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是善,光是心
深夜时分,一个下班回家的农民工,路过一条窄长的小巷。小巷窄,有风掠过,但更有危险降临,没有灯光依靠,车子掉在裸露的窨井里,车子瞬间成了麻花,农民头碰在旁边的墙壁上,血流如注。
小巷偏僻,只住着几户快要拆迁的人家,这儿要进行城网改造,到处是大大的“拆”字。
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正在深夜的凉风中等待父母回家,他做完了作业,煨好了饭菜,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父母给了他全部的爱,他唯一能做的便是做一锅可口的菜等待父母归来,家是父母的港湾,也是他的全部依靠。
外面有动静,许是父母回家了。
小男孩兴奋不已,跑出家门。破烂的围墙外,借着手电筒的光芒,他看到了路上趴着一个人。他有些恐惧地回到屋中,将电视机的声音开到最小,后来干脆想到了关掉灯。无边的黑暗,是送给自己的最好安慰。
他蓦地想起了那个可怕的窨井,顾不得害怕了,着急忙慌地出了门:果然如此,血早已经湮没了尘埃。
电话线早断了,他跑了三条街,终于找到一个陌生的路人,那人急忙打了急救电话。
小男孩拐回弄堂里,从家中拿出了各种各样的药,止血药敷在伤口上,无济于事,小男孩子想到了冰,白天他调皮时冻的冰,冰可以止血,一股脑地搬了一大堆冰来,血暂时止住了。
小男孩举着手电筒,沿着小弄的两边来回照射,他这样做,一是生怕有人过来,这儿危险;二是灯光是警醒,可以为伤者带来希望。
急救车迷了路,并没有及时赶来,小男孩坚守了一个多小时。
他多么盼望父母可以早早地下班,但父母并没有准时回家,他们每晚都是这样,一个是农民工,在工地上劳累;一个在上夜班,守着超市。
他们都是这个城市孤独的守护者。
好不容易,急救车过来了,医护人员按部就班,询问相关过程,小男孩讲了个大概。护士挑起了大拇指,血止住了,生命无大碍,好镇定的小伙子。
赞扬声是对男孩最大的鼓励,伤员走了,他并没有走,面对没有盖子的窨井,他的任务仍在持续,为了他人的安全,他不能袖手旁观。
男孩的父母回来时,他依然在风中等候,手电筒换了两次电池了。当父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禁不住搂着孩子稚嫩的双肩流泪满面。
没有过多的褒奖,这世上做好事的人不计其数,小男孩像一颗尘埃,无法掀起更多的波澜。
但醒来的农民工告诉家人:昏迷时,我看到了灯光,是灯光救了我,它一直在游动着,这是一种力量,我告诉自己要坚持,我还有家人,我不能离开这个世界。
这应该是最简单却最真实的表扬了,小男孩年纪虽小,但心思缜密,一次刻不容缓的及时出手,挽救了一条宝贵的生命,这是善,是心,是光,是电,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根源。
灯是善,你见过没有光的灯吗?它们只要点燃了,便会激发起爱的力量,光芒四射,无边无垠。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榜样
东京郊区的一所演讲馆,摄氏40度的高温。无数学子嘴里不停地骂着这样的天与这么狠心的演讲老师,偏偏安排这么一个热的天让大家听课,更甚的是,这家演讲馆居然没有采取任何的降温措施。
勉强挤进了烦躁不堪的演讲馆里,演讲老师眼望着台下躁动不安的学子们,有些无可奈何。他裹着一件衬衣,额头上被大家感染地热汗横流,眼眶中明显有一种被惹恼了的冲动,他不停地拍着桌子,直到大家相对安静下来,然后他准备开始他近两个小时的演讲。
环境能够左右人的心态,尽管讲师的开场白非常精彩,但带来的却是稀稀松松的掌声。
正当人声嘈杂时,前门被人敲开了,可能是教室里的繁杂掩盖了他的敲门声,他似乎是敲了半天门没有效果后才挤了进来。所有人的目光由老师平移至这一处难得的风景。
一个步履维艰的老者,手里拄着一根拐棍,好不和谐的风景,同学们唏嘘起来。他大汗淋漓,脸上却尽是羞涩的微笑,他首先向老师和大家鞠躬表示歉意和打扰,然后说道:对不起,老师与各位同学,我是一名插班生,由于自己的腿不好,刚才在路上摔了一跤,所以来晚了。但我不愿意落下每一堂课程,因为在晚年能够有机会听到如此高规格的演讲已经是我的造化了,我不知道自己能够撑多久,但每一堂课我都会咬牙坚持来的。最后请大家谅解。
他说着,想找个座位坐下来,但演讲馆里早已经座无虚席,他一眼看到最前排有一把被人遗弃的破损凳子,他将凳子立起来,然后艰难地坐在上面。
本来喧嚣的演讲馆顷刻之间静了下来,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回味着刚才老者所讲的话。他就这样安静地坐在立起来的凳子上听了近两个小时的课程,他不停地做着笔记,然后带头给讲课老师鼓掌。期间,有无数个良心发现的同学想让座给他,均被他拒绝了,他告诉大家:我能够坚持下来。
接下来的演讲出奇顺利,之前热浪滚滚的演讲馆似乎凉爽了许多,同学们笑颜逐开、十分配合地听完了整堂演讲,最后大家站起身来鼓掌,为老师,也为那个始终坚持的老者。
老者也站起身来,挥手向大家感谢,他要来了麦克风,对大家深施一躬,然后说道:其实,我最应该感谢大家,因为我的耳朵不好,我害怕听不到老师的讲课声,但今天大家的安静使得我将老师讲的所有概念都记了下来,晚上我会好好地消化他们。
台上的老师也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忽然想起了什么,回转身去,在黑板上写下来他下一场演讲课的标题:《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榜样》。
榜样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相互的情感关怀,一个人有了榜样,就犹如航船有了灯塔,让人生充满斗志昂扬。
会开花就好
几乎所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十分严厉,尤其是在学习上,我也不例外,小时候,常常是小伙伴们刚约好,游戏还没有开始,母亲便发现我逃跑了,三步并作两步地来捉我,我大惊失色地躲在柴谷堆的后面,大气不敢出。母亲还是能找到我,巴掌抡起来,一个猛子下去,我的脸上便开了花,鼻子上便酸不啦唧的,眼眶里便开始梨花带雨。
接下来,便是被锁在家里,星期天也要忙着啃书本,用父母的话说,荒村里必须要飞出个金凤凰。
我会是凤凰吗?我经常充满疑虑。
祖母与父母的态度截然不同,她常说的一句话便是:会开花就好,意思是说不要求花开得艳,开得美,只要能够打开花蕊就可以啦。为我的学业问题,祖母没少与父母争吵,父母总是对祖母说,不要拿过去的老眼光看现在的问题,现在什么年代啦。祖母总是有板有眼地反击着:什么年代了,只要还是人活着的年代,就得让人休息,还是那句话,会开花就好,不用开得美。
祖母是家里的长者,开始父母还与她理论,后来,父亲调到城里了,很少回家,母亲不识几个字,也就对我放松管教了,我保持着班级里不前不后的名次,每次回到家母亲总是沉着个脸,祖母则总夸奖我是个好孩子,比上一次的成绩提高了一分。
其实,我现在一直感谢祖母的坚持,才没有扼杀我对大自然原始的渴望与追求,使我过早地明白不能绝对指望着书本过日子。
前两天看报纸,说有一个孩子,由于学习的压力过大,父母的期望值过高,跳楼自杀了,掩住报纸,忽然间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这样的报道应该不止一次了吧,我一直对这种逼迫式的教育方式表示怀疑,可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来,孩子们的确太辛苦了,有人做过推算,孩子们每天背的书包不亚于农民工所搬的砖瓦与泥料,用个沉重来讲,不算过分吧。
春天的原野上,到处鲜花烂漫着,我始终找不到哪一朵花是最出类拔萃的,有一朵花开得最艳,可我到眼前时才发现,她的茎上居然是伤痕累累,不知何时让虫子蛀蚀得不像个样子。
大概,这也是一种自然界的规律吧,这世上本没有最鲜艳的花,我们何苦非要让自己的孩子开得最大、最艳呢?
会开花就好,这不能算浅尝辄止,也不能叫胸无大志,只能是一种呵护花朵的良好心态。
垃圾筒与打击乐
伦敦郊区的一栋居民楼上,住着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他的名字叫伯恩,他是一位家道中落、事业遇阻的音乐人,他的梦想像蓝天,但现实却如汽车的尾气一样污浊,他不得不借居在别人的屋檐下整日里郁郁寡欢。
居民楼下面并排站着许多只可爱的垃圾桶,不知何时起,这里多了十来个淘气的孩子,他们每天无所事事地敲击着垃圾筒的筒身,这令这里的居民十分苦恼,有几个年长的人曾经过来制止过他们,但无济于事,这些孩子都是孤儿,缺乏教养,惹急了他们便变本加厉起来。
因此,一大早或者是夜已经很深了,街头依然会传出这类不和谐的音符,这一度阻断了伯恩的创作热情,这些噪音使得他有些歇斯底里,他好想冲下楼去,用自己的拳头好好教训一下这些不可一世的小子们。
终于有一天的黎明时分,噪音依旧在响着,他沉不住气了,冒雨赶到垃圾筒前,有三两个小子们正在那里乐此不疲地敲打着垃圾筒,他本想冲向前去,但脚下却猛地一滑,孩子们发现了他,故意躲避着他来回逡巡着奔跑着绕着垃圾筒转圈,同时手里的鼓槌不停地敲打着筒身。
也许是那天下雨帮了忙,也许是老人的心里眼里藏满了智慧,他突然听到了一种从未听过的悦耳之音,“咚咚咚”,不对,声音没有规律,他若有所思,想着想着,他突然狡黠地从怀里掏出一英镑来,他高兴地对领头的孩子说道,过来,你拿了我的钱,就要听我的话。
“领头羊”不屑一顾地看着他说道,你以为给了我们钱就会让我们停止敲击吗?
不是,我给你们钱,是想让你们按照我所说的方法敲击筒身,而不是让你们静止,如果你们听我的话,我还会多加钱给你们。
这可是天上掉的馅饼,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第一天,老人与孩子们折腾了好半天,老人失望地回家了,第二天一早,当楼下再次传来熟悉的打击声时,老人又拿着一英镑下了楼。
如此重复了多回,终于有一天,伦敦的郊区突然出现了一个打击乐团,首领是个老头子,领着一群孤独无依的孩子,他们打击着台上各种各样的乐器,一种天籁之音在高空中流响,那栋居民楼下再没见那些可恼的孩子们出现过,同时离开的,还有一个叫伯恩的老人。
伯恩从生活中拾起了人们从不经意的金砖,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打击乐团,谁也不会想到,打击乐的产生居然是由盛装污物的垃圾筒联想而来的。
我们每天都在丢生活的垃圾、工作的垃圾,还有我们大脑过滤下的垃圾,只是那些垃圾中,早有一些贵重的东西悄然从我们指间溜走。
其实,像这样的契机无处不在,我们每天都在制造垃圾,送走垃圾,但在垃圾中,却充满了黄金屋,大千世界里,你是哪一种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