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中国篇)
15056000000007

第7章 文学常识(7)

铁凝,1957年生与北京,祖籍河北赵县,著名电影编剧、小说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发表处女作《会飞的镰刀》,1980年发表短篇小说《灶火的故事》,1985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和《六月的话题》分别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1988年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1993年发表中篇小说《对面》,获庄重文文学奖。其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首届老舍文学奖、《十月》文学奖、北京市文学创作奖等多个奖项。

池莉

池莉,1957年出生,湖北仙桃人,当代女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池莉文集》(7卷)、小说《烦恼人生》《不谈爱情》《水与火的缠绵》《有了快感你就喊》《看麦娘》等,长篇小说《来来往往》《小姐,你早》以及散文随笔集多部。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红河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50余种,多部小说被改编为电影、电视,有各种文字译本。

汪国真

汪国真,1958年生于北京,祖籍福建厦门,当代诗人。1990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后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等杂志专栏撰稿人。其代表作有《年轻的风》《年轻的思绪》《年轻的潇洒》《汪国真诗文系列》《汪国真爱情诗卡》《汪国真抒情诗赏析》等。他在书画创作领域也很有成就,大多作品已被镌刻在张家界、黄山、五台山、云台山等名胜风景区。

余华

余华,1960年出生于,浙江海盐人,祖籍山东高唐县,当代作家,“先锋派”代表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黄昏里的男孩》《鲜血梅花》《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兄弟》等,还有不少散文、随笔以及文论。部分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

苏童

苏童,1963年出生,本名童忠贵,江苏苏州人,当代作家,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园艺》《红粉》《已婚男人》《离婚指南》《妻妾成群》《三盏灯》《肉联厂的春天》《米》《我的帝王生涯》《菩萨蛮》等,还有散文随笔集《苏童散文》《纸上的美女》等以及《苏童文集》。

海子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诗人。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长诗《大扎撒》(未完成)、话剧《弑》以及约200首抒情短诗。曾与西川合著诗集《麦地之瓮》。

中国作品

《穆天子传》

《穆天子传》由《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合并而成。全书六卷,由荀勖校订。名为传,实际上属于编年性质,是先秦历史神话典籍之一。《穆天子传》记录了周穆王西巡的史事,书中详载了周穆王在位55年率师南征北战的盛况。《穆天子传》所提供的材料,除去神话传说和夸张的成分,有助于了解古代各族分布、迁徙的历史和他们之间的友好交往,及先秦时期中西交通径路以及文化交流的情况。

《尚书》

《尚书》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尚书》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这些散文之中,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确切地讲,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九歌》

《九歌》是《楚辞》篇名。“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九歌》,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11篇,多数篇章描写的是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哀伤。《九歌》由于以民间祭歌为基础,所以具有楚国民间祭神巫歌的许多特色,因此,它应当是屈原诗歌艺术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晏婴(?—前500),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期齐国正卿,以节俭力行、谦恭下士著称于世。《晏子春秋》成书于战国中后期,作者可能出自众手。全书共8卷,215章,由生动的短篇故事组成,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是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晏子春秋》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价值,文学特点是故事生动,情节曲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它以人物为中心,一事一记,故事之间既有联系又有独立,都是为了表现晏子的为人:目光远大,深思熟虑,具有深厚的政治素养,敢于直言劝谏。

《墨子》

《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现存《墨子》53篇,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

《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是庄子学派著作的汇编,反映了庄子学派的思想。庄子和老子同属道家学派,并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逻辑缜密。《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全书分为13篇,详细介绍了军事中各种环境下的作战计划、部署,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比《春秋》多出17年。相传是春秋末年史学家左丘明所作,取材范围包括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的影响。《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它形成了文史结合的传统,对《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是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四书》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由南宋大儒朱熹汇辑刊刻,从此广为流传,名声鹊起。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轨迹。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的集中体现。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髓,是华夏无数先贤实践的思考的结晶。

《五经》

《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诗》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书》即《书经》(又称《尚书》),为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汇编,相传为孔子编写;《礼》即《礼记》,为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多为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易》即《易经》(又称《周易》)由挂、爻两种符号和挂辞、爻辞两种文字构成,是古代为占卜用的;《春秋》是编年体鲁史,相传为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文字简短,寓有褒贬之意,后世称为“春秋笔法”。

《六经》

《六经》是《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春秋》等六部经典的总称。据说,因秦始皇“焚书坑儒”《乐经》被焚掉,从此失传。其中,《礼经》汉代是指《仪礼》,宋朝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

《十三经》?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地位崇高,影响深远。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孝经》

《孝经》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通过孔老夫子和其门人曾子,以谈话的形式,对“孝”的理解做了透彻阐述。《孝经》共18章,从爱惜个人生命和名节,到孝敬父母,到忠于君臣,到效力国家,最终到爱戴天下所有人民为主旨,以修身立德为根本,告诉后人“孝”的深广含义。所以,在唐代,它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首,是一部儒家伦理道德的系统化著作。《孝经》告诉人们:孝是自然规律的体现,是人类行为的准则,是家庭幸福的引导,也是社会和谐的根本。

《弟子职》

《弟子职》是《管子》中的一篇,是由春秋战国的管仲所著。该书记录了为人弟子在事师、受业、洒扫、进退之礼等各个方面的基本学生之道,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第一个详明而完备的“学生守则”。它以四言对仗的形式编写成章,便于记诵,是一份真实、完整的中国教育文献。至今,《弟子职》中所阐述的培养学生的基本行为规范、尊师重教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去借鉴、继承和发扬。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26卷,160篇,20余万字。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此书类似于一部古代百科全书,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的思想。《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把物质的运动看作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另外还表现了一定的音乐美学思想。

《诸子集成》

《诸子集成》原国学整理社辑。本书辑录先秦到南北朝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等各学派的代表作28种.其中中学教材涉及到的有《墨子闲诂》(清孙诒让撰)、《吕氏春秋》(吕不韦及门客作)、《新书》(西汉陆贾撰)、《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著)、《盐铁论》(西汉恒宽撰)、《论衡》(东汉王允撰)、《潜夫论》(东汉王符撰)、《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撰)等。

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开端,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极其辉煌灿烂的时期。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无论其内容、形式和学风,都对秦汉以后的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秦诸子在中国和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列子》

《列子》是战国前期思想家列子所作,先后著书20篇,10万多字,今天仅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8篇。其中的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在今天对人仍有很大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楚辞》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在《楚辞》初本的16卷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部分,共收他的诗作8卷20余篇,包括《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其他8卷是宋玉的《九辩》、景差的《大招》、汉代贾谊的《惜誓》、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东方朔的《七谏》、严忌的《哀时命》、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等。《楚辞》是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公羊传》

《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转》《公羊春秋》,作者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该书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始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叙述历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公羊传》的体裁特点,是经传合并,传文逐句传述《春秋》经文的大义,与《左传》以记载史实为主不同。《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还是研究至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说苑》

《说苑》,西汉刘向撰。原书20卷,后仅存5卷。《说苑》是一部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献,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较强,以对话体为主,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说也有一定的影响。因书中取材广泛,采获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所以给人们探讨历史提供了许多便利之处。

《后汉书》

《后汉书》,南北朝著名史学家范晔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该书继承了前代的纪传体制,但又有所创建。范晔以《东关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到了唐代,《后汉书》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范晔对全书作了细致的整体规划和剪裁,书中所述史实规避得法,彼此间既有照应,又不重复繁冗,表现出高超的史学技巧。《后汉书》再现了东汉的历史,是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

《陌上桑》

《陌上桑》是汉代乐府诗中一首著名的叙事诗,描写了一个叫秦罗敷的采桑女子,巧妙地拒绝了太守调戏的故事。原诗分为“三解”(“解”是乐歌配乐演奏的音乐段落,“一解”就是音乐的一章,而不是诗歌内容的段落划分),作者以罗敷为中心,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展开故事,进行描写,使人物形象非常生动感人。《陌上桑》取得的艺术成就,不仅影响着后来的诗歌创作,甚至连其他艺术形式也学习它的艺术手法。

《两都赋》

《两都赋》是赋的篇名,东汉班固作,分《西都赋》《东都赋》两篇。《西都赋》由假想人物西都宾叙述长安形势险要、物产富庶、宫廷华丽等情况,以暗示建都长安的优越性;《东都赋》则由另一假想人物东都主人对东汉建都洛阳后的各种政治措施进行美化和歌颂,意谓洛阳当日的盛况,已远远超过了西汉首都长安。《两都赋》的宗旨就在于批评旧的京都意识,确立新的京都观,它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

《淮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