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慕云的出身经历,史料没有任何记载,只有他和严华合作的两首歌留了下来。1939年,任慕云为影片《七重天》插曲《歌女泪》写过一首歌词,1940年,他的时代曲歌词《银花飞》也由严华谱曲,是周璇唱红的一首名曲,歌词写得很精彩。
银花飞,银花飞,银光穿透了绣罗帷。张灯赏雪红楼里,浅斟低酌,羊羔美酒,不等到桃花流水就鳜鱼肥。谁知道哀鸿遍野,冰天雪地,无食又无衣。
银花飞,银花飞,银光催放那小梅开。胭脂软点朱唇际,人面花容,争妍斗丽,更衬出红红白白正好春归。谁知道流离辛苦,冰天雪地,无食又无衣。
银花飞,银花飞,银光闪烁到凤头鞋。纤纤细步烂银地,搏雪成球,扑雪流痕,归来也融融一室把砂炉围。谁知道嗷嗷待哺,冰天雪地,无食又无衣。
伊丽和《五月的风》
1942年,周璇灌录了一首《五月的风》的唱片,词作者伊丽,至今未见到有关她的史料,她写的歌词也只有这一首,可能她是一位不愿“在江湖上走动”的高人,给歌迷们留下了永远无法解开的“谜”。
《五月的风》,通俗流畅却又意境深邃,作者的无限沧桑之感,寄托给五月的风吹动的花儿、鸟儿和云儿,构思精巧,诗意、内涵尽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给曲作者和唱者、听者,留下了思考,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是一首难得的好词。
五月的风吹在花上,朵朵的花儿吐露芬芳,假如呀花儿确有知,懂得人海的沧桑,它该低下头来哭断了肝肠。
五月的风吹在树上,枝头的鸟儿发出歌唱,假如呀鸟儿确有知,懂得日月的消长,它该歇下歌喉羞惭地躲藏。
五月的风吹在天上,朵朵的云儿颜色金黄,假如呀云儿确有知,懂得人间的兴亡,它该掉过头去离开这地方。
江涛和《西湖春》
江涛1940年写了一首《处处吻》,由陈歌辛谱曲,周璇为百代灌录了唱片,没有走红。长时间里,把时代曲都说成是“黄色歌曲”的人们,经常用这首歌作为“论证”,以证明时代曲如何之“黄”。其实,江涛只不过是以“吻”为题,写遍了自然界和人类,从地面到天空,从陆地到水下,世间万物都在“吻”的情形,虽然作为歌词没什么意境和内涵,很多人也不喜欢这样的歌词,但也不能给它戴“黄色”的帽子。
不知是江涛对时代曲的理解有偏差,还是他有意要“闯禁区”,他还有两首歌词也有用词不雅的问题,这些歌当年都没有流行起来,今天也没必要去分析它了。
江涛1943年写了一首《西湖春》,证明了他文学上的修养和写歌词的功力。
西 湖 春
春风吹,春燕归,桃杏多娇媚。侬把舵来郎摇桨,划破西湖水。春意浓,春心暖,无力柳叶垂,眼儿相望心相印,侬为郎陶醉。春意浓,春心暖,无力柳叶垂,眼儿相望心相印,侬为郎陶醉。
春风吹,春燕归,远山多青翠。湖上鸳鸯花间蝶,双栖又双飞。情切切,意绵绵,无言痴相对,但闻远处歌声传,春日最陶醉。情切切,意绵绵,无言痴相对,但闻远处歌声传,春日最陶醉。
洪菲的《忆良人》
洪菲,1938年用中国民谣填词写了一首《白莲花》,这是他的第一首歌词,由“百代”灌录唱片,龚秋霞演唱。1939年他自己写词谱曲推出的《四季问答》,也由“百代”录了唱片,由严华、龚秋霞对唱,两位红歌星演唱他的歌,使这首歌有一定影响。1940年他开始和李厚襄合作,先后为周璇写了四首歌词,最走红的是他为周璇写的第一首歌词—《忆良人》,经李厚襄谱曲后成为周璇红极一时的名曲,这是洪菲最成功的词作。
忆 良 人
春风吹,桃花朵朵红,池边的细柳垂水中。移步向窗前抬头望,银色的凄凉已无踪。我的良人在长征的途上,我的良人是开路的先锋。愿春风传送我的心意,愿春风助他永乐无穷!
洪菲的身世、经历没有史料记载,“洪菲”也许是别人的笔名。1946年以后再没见到洪菲的名字。
漫影、徐淑岑和梅君
漫影,40年代上半叶开始写歌词,一直写到1949年。她的词写的很美,很有文学色彩。她的歌词虽然只有十几首,但当时的红歌星周璇、吴莺音、张帆都灌录过由她写词的唱片。早期的红歌星王人美1946年从大后方回到上海,也灌录了一首由漫影写词的唱片—《洞庭月》。王人美是湖南人,很小就离开家乡,在上海成名风光一时后,1938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迫害,辗转到了重庆。后来回到上海时,她和金焰的婚姻已破裂。这首词虽没有直接讲述王人美的故事,却表达了王人美的心境。
洞 庭 月
碧海月圆,波光滢滢,凭栏远眺,湘水如镜。洞庭月夜,分外凄清,孤舟飘泊伤客心。叹十年流亡,此恨何时休。期望付流水,流水长悠悠。明月乡愁,黯然伤情,飘泊无依泪沾襟。
徐淑岑,1943年左右开始有词作问世,一直写到40年代末,龚秋霞、黄飞然、周璇、姚莉、吴莺音、张帆、白虹都灌录过淑岑写词的唱片。周璇的《秋风》、姚莉的《西江夜》、《重重相思债》、吴莺音的《恨不钟情在当年》、白虹的《失去的周末》、张帆的《欢乐今宵》,都流行一时。下面这首《秋风》,可以看出淑岑词作的风格和水平。
秋 风
秋风起,秋叶黄,八月枝头桂花香,心如冰,意如霜,秋色萧条太凄凉,谁知你一去无音讯,相思苦断肠,只见桂花不见郎。
秋风起,秋风凉,心头恨事与天长,秋叶落,满地黄,独对窗前明月光,我的郎离乡走四方,天苍苍,海茫茫,何日才能返故乡。
秋风起,秋风寒,深闺寂寞倚栏杆,心上人,几时归,天涯遥遥路漫漫,望长空寄语南归燕,千般情,万种愿,盼君早日返家园。
梅君,约在1943年,李厚襄推出了一首《幽情曲》,词作者是梅君,梅君也是只见到一首歌词的作者,身世不详。
幽 情 曲
这是南国的良夜,月光吻着海水,波光连着远天,真够使人陶醉。今夜月光如水,到处一片青翠,伊人呀何处?蕉影伴人徘徊。潮落风萧萧,夜深人寂寂,望眼欲穿处,影动人杳杳。枝头杜鹃凄泣,海上晚风频吹,徘徊岸头期待,伊人不见我心碎。
漫影、淑岑和梅君是时代曲词作者中难得的女性作者,她们写词的水平令人折服。
为吴莺音写歌词的张生
张生本名张准,因为崇拜吴莺音,就以张生为笔名为吴莺音写了三首歌词,寓意《西厢记》里张生对莺莺的仰慕之情。这三首词经严折西、李厚襄和陈瑞桢谱曲后,都成为吴莺音的名曲。现将这三首歌词都介绍给大家欣赏—
断 肠 红
阵阵的春风吹开了断肠红,片片的甜蜜记忆重回到我心中。阵阵的春风撩起了旧时梦,唤回那逝去青春,只有这断肠红。以前的衣香鬓影,如今是一片凄清,凭眺那春花如锦,只剩下寂寞空庭。阵阵的春风撩起了旧时梦,唤回那逝去青春,只有这断肠红。
听我细诉
我有诉不完的衷情,不敢向你倾吐,只有在梦中把真情流露。如今咫尺天涯,一别竟成陌路,这悠长岁月教我相思苦。多少次梦里相逢,我已模糊。几时你到我身边听我细诉,我有诉不完的衷情,不敢向你倾吐,只有在梦中把真情流露。
春风带来烦恼
春风带来烦恼,愁多欢乐少,叹两鬓华发,相思愿难了。
春风带来烦恼,红颜容易老,痴望柳色青,征人归期杳。
春花秋月尽徘徊,如水华年去不回,凭栏伤心千古事,海誓山盟付劫灰!春风带来烦恼,愁多欢乐少,叹两鬓华发,相思愿难了。
孙瑜的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歌词
孙瑜的歌词,具有学堂乐歌和时代曲相结合的特点,简洁明快,通俗流畅又富有诗意。
寻 兄 词
(兄)从军伍,少小离家乡,念双亲,重返空凄凉,家成灰,亲墓生青草,我的妹,流落何方。
(妹)兄嘉利,妹名丽芳,十年前,同住玉藕塘,妹孤零,家又破散,寻我兄,流落他乡。
(妹)风凄凄,雪花又纷飞,夜朦胧,寒鸦觅巢回,歌声声,我兄能听否,奔天涯,无家可归。
(合)雪花飞,梅花片片,妹寻兄,千山万水间,别十年,兄妹重相见,喜流泪,共谢苍天。
这首歌在影片中是作为片中剧《万里寻兄》的插曲出现的,流传过程中也常被作为歌舞表演曲在舞台上演出。1934年—1935年,很多歌星在电台插音时演唱这首歌,歌名多叫《万里寻兄》。
1934年,孙瑜为联华影业公司编导影片《大路》时,写了一首主题歌的歌词,这首歌,风格近似俄罗斯著名的《伏尔加船夫曲》,铿锵有力,深沉中表现了筑路工人的力量和气派。虽不属流行的时代曲,由金焰领唱灌录的唱片也很受欢迎。
1936年,孙瑜编导了一部探索人生“回归自然”的影片《到自然去》,他为这部影片写了一首插曲《自然的孩子》,是用李叔同的学堂乐歌《送别》的曲谱填词而成的。《送别》原是用美国作曲家奥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填词而成,是李叔同学堂乐歌中最著名、至今仍被人们赞美的经典。用这首歌的曲调填词,孙瑜把景物描写和抒情、叙事,极自然地融合起来,读起来上口,唱起来流畅,当年也像学堂乐歌一样被广泛传唱。遗憾的是,这部影片当年曾受到左翼影评人的否定和批判。是非如何论定,是“电影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里只介绍孙瑜的歌词供欣赏。
自然的孩子
珊瑚岸,浪淘沙,海风拂长椰,白云深处是我家,青山照晚霞。草编裙,皮做衣,哪怕风雪雨,陆擒豺虎海斩蛟,杀兽有宝刀。早撒网,晚耕田,工作到夕阳边,优者胜利劣者败,携手到自然。
黎锦晖与《芭蕉叶上诗》
《芭蕉叶上诗》是黎锦晖早期创作的一首歌舞表演曲,早在1931年8月15日就由王人美演唱,由胜利唱片公司灌录了唱片。这首歌词曲俱佳,一经传唱和演出,就受到天一影片公司总经理邵醉翁的喜爱。他提出和“明月”合作,以此曲为基础,拍一部彩色的有声长歌舞片,由李萍倩任导演,黎锦光任副导演。当时,中国刚刚进入有声时代,多数影片还是无声片。《芭蕉叶上诗》又是有声,又是彩色,可见邵醉翁真是想把这部影片,拍成黎锦晖原作那样风格的艺术片,为“天一”增光。“明月”派出的演员有王人美、黎莉莉、严华、谭光有、杨枝露、韩树桂;音乐由严折西、张簧、聂耳、王人艺等人担纲。这样的制作阵容,原本是可以保证影片的质量的,但可能是邵醉翁太爱这个题材了,他把正副导演全放在一边,亲自上阵指挥,样样都管。结果是放映后效果不佳,颇受舆论谴责。聂耳则以“黑天使”为笔名,于1932年7月13日,在上海《时报》副刊发表了《黎锦晖的〈芭蕉叶上诗〉》一文。在历史上这篇文章被“左翼”人士说成是:“聂耳首先揭起了反对黄色歌舞的大旗”。黎锦光写信质问“黑天使”,并与聂耳当面争吵。这就是“明月社”历史上有名的“黑天使”事件。由于争论的双方不能达成共识,聂耳无意留在“明月社”,“明月社”1932年8月10日在《时报》发表了聂耳离团的启事。
历史上褒贬不一,引发激烈争论的《芭蕉叶上诗》,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作品?现将歌词的内容记在下面,请读者朋友按照自己的理解,见仁见智吧。
疏林挂月,秋水笼烟,荷芰将残,芭蕉欲谢,频忆泪频流,离恨终难绝。顷刻欢娱,霎时分别,转瞬的春光,变做新秋时节。依稀携手吟诗,隐约并肩赏月,呀!梦中情景记心头,哪一天才能真切?意绵绵,情怯怯,都向芭蕉叶上写!
“青山寂寂,风雨凄凄,堤柳依依,江波细细,相对泪双流,客船难久系……”河边,送别恋人的歌者,面对沉默不语的青山,飘洒着的凄凉风雨,依依不舍的垂柳,微微荡漾的河水,忍不住和即将离去的恋人一起流下了离别的泪水。有什么办法呢,客船是不能长久地停留在这里的!“顷刻相逢,顷刻别离,顷刻的叮咛,尽是深情美意。如何安慰情怀,怎样爱护身体,咳!别时言语记心头,哪一句依他到底?意深深,情蜜蜜,都向芭蕉叶上题!”刚刚见面,又要分手,时间虽短,却有说不尽的爱意。分别时千言万语像是记在了心头,却又没能依他说的去做,深情蜜意都写在芭蕉叶上吧,我永远不会忘记。
青山、风雨、堤柳、细波、诗意的氛围,诗意的离别,叮咛的语言来自生活,有过这样经历的人,都会赞叹黎锦晖的歌词让他(她)们重温了那离别时刻的情景与心境。
春日分手,转眼已到秋天。秋天的景物被黎锦晖用四个排比句形象地展现出来。分离后总是想起那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不断地回忆,不断地流泪,多么希望梦中相见的情景早日变成现实啊,思念之苦,离别之恨,都写在芭蕉叶上吧,这也是一种诗意的寄托。由于黎锦晖把离情别意写得很感人,40年代,东北沦陷区曾有人把这首歌改编成一首《离别恨》,很流行。
顾仲彝的《良辰美景》
顾仲彝原名顾德隆,1903年生于浙江余姚县,1924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进入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并加入上海戏剧协会和文学研究会,开始了他的戏剧创作和戏剧理论的研究工作。
1932年,明星影片公司的主要创始人和著名编导郑正秋,亲自编导了明星公司的第二部片上发音有声片《自由之花》。这部影片以蔡锷将军与名妓小凤仙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描写了蔡锷在袁世凯称帝后,设计从北京逃往云南,举行了推翻帝制起义的故事。当时“明星”的首席小生龚稼农饰蔡锷,胡蝶扮演小凤仙。“明星”没有安排原有的曲作者为影片谱曲作歌,而是请刚进入“明星”做演员的严工上来为片中插曲谱曲,请来顾仲彝为这部《自由之花》写了插曲《良辰美景》的歌词。严工上古典文学功底深厚,又精通韵律,他和同样具有古典文学深厚功底的顾仲彝合作,让这首歌唱出了小凤仙对蔡锷的爱慕与敬仰,以及她对蔡锷的不理解和“规劝”,表达了小凤仙只希望蔡锷和她一起整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心情。这首歌从词到曲古香古色,和影片的风格十分协调。
1933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举办优秀电影评选,《自由之花》被评为优秀影片,并被送往意大利参加万国电影赛会的比赛,影片获奖,插曲《良辰美景》随影片走出国门,成为中国第一首走出国门的电影歌曲。
顾仲彝为电影歌曲写的歌词只查到这一首,纯属应朋友邀请的客串性质。他是一位著名剧作家、教育家和戏剧理论家。30年代任上海暨南大学和复旦大学教授期间,翻译了英国著名作家哈代的小说《苔丝姑娘》和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他一生翻译、改编、创作的剧本近五十部,1963年完成了他一生总结性的著作《编剧理论与技巧》。
顾仲彝一生为电影歌曲留下的这一首歌词,十分珍贵,词如下:
呼呼的风,丝丝的雨,乌黑的天,幽暗的地,将军勒马暗叹气,想到家乡娇滴滴的多情女,抛丢了到这里来尝凄凉味,枪弹飞来拿血肉抵。死了就把活人替。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请!请!香酒满杯胜虚名,好花能有几日新;美满天堂从何处寻?愁眉苦恼,野心勃勃为何因?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青青的草,红红的花,香美的酒,暖和的家,将军纵马泪迸发,想到舞厅晃摇摇的红灯下,耽误了到这里来乱厮杀,鲜血头颅在脚底踏。牺牲了却为的是什么?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请!请!今日有酒今日醉,莫让红花空憔悴;英雄本是凡人为。春梦一场蹉跎青春,不及悔!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田汉电影歌曲词作的历程和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