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有桃花
1507900000007

第7章 桃花源—— 炼一丸桃花源

错过与过错

他一生编织了许多梦想,大多数都悲壮地折戟沉沙,难以实现。桃花源是最美妙和被人传诵的。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无意间炼就的一丸桃花源,抚慰了多少人的心。

“桃花源”三字落笔便有一种仙意。你是否还有时间,能够不厌其烦,容我为你讲述那武陵渔人的奇遇?就让我们一起回到理想中的胜境。可以的话,长居此地此生不离不弃。

除了那曾短暂逗留的渔人,再没有第二个幸运儿到过那里。卑小如我亦难知它在何处。但我相信桃花源真的存在,只是,到达那里的契机很微妙。苦心寻觅相隔万里,若安然处之,兴许一梦之遥,一盏茶之冥思就可以抵达。

我还知道,自从这个地方从陶公的笔下幻化成形,它就不再是一个传说,而是梦不完的长梦,回不去的乡关,千百年来引无数人为之魂牵梦萦,寻寻觅觅。

除了《桃花源记》,有多少人还知道“桃花源诗”呢?那一样是陶渊明的作品,并且,《桃花源记》就是为此诗所作注解式的序。结果是,诗渐湮灭不闻,反而是这序,经久流传,几与时光同在。

“桃花”这个词,开始是有些妖娆、浮艳的。无论是在《诗经》里,还是在前篇所提及的传说里,它传达的意象无不与美貌年轻、妖娆多情的女子有关,直至到了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才别开新境,开始与富饶、丰足、明媚、安然的生活状态联系起来。

魏晋时人尚清谈,重玄异。宽袍大袖,身披大氅,脚蹬木屐,飘然若仙;又或穿行于街市之上,视衣衫躯体为负累,放浪形骸、醉生梦死之事不胜枚举。风气使然,时势使然。

《世说新语》中每见奇人奇语奇行迭出。初读令人莞尔,细读令人心酸,再读催人泪下。魏晋风流逸兴,乱花渐欲迷人眼。初尝清甜,细品都暗藏涩苦。

人人看来都凛然不可犯,卓尔不群,实则懊郁不安,忧生忧死。清高如五柳先生,能远俗,憾亦未能忘忧。他虽不满士族官宦,重清谈,轻实务,耽于宴乐,不理国事,无视民生疾苦,自己何尝不依赖酣饮,饮必醉,醉避世。诗文品格越高,内心越是负累重重。

世人爱读陶公,爱他归隐田园诗酒风流,躬耕自足,以物质的清贫换取精神的自由。

为官处处掣肘,眼看无能士族子弟盘踞高位,自己既无力重振家声,更无力扭转现实,又不愿同流合污,唯有挂冠而去,落得清静。“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公开对外的宣言。难与人言的,是壮志消磨后身心的倦怠。

陶公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微,渴饮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他虽无名利之心,然长存救世之念。现实不允,这矛盾遂成了他终身隐痛,精神上的症结。每一位萧索的隐士都曾经历壮心不已的年代,不然,也无所谓失意。

陶公也曾生猛年少,仗剑远游。自负才华激扬不输于古往今来的圣贤,只待时机一至,必能乘帆而起,辅明主,济苍生,成就一番功业。孰料,事与愿违。乱世难遂良人愿,处处枭雄起烽烟,又有几人真心留他实现济世理想,救万民于水火。回望来时路,往来无相知。浩大无垠的寂寞袭击了他,无助,无力。

他虽未被惊涛骇浪击溃,却不免要转身寻一处净土去检点自己。自己认为是对的,应该坚持的信念,就不应舍弃。哪怕世所不容,亦要找一处地方安放,留存。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所以才有了那么多警心的诗文。

在不远的后来,他如宝藏被人挖掘,先是昭明太子萧统的推崇,逐渐有人理解、追颂。后来的后来,他升腾化成读书人的精神教父。人们忆念他,玩味他的生活,他的言语,属于他的每一点细节,他躬耕自足的精神状态。

他的诗文、他的理想,都成了众人共同的精神图腾。一切,一切,又如何少得了他笔下的桃花源。

看见了他的闲适就更须领会他的悲愁。他的悲愁长伴南山,隐于南山月明,潜于菊香深处。必须要明白,桃花源是美好的。美好依然是逃避,避居理想中的世界,生生切断与现实的距离。

我和一个朋友谈起陶渊明。她语出惊人:“他笔下桃花都静美,看来他性生活一般啊!”莫以为她是信口胡言。我惊怔之后细思,又重读《桃花源记》,发现她说的不无道理。陶公笔下花是落英缤纷,人是和睦相处,整个世界是一团和气。而性是一种征伐,长期处于这种精神状态的人,确实不可能有强烈的性欲。

这当然是题外话了,我们接着说桃源。那渔人入得桃源来,见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此情此景如斯熟络,宛然是生命中有过的最隐秘的渴望。

就渔人在其间短住几日所见,村人自给自足,乐善好施,不分彼此,与外面杀伐不断苛税连年的世界有天壤之别。

到了无何有之乡,却是回到了真正的欲望家园,和自己的理想打了个意外的照面。东方国度的读书人以此为归宿。桃花源国度是美好无欺的大同世界的样板。生产力倒退,在这里,人们只要生产出能够满足生活所需的产品就够了,不需要剩余产品,不需有剩余价值。一种引而不发的观点是:“一切的罪恶来源于社会财富不均,人们拥有除温饱之外过多的贪欲就会引发动荡、混乱。”

这就是陶渊明基于当时的现实对现实的理解。实事求是地想,自给自足适合于小范围,不适宜推而广之成为全社会的经济模式。

综观中国的历史,沿袭几千年的经济模式,你该知道何以读书人失意时更容易将此奉为圭臬,因为他们的脑子里想不到,他们所受的教育更使他们想不到更合理先进的解决之道。

那渔人去而思返。兜兜转转方悟此处是寻觅已久的家园,外面的世界太混乱、太劳苦。他怀念如仙境般静美的桃源。在那里,他也会拥有自己的一方土地,一处宅院。他可以拿着自己捕来的鱼,送给街坊四邻,换来稻谷满仓,有鲜鱼下酒,仙桃佐食,真正可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他不用害怕缴不完的苛捐杂税,也不会有劳役苦差。所以,即便他离去时,老人苦苦叮嘱,叫他不要将此地说出去,他依然忍不住说出去。幸好,没有多少人相信,人们只当他发梦,身处苦难久远的劳苦大众,早已失去梦想,对步伐仓皇的生命不再想象。

南阳有一位高士,听闻他的话,便请他带自己去寻找。高士和他一样向往此地,这样美好的地方达到每个人对生活期许的标准。

他们当然找不到。高士不久病死了,临死前他忍不住问渔人:“你是骗我的吧?”渔人痛苦地摇头,他也希望这一切是他骗人,可是偏偏不是,他明明到过那里,还住了几日。那里桃花还艳红,落英缤纷,芳草萋萋,桃源人欢声笑语萦绕耳畔,叫他怎生忘怀?

幽幽桃花随风,当时就在召唤他还乡:归来吧,迷失在外的孩子。如今桃花落满了衣襟,暂借花香引你返转路径。

既来之,则安之,不要再走了。

一切的隐喻,他当时不能领会。如今,他只后悔自己当时没有留下来,既然人间还有如此纯美的地方,又回到这污浊的尘世来受苦受难做什么?

如今,桃花遮断了归途,天上人间。他的过错不在对外人说出了桃花源的存在,而在于,没有及时果断地留下来。有些际遇是一生一次,错过不再返。到不了的地方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

桃花源中人自云为避秦之乱世来此,孰料,乱世之后又乱世。人能得享几个太平春秋?

魏晋人好黄老之术炼丹服药。世界对他们而言,像无所不在的镜子,处处是幻象,欲进无路,欲出无门。

守着袅袅青烟,幻想着有一日服下仙丹驭龙登天,就此挥别这个令人失望的、危险重重的人世。熊熊炉火照不醒他们长醉的脸。一张张醉颜堆积着对现实的厌倦,对长生的渴望。

那晚,陶渊明也生了一炉火,热了一坛酒,他饮醉了。于是,连他都不知道,自己无意间炼就了一丸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