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古今农事
15356900000052

第52章 现代农业发展(4)

2003年4月,******批准《关于审批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的请示》,同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防科工委共同下达《印发关于审批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通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育种卫星的研制、发射、回收,地面育种试验,机理研究与模拟试验等部分,总投资2.85亿元。

3)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2005年4月,国防科工委在北京召开航天育种卫星工程第一次大总体协调会,明确了“航天育种系统工程研制总要求”各项内容,同年7月正式批准《航天育种系统工程研制总要求》,中国航天育种工程开始实施。2006年9月9日,中国首颗以空间诱变育种为主要任务的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成功发射,在轨运行15天后成功返回。

据悉,自1987年以来,中国利用航天育种技术已经诱变育成一系列高产、优质、多抗的作物新品种、新品系及新种质,其中不少属于具有突破性影响的优良突变。实践证明,航天育种是培育优良新品种的有效途径,能够为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开拓新的思路和办法。

(2)我国航天农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从1987年开始探索航天育种,有800多个品种的植物种子进行了太空育种试验。2001建设的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是国内第一个航天育种研究专业机构,所培育的太空辣椒、番茄、茄子等已在全国25个省区市得到推广;2002年5月建立空间分子生物科学实验室,开展航天育种机理研究和新品种创制。海南航天工程育种研发中心于2011年1月设立,建设试验示范基地,主要开展热带作物、瓜菜育种研究和南繁育种,与企业开展“常年瓜菜”攻关和航天育种成果在海南的产业化推广。部分航天品种已进行尝试性的露天育种,长势良好。一亩地产辣椒5000千克,一根豇豆1米长,一个茄子重1.5千克……目前,中国航天农作物新品种已达60多个,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1)“太空家族”人丁兴旺。随着“太空蔬菜”、“太空花卉”的问世,“太空中药”——天麻也在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成功结果240千克。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及空间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一轮的农业科技革命,其科研成果的广泛运用已开始改变我们的生活。2009年,仅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就有5个航天蔬菜新品种通过了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2010年通过了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认定。西部航天育种基地的专家表示,培育新品种的目的和出发点就是推向市场,通过质量优、产量高、抗性好三项指标让农业增效,让农民增收。

2)太空食品非常安全。中国航天育种始于1987年,是世界上较早开展航天育种研究的国家之一。目前,俄罗斯和美国航空搭载种子的目的是为载人航天服务,而我国进行航空育种研究则是为造福农业。迄今为止,我国航天育种技术可谓世界领先。“茄子像南瓜,甜椒大如梨。”在又大又好的太空菜面前,人们对“是否危害生态环境”“是否是转基因食品”等问题忧心忡忡。“转基因是外部基因植入到生物体或者植物体当中”,与目前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的转基因等基因工程不同,航天农业产品是安全可靠的,对人体没有危害。航空育种是太空种子在强辐射、高升空、微重力的情况下加速生长速度,快速实现变种,自身基因在太空中进行变异实现基因突变,规避了产品自身基因切断。而太空诱变只是加快了变异速度,提高了变异率,增加了育种的新材料,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自然诱变过程缩短了,并不存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潜在危险。也没有外部基因的植入,是完全靠自身的一种变异,所以不存在转基因的问题,太空育种的食品应该是非常安全的。

3)科技支持力度加大。航天育种须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做坚强后盾,而拥有发射返回式航天器则是航天育种的最基本的前提。目前,具备研究航天育种科技条件的国家只有中国、美国、俄罗斯三家。和美俄相比,我国人口众多,土地相对比较紧张,所以航天育种作为我国农业科研的重点,也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3)航天育种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加速器

菜葫芦能长1米多长,一个能有5千克重;芝麻枝杈密密麻麻,12棵就能打1千克芝麻;红色的、黄色的、黑色的番茄柿一嘟噜一嘟噜地挂在秧上,有的亩产能达到1万千克。而且所有的这些种植都没有使用化肥和农药。这是科技园展台上展示的我国绿色航天农业的魅力。亮相2012年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上的还有航天辣椒系列、航天香蕉试管苗、太空线茄、太空葫芦等航天农业产品。如航椒1~6号、航天香蕉试管苗、太空线茄、太空葫芦、航茄1~3号、航天小番茄2种、太空仙客来花卉等航天产品,其中航椒120F1号和航椒142F1号品种正式进入大面积育种种植阶段。

航天育种作为一种非常规、安全的、物理的诱变育种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被重视,许多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航天育种研究,主要是因为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创新已成为各个国家的重要战略,事关民生和国家安全。对于占全球20%人口的我国而言,深入开展航天育种工作,更是意义非凡。航天育种,是指利用空间环境中宇宙辐射、微重力和弱地磁场等多种因素,诱使农业生物遗传变异,再通过严格的地面选育,获得优良农作物品种的过程。利用空间诱变育种技术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新兴高技术研究领域,是一项具有国际先进性和创新性的重大科学工程。能够为促进我国航天育种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更好地为农业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通过航天育种培育的农作物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高抗的特点,能直接提高农作物的亩产量,从而提高农民收入。航天农作物在国内的推广情况也被普遍看好,据中国农业部门统计,中国航天农作物品种已经累计推广240万公顷,增产粮食13亿千克,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1亿元。而通过开发航天育种新品种,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通过优良的航天育种种源及国际新奇特新品类的引进,可以培养出产量更高、质量更好、抗逆性更强的农作物品种,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价值和食物的营养价值。航天育种还可以提供造型新颖奇特、优质营养的航天育种的蔬果,让老百姓在食用航天有机蔬菜的同时享受视觉盛宴。航天育种不仅可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还可以为创意农业、观光农业、科普农业提供互动体验。

近年来,随着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航天生物育种等科技项目的实施推广,中国政府对航天育种的支持力度日益加大。发展航天农业是功在国家、利在人民的长远大计,它将推动中国农业迈上一个新台阶,并为21世纪农业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要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来认识和实现现代农业发展。当前,中国农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数量问题已基本解决。调整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进一步推动和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的科学理论,同时把计算机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运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必将给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给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结语自有史以来,人类便以农耕为伴,从古代的刀耕火种到现代的栽培耕作技术,农业生产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经验到科学的时空跨越,农耕制度也逐渐向科学化、系统化方向演变。在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原始农业阶段持续了近7300年的时间,传统农业阶段持续了近2600年时间,而现代农业阶段则仅用了100多年的时间,科学技术的作用功不可没。在原始社会,人类对农业生产的意识还处于混沌阶段,没有利用自然界外力的意识,只能依靠简单的技术对自然环境进行改善,农业生产力处于最为低级的阶段,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技术。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对大自然认识的深入,逐渐积累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农业科技知识,金属农具的使用,生产工具的改进,灌溉方法的普及以及使用外力等,使耕作制度有了质的飞跃,并形成了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以铁犁牛耕为形态,以经验指导农业生产的传统农耕制度。其中,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建立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到汉代,深耕细锄成为农业生产对整地技术的基本要求。从唐宋时期旱地保墒耕作到元代的“分缴内外套耕法”,逐渐形成了以抗旱为中心的耕地原则。明清时期继承和发扬了精耕细作的旱地土壤耕作技术体系。战国时期推行的条播垄作法,取代了原始农业只有穴播和撒播播种栽培技术,并在西汉时期形成冬至后雪水浸种、用砒霜拌麦种同播,用来杀灭地下害虫。明清时期多熟种植和轮作复种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遍推行,普及了以冬麦为中心的“二年三熟制”和“一年二熟制”。清代的间混复种技术则用多种作物间混套作和复种轮作相结合,反映了当时农业多熟集约种植思想的成熟和技术体系的配套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