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古今农事
15356900000028

第28章 土地农耕(13)

抗战时期,这些优良玉米品种跟随八路军的战斗足迹,先后被引种很多根据地,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不断增加,成为抗日军民备战度荒的重要口粮,其中金皇后是杰出的代表,太行山根据地流传着赞颂金皇后玉米的民歌:金皇后,尺把长,哥哥带你打东洋;甜津津的窝头暖心房啊,嗨!打败鬼子快回乡。金皇后粒粒黄,妹妹靠你生产忙,金灿灿的玉茭满山岗啊,嗨!军民团结渡灾荒。

(4)助推民族复兴

1)丰产竞赛推动玉米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满目疮痍,百业待兴,长期的频繁战乱和自然灾害使农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1949年12月,中央农业部召开“全国农业会议”,要求全国农民兴修水利、改良品种、增施肥料、防治病虫害、开垦荒地,迅速提高农作物产量。为此,陕西省农业劳模王德彪等倡议“开展竞赛,增加生产”;山西省劳模李顺达等倡议“爱国丰产”。中央农业部积极支持群众性的创举,组织和引导全国各地农民开展爱国丰产竞赛运动。河南省制定的竞赛指标:一般丰产标准灌溉玉米亩产300~400千克,旱地玉米亩产250~350千克;高产纪录指标灌溉地玉米亩产500千克,旱地玉米亩产400千克。

在农业增产竞赛运动中,玉米方面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的有:山西省平顺县的李顺达、郭玉恩,河南省偃师县的韩俊昌,黑龙江肇源县的任国栋等。山西省平顺县的李顺达,在十年九旱的丘陵山地,采取抗旱保墒、选用良种、增施肥料、精细管理等措施,春玉米亩产达到490千克。山西省平顺县的郭玉恩,创造了玉米分层施肥法,即秋耕深施基肥,春耕浅施底肥,播前巧施种肥,创造了春玉米亩产790千克的高产纪录。河南省偃师县的韩俊昌,根据玉米的生长发育规律,创造出玉米“三攻”施肥法,即重施基肥攻苗,追施拔节肥攻杆,巧施孕穗肥攻穗,获得夏玉米每亩621千克的高产纪录。黑龙江肇源县的任国栋等,针对玉米生产上存在的植株稀密不均、覆土不严、缺苗断垄等问题,总结出“等距、宽播、间苗、保苗”种植玉米的经验,大面积推广后使全县玉米增产50%以上。

农业爱国增产竞赛运动有力的促进了玉米的生产发展:首先是充分显示了玉米的增产潜力。长期以来,玉米亩产停留在50千克上下,最高产量也很少超过300千克。随着爱国增产竞赛运动的开展,农民精细耕作,选用良种,加强管理,逐步提高的玉米单产。例如,山西省河津县百底村杨法法互助组,22亩水地玉米亩产310千克,比当地玉米平均亩产高出55%;山西省屯留县西故县村杨喜成农业社,54.2亩旱地玉米平均亩产303千克,比当地玉米增产149%。其次加快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通过农业增产竞赛运动,农民们认识到要获取玉米高产,必须采用精耕细作、选用良种、增施粪肥和防治病虫害等新技术。如玉米高产良种金皇后,新中国成立初期仅在山西、山东、河南等地种植,开展增产竞赛运动后,迅速普及其他省区,1954年全国种植金皇后玉米面积超过1000万亩。三是促进了农民学习农业技术和增产经验。玉米高产典型为农民树立了学习榜样,而且高产典型看得见、学的起,在全社会掀起了“比、学、帮、赶、超”增产竞赛活动。

2)联产承包推动科学种粮。1978年12月,****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央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农村改革开放以及实行农户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呈现新的形势。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带来了新变化,调动了亿万农民向生产深度和广度进军的积极性。在大集体时代,农民干活挣工分,种田由队长指挥,种什么品种、种在哪里、怎么管理,农民均不用操心。一位山东农民在回忆大集体生产队干活情景时说:“当他拿起锄头给玉米中耕时,心里就想:第一锄是给会计干的,第二锄是给队长干的,第三锄才是给自己干的。唉,多费那劲干吗?有口饭吃饿不死就行啦!”实行责任制以后,千家万户、男女老幼的劳动热情都迸发出来了。精耕细作、选用良种,不但种满了田,连田埂地边都种上了庄稼。地里缺了苗,不吃饭、不睡觉也要想办法补上。中耕除草,施肥浇水,防治病虫,每项农活都管理得非常细致。玉米生长健壮,穗大粒饱,精收细打,粒粒归仓,玉米实现了连年增产。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物质投入,特别是确定玉米在饲料中的主导地位,玉米生产稳步发展。

3)窖水微灌激发旱地农业潜力。旱作玉米是我国玉米种植的重要特点之一。我国3亿多亩玉米有2/3分布在从东北斜向西南的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地、丘陵旱地和没有灌溉条件的平原旱地。纳蓄天上水,保住土中墒,经济有效的利用自然降水,是旱作玉米运筹栽培技术的关键。旱地窖水微灌法是20世纪90年代兰州大学赵松岭教授主持创造的旱作玉米蓄水栽培法。方法是根据地形和降水流向,农民在自家门口、道路旁、荒坡下、沟口边或其他便于蓄水的地方修建蓄水窖或人工制作径流面以便蓄积雨水。窖形可以多种多样,根据土体质地建成盖碗窖、棒槌窖、南瓜窖等形式,以圆形直立封闭式水泥衬砌窖壁,供水时根据地势采用暗管自动压力输水法或机械提灌管道输水法,灌溉时采用软管移动式注射法、耕层埋草渗灌法和膜下膜管喷灌法。该技术在甘肃、宁夏、陕西等旱作地区进行了推广,基本形成了“以建窖蓄水为龙头,节水灌溉技术为核心,两高一优种植为内容”的旱作蓄流节灌农业体系。宁夏固原县倪家壕村,1994年建窖58眼,一场20分钟的阵雨即灌满窖,在连旱7个月,干土层深达30厘米的情况下,保证了全村120亩农田适时灌溉并获得丰收,窖灌玉米比旱地玉米增产3-5倍。宁夏海源县冯川村27户农民修窖48眼,窖集雨水1600立方米,除满足人畜饮水外,还保证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灌溉用水,玉米亩产300千克。甘肃榆中县北山村海拔2300米的丘陵旱地,年降水量仅60~80毫米。当地农民在30°~40°的陡坡上筑窖蓄水,接纳冬春雨雪和夏季降雨径流,并在窖底部接出细小的橡胶软管引入田间,依靠坡度水位差自然压力,在作物关键生育期进行根区渗灌,每窖可供3~5亩农作物生育期蓄水,粮食作物也由过去的每年只能种一季作物亩产仅100千克,发展成为小麦玉米一年两季且春小麦亩产200千克和春玉米亩产200千克的高产典型。

4.3.2从地里刨到机器跑

(1)传统技术推动面积扩张

玉米于16世纪初期传入中国,是在人口压力下以“救荒作物”而迅速扩大的,所以相当长的时期只在不宜稻麦和谷菽等作物地区才种植玉米,耕作粗放,广种薄收,直至距今100多年左右,玉米才发展成为主要粮食作物后,才逐渐发展起比较系统的传统的精细农艺。玉米传统的栽培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选用良种。玉米传入中国后,劳动人民精心选择培育出许多新品种。玉米有“黑、白、红、青、诸色,有粳有黏”,有“白、蓝、紫之不同色”。从1月至12月,可以播种各类不同熟育期的玉米,最早熟者“快包谷”生育期仅60天。贵州的玉米品种有“九子包谷、黏包谷、糯包谷、红包谷、黄包谷”;陕西的有象牙白、筒子黄、火坑子、野鸡啄、乌龙早等。其中,野鸡啄为“高山所种,苗长二三尺许,结包至低,稚可啄食”;与河谷盆地种植的“高至丈许”的玉米品种相比,植株低矮,果穗着生部位低。乌龙早是适应高山地区气候条件种植的早熟品种,还有一种“六十日早”的极早熟品种,可以预防低温灾害,提早成熟。古人特别注意玉米留种的方法,一般“采种于丰收田,择完好之穗十分成熟者,去其首尾,采中部之粒藏之”;或“每年留种时,穗之大者晒之,晒后捆把,挂在屋中,种时将籽取下,再采大者为种,小籽丢下”。当发现“玉米种之既久,收获渐不如前”的品种退化现象时,即需另换新种。针对不同地区之间的引种,“种之佳者,购之北方,因北方之种,成熟早而性能耐寒,移植稍暖之地,更可茂盛也。若以南方之种,种于北方,不但成熟较晚,且需试种数次,方与北方之土性相宜”。

2)整地施肥。玉米“植宜山土”,而“黄子包谷、白子包谷宜种沙地,快包谷宜种水地”。黄子包谷因为植株高大,果穗更大,其熟亦略晚,尤宜植于山田。“下种时用牛马粪、猪粪、鸟粪一大握,和种子并纳穴中,则结穗多而生长亦速。至叶长数寸再雍之”。或用“木灰、石灰膏各等份,相和。每穴用一大握,种子即播于其上,种毕覆以土”。

3)田间管理。玉米有“三月点种”和“谷雨种玉黍”。豫北地区玉米播种期要根据玉米品种和土质决定。沙土地“于立夏断风前五日种之,则苗不为沙石所打,而能早熟”;低洼地种“快包谷伏前熟,涝水之患弗及也”。“六十日快包谷,七月种,九月初熟。他谷已晚,快包谷熟期绰绰有余”。“冻包谷,九十月间土壤未冻时,预先将地耕熟,到冬至前一日,将包谷子种入土中,使谷子得半元阳之气,明年小暑即熟,早蝗俱不能灾”。豫北地区玉米播种前种子处理技术:“用家藏雪水,浸少许时,捞出晾之,晒后播于地中。雪为五谷之精,即可发苗,又能杀虫,故年年多藏雪水”。玉米一般“三月点种,每棵须三尺许,种二三粒,苗六七寸,去其苗弱者,留壮苗一株”;或“每穴下种五粒,毎畦只种一行,发芽后,去其弱者,择肥壮之干留之”;或“穴之疏密,与畦背之宽狭,因玉米之种类而异。长出之枝,高而长者,则畦背宽,而穴亦疏;低而短者,则畦背狭,而穴亦密”。

玉米出苗后要加强管理。玉米出苗后,用锄松土去草,两次或四次,直至玉米开花抽穗为止。初次用锄入土宜深,及玉米根长大,则逐渐减浅,不要将四面盘根周围的肥料搅起来。天晴宜勤锄,因下雨则土融,锄之则土黏成饼,反而有害。玉米植株高大,很适宜与其他作物间作套种。玉米种法与种黍法无异,唯每株间距66厘米,稍长后即播大豆等于其间,也有玉米与棉花套种者。这些显示了玉米间套混种多熟高产的栽培技艺。玉米的种植由丘陵、山地发展到平原,由粗放耕作逐渐发展到精耕细作。

(2)病虫害防治为玉米产量保驾护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研究工程提到重要日程。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上危害最严重的虫害。据估算,春玉米每年损失产量7%~10%大发生年份高达20%~30%;夏玉米损失产量10%~15%或更多。玉米螟寄主种类很多,除危害玉米外,也危害谷子、高粱、棉花等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