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农业科技
15358300000038

第38章 参考文献

[1]孙其信.作物育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吴礼树.土壤肥料学[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3]蔡守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1.

[4]马新明,杨林楠.农业信息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5]李军.农业信息技术[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6]沈其荣.土壤肥料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张一宾,张怿,伍贤英.世界农药新进展(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8]马新明.农业信息化技术导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9]王龙昌.现代农业实用节水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10]道才.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11]张芳.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

[12]曹卫星.农业信息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13]张一宾,张怿.世界农药新进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14]梅旭荣.节水农业在中国[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5]谭徐明.中国灌溉与防洪史[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16]张天真.作物育种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7]潘学标.作物模型原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18]庞鸿宾.节水农业工程技术[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9]徐汉虹.植物化学保护[M].4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0]韩熹莱.农药概论[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

[21]郭文韬,等.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22]张丹,等.我国中微量元素肥料产业发展现状[J].现代化工,2012,32(5):1-5.

参考文献科普通鉴·农业科技[23]邢栋.农业灌溉技术及其发展走向[J].新农村,2011(5):133-134.

[24]罗兴佐.论新中国农田水利政策的变迁[J].探索与争鸣,2011(8):43-46.

[25]冯元琦.关于中国化肥发展之管窥[J].化肥设计,2009,47(1):10-13.

[26]仵峰,吴普特.从灌溉发展历史看灌溉的未来[J].灌溉排水学报,2007,26(4):36-38.

[27]姜丽萍,陈树人.虚拟植物的研究进展[J].农机化研究,2006(4):5-6.

[28]韩季璋.世界肥料的发展方向-缓释肥料[J].化肥设计,2005,43(5):60-61.

[29]周红军,等.化肥工业存在的技术难题及未来新技术[J].气体净化,2004,4(4):155-157.

[30]森海.节水灌溉的发展简史[J].园林,2002(5):44-45.

[31]王留运,叶清平,岳兵.我国微灌技术发展的回顾与预测[J].节水灌溉,2000(3):3-7.

[32]冯伟.基于高光谱遥感的小麦氮素营养及生长指标监测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第9章后记******同志指出,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目前,世界农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农业机械化已贯穿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农作物品种的产量潜力和品质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病虫害防治技术、施肥灌溉技术空前普及。但我国农业科学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与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突出表现在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不高,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类似杂交水稻等重大成果多年少见。

通过种质创新,培育产量超级、优质专用、多抗广适、资源高效利用的农作物新品种是农业科技永恒的研究课题。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农作物育种正在从传统育种走向精确育种。将传统育种技术与分子育种技术结合,建立现代高效育种技术平台,挖掘各类优良基因,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聚合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分子设计技术,实现各类优良基因的聚合,培育“理想品种”,将是未来农作物育种的发展方向。

随着农业科学的发展,农作物“丰收的密码”将逐步破解。那时,人类或许可以自由驾驭农作物的生产,满足人类自身需要。

本书由河南农业大学和河南省农业厅的多位资深教授和研究员合作编写而成,其中由崔党群教授担任主编,周琳、王志强、马国岭担任副主编,余永昌、孙化田、陈军营、刘亚平参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