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魔鬼藏于细节
15163200000025

第25章 围绕细节,征服人心(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对秘书口授反击法西斯战争动员的讲稿时,“像小孩一样,哭得涕泪横流”。

他的这次演说动人心魄,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人民的斗志。真情是倾诉的最好的技巧,可许多人都疏忽这一要点。

俗话说:“浇花要浇根,劝人要劝心。”

劝导者必须对被劝导者有较充分的了解,并寄予同情,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在这方面,卡耐基就有过一个成功的范例。

一次,卡耐基要在纽约一家饭店举办系列讲座,临近时突然接到饭店的一个通知,要求他支付比原来高出两倍的租金,否则收回场地。这时所有的预告都已发出。卡耐基去面见经理,目的是想让他改变态度,他说:“收到通知时虽然有点震惊,但我一点也不埋怨你们,如果我处于你的位子也会这样做,因为饭店的直接目的是赢得更高的利润,如果不这样做,你就会被解雇。”一开始,卡耐基只字未提自己的愿望,而是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既避免了争吵,又使双方产生了合作的诚意,接着,卡耐基拿过一张纸,帮助经理分析这样做的“利”和“弊”,他说:“如果我们退出,你们可以举办舞会或别的会议,收入自然要比租给我办讲座要高得多,但如果我到其他地方办讲座,你们也有损失,因为来我这里听课的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这对你来说是个好广告,是不是?实际上,你花5000元钱在报上登广告,也吸引不了比我这讲座更多的人来看这个饭店,这对你们来说是很有价值的,是不是?”最后,卡耐基把纸递给经理,说:“我希望你能仔细地权衡,然后告诉我你的最后决定。”第二天,卡耐基收到经理写来的一封信,通知他租金只提高50%,而不是300%。

嗣后,卡耐基总结说:“如果我不是这样,采取常规方式,闯进他的办公室质问他:‘你这是什么意思,你知道我的票已经印好,预告都已发出,你却把我的租金提高300%,真是荒唐、愚蠢,我不付款’!结局会怎样呢?一场争吵将不可避免,即使我能向他证实他错了,但自尊心绝不会使他轻易让步。”

同样一件事,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呢?

在改变他人态度的过程中,不同的说服方式所产生的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平庸的劝说者总是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要求,结果往往遭到拒绝或发生争执而陷入僵局。而精明的劝说者,则首先建立同情和尊重的气氛,

例如,当对方为某事烦恼时,不妨说:“我理解你的处境,要是我,也会这样,甚至比你更糟”,以显示出对别人的尊重。然后从他人的愿望入手,寻找双方感兴趣的话题,在这样的气氛中进行交谈,往往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以上只是简单介绍几种劝说的方法和技巧,其实,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件,不同的环境,采取相适应的劝说方式,也就是说,劝导的方法应随机应变。但是,无论采用哪一种劝说方法,都应心存至诚,以真诚叩开对方深锁的心扉。

5.投其所“好”征服人心

生活中常常有人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闭门谢客,而偏偏又有些人因那样或这样的理由敲开了“他们”的大门。他们是怎样能顺利地敲开了“谢客者”的大门呢?究其原因,是“敲门者”对“谢客者”细心揣摩投其所“好”。而得以敲开他们的大门。

①对埋头做事者——硬缠软磨,感之以“诚”

埋头做事者常常是事业心很强或对某事很感兴趣的人,一旦开始做事,便全身心投入,不愿再见他人。这种人往往惜时如金,爱时如命,铁面无情。要敲开这种人的门,首先不要怕碰“钉子”,还要有足够的耐性,并且要善于区分不同情况,软磨硬泡,直至达到目的。

毕加索之子小科劳德正是用软磨的办法才敲开了正埋头作画的母亲的门。

其母弗朗索瓦兹·吉洛特十分爱好绘画,一入画室便不容有人打扰。一次她正在作画,儿子想让妈妈带他去玩,便敲响了门,可吉洛特已全身心投入到绘画上,听到敲门声和儿子的喊声,只是回应了一声“暧”,仍旧埋头作画。停了一会,门还没开,儿子又说:“妈妈,我爱你。”可得到的回应也只是:“我也爱你呀,我的宝贝儿。”门还是没开。儿子又说:“我喜欢你的画,妈妈。”

吉洛特高兴了,她答道:“谢谢!我的心肝,你真是个小天使。”可仍旧不去开门。儿子又说:“妈妈,你画得太美了。”吉洛特停下笔,但没有说话,也没有动。儿子又说:“妈妈,你画得比爸爸好。”

吉洛特的画当然不会比丈夫——绘画艺术大师毕加索画得更好,但儿子的话却句句说到了她的心里,她也从儿子那夸大的评价中感到了儿子的迫切心情,所以最终还是把门打开了。

②对自命清高者——善于表现,感之以“才”

自命清高者常常是洁身自好的墨客或仕途失意的文人,或者是那些自命不凡、看破红尘的人。这种人文化层次一般都较高,他们不愿与常人来往,却希望同有才华的人结交,因此要顺利叩开这种人的大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善于表现自己,设法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因其爱“才”便会自开家门。

学生时代打扮成乞丐徒步考查社会的毛泽东造访这类人时便常用此法。

在安化县,他去拜访县劝学所所长夏默庵。夏曾就学于前清两湖书院,毛泽东两次晋谒,夏均拒而不见。

当毛泽东再次走访时,他给毛泽东出了一个对子的上联,请毛泽东对出下联。上联是:“绿杨树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毛泽东稍加思索,便对出了下联:“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下联对得极妙,夏连声叫好,并自愧弗如,随后热情接待了毛泽东,还给了他8块银元,以作旅途之用。

也是在这次考察中,毛泽东去拜谒一位隐居山间的姓刘的老翰林,他先献上一首诗:“翻山渡水之名郡,竹杖草履谒学尊。途见白云如晶海,沾衣晨露浸饿身。”诗的前两句写经过长途跋涉前来贵地拜谒学尊,第三句暗指刘氏能摆脱俗事纠缠,在山间过隐居生活,末句则写明了他目前遭受饥饿的现状,也暗示了前来拜谒的目的。

刘翰林一见信上的诗,对他的才气很是赞赏,不仅热情接待了他,还给了他不少纹银。毛泽东通过展示其才顺利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6.征服人心切不可卖弄口才

孔子说:“花言巧语,足以扰乱德性。”所言极有见解和启发意义,任何时候,富于雄辩固然好,但脚踏实地地付诸行动更值得肯定和赞赏。可许多人常疏忽了这一点,一到得意之处便忘形,口若悬河,卖弄口才。

子产是春秋末期出色的政治家。他当政之初,因为大胆改革,富于实干,所以得罪了一些人。有人就说:谁能杀了子产,我们就跟从他。

子产听了,不以为然。他铸书于鼎上,作为国家的常法,同时用法律形式鼓励拓荒。三年,郑国大有改观。人们就改变了口气,吟诵说:“我有子弟,子产教诲他们;我有田畴,子产使它们丰收。子产若是死时,谁能够继承他?”

子产在外交上善于辞令,因此闻名诸侯,孔子针对他这一点,曾说过:“言而没有文采,流传就不会远。”但在内政管理上,子产不防民口,在有人主张对毁谤执政者处以重刑时,他坚决反对。对于自己的执政管理不怕别人议论,并以正确议论作为治病的药力,这些足可看出子产对“行”的注重,也正因如此,子产死了,郑国人民如死了亲人一般,无不悲哀痛哭。

作为领导者,不重行为,而重视夸夸其谈,往往有害而无利。

老子曾说:“多言则穷。”意思是轻易许诺往往就会失去信用。可以说,这是对为政多言弊害的极好论述,言论一旦脱口而出,便无法再行收回,所以不能不慎重对待。

古人曾说,十句话中对了九句,未必有人称赞,但如果有一句说错了,就会招致各方面的责备怨尤;十次计谋九次成功了,未必能得到奖赏,但若有一次计谋不成功,就很容易招致各方面的批评诽谤。所以,君子处世宁可沉默寡语,也不愿急躁多言;宁可显得笨拙些,也不愿自作聪明。

实际上,多言常会招祸的弊端尚不止这些。多言的失误,会使人失去信用,失去部下或上司对自己的诚信。对于一个领导者,这是许多致命弱点中最为可怕的。一旦失去诚信,其政治生命也就岌岌可危了,所谓“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便是。

当然,多言有害,不是要你不言;重实际行动,也不是要你只做不说。应提倡的是:不言则已,一言则直指要害并实行之。这才是对待言论及行动的正确态度。

唐代的魏征以直言敢谏而闻名。他开始是追随太子李建成。唐初太子之争,李世民终得其位。他知道魏征的才能,召见并质问说:“你为什么要挑拨离间我们兄弟?”

魏征坦然答道:“如果太子李建成早听我的劝告,也不会有今天的下场。各为其主,我忠于我的主人李建成,这有什么错呢?管仲不是还射中小白的带钩吗?”

李世民因其直率诚信,顿时释然,并委以重任。后来唐太宗曾把他的直谏作为自鉴的镜子。他之敢言,有时气得唐太宗大呼要杀了他这个“田舍翁”。但他并没有被贬或受到损伤,这当然是与太宗之开明有关,但无疑,他之多言则确实切中时弊。另有一点,无论他言论多寡,其首要前提是为了国计民生,词气忠恳。

魏征应当庆幸自己遇上了李世民这样的“明主”,才能避免了因“口舌”而招致的杀身之祸。但是毕竟这样虚言听取不同意见的上级是不多的,在魏征生活的唐朝之前大约400年的东汉末年,就有一位“才子”杨修,因为多说了几句话,而被砍了脑袋。

杨修才华出众,曹操委任他为主簿。但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曹操曾命人营造了一座新花园。造好之后曹操前往观看。看过之后不加评论,只取笔在大门上书写一“活”字而去,人们都不解曹操之意。

杨修看了之后说:“‘门’添个‘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子的门太大了。”

于是,工人们另筑园门,待改造停当,又请曹操观看,曹操看后大喜,问道:“是谁知道我的意思改了园门?”

“是杨修。”左右答道。

曹操虽口中称赞杨修,但心中却十分嫉恨。

又有一日,塞北有人送酥果一盒给曹操。曹操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放在案头。杨修见了,竟取匙与众人分食之。曹操惊问其故,杨修答道:

“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岂敢有违丞相之命?”

曹操虽然笑了,但心里却十分恼怒。

后来曹操屯兵汉中与蜀军对峙,日久不决。想进军攻打,又被蜀将马超阻碍不得前进一步,便想收兵回洛阳。曹操见碗中有鸡肋,不禁有感于怀,自言自语道:“鸡肋!”杨修听到了,便令随行军士,各自收拾行装,准备回归。

有人把这个情况告知大将夏侯,夏侯大惊,忙请杨修至帐中,问道:

“先生为何收拾行装?”

杨修答道:“丞相喝鸡汤而口中喊鸡肋,可知不久就要退兵了。鸡肋,弃之不甘,食之无味;现在我军进攻不能取胜,退兵又恐人耻笑,可是在这里驻扎又无益处,不如早日班师。我想不久丞相必定下令收兵,所以我先收拾行李,也免得临时打点不及。”

夏侯说:“先生真是深知丞相的肺腑啊!”

于是,也命部属收拾行装。

当天夜里,曹操心神不定、不能入睡,便在营寨内巡视。看到夏侯 营中的将士都在收拾行装,大为吃惊。他急忙召见夏侯,夏侯言道:

“主簿杨修已知丞相有撤退的想法,故尔命军士们早做准备。”

曹操又召见杨修,杨修便讲了自己对鸡肋这句话的理解。曹操大怒说:

“你怎敢造谣惑众,乱我军心?”

喝令刀斧手将杨修推出斩首。

杨修就这样掉了脑袋。杨修丧命的原因就在于他只顾显露自己的才华,却没有顾及别人的脸面和尊严,结果招致杀身之祸。

这个故事还验证了韩非子的话:“在向人进言时,若无意中把对方认为秘密的事给泄露了,就将招致杀身大祸。”

不然,聪明一世的杨主簿,怎么会有如此下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