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发病初期喷药,常用农药有47%春雷霉素·王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72%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5000倍液。每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1~2次。
发病症状番茄幼苗至结果期均可发生溃疡病。苗期发病始于叶缘,幼苗自下而上逐渐萎蔫,有的在胚轴或叶柄处产生溃疡状凹陷条斑。成株发病,病菌在韧皮部及髓部迅速扩展,初期下部叶片凋萎或卷缩,似缺水状,一侧或部分小叶凋萎;茎内部变褐色,并向上下扩展,病斑长度可由一节扩展到几节,后期产生长短不一的空腔,最后下陷或开裂,茎略变粗,生出许多不定根。多雨或湿度大时菌脓从病茎或叶柄中溢出或附在其上,最后全株枯死,上部顶叶呈青枯状。果柄受害多由茎扩展进去,其韧皮部及髓部出现褐色腐烂,一直可伸延到果内,幼果皱缩、滞育、畸形和种子带菌。有时引起局部侵染,萼片表面生坏死斑,果面可见略隆起的白色圆点,单个的病斑直径3毫米左右,中央为褐色木栓化突起,称为“鸟眼斑”,有时连在一起形成不规则病区。“鸟眼斑”
是病果的一种特异性症状,是由再侵染引起的,不一定与茎系统侵染同发生于一株。
病原密执安棒杆菌番茄溃疡病致病型,属细菌。
发病规律病菌在种子或病残体上越冬,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病菌从各种伤口侵入,也可从植株茎部或花柄处侵入,经维管束进入果实的胚,侵染种子脐部或种皮,致种子内带菌。当病健果混合采收时,病菌会污染种子,造成种子带菌。此外,病菌也可从叶片毛状体及幼嫩果实表皮直接侵入。病菌远距离传播主要靠种子、种苗及未加工果实的调运;近距离传播主要靠雨水和灌溉水,特别是连阴雨及暴风雨,通过分苗移栽及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进行传播蔓延。温暖潮湿、结露持续时间长及暴雨多,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严格检疫,对番茄生产用种严格检疫,严防其传播蔓延。
②建立无病留种地,从无病株采种。
③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④用新苗床或采用营养钵育苗。
⑤选用抗病品种。
⑥采取高垄栽培,避免带露水进行农事操作。
⑦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病穴用生石灰消毒。
⑧病后注意肥水管理,避免大水漫灌,不能偏施氮肥。
(2)药剂防治:旧苗床用40%福尔马林30毫升加3~4升水消毒,用塑料膜覆盖5天,揭开后过15天再播种。出现中心发病株时全田喷药,常用农药有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7%春雷霉素·王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琥胶肥酸铜·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20%叶枯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发病症状本病发病症状主要有七种。
(1)花叶型:表现为叶片黄绿相间,或深浅相间斑驳,叶片略有皱缩,明脉,花少果小而劣,病株较健株略矮。
(2)蕨叶型:表现为植株不同程度矮化,上部叶片开始全部或部分变成线状,中下部叶片向上微卷,花冠加长增大,形成巨型花,结果少而小。
(3)条斑型:可在叶、茎、果等部位表现不同症状,在叶片上为茶褐色的斑点或云纹,在茎和果实上为黑褐色斑块,变色部分仅处在表层组织,不深入茎、果内部,严重时植株死亡。果实畸形、坚硬,条斑凹陷。
番茄条斑病毒病茎秆条斑坏死1番茄条斑病毒病茎秆条斑坏死2番茄条斑病毒病病果番茄条斑病毒病坏死果,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为害大田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病果。
(4)斑萎型:其症状变化大。苗期染病,幼叶变为铜色上卷,后形成许多小黑斑,叶背面沿脉呈紫色,有的生长点死掉,茎端形成褐色坏死条斑,病株仅半边生长或完全矮化或落叶呈萎蔫状,发病早的不结果。坐果后染病,果实上出现褪绿环斑,绿果略凸起,轮纹不明显,青果上产生褐色坏死斑,呈瘤状突起,果实易脱落。成熟果实染病轮纹明显,红黄或红白相间,褪绿斑在全色期明显,严重的全果僵缩。
(5)黄化曲叶型:表现为病株顶叶叶色褪绿或黄化,叶片变小,叶面皱缩,中部稍突起,边缘多向上卷起,病株矮化,不定枝丛生,染病早的多不能开花结果,发病轻的果实小而少。
(6)卷叶型:表现为叶脉间黄化,叶片边缘上卷,小叶呈球形,扭曲成螺旋状畸形,整个植株萎缩,有时丛生,染病早的,多不能开花结果。
(7)巨芽型:表现为顶部及叶腋长出的芽大量分枝或叶片呈线状、色淡,致芽变大且畸形,病株多不能结果,或呈圆锥形坚硬小果。
番茄斑萎病毒病果
病原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病害,引致番茄病毒病的毒源有20多种。主要有烟草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卷叶病毒(TLCV)、苜蓿花叶病毒(AMV)、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V)、马铃薯Y病毒(PVY)、番茄烟粉虱双生病毒(WTG)等。
发病规律TMV在多年生植物或杂草上越冬,种子也带毒,成为初侵染源,主要通过汁液接触传染,只要寄主有伤口,即可侵入,附着在番茄种子上的果屑也能带毒。此外,土壤中的病残体、田间越冬寄主残体、烤晒后的烟叶、烟丝均可成为该病的初侵染源。CMV主要由蚜虫传播,汁液也可传播,冬季病毒多在宿根杂草上越冬,春季蚜虫迁飞传毒,引致番茄发病。番茄病毒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一般高温干旱有利于发病和传播。施用过量的氮肥,植株组织生长柔嫩或土壤瘠薄、板结、黏重以及排水不良发病重。田间管理差,分苗、定苗、整枝等农事操作中病健株互相摩擦碰撞,都会导致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选用抗病品种。
番茄卷叶型病毒病(王久兴)番茄巨芽型病毒病(王久兴)②与非茄果类蔬菜轮作3年以上;有条件的可在土壤中加施石灰或硫黄粉,底肥增施磷、钾肥。
③采用大中棚育苗,培育健壮秧苗。
④10厘米地温稳定在12℃定植为宜。加盖地膜,促苗早发。要早中耕、晚打杈、早采收,满足肥水需要。
⑤定植后缓苗期喷洒0.01%增产灵或喷施1.4%复硝酚钠水剂6000倍液,可提高植株对病毒病的抵抗力。
(2)药剂防治:
①种子处理,播种前用清水浸种3~4小时,再放在10%磷酸三钠溶液中浸40~50分钟,捞出后用清水冲净再催芽,或用0.1%********溶液浸种30分钟,洗后催芽。
②生长期防治,每亩用5%菌毒清水剂266~400克,于发病初期喷雾,一般喷雾3~5次(视病情而定),每隔7~10天喷1次,可在分苗前和定植前各喷1次,定植后喷第三次,可有效控制病毒病。常用农药还有氨基寡糖素+0.3克复硝酚钠1000~1500倍液,1.5%硫酸铜·三十烷醇·十二烷基硫酸钠乳剂1000倍液,20%盐酸吗啉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宁南霉素可溶性粉剂1000~1500倍液。
③及时防治蚜虫、粉虱、蓟马。
番茄根结线虫病
发病症状该病的典型特征是在病株根部的须根或侧根上产生肥肿畸形瘤状结,剖开根结有很小的乳白色线虫埋于其内。一般在根结上可生出细弱新根,再度染病,则形成根结肿瘤。发病轻的地上部症状不明显,重病株矮小,生育不良,结实小,干旱时中午萎蔫或提早枯死。
病原南方根结线虫,属植物寄生线虫。
发病规律根结线虫常以2龄幼虫或卵随病残体遗留土壤中越冬,可存活1~3年。
翌年条件适宜,越冬卵孵化为幼虫,继续发育并侵入寄主,刺激根部细胞增生,形成根结或瘤。线虫发育至4龄时交尾产卵,雄虫离开寄主进入土中,不久即死亡。卵在根结里孵化发育,2龄后离开卵壳,进入土中进行再侵染或越冬。初侵染源主要是病土、病苗或灌溉水。土温25~30℃,土壤持水量40%左右,病原线虫发育快;10℃以下幼虫停止活动,55℃经10分钟死亡。地势高燥、土壤质地疏松、盐分低的条件适宜线虫活动,有利发病,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与非寄主作物,最好与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的轮作。
②高温闷棚,7~8月高温闷棚进行土壤消毒,可杀死土壤中根结线虫和土传病害。
③选用抗根结线虫品种,也可采用嫁接法防治根结线虫。
番茄根结线虫病为害幼苗番茄根结线虫病为害成株④选用无病土育苗。
⑤根结线虫多分布在3~9厘米表土层,深翻可减少为害。
⑥番茄生长期间发生线虫,应加强田间管理,彻底处理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
⑦合理施肥或灌水以增强寄主抵抗力。
(2)药剂防治:在播种或定植时,每平方米施用1.8%阿维菌素乳油1毫升,稀释2000~3000倍液,喷在地面上,立即翻入土中。或用10%噻唑膦颗粒剂1500~2000克/亩撒施,或用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5000~7000克/亩沟施,或5亿活孢子/克淡紫拟青霉颗粒剂3~5千克/亩处理土壤,或35%威百亩水剂4000~6000克,对水300~500千克,于播种前15天开沟将药灌入,覆土压实,15天后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