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表达着人们的情感,反映着各种事物,印载着历史的变迁与发展,同时也体现着人类的精神与文明。很多人都喜欢听音乐,如在旅途中,吃饭时,清洁内务时,同朋友聊天时,甚至在做功课时,等等。这时的“听”大多是在漫不经心中进行的,没有经过大脑的过多思考,直接的反映是好听与不好听,常常是为了清除疲劳、调剂精神和气氛。这种“听”
被很多人视为欣赏,实际上欣赏音乐有着更深的含义。“听”是用听觉去享受美好的声音,欣赏应该是在听的基础上添加了领略其中的趣味之意,而领略一词的本意是了解和认识事物。欣赏音乐需要领略,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音乐进行了解、认识和体味。
一、感受音乐
感受音乐是指了解与乐曲相关的情况,有意识地去倾听,用心灵去感受和领悟。比如,了解作曲家创作乐曲时的心情和想法、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创作风格,乐曲的表现内容以及管弦乐队中各种乐器的音色特点和最擅长表现的内容等,这样再去听乐曲,会比一无所知好得多,但是,仅仅如此还不够。器乐曲,尤其是交响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反映的事物微妙、广泛、复杂,管弦乐色彩丰富,内涵深刻,仅凭了解与乐曲相关的情况,然后靠悟性去感受,如果是短小通俗的乐曲或许能支撑一阵子,但稍微复杂一些,恐怕就会力不从心、茫然,并且听不进去,越听越烦。这样,不仅获取不到精神与情感上的满足,反而会被“一片混浊、嘈杂”的音响所“围剿”。
欣赏音乐需要进入和深入乐曲,需要沿着音乐自身发展的线路来倾听,只有这样才能够领略到音乐的内涵,并随之入境,为之动情,随着曲目的积累,渐渐由门外汉变成了“音乐通”。
二、进入音乐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感情的速记。”恩格斯也曾对音乐进行过评述:
“把人类感情中最崇高最神圣的东西,即最隐深的秘密揭露出来,并且表现在音响中”。的确,音乐以抒情为主,以抒情见长,即使是在描写性的乐曲中也往往是借景抒情,或者以情示景。“情”是音乐表现的基础,进入音乐需要从“情”入手,如果能较为准确地感受和把握音乐中“情”的变化,便能够很快进入乐曲。
1.人类表达情感的特征
“情”是指情感。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人对外界刺激能做出较为多样、细腻的心理反应,如快乐、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兴奋、忧愁……这就是情感。对于情感人类有相同的感知,这种感知很大程度上来自人所发出的声音、语言、身体形态和动作,比如高兴时声调会向上扬起,语调和语言进行快而紧凑,语气轻松且面带微笑,或手舞足蹈。
悲伤的时候,声调会低沉,语调和语言进行缓慢,语气沉重、压抑,极其悲伤时还伴有哭腔、抽泣声,也许会嚎啕哭喊,这时的语调或语言进行时缓时急、起伏跌宕,面部表情抽搐扭曲,或捶胸顿足。愤怒的时候,声调会突然上升,语调和语言进行快,语气强硬,横眉怒目,咬牙切齿,拍桌子跺脚、大骂粗言。温柔的时候,语气和缓,语言声调平稳,表情或亲切或柔媚。忧郁的时候,声调低而压抑,常常少言寡语,时而凄然泪下,时而缓缓独自徘徊,痛苦、烦恼、哀恨、希冀……相交织,等等。
2.音乐与人类表达情感极为相近
对于情感的表达,音乐与人类有共同点,这就是声音。人类的“声音”主要由语言和声调组成,音乐的“声音”主要由音高、节奏、节拍和速度组成,这两种“声音”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音乐中的音高出自于人类声调的抑扬,节奏、节拍、速度与人类语言中的顿挫、韵律,以及轻重缓急的语气密不可分。比如,在音乐中表现奋进与抗争的情绪,常常用连续向上进行的音调和具有动力感的切分节奏、附点节奏构成,这与人所发出的“向前进,向前进”的呼唤声很是相似;表现沮丧、痛苦、失意之类的情绪,常常用连续下行的半音音调,这与人的哀叹、呻吟声极为相像;表现激昂的情绪,往往用较快的速度,有力与活跃的节奏,大跳与同音反复等相交替的音调,这与人在兴奋时所发出的欢呼声有直接联系;表现心旷神怡、感叹之情时,大多用舒展的节奏,以级进为主、偶尔在音调上作大幅度的跳跃,这与人在愉快、平和心境中语言的自然声调更为接近,等等。因此,从某种角度讲,可以说音乐是用自己的“声音”表现人类的“声音”,用音乐发出的“声音”引起人们对自身情感表达的“声音”,以及情感表达的其他方式,如身体、动作或各种场景、气氛等的联想。
3.在音乐中体味“情”
然而,音乐不是人类声音的翻版,音乐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手法倾诉,因此,认识到人类自身的情感表达特点和音乐与人类在情感表达上的相近之处之后,最重要的还是在乐曲中去体味、去感受,这是欣赏音乐时,能较快进入乐曲的最佳方法,也是最简捷的途径。
三、深入音乐
1.从音乐主题入手
音乐所表现的情感和内容,虽然可以用人们共同感知的情感去感受和领悟,但是要真正体味到各类音乐作品的内涵、得到完整的音乐美和完美的音乐感受,还需要深入乐曲。
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深入乐曲实际上就是尽可能地去理解音乐,要理解音乐就要有音乐的耳朵,要想具备音乐的耳朵,就要熟悉音乐中的各种基本表现手法。这些表现手法是:音高、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音区、织体、和声、调性,等等。任何一首乐曲的构成,都是将上述诸多音乐表现手法加以组织,并且进行综合性的运用。在众多表现手法中最重要的是旋律。
(1)音调
音调是旋律的基本组成部分,它直接来自于人进行的各种活动,比如,呻吟时会发出呻吟的音调,欢呼时会响起欢呼的音调,说话时有语言的音调,劳动时会产生劳动的音调,等等。音调本身虽然很短小,但它已经包含了音高、节奏、强弱、速度等,能反映出一定的情感波动。旋律中的音调主要取自语言音调。
(2)旋律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人们常用这句话来说明旋律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旋律?旋律是由高低不同(音高)、长短不同(节奏)、强弱不同(节拍)的音组成的音的线条。几乎所有的乐曲都有旋律,旋律也许是片断的,也许是完整的。片断性的旋律较短,无终止感(结束感),完整性的旋律较长,有终止感。在诸多形态的旋律中,特点明显、居于要位的旋律称之为主旋律,主旋律一般都具有完整性。
(3)音乐主题
音乐主题简称主题,是乐曲的核心,也是乐曲的主干,它代表乐曲最基本的情绪和最基本的内容,从整体上讲,任何一首乐曲都是由音乐主题和主题的变化发展构筑而成。因此,熟悉和掌握音乐主题及主题所表达的内容特点,是深入乐曲的关键。
音乐主题可能是一个完整的旋律,也可能只有几个音,可能是节奏式的,也可能具有旋律性,通常把乐曲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鲜明性格能表达一定内容的旋律(或节奏性音调)称为音乐主题。
音乐作品中的主题就像文学作品中的角色一样,可能有一、两个,也可能有数个。在文学作品中,一篇短小的故事或散文,也许只有一、两个角色就能构成内容。但是一部长篇小说,则需要很多角色的参与才能够描写的精彩,表述的完整。音乐作品也是这样,音乐主题的多寡要根据乐曲表现的内容而定。
(4)辨认与掌握音乐主题
作品中的音乐主题
交响音乐是多声部的器乐合奏曲,是器乐合奏中较为高深、多彩、复杂的一个种类,采用立体性的思维和立体式的音响来完成。音乐主题作为乐曲的主干,总是出现在较为明显的声部上,其他声部给以烘托、伴奏,以丰富情感和内容的表现。音乐主题呈示后,最明显的特征是原样重复出现或稍加变化出现,这样可以使它的形态和所代表的情绪与内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般来讲,乐曲的基本主题(指第一主题)和具有对比或对置性的第二主题作为音乐中最重要的主题,这两个主题一般都出现在乐曲的前部。
辨认与掌握音乐主题
深入乐曲需要熟悉和听辨出音乐主题。在众多声部中辨认出音乐主题需要有一定的听辨能力,这种听辨能力可以有意识的去培养。首先要熟悉音乐主题:反复哼唱,加深印象是熟悉音乐主题的最好方法。之后再到乐曲中找到它,并且记住它。当然,这需要多次地听,反复地找才能够达到,尤其对于从未接触过交响音乐作品的听者更是如此。在听辨出音乐主题之后,还需要去感受它所表现的情绪特点和内容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整体上掌握音乐主题。
当掌握音乐主题之后,再听乐曲会别有一番感受,因为你不仅清楚乐曲原本的情绪和内容,还能够通过主题的变形与展开,知道情绪与内容所发生的变化或产生的矛盾、冲突等等,这样的“听”会与音乐更为贴近,从音乐中获取的美感、得到的享受会更多。同时,哼唱和记忆音乐主题也会为你增添情趣,在音乐主题中你尽可享受到旋律曲线的美、节奏的美、节拍的美和速度的美,等等。这种美的声音通过自身的口唱来抒发,会为你带来无尽的快乐,还会增加自信。
2.认识乐曲结构
乐曲结构,音乐术语为“曲式”。乐曲结构是在音乐发展中自然形成的,其中音乐主题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一个或多个音乐主题及主题的变形和展开就成为乐曲组成的主要部分,其他段落,如引子、连接或过渡、补充、结尾等则是乐曲的附属部分。掌握了音乐主题,也就能辨认出主题的变形与展开,知道音乐主要在“说”什么,而附属性音乐段落,对主要部分只起着引入、转折、过渡和补充、总结的作用,稍了解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