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她还提出,父母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要不断地提高、学习、充实自己,和孩子一起起跑,这也是所有优秀父母的共同点,正是由于父母的进步,孩子才得以进步,而不是相反。
不仅如此,母子俩还精挑细选,从“每周一信”的上千篇文章中优中选优,2004年3月辑录出版了《每天进步一点点》一书,该书至今已再版多次。
与孩子沟通的方法有很多,吴章鸿母子但这种交流的方式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吴章鸿希望父母,能与更多的家长和孩子分享这些蕴含人生哲理的文章,每天进步一点点,让人生最优秀的品德和最高尚的人格播洒到更多幼小的心田里。在吴章鸿看来,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
教子点睛:
现在有很多父母很苦恼,总是弄不清楚自己的孩子每天想些什么,其实,这些问题都属于和孩子沟通上的障碍。吴章鸿和儿子的沟通方法很独特,他们之间的沟通是以书信为依托,以“榜样”为依托,在和孩子交流的同时又使得他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所以,父母也可以选择这样的方式与孩子沟通,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榜样”的为人和做学问的功夫,把孩子当成真正的朋友,一定能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生活允许失败
吴章鸿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及时对孩子进行承受失败挫折的教育。因为挫折和苦难对一个人的伤害程度大小与他们对挫折和苦难的态度直接相关。
她建议父母,让孩子懂得,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如果一个人不排斥苦难,不畏惧挫折,苦难和挫折就不能打倒他。相反,如果一个人害怕它们、逃避它们,他就能轻易被打倒。
要让孩子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要抱怨环境,也不要惧怕失败,要引导孩子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要有对失败的承受力,对失败的承受力越大,从失败中走出来的时间就越短,最终获得的成功就越大。
面对遭受挫折和失败的孩子,不是斥责、打骂孩子,而是要把失败的孩子拉回父母温暖的怀抱,理解、安慰孩子,及时帮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拿出对策,不要给孩子泼冷水,也不要谴责被挫伤的孩子。父母正确面对孩子的失败,和孩子一起进步,建立平等交流的关系,能增强孩子面对困难和失败的自信和勇气。
1997年12月底,吴纯被选送去香港参加“首届中国钢琴曲目比赛”。吴纯拿了家里仅剩的6000元钱,自费去香港参赛,遗憾的是,由于临场发挥不佳,吴纯没能拿到名次。
走前她曾对儿子说:“妈妈不去送你,也不会去接你,因为家里没有钱。”但现在她决定去机场接儿子,因为儿子此刻正在经受他人生的第一失败,这时他最需要妈妈的支持和理解。
吴章鸿决定走出家门,把她失败的儿子像英雄一样接回家。可家里距离机场如乘出租车,要花100元钱。最后,她花了1元钱,乘公共汽车赶到民航小区,然后步行走上了通向机场的高速公路。
她步行30公里,在机场等了7个小时,接到最后走出机场垂头丧气的儿子,走下飞机的吴纯忽然听见母亲的呼唤,一脸惊讶:“妈妈,您怎么来啦?对不起,家里花了那么多钱,我却没有拿到奖,你怪我吗?”
吴章鸿流着泪告诉儿子:“正是因为你没有获奖,妈妈才不辞辛苦走了很远的路,专门到机场来接你回家。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要以一次的成败来论英雄。相信你能从这次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今后会做得更好。妈妈相信你能从这次比赛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回家后,母子二人从基础知识、音乐感觉、演奏技巧、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交谈分析。吴章鸿的一席话,激发了吴纯极大的学习热情,这以后他学习的自觉性更强了,自我要求的标准也更高了,失败的香港之行对吴纯以后出国留学是一次很好的练兵。
其实,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失败。其中,有些孩子也许失败的次数比较多,父母也会由此变得不安,他们担心孩子的前程,于是处处防患于未然,不让孩子失败。
本田公司创办人本田宗一郎先生说,从别人那里学到的东西与自己经过深思苦想得来的东西相比较,其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是大不一样的。本田先生在上小学时,也是班里的后进生。无论让他做什么,都总是失败,学习成绩也不理想。
然而,对这段经历,本田先生是这样认为的:“正是因为当时的失败,才培养了我能进行独立思考、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大脑。”日本教育家多湖辉以此为例,劝诫父母,不要只盯着孩子的失败,要多想想失败所带来的好处。
实践证明,“可以失败”要比“不准失败”更能减少孩子的失误。当父母面对孩子的失败时,应像吴章鸿对待儿子那样,缓和孩子的紧张情绪和心理负担,告诉他“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孩子听后会深受鼓舞、精神大振。孩子肩上的重担也会减轻,结果,事情就会朝着好的方向转化。
教子点睛:
身为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过分的对孩子求全责备,反而会加重孩子的负担,影响了他的正常发挥,有害无益。其实,孩子有失败并不可怕,失败是成功之前的练兵,可怕的是孩子没有信心。没有人愿意自甘堕落,父母试着去给孩子一些安慰和鼓励,他也许就会给父母意想不到的回报。
放儿子飞向理想
吴纯记得,爸爸和妈妈离婚那会儿,家里只剩下一架旧钢琴和一些换洗衣物,那时的他刚满11岁,正在读小学五年级,学习钢琴已经差不多6个年头了。按照当时的状况来说,连吃饭恐怕都成了问题,更不要说学琴了。
所有人都在劝吴章鸿,不行就算了吧。但吴章鸿并没这么想,她明白儿子的心,她知道钢琴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吴纯在小学毕业时向母亲提出了自己的心愿,想去专门学习钢琴,要考音乐学院附中。
孩子有自己向往的领空,吴章鸿很支持儿子的想法。可是,身边的同事和朋友都劝吴章鸿不要让吴纯再学钢琴了,因为他的文化成绩也很好,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读大学,也是有前途的,而且内部子女在高考分数和学费上都有优惠,支持吴纯去学钢琴,就等于放弃了这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自己也踏上了一条坎坷的道路,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但是,吴章鸿想,孩子热爱钢琴,又有那么多年的基础,应该让孩子去试试,让他大胆追求自己生命中的目标,即便是他成不了钢琴家,若能从事自己喜欢的音乐,也同样是幸福的。她决心支持儿子。
吴章鸿说自己是“四无人员”——无文凭、无专业、无丈夫、无金钱,但她却决心要送儿子走上艺术的不归路。大家都说她太溺爱孩子了,什么都由着他。但是,吴章鸿心理清楚,这不是溺爱,而是母亲对孩子的一种相知。只有血缘相连的母亲,才会知道儿子最想要的是什么,才会义无反顾地支持他去完成毕生的理想和夙愿。
因为没钱,他们一开始就遇上了拦路虎,音乐学院附中高昂的赞助费吴章鸿实在拿不出来。她提笔给院长写了一封信,以母亲的名义真诚地恳求缓交。院长却建议吴纯放弃这条需要用金钱堆砌的艺术之路。
正当母子俩感到绝望的时候,一向对吴纯很看好的钢琴老师被一家民办艺术学校聘请做老师,她提出了唯一的要求:让吴纯就读。吴纯在入学测试中考了全校第一。
1998年,吴纯接到了乌克兰奥德萨音乐学院的邀请函。面对高昂的学费、前途未知的留学生涯,吴章鸿再次支持了吴纯的选择。她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临上飞机那天,吴纯感念母亲多年来无私的付出,生怕她一个人在国内孤独,他劝母亲再找一个伴。他们既是母子,更是朋友,吴章鸿珍藏起儿子的这片理解和孝心,时刻与在异国求学的儿子并肩拼搏。
为了省下每一分钱给孩子上学,吴章鸿给自己制定了一条近乎苛刻的要求:每天的生活费限5元人民币。长期艰苦的生活,使她落下了脾脏方面的疾病。吴章鸿总在问自己,我能为儿子做些什么呢?我还能为儿子做些什么呢?还有什么是儿子急需要的?而我没有做到。
有一个小秘密,吴章鸿不曾告诉儿子。她用自己的体力换取了一次次博览群书的机会。每次学校资料室到了新书,她就帮忙运送。唯一的请求,就是借来一看。每次她都会用最快的速度阅览、复印、归还。吴章鸿认为,所有的付出和汗水都是值得的,母爱就是应该这样滴水穿石。
吴章鸿说,自己就像老蜜蜂采蜜一样,希望把最新鲜的、时代最前沿的观念理念带给儿子。远在乌克兰的儿子就是依靠着母亲的鼓励,一点点驶向理想的彼岸。上大学的5年来,吴纯共获得9项国际钢琴比赛的大奖。
2004年6月,德国汉诺威音乐学院招考钢琴系博士生,来自全世界的几百名高手竞争2个入学名额,作为乌克兰奥德萨音乐学院理论博士生的吴纯,终于以出神入化的演奏,从这些选手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今世界著名钢琴家克莱涅夫的学生……这一喜讯传来,远隔重洋的吴章鸿紧握着电话,忍不住喜极而泣。
吴章鸿坦言,作为女人,这么多年的单身留守生活是有遗憾的。夜深人静的时候,她也会为自己没有品尝过真正的爱情而心酸,但是,她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把心力精力投入到自己儿子身上并不是一种浪费,对于她来说,以一种淡然随缘的心态等候一份真挚的爱也未尝不是一种痴情。
吴章鸿决定要吴纯学习钢琴的时候,并没有太多地计较学钢琴的前景,也没有巴望着儿子一定能在钢琴领域有所成就,她只是单纯地支持了儿子想学琴的愿望。她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不想让孩子失去自我。其实,只有尊重孩子,才能赢得孩子的真正尊重。
教子点睛:
孩子只有理解父母的苦心,他才会以非常大的热情自觉学习,适应可能遇到的困难,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而只有懂得尊重和理解孩子的父母,才能真正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也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