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148700000057

第57章 宋词篇(13)

【鉴赏】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小令。作者借霜天月夜图抒发了厌倦官场、乐于归隐的清峻高洁的志向。

上阕集中笔墨刻画了一幅江寒、山静、梅瘦的霜天月夜图。开头两句写远而静的夜景。“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一弯新月如玉镰悬空,星月交辉,把夜空装扮得特别的漂亮。远山静静地矗立着,起伏的山峰仿佛把正在下沉的北斗星衔在口中一样。江水在夜幕下流淌得更加悄无声息,夜似乎更冷了。“衔”字极为生动准确,将静景写活了。以下内容由室外的星月江山之景写到室内的“起来搔首”之人。深夜无眠的人必是心事重重者。他凭窗而坐所见到的是斜映在窗上的清瘦的梅影。这句“梅影横窗瘦”一是以梅花点明残冬早春时节,二是作者以“梅瘦”自喻愁情满怀、品格高尚,为下文抒发归隐之志作好铺垫。

下阕以“好个霜天”作为上阕写景的收柬,又引发下文的抒情。“霜天”好在它正是推杯换盏的时候。“梅影横窗瘦”也可以成为酒宴助兴的美景,但作者却“闲却传杯手”。他远离官场酒宴,酒兴全无。其中原委好似一个悬念耐人寻味,紧接着又用“君知否”对之加以强调,最后才告知是“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归隐的兴趣如同酒般浓烈。“乱鸦啼”暗喻得志小人的聒噪。这是全词惟一写声音的句子。这聒噪声在星沉月明之时会显得更加刺耳。但作者对之的反应是“搔首”、“闲却”,如梅影傲霜般默默无声。这里“无声”与“有声”相对,取得了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因为“归兴浓于酒”,表明了作者远离官场倾轧的决心。

整个作品写法含蓄,深有寄托,有感而发。上阕集中写静景,间以“起来搔首”的动作,为抒情张本。下阕着重抒情,却间以乱鸦啼叫之景,与上阕形成呼应对比,使词作在整一中求变化,并更有艺术表达上的效果。

徐伸生卒年不详,字干臣,三衢(今浙江衢州)人。政和初,以知音律为太常典乐,出知常州。著有《青山乐府》。

转调二郎神

徐伸

闷来弹鹊[1],又搅碎、一帘花影。漫试著春衫[2],还思纤手,熏彻金猊烬冷[3]。动是愁端如何向,但怪得新来多病。嗟旧日沈腰[4],如今潘鬓[5],怎堪临镜?重省,别时泪湿,罗衣犹凝。料为我厌厌,日高慵起,长托春酲未醒[6]。雁足不来[7],马蹄难驻,门掩一庭芳景。空伫立,尽日阑干倚遍,昼长人静。

【注释】

[1]弹鹊:用弹击走喜鹊。[2]漫:随意,漫不经心。[3]金猊烬冷:金猊炉内香灰已冷。[4]沈腰:瘦腰。南朝梁沈约以瘦弱著名。[5]潘鬓:未老头白。典出潘岳《秋兴赋》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6]醒:病酒。[7]雁足:代指信使。

【鉴赏】

据传徐伸有一侍妾,“为正室不容逐去”,于是作此词以怀念其爱妾。此词以感情真挚而名传于天下。

词的上阕先从自己的角度来写。开头三句是说自从侍妾被迫离开后,词人日夜相思而忧闷不乐。偏有喜鹊不知趣,啾啾不停,词人遂迁怒于喜鹊。但弹走了喜鹊,却又反而搅碎了一帘花影,触景伤情,徒增伤悲。“漫试著春衫”三句讲词人漫不经心地随意试穿春衣,联想到爱妾那双温柔纤嫩的双手曾经给自己缝衣服,联想到她曾点燃熏过的香炉,现在早已因无人而生出灰尘。这句词加重了前句人去楼空的凄凉与孤寂感。“动是愁端如何向,但怪得新来多病”两句意谓词人动不动就引起忧愁,却又不知该如何,不明白自己为何近来多病。结尾三句“嗟旧日沈腰,如今潘鬓,怎堪临镜?”言“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意:叹息本来就很瘦弱的自己,现在又添白发,感到自己变老了,对着镜子不敢看。词人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笼罩四周的相思之痛,挥散不去,不能自已。

词的下阕再从对方的角度来写。以“重省”两字起头,想象自己的爱妾正在同样地思念自己。开头两句的意思是,回忆当初分别时,爱妾难割难舍,泪溅罗衣,想必到现在还能看到泪的痕迹。“料为我厌厌”三句是讲爱妾想来会日夜思我,终日无精打采,不肯早点起床,整天以酒消磨时间和心中的哀怨,然后托故春饮醉酒不醒。“雁足不来”三句是说她终日期待着能得到“我”的消息,却始终等不来鸿雁的传信,终日期待着能再见到“我”的音容,却始终看不到“我”的身影出现在门前。庭院里一派春日佳景,她却把门户关闭,尽情叙述人空憔悴的凄楚情景。结尾三句是想象爱妾百无聊赖地倚着庭院中的栏杆,空空地等待,自伤自怜。只觉得白昼太长,庭院内外冷清,寂寞难耐。此句已成词中名句,流传千年不衰。

全词抒情婉曲,笔法细腻。上下两阙互相辉映,扩大了词的感情容量。两片阙间以换头“重省”二字作为过渡,境界变化而意脉相连。词人善于捕捉典型的场景和心理感受,这种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感人至深。

陈克(1081-?)字子高,自号赤城居士。临海(今属浙江)人。一云天台(今属浙江)人。侨居金陵。吕祉帅建康时,辟为参议。绍兴中,为敕令所编修官。曾撰《东南防守便利》上奏朝廷,力主抗金,但不为所用,词作中常寄寓家国之慨。词格艳丽,接近温、韦、晏、周。前人评论其词“格韵绝高”(周济语)、“婉雅闲丽”(陈廷焯语)。有《天台集》,已佚,今存辑词《赤城词》。

菩萨蛮

陈克

赤栏桥尽香街直,笼街细柳娇无力[1]。金碧上青空[2],花晴帘影红。黄衫飞白马[3],日日青楼下[4]。醉眼不逢人,午香吹暗尘。

【注释】

[1]笼街:笼罩着整个街道,极言柳多枝密。[2]金碧:指街旁金碧辉煌的建筑。[3]黄衫:隋唐时少年华贵之服。

《新唐书·礼乐志》言明皇尝以马百匹施三重塌,舞倾杯数十回。又以乐工少年姿秀者十余人衣黄衫文玉带立左右。后泛指贵族公子的衣饰,由此成为衣着华丽的王孙公子的代称。[4]青楼:此指歌楼妓馆。

【鉴赏】

此篇是一首反映王公贵族奢华生活的词。上阕叙述花街柳巷繁华绮丽的美景。第一句交代了地点是漆了朱红栏杆的小桥尽头那条充满香味的笔直的街道。桥栏染赤,暗示了桥的华美;街曰“香”,不言明是花香、脂粉香或其他,更加耐人寻味,显得含蓄典雅;街道的笔直,暗示了它的繁华。第二句写了环境:街的两旁长满了碧绿的杨柳,在微风中轻轻摇摆,显得娇媚无力。柳可笼街,足见其多;柳既“细”且“娇”,极尽其婀娜多姿、妩媚动人的神韵。小桥、香街、垂柳,叙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环境。“金碧”句写街边建筑。“金碧”显示了它的华丽壮美,色浓;“青”字形容天空晴朗,色淡。用一“上”字将二者联系起来,显示了建筑物的高大雄伟。最后句描绘了具体景象:“晴”说明了天气特别的好,艳丽芬芳的花在春光照耀下更加动人,把窗帘也映红了,渲染环境,衬托气氛。此句既是对上句的衬托,也是对“香街”的照应,既写了一种气氛,同时又暗示了金碧辉煌的楼中的旖旎温柔。由远及近、由面到点的描写为下阕作了一个过渡。

下阕绘绘了贵族公子寻欢作乐前后狂妄骄横的丑态。“黄衫”点明了狎妓者的身份。“飞”字表明马速之快,从侧面反衬出狎妓者情急若渴的情态。“日日青楼下”,点明了他们长期过着腐朽糜烂的生活。“醉眼不逢人”写其花天酒地后,醉眼朦胧,骑着白马,旁若无人地横冲直撞。“不逢人”实际上是目中无人,形象地描绘了这些王孙公子的骄横无理。最后一句含蕴尤其深厚,黄衫白马飞驰过后,身后扬起的尘土中还夹杂着阵阵香气。“午”字点明时间,“香”照应“香街”与“花晴”,“吹”字又暗含有王孙公子骑马急驰扬起暗尘的嚣张。花香本是特别美好的事物,然而这里的“香”除指花香外,还暗指青楼女子的脂粉香与体香,未免有点龌龊,在与暗尘融合在一起,美丑并列,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不言自明地点出了王孙公子招摇骄横、令人厌恶的形象。

本词的一大特点在于成功地运用了“赤”、“金”、“青”、“红”等表色彩的词语。写景摹状,细腻生动,很能体现陈词“格韵绝高”、“婉雅闲丽”的特征。

菩萨蛮

陈克

绿芜墙绕青苔院[1],中庭日淡芭蕉卷[2]。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3]玉钩双语燕,宝甃杨花转[4]。几处簸钱声[5],绿窗春睡轻[6]。

【注释】

[1]“绿芜”句:借用白居易《陵园妾》诗句,写小院的幽深。绿芜,指碧绿的春草。[2]卷:花叶蜷曲未展的样子。[3]烘帘:日光烘照的帘幕。自在:自然,无拘无束。[4]宝甃(zhòu):井壁,此代指井。[5]簸钱:唐宋间青年女子喜爱的一种游戏,一个人持铜钱手中掂簸,依次展开,让对方猜钱的正反面,以决胜负。王建《宫词》云:“暂向玉华阶上坐,簸钱赢得两三筹。”[6]“绿窗”句:化用晏几道《更漏子》“绿窗春睡浓”句。绿窗,代指闺房。

【鉴赏】

此词写春景春情,历来颇受赞赏。上阕写景。第一句借用白居易《陵园妾》成句,写小园的幽深。院是长满“青苔”之院,四周是长满“绿芜”

的墙,已给人一种清幽静寂之感。再用一“绕”字将小园同外界隔绝起来,更觉得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深幽。接着写庭景。“中庭日淡”,点明时间已近午。“淡”字形象写出春日的光线不似夏天那么的耀眼,为后文描写“春睡”张本。庭中芭蕉叶微卷,此两句暗示了是早春的天气。三四两句写了蝴蝶与烘帘两个意象。台阶上面蝴蝶在翩翩起舞,给庭院陡增了无限生机,暗示了台阶上无人;晴日烘照的帘幕自然地闲垂着,暗示了主人在午睡。此两句动静结合,进一步反映了小园的幽静。写帘“自在垂”,“以见其不闻不见之无穷也”(《谭评词辨》),不需著意,幽趣自现。

下阕前两句继续写景。紧承上阕,第一句从帘外写到帘内,玉钩上有两只燕子在窃窃私语,写燕子呢喃之声反衬帘中人春睡之熟和庭院之静。接着写井边杨花在随着微风轻轻飘落,“转”字极尽杨花飘落之状。上阕到这里都是写春景,通过声与色的描绘,动与静相结合,写足庭院的静幽,蓄势已足。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写景转入写人。远处少女们簸钱戏耍的声音,不断传入帘内还睡眼蒙胧的闺妇。“绿窗春睡轻”由晏几道《更漏子》“绿窗春睡浓”化来,“睡”下着一“轻”字,使全词俱灵,将闺妇似醒非醒、迷离朦胧、闲适自得的意态描绘得具体形象,境界焕然一新。故前人读此二句,赞赏不已,谓之“殊觉其香茜”(《词林纪事》卷十引卢申语)。

此词写景动静结合,将幽深寂静的庭院美景刻画得逼真细腻。全词洋溢着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

周紫芝(1082-1155)字少隐,自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属安徽)人,绍兴中登进士,官至枢密院编修官。一生著述甚丰,以诗著称,讲求自然顺畅。亦能词,自称“少时酷喜小晏词”,其词风清丽婉约,近晏几道。著有《竹坡词》、《竹坡诗话》、《太仓梯米集》。

鹧鸪天

周紫芝

一点残红欲尽时[1],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2]。调宝瑟,拨金猊[3],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注释】

[1]红:灯。[2]“梧桐”两句:来自于温庭筠的词《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用梧桐夜雨来描写相思别离之苦。

[3]金猊:一种像狻猊的香炉。狻猊,猛兽名。

【鉴赏】

这首《鹧鸪天》集中体现了周词妙语天成、清丽婉曲的风格。上下阕今昔对比,照应繁富,时空转换灵活多变,意境凄凉疏淡,抒情却回环婉转。

上阕直接从西楼秋夜的一点残灯写起。“欲尽时”点明这是夜深人静时分。“乍凉秋气满屏帏”的“满”与“欲尽时”的“尽”相对应,更能写出主人公夜静灯残孤枕难眠秋凉人心的真实体验。开头两句既叙述了居所的客观环境,又渲染了人物的主观心境,两者融为一体。空间由室内转移到室外,“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这是化用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梧桐夜雨点点滴滴声不断,秋雨声声更增添心头的凉意、别离的伤痛。至此,词人方点出“别离”相思的主题,也补充交代了秋凉似水的真正原因,为下阕内容的过渡蓄势。

下阕从忆昔起笔,重在抒发别愁离恨。“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回想当年,两人在宝琴的伴奏下,在拨炉焚香的一片温馨里轻声同唱《鹧鸪词》,心情多么欢畅甜美。《鹧鸪词》是表达爱恋之意的歌曲,鹧鸪双飞双栖,故以之相喻。重温往日旧梦本是为了驱逐秋夜寒凉,慰藉心头孤寂,不料“如今风雨西楼夜”,笔锋一转,时空瞬间转换,才回想起往日的欢聚,又被猛然拉回到冷酷的现实,同时又将“那时”的聚首欢娱与“如今”的形单影只加以强烈的对比,使人不得不怅叹往日的欢情已逝,往昔的“清歌”也只能成为心头余音袅袅的回响了。“不听清歌也泪垂”,自别后,处在这满耳是雨打残叶的秋声的西楼秋夜,不用听那《鹧鸪词》的歌曲,也多少回黯然神伤,泪如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