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应该对美国说“不”
15109900000042

第42章 对美国说“不”!(5)

中俄如果真的结盟,首先最受关注的无疑是两国总体军事实力。如果中俄结盟,两国军队总体实力将约为300万人。两国陆军兵力最为强大,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武器装备上,都将没有对手。两国空军强于美国和北约大国,但海军实力仍然弱于美国,毕竟美国海军航母和核潜艇力量相当强大。这种联盟可能会让中国更加顺利地得到自己需要的俄罗斯先进军事技术,但反过来,俄罗斯也可能会在中国造船厂实现自己的部分造船项目。

2011年以来,我们有幸见到中俄结盟的雏形。美国东部时间2月4日上午11时54分,联合国安理会就西方国家及阿盟提出的谴责叙利亚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结果,13票赞成,2票反对,零票弃权,由于常任理事国中国和俄罗斯行使否决权,决议未获得通过。这已是中俄继2011年10月以来第二次否决有关叙利亚的决议案了。这一结果让几天前就专门赶到会上慷慨陈词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英国外交大臣黑格、法国外长朱佩和阿盟秘书长阿拉比感到很失望。俄罗斯外交部的声明称:“俄中两国被迫使用否决权,反对这个并没有兼顾冲突双方平衡的议案。”

2012年4月24日至27日,中国和俄罗斯各自组建海军大型混合编队参加的联合演习在中国黄海海域举行。演习从俄罗斯远东城市海参崴开始,然后两国海军特混编队在穿越日本海峡之后,两军一路举行一系列反潜,防空,夺取局部制空制海权的联合协同演习,演习最终在中国黄海结束并接受中俄军方首脑检阅。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将以“瓦良格”号大型反潜舰为旗舰,组合导弹巡洋舰、驱逐舰和护卫舰等十余艘舰船组成大型联合舰队参演。中国北海舰队的参演舰艇将由多艘导弹驱逐舰和护卫舰组成。这是自2005年中俄海军第一次在山东举行“和平使命-2005”大规模联合演习之后,中俄两国再度携手合作精心策划的又一次更大规模的军演活动。虽然对于这次演习,俄国防部新闻局长格纳申科此前表示,俄中以及上合组织联合军演只是战略伙伴关系国家军队之间的友好合作,不针对第三方,但外界纷纷认为,中俄的大型海上演习意味着随着美国战略重点重返亚洲地区,对中俄两国在该地区的核心利益构成潜在威慑,中俄有必要显示对这一事态的严重关切。同时,中俄海军的大规模联合海上军事演习也是对美军太平洋舰队近年内在本地区与日本和韩国海上举行的系列大型海上军事演习的回应,标志两国海军在东太平洋地区的存在实力。

虽然中俄民间甚至由军方呼吁两国进行军事结盟以应对来自西方国家越来越紧迫的战略逼压,但是这一呼吁暂时还没上升到国家层次,因为中俄双方之间所面临的共同安全威胁还没有大到那么紧迫的程度。然而,中俄各种层面的战略合作却越来越多,而且已经深入到两国之间的几乎所有领域。从格鲁吉亚到钓鱼岛,从北方四岛到台湾问题,从叙利亚到伊朗,从联合国到上合组织等等,从中都能看到中俄探讨合作的脉络。

2012年3月4日,普京再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俄罗斯执政12年来,普京延续了其前任叶利钦的对华友好政策。那么在接下来的至少8年总统任期内,其对华政策会有何种变化?俄中关系可能走向何方?答案似乎并不难找。2月27日,普京在《莫斯科新闻报》发表阐述其竞选纲领的第7篇文章,在这篇旨在展现俄罗斯未来外交政策的文章中,发展与中国关系的重要性被放在了首要位置:“俄罗斯需要一个繁荣和稳定的中国,而中国则需要一个强大和成功的俄罗斯。中国经济的增长绝不是威胁,而是一种拥有巨大务实合作潜力的挑战,是俄罗斯’经济之帆‘乘上’中国风‘的机遇。”“俄中将在国际舞台上继续相互支持,共同解决地区和全球性问题,加强在联合国安理会、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和其它多边机制中的协作。俄中两国确立了由法律文件保证的稳固的双边关系机制,这有助于两国在实用主义和相互利益考虑的基础上以真正的伙伴关系开展。”

俄政治形势研究中心副主任阿列克谢·祖金指出:“很显然,发展与中国的全面关系已成为普京未来对外政策的重要方向。2011年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能否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已成为俄罗斯能否实现经济转型的关键。”

俄政治信息中心总经理阿列克谢·穆欣认为,普京执政10多年来一直奉行对华友好政策,未来仍将如此。“正如普京在文章中所言,他是个严肃的人,不会因世局变化而随便更改自己的观点。”

中俄两国,只要彼此摆正心态,淡化历史,着眼未来,团结起来,一致面对美国的挑战,前景将是非常光明的。否则,将会被美国各个击破,或许会被一一吃掉。如果中俄组成一个军事联盟,既可以应对美国和北约军力威胁,也可以保护两国在世界各地的利益,在联合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未来中俄联合即使不能完全杜绝战争,但中俄结盟至少可以产生威慑,推迟战争爆发的时间。中俄联合也将给中国另外十年以上和平发展的战略时期。更重要的是,中俄结盟,无疑将对亚洲和世界地缘政治平衡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不久前刊登题为“中俄应构建欧亚大联盟”的文章,借中国专家之口指出,中俄应当结盟,共同抵制西方。应当说,《人民日报》就像苏联时期的《真理报》一样,不会无缘无故发表这种文章,这种声音的出现显然是在试探来自俄罗斯官方的反应。

“中国威胁”魔咒必须破除

自从20多年前由美国人精心打造的“中国威胁论”这一对华政策问世以来,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魔咒就像紧箍咒一样死死套在了中国的头上。中国只要稍有不合美国意愿举动,就会被冠以“中国威胁”而加以约束。美国等西方国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需求分别打造了“中国崩溃论”、“中国崛起论”和“中国负责论”等等,而所有后者又都是从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中派生出来的。就这样,不同版本的“中国威胁论”的变种就像走马灯似的被美国一次次地利用来打压中国在国际上战略空间,转而为美国谋取利益。

到了21世纪,“中国威胁论”更出现了“权力转移论”的版本,即一个新兴大国崛起往往伴随着冲突和战争,因为新兴大国随着实力的增长国际野心也会膨胀,进而挑战既有大国和旧国际秩序。按照这种逻辑,中国就成了潜在的美国安全对手,世界和平的威胁。于是,美国的对策要么是做好军事准备,要么是让中国成为遵守国际规则的负责任的国家。“权力转移论”为基础的“中国威胁论”,隐含了一种错误逻辑的思维定势,即既存大国的意图是维持现状,即美国是倾向和平的国际秩序的保护神,而崛起的中国则可能倾向成为国际秩序的挑战者。

谬误重复一千遍就会成为真理,而“中国威胁论”正是这种被重复了千遍的谬误。长期以来,在一次次别有用心的轮番炒作下,“中国威胁论”被不自觉地默认为一个国际性讨论命题,并在国际上逐渐深入人心。殊不知,这是美国人预设的伪命题。

首先,中美之间安全实力极不对称,“中国威胁论”没有实力基础。虽然美国“新军事战略”将削减军费,但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的国防开支将继续远超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与此同时,鉴于美国在全球拥有军事同盟网络,对美国军事实力的考核应当将其自身和盟国军力结合在一起加以审察。2012年,美国同盟国的国防预算之和占全球国防预算开支的77%,即近八成军事力量掌握在美国手中。即使今后美国及其盟国由于经济困难缩减军费,这个比重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还会一直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之上。中美两军在军事实力上的差距,从航空母舰一项的实力对比上就可以看出。更重要的是,中国在不受美国先发制人打击的前提下,并不具备对美国本土构成安全威胁的任何动机,美国本土受两洋保护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安全的了。

第二,中国大战略的立足点在国内,“中国威胁论”没有支撑点。中国的核心利益是本土,包括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以及经济持续发展等。中国的大战略说到底是国内战略,是中国学者王缉思所说的“家为心所在”。而美国是国际战略,因此双方不存在根本的意愿竞争。正如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在2010年的文章中指出的那样,中国挑战美国是天方夜谭。

平心而论,历史上,美国的军事存在的确为亚太和平做出过贡献,相关国家对此的确也有需求,但是这并不等同于美国就是一个“净安全保卫者”,美国同样也是亚太国家威胁的来源。未来,美国会不会成为亚太和平的威胁取决于战略意图。如果美国继续过去几十年来希冀控制全球的战略意图的话,那么就会对世界和相关地区造成极大的安全威胁。亚太地区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也将取决于美国能否为自己减压,淡泊过去60年多以来在西太平洋旁若无人的霸权地位,纠正把太平洋看成是美国内陆湖的错误冷战思维。与此同时,中美之间需要不间断地进行安全对话,保证互相不挑战对方核心利益,为双方互留回旋空间。

中国无意挑战美国。“中国的发展战略是透明的,那就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和改革创新,通过同世界各国长期友好相处、平等互利合作,让中国人过上更好的日子,并为全人类发展进步作出应有贡献。这不是空话,而且已经上升为中国的国家意志,转化为国家发展规划和大政方针,落实在中国发展进程的广泛实践之中。”美国思维的“国强必霸”,有违中华传统文化,背离世界发展潮流,绝不是中国选项。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世界是机遇而不是挑战,需要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中国致力于与美国发展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愿与美方加强对话、增进互信、扩大合作,共同推动中美关系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第三个十年,一直到永远的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客观理性判断彼此战略意图和政策走向,不断增进战略互信,对中美双方都有利。

然而,面对美国无赖式的恶人先告状,我们听到最多的中国外交辞令是“我们表示强烈的反对”。中国一次次老生常谈的抗议和愤怒,已被世人误认为是一种软弱可欺的虚张声势。而抗议是让别人听的,愤怒却总让自己人受。中国不敢承担美国对中国无中生有、横加指责、指手划脚予以强力反击的严重后果,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中国在反击“中国威胁论”的失利,才造成了今天美国对中国的步步惊心的战略紧逼。

真实抗衡常常伴随着外交战、口水战进行的。虽然中美之间的真正抗衡离现实还很远,但美国与中国的外交战、口水战却早已通过“中国威胁论”越演越烈。围绕着“中国威胁论”,中美之间展开的口水战成为中美外交战的最主要表现内容之一。为此,中国有必要总结反思一下过往中国在反击“中国威胁论”上的经验得失,对中国积极应对接下来逐步升级的中美博弈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期套在中国人脖颈上的“中国威胁论”的魔咒必须破除。为了打破被动局面,中国政府须尽快掌控“中国威胁论”的话语权,除了积极向国际社会阐明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之外,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媒体和民意机构宣传的强大作用,主动反击以美国为首的“中国威胁论”的恶意攻击,争夺话语支配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捏造的“中国威胁论”之所以在过去20多年来一再沉渣泛起,是因为中国在“中国威胁”话题上几乎丧失话语权。为此,中国要舆论先行,建立起强有力的传播媒介。在当代西方国家,媒体俨然已经成为继行政、司法、立法之后的“第四权力”,具有无可比拟的话语权优势。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资金、技术等优势,在国际信息传播活动中牢牢地掌控了话语支配权,他们引领并决定着国际舆论的基本导向。而在这方面,中国则居于绝对劣势地位,因此无所作为这个劣势地位也将延续下去。

中国要联合国内著名媒体和海外各种可以团结和联合的力量,根据经济的、军事的、和平统一等方面内容逐一系统地制造话题,做好对外宣传设计,在不同场合努力创造发言机会,夺回支配性话语权,从而有效抑制“中国威胁论”在国际上的泛滥。历史上,在中苏关系交恶的时期,中国曾经撰写和发表过著名的“九评”檄文来讨伐苏联修正主义,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而今,中国为什么不能组织中国最权威的专家班底,对美国为首的西方炮制的“中国威胁论”进行系列全面的评述和批判?

此外,中国要学习美国参众两院,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为中国立法机构的人大常委会和作为民意代表的人大委员的反制作用。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与西方议会在职能上具有一定相同性,它不但代表了人民的意愿,而且对政府的方针政策拥有监督权力,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人民代表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向全国、全世界发出自己的振聋发聩的声音,并通过各种媒介途径使中国对西方无理攻击进行针锋相对的反驳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