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减少树体各种伤口,如桃红颈天牛、吉丁虫等蛀干害虫造成的伤口。对锯口可涂硫酸铜消毒后,再涂波尔多浆或煤焦油、愈合剂等保护,以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病菌侵染。
桃木腐病为害枝干
灰色膏药病
症状 本病病菌在树皮表面产生膏药状的菌膜,颜色灰色。
病原 本病病原Septobasidium pedicellatum,属木耳目、隔担子耳科、隔担子耳属真菌。
发病规律 本病病菌以菌丝在病枝树皮上越冬。翌年春夏季,温湿度适宜时,菌丝继续蔓延形成子实层,担孢子借气流传播,在树皮表面形成新的菌膜。该病发生与果园湿度有密切关系,田间湿度大、多雨、多雾、多露,果园密闭,病害发生重。
防治方法
(1)清园。发现菌膜产生要及时刮除。
(2)控制介壳虫等害虫。
(3)药剂防治。发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
生长期结合防治其他病害可喷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等。
桃非侵染性流胶病
本病又称生理性流胶病。主要为害主干和主枝丫杈处,小枝条、果实也可被害。主干和主枝受害,初期病部稍肿胀,早春树液开始流动时,日平均气温15 ℃左右时开始发病,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第1次发病高峰,8~9月为第2次发病高峰。以后随气温下降,逐渐减轻至停止。从病部流出半透明状黄色树胶,尤其雨后流胶现象更为严灰色膏药病为害枝干重。流出的树胶与空气接触,变为红褐色,呈胶冻状,干燥后变为红褐色至茶褐色的坚硬胶块。病部易被腐生菌侵染,使皮层和木质部变褐腐烂,导致树势衰弱,叶片变黄变小,严重时枝干或全株枯死。果实发病时,由果核内分泌出黄色胶质,溢出果面,病部硬化,严重时龟裂,不能生长发育,失去食用价值。
病因 由于霜害、冻害、雹害、虫害及机械伤害造成伤口,均可引起流胶病。
栽培管理不当、修剪过重、结果过多、栽植过深、土壤黏重等引起树体生理失调,也会导致流胶病的发生。一般在雨季,特别是长期干旱后偶降暴雨,流胶病发生严重。大树比小树发病重。椿象、吉丁虫、介壳虫严重,流胶也重。沙壤土栽培,流胶病发生少,黏壤土和肥沃土栽培,流胶病易发生。
防治方法
(1)冬春季做好防冻工作,是防治生理性流胶的重要措施,可采用树干涂白,覆盖保温材料等措施,在日灼严重地区,预防树干被灼伤。
(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增施有机桃非浸染性流胶病主枝上产生大量流胶桃非浸染性流胶病主干受害状桃非浸染性流胶病枝干上产生流胶肥,合理使用氮肥,提倡果园种植绿肥。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改良排灌条件,调节土壤酸碱度。合理修剪,减少枝干伤口。
(3)于花后和新梢生长期各喷一次比久溶液,浓度为2 000~3 000毫克/千克,抑制桃树生长,或喷0.01%~0.1%矮壮素,以促进枝条早成熟,提高抗性水平。
(4)预防病虫伤口,及时防治介壳虫、蚜虫、天牛、吉丁虫等害虫。
(5)药剂防治。早春发芽前将流胶部位病组织刮除后,涂抹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再用铅油或煤焦油保护。还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5 000~6 000倍液喷雾。
四、根部病害
桃根朽病
症状 本病在树上发病时,表现为局部枝条或全株叶片变小变薄,色淡,叶片从上而下逐渐黄化,脱落, 新梢短,果多,果小,味差。
本病在根部发病时,主要为害主、侧根和根颈部。发病初期,病部表面呈水浸状紫褐色病斑,软而肿胀,随后流出褐色黏液;病情严重时, 病皮黑褐色,稍带光泽,在皮层和木质部之间有明显的白色扇形菌丝层或菌索,致病根木质部腐烂,新鲜病皮在夜间可发出浅蓝色荧光。后期多雨季节,病部可长出成束的蘑菇(病菌的子实体),病根发出很浓的腥味。
病原 本病病原为假蜜环菌(Armillariella tabescens),属于担子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索及菌丝在土壤中的病残组织上长期腐生。菌索与健根相接触后,即可分泌胶质液而黏附,然后再产生小分枝,借助酶解和机械力量直接侵入根内。
病菌还可分泌毒素杀死寄主细胞,菌索迅速生长穿透皮层组织,使大块皮层细胞死亡。
病菌也可以通过射线侵入木质部,往往在其内形成许多黑线,然后又蔓延到主根及其他侧根。一般在3~4月和8~9月为发生盛期。
果园长期积水、土壤板结等导致根部通气不畅是发病的重要原因。此外,不合理施肥,如施肥位置不当,配比不合理,距离主干太近,稀粪随大水冲灌,都会使土壤透气性变差,根系呼吸衰弱而导致发病。此外,不合理的农事操作也会导致伤根从而促进发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果园管理。地下水位高的果园,应做好开沟排水工作,雨后及时排除积水。注意改良土壤,增施肥料,种植绿肥。
(2)开沟隔离。在病株或病区周围挖1米以上的深沟进行封锁。
(3)病树治疗。经常检查果园,发现病根刮治后消毒,常用消毒剂有1%~2%硫酸铜溶液、5~10波美度石硫合剂、50%多菌灵500倍液等,最后用拌有福美双的药土覆盖。
(4)药剂灌根。在早春、夏末、中秋及果树休眠期,以树干为中心,开挖3~5条辐射沟进行药剂灌根,然后再覆或换新土。
桃白纹羽病
症状 地上部分在发病初期表现生长较弱,但外观与健康树无异。待根系大部分受害后表现树势衰弱、叶片萎蔫变黄,早期脱落。枯死前一年病株常结果过多。
地下部发病时,开始时细根霉烂,以后扩大到侧根和主根。发病时根表皮上长出水浸状褐色病斑,外表覆有白色羽绒状物, 后呈灰色,皮层内有时可见黑色细小的菌核。
当土壤潮湿时,菌丝体可蔓延到地表,呈白色蛛网状。病根皮层极易剥落。由于根系腐烂,极易把病株从土中拔出。感病植株有的很快死亡,有的在年内慢慢枯死,也有的要到第二年才枯死,但苗木发病后几周内即枯死。
病原 本病病原褐座坚壳菌[Rosellinia necatrix(Hartig)Berlese],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根状菌索或菌核等随病根在土壤中越冬。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由菌核或菌索长出营养菌丝,靠病、健根的接触侵染细根,被害细根腐朽以至消失,后逐渐扩展到侧根、主根。该病也可以侵染苗木,并通过苗木调运做远距离传播。该病3月中旬至10月下旬都能发生为害,其中5~7月温度高、湿度大、雨量多,有利于病害流行。
由于病菌可侵染多种寄主,以老果园改建的新果园发病较重。果园管理不当造成的机械损伤和虫伤,特别是根颈处有机械伤口,可加重病害的发生。此外,土壤板结、排水不良、湿度过大、土壤瘠薄、树势衰弱等都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
(1)选栽无病苗木。起苗和调运时,应严格检验,剔除病苗,建园时选栽无病壮苗。
(2)苗木消毒。可用10%的硫酸铜溶液,或20%的石灰水,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渍1小时后再栽植。也可用47 ℃的温水浸渍40分钟,或用45 ℃的温水浸渍1小时消毒。
(3)加强果园管理。注意排除积水。合理施肥,氮、磷、钾肥要按适当比例施用,尤其应注意不偏施氮肥,要适当增施钾肥用量;合理修剪,加强对其他病虫害的防治等。
(4)挖沟隔离。在病株或病区外围挖1米以上的深沟进行封锁。
桃白纹羽病
(5)苗圃轮作。重病苗圃应休闲或与禾本科作物轮作5~6年,然后才能继续育苗。
(6)挖除病株。对病死树及将要枯死树,应尽早连根挖除,带出园外处理或烧毁。
病穴用高浓度氨水或尿素水消毒,待氨水气体挥发后再定植苗木。
桃紫纹羽病
症状
(1)树上部发病:发病初期,地上部无明显症状。以后,随根部病情发展,枝叶逐渐退黄,生长缓慢,树势衰退。病情亢进时,枝梢顶端开始枯死,终至全株死亡。病情严重的植株遇久雨转晴时,常出现叶片突然萎垂;苗木受害,则植株很快就会枯死。
(2)根部发病:开始时细根霉烂,以后扩大到侧根和主根。被害根的表面初期产生紫红色丝网状物,并集结成中央致密、外面疏松的菌索。菌索在根表面蔓延,继而产生菌核。根部的皮部与木质部容易脱离。
病原 本病病原桑卷担子菌(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病菌营养菌丝在病根外表集结成菌丝膜及根状菌索,紫红色。菌丝膜外层着生担子和担孢子。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根状菌索和菌核在病根上或带菌土壤中越冬,菌核和菌索能抵抗不良环境条件,可在土中存活数年。条件适宜时,由菌核或根状菌索上长出菌丝,遇到寄主的根时即侵入为害。一般病菌先侵入新根的柔软组织,导致细根软化、腐朽以至消失,以后逐渐延到粗根。病、健根接触也可传染,此外,灌溉水和农具等也能传病。病菌有时虽有孢子产生,但孢子寿命短,传病作用不大。病害发生盛期多在7~9月。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土壤潮湿、土质黏重、偏酸性的果园易发病。带病刺槐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靠近带病刺槐的桃树易发病。生产上栽培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的果园易发病,尤其夏秋季进入高温多雨季节后,生长势弱的桃树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建园防病。不在林迹地建果园,果园不要用刺槐作防风林。
(2)新栽苗木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苯菌灵1 000倍液浸渍10分钟后栽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