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
人类最早的祖先
人类的祖先是猿。猿类是从渐新世(距今约3650万年—距今约2330万年)开始出现的。大约在300—500万年前,在非洲出现了南方古猿。南方古猿是已知人类进化系统的最早代表,根据在南非发现的化石而定名。虽然它的名称仍叫古猿,但是实际上已经踏上人类进化的征途——能够直立行走了,是人类的最早的远古祖先。
人类的进化
在集体劳动和群居生活中,人类的祖先不断进化,学会了用火,这是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这说明,人类的大脑比动物发达,而人类大脑的发达是直立行走的进化结果。直立的姿势使南方古猿的前后肢能够分工,学习制造和使用工具,促进大脑发育,因此迈出了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
世界各色人种的形成
人种也称种族,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发色、发形、眼色、头形、鼻形等)的人群,这些特征是在一定地域内长期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根据这些特征,全世界人类可分为三大类:蒙古人种、欧罗巴人种和尼格罗人种。虽然各人种间在自然体质特征上有一定区别,但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而具有逐渐过渡的现象。这充分说明,全世界各人种在生物学上同属一个物种,有共同的祖先。在人种分类上,也有根据肤色特征,把人类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和棕色人种的。人种属自然范畴,绝没有优劣之分。
原始农业是怎样产生的
原始农业是人类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原始农业之前,采集和狩猎是人类获得生活资料的主要方式。在此过程中,人们学会了使用和制作简单的工具。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经验的积累,人类逐渐了解一些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并采取措施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从而进入了原始农业时期。
原始社会的群婚
原始社会的群婚制分血缘群婚制和亚血缘群婚制。
血缘群婚制度发生在原始社会蒙昧时期的中级阶段。它指在同一部族内,同一辈或同一年龄阶段的男女,既是兄弟姐妹又互为夫妻的群体婚姻形式。
亚血缘群婚制发生在原始社会蒙昧时期的高级阶段。它打破了部族的界限,除了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以外,同辈男女之间互为夫妻的群体婚姻形式。这是群婚制发展的的高级形式。但亚血缘群婚制是在人们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条件下发展的。所以,当时的母系血统成为认定血缘联系的唯一依据。这样,就衍生出了人类第一个有规范的社会组织形式——氏族,并且一开始只能是母系氏族。
氏族公社
氏族公社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曾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原始部落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氏族公社经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氏族公社有以下特点:生产资料实行氏族公有制,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氏族的族长由氏族成员选举或撤换,氏族财产由族内人继承,氏族内部禁止通婚,氏族有自己的名称、共同的宗教节日和墓地等。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氏族公社逐渐瓦解。
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形式,约产生于氏族公社时期。“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在原始人信仰中,他们认为本氏族人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于是,这种动植物在人们的心中便成了最古老的祖先,此物就被尊奉为该氏族的图腾。
当人们确定自己的图腾(如熊、狼、蛇等)之后,它就成为该氏族的保护神和标志。当然,此动物也就被该族禁杀禁食。而且,人们要定期举行图腾崇拜仪式,以示对祖先的敬意。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从距今约25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该时代划分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中期和晚期。大体上分别相当于人类体质进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阶段。这个时期的人们主要制造简单的工具以作打猎和采集用途。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是继旧石器时代之后,经过中石器时代(位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年代)的过渡而发展来的,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一般认为,界定是否是新石器时代有3个基本特征:第一,人类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第二,人类发明了陶器;第三,人类的生产中出现了原始农业和养畜业。因为世界各地发展不同,只要具备3个特征中的一个就被称为新石器时代。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在人类从事原始农业中,有些部落学会驯养动物以取得乳、肉等生活资料。他们渐渐开始从事畜牧业,并使自己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成为游牧部落。这就形成了畜牧业从农业分离出来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由于放牧时,需要的劳动力较少,个体劳动逐渐代替了共同劳动,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随着畜牧业的发展,慢慢出现了织布机和青铜器。这时,人们开始了以矿石冶炼和金属加工的生产活动。而生产的发展,逐渐使社会分化成两个阶级:奴隶主和奴隶,即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于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矿石冶炼和金属加工的生产活动地成熟,使铁制工具的使用和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使手工业向多样化发展。当多样化的活动已经不能由一个人来完成的时候,就发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这种生产进一步加速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奴隶社会的产生。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文明时代的初期。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一个不从事生产只从事交换的商人阶级。他们作为中间人,通过剥削生产者和消费者获得财富,并取得了生产的领导权。
交换发展的需要产生了金属货币。货币借贷、利息和高利贷也相继出现。土地私有权被牢固地确立起来,使这土地完全成为私人的财产。而随着新分工的产生,也出现了新的阶级划分:即除了自由人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间的差别。
古埃及王国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下游,是历经近3000年的古代文明国度。它开始于公元前32世纪左右,终止于前343年,期间共经历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后王朝8个时期31个王朝的统治。
公元前32世纪左右,上埃及国王美尼斯征服了下埃及,逐步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约公元前1710年,由亚洲入侵埃及的一支游牧部落在尼罗河三角洲建立“牧人王朝”,并统治古埃及100多年。公元前16世纪中期,古埃及进入空前强盛的时期。公元前15世纪,古埃及成为奴隶制军事国家。公元前13世纪开始衰落,造外族入侵,国家分裂。公元前525年,古埃及被波斯帝国占领。公元前332年,又被马其顿亚历山大入侵埃及,灭波斯王朝,结束了延续3000年之久的古埃及法老时代。
埃及的泛滥节
约在公元前5000年,古埃及人逐渐在尼罗河两岸安了家。起初,他们过着原始生活。他们使用简陋的工具清除了两岸的荆棘和草莽,开渠筑坝,在河水灌溉的土地上种植庄稼。人们通过辛勤的耕作,使这块气候干燥的地区逐渐变成古代著名的粮仓。因此,埃及人视尼罗河为神明。每年6月17或18日,尼罗河开始变绿,这是尼罗河即将泛滥的预兆。埃及人民便按照惯例举行欢庆活动。8月,当洪水漫过河床堤坝,淹没土地的时候,人们还要欢庆一次,庆祝泛滥的河水为两岸的田地带来沃土,这被称为“尼罗河泛滥节”。
埃及寿命最长的法老
埃及法老,简称法老,是古埃及国王的专有称呼。在埃及历史上,拉美西斯二世寿命长达99岁,是埃及寿命最长和在位时间最长的法老。
木乃伊
木乃伊即“人工干尸”,英语为mummy,来自波斯语mumiai,意为“沥青”。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不会消亡,仍会依附在尸体或雕像上。所以,法老王(古埃及君主的尊称)死后,均制成木乃伊,作为对死者永生的企盼和深切的缅怀。
木乃伊的具体制作方法随时代而变化。但不外乎是先去除尸体的内脏,然后用防腐香料或香油(药料)涂抹尸体,并用细麻布包裹,最后置于封闭的墓室中。木乃伊有的达千年而不腐烂,可谓是古代埃及人创造的一大奇迹。
古埃及为何建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巨大陵墓。在中美洲的原始森林里也有类似的古建筑,但它们是庙宇,而非陵墓。在古埃及人的信仰里,他们相信人的肉体死亡后,灵魂是永存的。人们认为,死后的前程十分远大,但首先是必须妥善保管遗体,保证它万无一失,让自由飘荡的灵魂和护身魂有家可归并能找到回家的路。这就是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和修建巨大陵墓金字塔的原因。
狮身人面像为何称“斯芬克斯”
狮身人面像,又称“斯芬克斯”。相传公元前2611年,埃及国王哈夫拉去巡视自己的陵墓——金字塔工程时,吩咐工匠为自己雕凿一尊石像。
工匠别出心裁地雕凿了一头狮身,而以这位法老的面像作为狮子的头。因为在古埃及,狮子是力量的象征,狮身人面像实际上是古埃及法老的写照。此雕像坐西向东,蹲伏在哈夫拉金字塔旁。由于这雕像的形状好似希腊神话中带翅膀的狮身女怪——斯芬克斯。于是,西方人以“斯芬克斯”称呼这座雕像。
古埃及最早的文字
最早的埃及文字是象形文字,是一种绘画形式的文字体系。它通常是由描绘具体的生物体和非生物体的各种符号组成。如:表示水就画“≈”;表示星星就画“★”。这种符号既可作为图画,也可以作为象征性符号来记载某些事物或事件。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是一个种姓等级森严的国家,共有4个种姓,贵贱按顺序排列。婆罗门,这是高级种姓,从事的工作是祭司,神职人员;刹帝利,是王族和武士;吠舍,商业活动的平民;首陀罗,是贫民,雇工和奴隶。还有一种所谓不可接触者,连种姓制度内的位子都没有,排斥在外。其主要特点是职业世代相承,永远不变;种姓内部通婚;种姓间互不混杂,不同种姓在法律地位、权利与义务等方面均不平等;在宗教和社会生活诸方面也有严格的区分。
玛雅文明
玛雅文明约形成于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400年左右建立早期奴隶制国家,公元3—9世纪为繁盛期,15世纪衰落,最后为西班牙殖民者摧毁,此后长期湮没在热带丛林中。玛雅文明是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以印第安玛雅人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巴西、伯利兹以及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西部地区。玛雅文化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葩,它是拉美三大古代文化中绽开最早的一枝。玛雅人在农业、文字、天文、数学和建筑等方面的辉煌成就是永远磨灭不了的,他们的太阳历和现代计算的误差只有23秒,数学引入了零的概念,比欧洲人早800余年,计数使用12进位制。他们培育的玉米、土豆、西红柿等,后来传遍整个世界。
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是指公元前20世纪至前12世纪间的爱琴海域的上古文明,存在于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岛、希腊半岛及小亚细亚西部的欧洲,因围绕爱琴海域而得名。爱琴文明最早起源于克里特岛,然后传播到希腊大陆和小亚细亚。公元前1700至前1400年,克里特文明发展到它的全盛时期,不久突然衰退,爱琴文明的中心转移到希腊半岛的迈锡尼。克里特岛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合称爱琴文明,是最早的欧洲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泉。
犹太王国
公元前12世纪,从事游牧的希伯莱人进入巴勒斯坦,形成部落联盟。后来,北部各部落统一为以色列王国,南部各部落统一为犹太王国。约前10世纪,犹太国王大卫统一两王国,建立以色列——犹太国家,定都耶路撒冷。约公元前935年,第二代国王大卫之子所罗门死后,又分裂为两个国家,北部独立为以色列王国,南部由所罗门继承者统治又称犹太王国。公元前586年,尼布甲尼撒二世进军耶路撒冷,灭犹太王国,并将大批犹太臣民迁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此后,犹太地区先后处于波斯帝国、古代马其顿等的统治之下。
雅典国家
雅典位于希腊的阿提卡半岛。在荷马时代,雅典处于原始公社解体的时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失足成员的分化,到公元前8世纪左右,雅典已经建立起了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雅典国家初步形成了。雅典国家是由10个部落所选出的500名代表组成的议事会来管理的,最后一级的管理权属于人民大会,每个雅典公民都可以参加这个大会并享有投票权;此外,有执政官和其他官员掌管各行政部门和司法事务。
巴比伦之囚
公元前597和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两次攻占耶路撒冷,灭亡了犹太王国。他下令把犹太人中所有的贵族、祭司、商人、工匠等一律作为俘虏押到巴比伦城。只把一些极贫苦的人留在耶路撒冷,修理葡萄园、耕种田地。那些被押往巴比伦的犹太人就是犹太历史上的“巴比伦之囚”。
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之后,耶路撒冷成为一片废墟,四周的城墙被摧毁,圣殿和王宫被放火焚烧,城中所有金银铜器皿全都带到了巴比伦。直到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灭巴比伦后,被囚掳的犹太人才获准返回家园。
波斯帝国
波斯帝国又称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0—前330年),首都是戴西丰,即今天的巴格达。公元前550年,居鲁士二世大帝推翻米底部落的统治,建立了波斯帝国。在国王大流士一世(前522—前486年)统治时期,波斯帝国达到鼎盛时期,包括70个民族,5000万人口,近700万平方公里土地,疆土东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尔干半岛,北起亚美尼亚,南至埃塞俄比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公元前333年,大流士三世被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彻底打败,公元前330年被杀,波斯帝国灭亡。
马其顿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