禽鸟等,笔迹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出之自然。着色以浓彩微加点缀,神气飘然。
顾恺之的著作有《启蒙记》3卷,文集20卷,都已失传。保存的画论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著名论点,对以后的中国画创作和绘画美学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吴道子
吴道子(680—759),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他性格豪爽,喜欢在喝醉酒时作画,画画时速度很快,像一阵旋风,一气呵成。他的一生,主要从事宗教壁画的创作。传说,他在描绘壁画中佛头顶上的圆光时,不用尺规,挥笔而成。就人物画来说,他吸取了民间和外来画风,确立了新的民族风格,即世人所称的“吴家祥”。所绘人物,善用状如兰叶或蓴菜条之线条表现衣褶,使有飘举之势,称之为“吴带当风”。
米芾的绘画
米芾(1051—1107),北宋书法家、画家和书画理论家。米芾的绘画成就和他的书法一样,在中国美术史上影响很大。其在艺术风格里追求的是自然,题材非常丰富,人物、山水、花鸟,无所不能,尤以山水画的成就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