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148700000002

第2章 唐词篇(1)

杨柳枝

乔知之

可怜濯濯春杨柳,攀折将来就纤手。妾容与此同盛衰,何必君恩能独久。此词以女子的口吻吟咏杨柳,并把自己的命运和杨柳联系起来。前两句说春天的杨柳清秀可爱,女子用自己纤细美丽的手折下它的枝条赏玩。濯濯,清新光泽貌。

《世说新语·容止篇》记载,东晋王恭,容貌清朗动人,当时有人赞美他“濯濯若春月柳”,为此词首句造语所本。纤,细小,古代常用来形容女子细致美好的手,如《古诗·迢迢牵牛星篇》,“纤纤擢素手”,就是一例。后两句意思说:杨柳春天发荣滋长,青青可爱,曾几何时,便枯黄衰谢。我的光采焕发的容貌也很短暂,好像和杨柳一同盛衰(这是夸张的说法)。这样,男方对自己的恩爱又怎能持久呢?妾是女子谦称自己,君指男方。女子年轻貌美时受到男方宠爱,之后年老色衰,就受冷遇甚至遗弃,这在古代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是常见的现象。这种悲剧,古代咏弃妇一类诗中常有描述。如傅玄《豫章行·苦相篇》云:“玉颜随年变,丈夫多好新。昔为形与影,今为胡与秦。”乔知之的另一诗《弃妾篇》也云:“不因媒结好,本以容相知。容谢君应去,情移会有离。”都是这个意思。稍后李白的《妾薄命》诗结尾云:“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说得更为直率干脆。

本篇在语言风格上因受乐府民歌影响,写得比较通俗明白。但后面两句说得较为含蓄,它不直接说对方会变心,而是说:尽管你对我目前很恩爱,但我的容颜像春柳一样迅速衰老,怎能保证你的恩爱会持久不变呢?意思同“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差不多,但显得委婉曲折,耐人体会。

本篇《乐府诗集》、《全唐诗》均题作《折杨柳》,原为乐府诗,属横吹曲辞。横吹曲辞中有《折杨柳歌辞》,又有《折杨柳枝歌》,其中颇多歌咏男女爱情和离别相思的内容。唐代诗人参考乐府旧题《折杨柳》写成《杨柳枝》新曲,旧题多为五言诗,《杨柳枝》新曲变为七言绝句体。中晚唐诗人白居易、刘禹锡、温庭筠、薛能等都写了好几首《杨柳枝》,蔚为创作风尚,并声称“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白居易《杨柳枝》)。乔知之的这首词,写于初唐,可以说是得风气之先的前奏曲。

回波乐

李景伯

回波尔时酒卮,微臣职在箴规。侍宴既过三爵,喧哗窃恐非仪。

《回波词》或《回波乐》,历来注家有时说乐曲名,有时说舞曲名,或者说乐曲名,又为舞曲名,二者混为一谈,似乎应别而出之。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回波乐》解题云:“商调曲”,指的是舞曲。原来唐崔令钦《教坊记》在大曲条下即列有《回波乐》。所谓大曲,宋陈暘《乐书》:“优伶常舞大曲”,适足以为大曲释名,其为舞曲可知。《教坊记》“凡欲出戏”条云:“《垂手罗》、《四波乐》、《兰陵王》……之属,谓之软舞。”盖别于“健舞”而言。显然,《回波乐》作为舞曲专名可知。至如《回波词》,别为乐曲名,亦判然可分。《乐府诗集》云:“回波商调曲,唐中宗时造,盖出于曲水引流泛觞也,后亦为舞曲。”这是分明有所区别。虽然明胡震亨《唐音癸籖》《回波词》注引《朝野佥载》云:“则天时已先有之。”说的是创调的时代,却不影响说《回波词》是专指为乐曲名这一事实。唐刘肃《大唐新语》:“景龙中、中宗尝游兴庆池,侍宴者递起歌舞,并唱《回波词》。”“并唱《回波词》”其为乐曲名,应无别议。历来《回波乐》与《回波词》往往混写,故《唐音癸籖》于《回波词》下注云:“后为舞曲”,以先后别二名,其实《教坊记》著录《回波乐》早已存在,实无先后可言。据此,李景伯的《回波词》乃乐曲而非舞曲,由此可见。

《回波词》,清万树《词律》:“此词平仄不拘,即六言绝句体,当时人于歌曲,回波其调名也。”为什么叫“回波”?唐南卓《羯鼓录》太簇商条下有《回婆乐》之名。夏敬观《词调溯源》有云:“疑即《回波词》。”看来疑得合理。“波”“婆”同音而换写很有可能,这种例子也不少见。那么,“回波”与“回婆”乃无所取义,亦可知矣。

李景伯这首《回波词》是即兴式的乐曲歌词。《全唐诗话》云:“中宗宴侍臣,酒酣,各命为《回波辞》,景伯独为箴规,帝不悦。萧至忠曰:此真谏臣也。”

“回波尔时酒卮”,“回波”正如上面说的,仅为调名无实义。“尔时”,其时,彼时,即那时,这时“酒卮”当然指酒杯。照这样诠释,这句应作这样说,“在唱《回波词》的那(这)时酒杯”,词意有点牵强。因此,顾炎武《日知录》据《大唐新语》著录,这句为:“《回波词》,持酒卮。”判为三言二句,作“词”、“卮”叶韵。这就可以说,“拿起酒杯唱着《回波词》”,意义似较顺通。可是近人刘毓盘《词史》却指驳顾炎武“不知有沈俭期、裴谈二词可证”,反对顾说。裴谈之作乃无名优人所作而托名者,当作别论,而沈俭期《回波词》:“回波尔时俭期,流向岭外生归。身名已蒙齿录,袍笏未复牙绯。”准此,首二句似乎可以这样说,“这时唱《回波词》的是被流放到岭外而生还的沈俭期”,看来也是说得通。所以《词律》把这词作为词例,并说,“皆用‘回波尔时’四字起,遂作为定格,而不提李景伯词。刘肃是唐人,著录未必无据。其实创调之始可以是定格,而依调填词略有出入,不乏先例,不必因“回波尔时”四字而否定三字二句的别调。沈词为平韵,而托名裴谈的词却是仄韵,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李词即作首二句三言,三句六言,亦有可取处。

“微臣职在箴规”,“微臣”谦词。“职”,官职、职责。景龙中,李景伯为给事中,迁谏议大夫。“箴规”犹规谏。这句是说,微小的臣子职责在于规谏。这话可从几个方面看,皇帝之欢宴,意在笑乐,如沈、裴二词可见,一是利用欢乐气氛乞求特恩;一是为了增添欢乐气氛而作戏谑。李景伯要“独为箴规”,这和欢乐气氛是不协调的,故说明自己作为谏官的职责“在箴规”。为作谏言声明,是下二句的前提,可以说是严肃的。

“侍宴既过三爵”,“侍宴”,侍候皇帝的宴饮。“三爵”,爵,雀的酒杯,三爵即三杯。《左传·宣公二年》:“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引用典实,为谏语增强力量,虽只说明侍候皇帝的宴饮已经超过三杯酒,而“箴规”隐含其中。

“喧哗窃恐非仪”,“喧哗”,大声说话或喊叫。“仪”,礼节,仪式。最后这句是承上而言,酒已过了三杯,还在大声说话取闹,作为臣子,私自认为,这样恐怕不符合礼节吧。婉转语言,甚为得体,点明了题旨。

这首词的思想内容,按传统的观念说是符合“合为事而作”的标准的,而且使“帝不悦”,收到一定的效果。语言浑成,意尽言止,准确而切题旨,从这方面说是成功的。但这不过是一道公文,借用乐曲的形式来表达,是装饰的应用文,作为创作是拙劣的,从艺术意义上去要求它似乎不必要。

水调歌

李峤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这首词系截取李峤的长篇歌行《汾阴行》结尾四句而成。歌行体诗原本具有可歌可唱的特点,而这四句诗哀怨婉转,故乐工们即将其谱入《水调歌》演唱,当时广为流传。

《水调歌》,传说为隋炀帝游兴扬州时所制,声调哀楚,只有去声,而无回韵,当时有乐工王令言,听其声而预言炀帝必不能归来。后来炀帝果然为人缢杀。(见胡震亨《唐音癸籖》卷十三引《脞说》)《汾阴行》描写汉武帝当年亲自祭祀汾阴后土祠,其随从之众,筵宴之丰,歌舞之欢,赋诗之盛,无比煊赫荣耀,可是一切只不过是过眼的烟云,当日的雄豪意气而今安在,叱咤风云的武帝早就化作了尘埃。诗人在这最后的四句诗中以自己的感慨作结,谓什么富贵,什么荣华,什么帝王,统统转瞬即逝。诗人面对永恒长存的山川,不禁泪落沾衣,发出“富贵荣华能几时”的浩叹。那滔滔的汾河水,不知疲倦地奔流不息,它送走了汉武帝盛极一时的祭祀大典,成为默默无语的历史见证人,如今则唯见那些从不失约的秋雁在天空飞去又飞来,如此而已。三四两句以景物意象收尾,情怀惆怅,意境蕴藉,可收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

李峤在武则天朝与中宗朝屡居相位,备极荣宠,文名极盛,号为大手笔,至睿宗时,左迁为州刺史,玄宗即位后更降而为别驾。官场的荣枯、升降、沉浮,令人难以预测,所以诗人对于历代帝王之盛衰,王朝之兴亡,自是深有感慨。在《汾阴行》中,诗人一方面流露其消极厌世的情绪,同时会不会借武帝之事寄寓其一丝警告呢,意谓唐朝帝王难道不应以武帝为前车之鉴吗?今日之盛难道能长久维持下去吗?传说唐玄宗晚年两度听唱此词,皆为之涕下,惊呼李峤为“才子”。他一定是别有会心,领悟到了诗中之深意,才会如此动情。

孟棨《本事诗·事感》云:天宝末,玄宗尝乘月登勤政楼,命梨园弟子歌数阕。

有唱李峤诗者云:“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时上春秋已高,问是谁诗,或对曰李峤,因凄然泣下,不终曲而起,曰:“李峤真才子也。”又明年,幸蜀,登自卫岭,览眺久之,又歌是词,复言“李峤真才子”,不胜感叹。时高力士在侧,亦挥涕久之。

其中所载诗一二两句次序有异,虽然并不影响协韵,但当从《汾阴行》原诗次序,以“山川”句在前,“富贵”句在后。

玄宗初听此词在安史之乱前,其时他正沉湎于歌舞升平之中,穷极奢侈,但毕竟年事已高,登楼闻曲,听哀怨之《水调》,玩味词意,不能不兴迟暮之感。第二次已因避安史之乱而逃至四川,登高览眺,复听此词,比之第一次当有更深之感慨。一则《水调》作主不得其死,其哀怨之声实为不祥之兆;再则逃难在外,正是由盛而衰,词句中的今昔之叹似乎专为他而发。难怪玄宗又一次在赞叹李峤为才子之余,不胜其感慨。短短四句诗能有如此的感人力量,就在于它融情于景,寓慨遥深,蕴含诗人对时政的一缕隐忧之情,能引发他人的联想与共鸣。

杨柳枝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古往今来,每当春临大地、万物复苏的时节,青青的柳色不知引起了多少诗人的兴致!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和月亮一样,柳也是常常被吟咏的对象。《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依依”二字状柔条千丝,似有无限依人之柔情,赢得千古叹赏。此后《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无名氏《读曲歌》:“杨柳得春风,一低复一昂。”薛道衡《昔昔盐》:“垂柳复金堤,蘼芜叶复齐。”以上所引这些诗,并非专门咏柳,但它们所写垂柳绿丝,因风摇曳,低昂婆娑的情态,却是绘形传神的。贺知章这首《杨柳枝》,是专门咏柳之作。

前两句用比的手法,从柳树的形态、色泽着笔,描绘柳的整体形象。春风中,柳树由黄返青,看起来像是用碧玉雕镂、妆扮起来的玉树;轻盈柔嫩、纷披下垂的柳条,如同绿色的丝带在风中轻飏。用“碧玉”树比柳树,用“绿丝绦”比万条柳枝,虽仍是由物及物,但它给予人的并不全是物的感觉。对照前面所引的那些咏柳诗句,诗人眼中笔下的柳树,于碧色则有玉之润泽,于柔条则有丝之光彩,婀娜绰约,独具魅力。首句韵脚用一“高”字,向来少为论者所注目、吟味。“高”,或以为“有苗条的意思”,窃以为这里的“高”,应是相对于“娇小”而言,含有高大丰满的意思。娇小玲珑的形象,固不失为美,不过在盛唐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中,追求的是洋溢着丰富健康的生活气息、丰满硕大的意象,即以咏柳来看,色的碧,尚不算美,碧而如玉,则秀泽润发,光彩照人。一味的高大,或有笨拙之嫌,而玉树之高大端庄,则其圆润丰满的韵致出矣;高大而显丝绦之轻盈,则其婀娜多姿之情态出矣。这“碧玉妆成一树高”的柳树,令人联想起奉先寺那一组唐代佛像,特别是大佛——以十余米高大的形象,表现出亲切动人的美丽神情。敦煌洞窟中盛唐时代端庄妍丽的菩萨塑像,那丰满圆润的体态,华美绚丽的色泽,还有凌空飘然而去的飞天,轻盈飘逸的舞姿,诗与雕塑、绘画表现出多么相似的审美气质。可见,贺知章笔下的柳,是闪烁着盛唐时代精神的崭新的形象,是诗人轻松怡悦的心情和自然美景愉快邂逅的结晶。诗的后两句从诗人赏柳时新鲜惊奇的感受出发落笔到柳叶。“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