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你最喜爱的小故事大道理(青少年阅读故事书系)
15104600000026

第26章 充满自信保持一颗平常心(5)

放松自己心灵的弦,给心一份宁静与空灵,宁静的心方能感受到美丽,空灵的心才会产生出智慧。用头脑去思考人之贵为万物之灵长就在于,他长了一颗能思考的脑袋。思考是人至高无上的权利,即使残疾人、囚徒、就连精神病人也有这个权利。脑袋是自己的,我们思考当然是用我们自己的脑袋。然而,现代物质文明一方面给了人们更多更大的自由,一方面也培养了人身体和思想的惰性。我们已经很少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了。我们涉猎的范围越来越多,懂得的东西却越来越少。就连”自己思考“的勇气,也快要丧失殆尽。古时候,只有大事才会由智者谋之,而现代,却连一些小事都会有人为你想到办到。我们已经习惯于依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遇到问题,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去想该怎么办,而是想该找什么人办。我们不再问为什么,而只想知道是什么。

诚然,这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专业人士会干的比我们更快更好,但方便的同时,是否也有点无奈广播、电视、网络这三大传媒,包括各种广告、学习班,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在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说服我们:什么是最好的,什么是最划算的,什么是最应该的。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审美态度,甚至我们的思维都在逐渐被同化。

我们也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傀儡:饭店有美昧可口的佳肴,服装店有时尚合体的衣服,超市有琳琅满目的各式商品,几乎没有什么东西不能买回家。

假如你想做点什么,怎样缝衣,怎样养花,怎样绘画,怎样学习,甚至怎样生活,怎样交友,都有专门的介绍讲解,直接就把你带到目标,带到成功之处,而不用你摸来索去,寻找方向。

我们也不再自己花费心思,比较选择,而只需跟着时尚、跟着大多数人走,别人购物,我们也去,别人买房买车,我们也不甘示弱。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闲来无事,我们也觉得自己的日子过于程式化,为什么自己显不出个性?为什么总有人能在平凡的生活中脱颖而出试想,阿基米德若不用自己头脑思考,能得出物体有不同的密度的结论来么?牛顿若不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能发现万有引力么近一点的例子。法国的索迪斯公司创始人皮埃尔·白龙,就是自己分析了饮食业市场的现状,才把我们看来无利可图的”大食堂“做成了拥有110亿美元的全球产业。

可见,要干出一番事业,获得成功,我们必须要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

虽然自己思考会占用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会让人得不偿失,但思考本身就是生活。思考能让人切实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笛卡儿不就怀疑一切,甚至包括自己的存在吗?他苦苦思索着,什么东西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直到最后他得出结论:我思故我在。是啊!我在怀疑说明我在思考,我在思考说明我活着,也就是:我存在!这个结论实在来之不易,教我们后代怎能不珍惜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会让我们活得很累,但是,当我们沉浸在思考中,想想自己的每一天,想想自己的每次成功和失败,我们就忘记了忧愁烦恼,不再唯唯诺诺,我们和理性对话,成为智慧的见证。

经过仔细思考得出的结论让人信服,也能增添自信。或者,用自己的想法改造一些事物,即使是很小的表面的一部分。信任自己的感觉有一首老歌《跟着感觉走》唱道: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这首歌曾经风靡一时,说的就是要信任自己的感觉。其实,感觉这东西,实在太不可信,且不说它根薄底浅,缺凭少据,也不管它来去匆匆,稍纵即逝,即使当它切切实实存在之时,也是凌乱如麻,如同一曲蹩脚的交响乐,扰乱有秩序的生活。它还长有一张善变的脸,或东或西,或直或曲,叫人难分是非,无所适从。有时候感觉这东西还会欺骗人。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在一张纸上画出两条长度略有差别且可以用肉眼区分的线段,事先让几个人看过,让他们坚持短的线段长的观点,再让他们和几个受试者一起进入一间屋子,把画有线段的纸拿给众人看,开始几位受试者都认为实际上长的那条线段较长,但在其他人的坚持下,渐渐地,受试者中就有人改变主意,到最后,所有受试者都认为实际上短的那条线段较长。这个实验充分说明,在很多人聚集的场所,个人往往不能坚持自己即使正确的感觉,而易受多数人的观点的影响,通常称为集体效应。

今天,我们已进入信息社会,迅速发展的科技为世界的方方面面制定出准确又详尽的标准,理智就像一部忠实可靠的机器,一丝不苟地完成着人所赋予的使命,相比之下,人的感觉远不如机器的数据让人信服。

感觉肚子不舒服,医生可不信,于是忍着,去拍片、做CT、化验,折腾一圈得来一堆数据,摆那儿,没说的。感觉空气不错,出去散步吧?那可不行,空气指数,舒适指数,还有污染物颗粒,不知道行吗!感觉这件衣服挺合适,不行,还得问问造型师,从款式到颜色到布料,都能指出个子丑寅卯来,不服不行。

跟着别人走,错了,不用担负责任;对了,可以得到好处,何乐而不为。可是,这样做实际上就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做人,要是做到这个份上,那活着跟行尸走肉也没什么两样了。

所以,若把自己的感觉全然淹没在理智的海洋中,盲目崇拜理智,生活就变得索然无味,人生也就不再有激情。或者把自己的判断建立在他人的结论上,也就失去了生活的目标。

因为生活不仅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它还是一个自我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不仅需要理性的结论,更需要感觉的体味,就如幸福不光是别人看到的,更重要的是自己所感觉到的一样,这里,理智无法代替感觉。

缺乏自信是件很可怕的事,它剥夺了许多成功的机会,浪费掉了你宝贵的时间,甚至会激活那些能伤害你的情感,把你击垮。在极端的情况下,它甚至会使你走上自我毁灭之路。

信任自己的感觉,我们才能有自己的个性,才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信任自己,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感受世界,我们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能够看到世界的丰富多彩。

相信自己的感觉。这种感觉只属于自己,不需要他人认同。自己的身体是否健康,工作是否满意,生活是否幸福,心情是否愉快,所有这些,都由自己的感觉决定。虽然你感觉好的东西别人也许不赞同,你感觉的成功别人无所谓,但你既然是你,不是他,那就有权享有自己的感受。

相信自己的感觉需要勇气,在这个没有阻隔的时代,与众不同的感觉往往让身边的人惊诧,引起众人的嘲笑,但这没什么,生存于这个世界,你就是它的一分子,与众不同的这一个,别人可以分担你表面的不幸,但无法体会你内心的痛苦,可以同你一起快乐,但无法享受你快乐的源泉,生命就是这样,我们必须独自承担很多只属于自己的东西。

勇敢地信任你的感觉,遵循你的感觉,尤其当它与众人不同时!珍惜你所有平时我们关心的不是自己有什么,而是自己没有什么,尤其是在身边有可比较对象时。

在多数人看来,有无是有着确定的内容的。自剩余产晶和剩余价值成为人们奋斗的目标后,一个人的所有所无都是以财富来衡量的。人们普遍接受把金钱、财富、名誉、地位作为有无的主要内容。

譬如:买的彩票中了头奖,有钱了;写的小说被搬上了电视,有名了;平素的办事员当了处长,有地位了……倘或被问及”你有什么。”你若回答:生命、健康、良心、真诚、幸福等诸如此类的话,准会被别人瞧不起,这算什么,值几个钱真是这样吗?你可曾想过,没有这些,你才真是一无所有。

也许你没有财富,但你拥有知识;也许你没有名誉,但你拥有能力;也许你没有经验,但你拥有青春;没有美貌,但你拥有健康;没有健康,但你拥有生命。

常常,我们对它们的存在熟视无睹,现实的公理是:只有失去了才明白自己曾经拥有,只有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才明白它的可贵。既然拥有,就该珍惜。

所以,一般人活着老是念念叨叨地,深恐手边没有齐全的材料,做不出一道幸福的人生菜肴。一生就像一个装果子的篮子,我们走啊捡啊,把自己认为有用的、珍贵的东西统统放进去,总认为自己拥有的是越来越多,却不知自己同时已经失去了更多。

人的一生其实很匆忙,年轻人拥有着青春、健康、活力,寻觅着自己没有的经验,财富,名誉,地位,不辞劳苦;老人拿着经验、财富、名誉、地位去寻找健康、青春和活力。等到是非成败转头空时,你所有拥有的都将不是你的,我们电就真正一无所有了。

但不管怎样,真理都会以其独特的方式证明自己,珍贵的尔曲也往往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显露出来。人只有在行将分离时,才体会到相聚时的欢乐;不再年轻,才开始怀念年轻时的激情岁月;生病的时候,才忆起健康的珍贵;自知所剩时日不多,才悔恨曾经浪费太多的光阴;甚至那些苦痛、挫折也会在时间的长河中变得美丽、令人回味,成为我们不可多得的财富。

人的一生本来短暂,万千生物中,能在那时那地,来到人世,本就是一种缘分。

既然拥有,就该珍惜。

拥有宝贵的生命,拥有自由,拥有健康,拥有一份工作,拥有家人的爱,拥有朝气与活力,拥有知识,拥有能力,珍惜所有这些,让你在失败中不会消沉,在逆境中不会堕落,快乐时不会孤单,失意时不会茫然。

珍惜你所有的一切,才能在失去的时候坦然对自己说:我曾经拥有它,因为有它,我的生命多了一些色彩;我曾经善待它,这样,我的生命有了一段快乐。大道归一在所有的文字当中,汉字”一“是构造最简单,书写最易的一个。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识,无人小会写。但是简易之中蕴含着复杂,朴素之中体现着深刻。

“一“是浑然的整体,是绝对无差别的统一;”一“是起始、原初;”一“是万物的根本,是事物的核心。这个”一“在老子和庄子那里被称之为”道。”他们认为自然万物都是在这个”道“下生化的产物。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就是说一是道,是根本,分化形成万物,失去了这个一,也就背离了道,如果是这样的话,天将不能保持清明,地将不能保持宁静,神不能保持灵验,五谷不能保持丰登,万物不能保持生长,王权不能保持长久。老子与庄子就是从自然万物中体验”道“的。

孔子也是十分看重”一。”认为一个人若想贵为王者,君临天下,必须一以贯三,即天时、地利、人和同时具备。因此,他认为为人之道,贵在如”一“:心一则明,性一则洁,神一则灵,情一则真,言一则诚,德一则贞,气一则雄……大道归一,这就是”守一所以用万。”

道的分化形成万物,万物与道内在一致。所以佛家认为不必在我之外去悟道,悟道即在脚下,我自己便是路。若能悟一法,便能明了一切法。

道家儒家,又是与哲学相通的。有位哲学家说:一滴水珠映现世界的光彩。还有位哲学家曾这样说:辩证法就在最平常最普通中。譬如,张三是人,树叶是绿的,这是人人都会说的,然而正是在这样最简单中的话语中,包含了辩证法的全部要素。因为,在张三是人这一表述中,张三是个别,人是一般,张三是人,它的法则即个别是一般。它告诉我们个别包含着一般,任何个别都是一般的,这也就是”一是多,多是一。”

任何个别经过千万次转化,与别的任何个别相联系相转化。任何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都有其最关键、最核心的地方,这叫”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复杂的事物是”多。”其关键的本质是”一。”掌握了事物的本质或关键,也就掌握了整个事物,这就是”执一御众。”

人们常说以寡刺众,执简御繁,以一应万,”一“或”寡“或”简“就是道,”众“或”繁“或”多“就是具体多样的事物,只有得道者才能执一御众。上善若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为人之鉴。

仁者乐山,智者爱水。智者爱水,在于水的品格。老子认为人生若水,”上善若水。”

人生若水,指的是人当洁身自好,其品行像一泓清水一样清澈透明,其生存意志当像山涧溪流淙淙而下,欢快奔流,直至江河大海,永不停息。

“上善若水。”是指人生达到的一种境界。老子认为当一个人处世若水之谦卑,存心若水之亲善,言谈若水之真诚,为政若水之条理,办事若水之圆通,行动若水之自然,交往如水之清淡,人品若水之纯洁时,便进入了”水“之境界,这就达到了一种至善、至真、至美的境界。

水,阴柔无比,无形却无不形,随圆而圆,随方而方,甘心停留于最低洼和最脏处,那样安于卑下不与万物争,天下之物莫柔于水,但任何攻坚克强的东西都不能胜过它,因为世上没有别的东西可替换它,也没有别的东西可以与它相比。即使平静无澜的水流下也潜伏着强大的力量。大江大河从远处眺望,表面上平波如镜,但是你只要一接近就会感到江水的宏大气势,处处暗藏漩涡,隐伏着巨大的能量。一个人并不需要处处占上风,出风头,也不需要处处与人相争,只要像水那样,具有柔软,谦虚和蕴藏力量的素质,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战胜对手,此乃为以柔克刚之理。

水总是向着低处流,百川归海。大海之水,浩瀚无比,它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就在于它心胸开阔,甘为下者的缘故。有道是”空穴来风“、”有容乃大。”琴瑟和鸣,箫笛同奏,之所以能发出悠扬婉转,美妙动听的声音,就在于它们有”空“有”容。”如果人能够从水中受启迪,向水看齐,那么,一定会虚其心,去其强,甘为人下,为而不争,进入到一个更高的自由境界。

水又为”通达之渠。”人们也将彼此间看法的交换,称之为”沟通。”从文辞上就能看出与”水“有相当的关系。水,避高趋下,营造形势,包围并吞,无所不及,无孔不入。中国的”沟通“哲理,从文字上已看出巨大的端倪。中国式的沟通,并非如同西方谈判的绝对方式,谈得成就决议,谈不成就破裂走人。而是经过模糊的过程,达到明确的结果。先是必须避开对方的坚持,再将他的坚持化成对我们意见的助力,化成与我们看法的融合;最后,共同达成我们的目的。中国人的沟通,似”水“融入各种物体般地柔和,在包容后,却无一不化为水的一族。水的形体虽变化万千,可为固体、液体、气体,但其本质却永远是水。所以,中国沟通哲理的智慧,就是若水之圆通。

人生尘世,很难免除私心杂念的干扰和官权利禄的诱惑。激烈的竞争、金钱的崇拜、生活的变幻、信息的更新、欲望的膨胀等等,都让现代人无所适从。逍遥自在逍遥的境界令人心驰神往。

逍遥之境是什么样?庄子是这样描写的:逍遥之境,至广至大,超越无限,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与日月参光,与天地为常。逍遥之境内外兼忘,物我合一,不知有生,不知有死,超凡脱俗,游心于无穷。逍遥之境悠闲而自得,恬然而自适,泰山不为大,芥子不为小;四时不为久,瞬时不为暂;喜怒由己,进退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