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换种方式与孩子沟通
15576000000018

第18章 第5种方式 善于运用沟通艺术(4)

一位父亲发现女儿最近的神色异常,神神秘秘。一放学就躲进自己的房间,又是网上聊天,又是喜欢看爱情小说,电话铃声一响,就跳起来抢着接电话。父亲看到这些迹象,感到女儿情窦初开,而且已经陷入了“早恋”中。

一个星期天,女孩的父亲与母亲商量,决定带女儿一起去公园观赏花。百花丛中,人头攒动。父亲指着含苞欲放的花朵,意味深长地对女儿说:“你看,这花都是按照季节开放的。其实,人也一样,青春的花蕾不能随便提早开放,否则花不会香,果子也会很苦涩,你说对吗?”母亲也在一旁帮腔:“就是啊,我中学时的一位女同学,过早地谈恋爱,后来留级,最后退学。现在听说因为文化程度低又下了岗,真是一误再误呀!”

女儿听了,低头没有说话,回家后,她在日记里写下了自己的感触,表示要从“早恋”中解脱出来。后来,在父亲和母亲的引导下,她集中精力学习,脸上上又有了青春的微笑。

父母亲在察觉到女儿早恋,影响学习的现象之后,并没有当面批评孩子,而是采用暗示沟通法,以花喻人,以人为镜,收到了良好的沟通效果。

所谓暗示沟通法,是指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选择符合孩子身心特点的暗示内容和方式方法与孩子沟通,促使孩子自己醒悟,从而改正错误和缺点。暗示沟通法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间接性。在一些特殊的场合、特定的情节下,父母可以有意识地采用这种沟通法,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言行。这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沟通效果。

很多父母认为,批评自己的孩子直来直去,何必拐弯抹角地暗示呢?于是,这些父母就不顾及场合与地点,也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心,一味地直接训斥和批评孩子,致使孩子陷入尴尬的境地,以至于产生自卑或逆反心理。实际上,这样的结果与父母的沟通初衷是相违背的。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说:“小孩子最容易接受暗示的,是喜欢别人赞许的。因此,给孩子的教育,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越少,它的教育效果越大。”所以,相对于直接的批评来说,暗示性的语言往往能够引导孩子,促使孩子的思想和情感积极向上,从而让孩子自动自发地改正。

事实证明,采用暗示的沟通法能够触动孩子的心灵,更好地启发孩子所特有的思维能动性,让孩子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接受父母的教育,也能充分开发他的潜能,从而大大提高教育的成效。所以说,在家庭教育中,暗示沟通法是一种有效、重要的亲子沟通方法。那么,父母怎样才能恰当地运用暗示沟通法呢?

第一,注意环境暗示。

父母要重视和利用家庭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暗示,使孩子开阔胸怀,形成积极的情绪与乐观的性格。

第二,重视语言暗示。

父母可以通过语言让孩子作出符合父母期望的反应,同时可辅以手势、眼神、体态、表情、动作或其他暗示信息载体传达沟通信息,取得良好的暗示效果。

第三,行动暗示不容忽视。

行动是无声的语言,属于非语言的范畴。用行动来来暗示孩子,可以有效避免出现严厉语言伤害孩子自尊的情况,尤其在公众场合,父母更应该注意用行动来暗示孩子。比如,乘坐公交车时,看到有老人上车,应该拉拉孩子的手,用眼神暗示他给老人让座。这样的行动暗示效果会比语言好很多。

第四,注重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的方式很多,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和意志等,都能接受心理暗示。心理暗示往往能打破孩子的心理定势,强化孩子的潜能意识,增强孩子的自我暗示心理,协调理智和情感作用,增强沟通效果。

总之,暗示沟通法运用在亲子沟通中,效果非常明显。可以说,暗示沟通法会给父母多一种亲子沟通的选择与途径,为亲子沟通锦上添花。

亲子沟通小贴士

暗示有正面和负面之分。日本教育家多湖辉认为,正面的暗示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它往往可以使教育事半功倍。同正面暗示一样,负面暗示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遗憾的是,在生活中,很多父母经常给孩子一些负面暗示,从而使孩子长期处在沮丧的情绪中,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更会导致亲子间的关系恶化。

夸奖孩子也需要智慧

事例1:

一位母亲这样讲了这样一件事:

我的孩子杰克从不主动做家务,为这事我很恼火。他9岁以后,我感觉他应该多承担一些责任。

一天晚上,在吃饭之前,我叫他摆好桌子。通常,我得不停地督促,他才能完成。但这一次,我还没再次提醒他,他自己把事情都做好了。我很高兴,我得夸奖他一下。为了让孩子也能听见,我大声对丈夫说说:“你看见了吗?杰克把桌子、盘子、碗、餐巾纸等都摆好了!真是彻底负责啊!”杰克当时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反应。

晚饭后,我带小儿子上楼睡觉,我让杰克过15分钟也上楼睡觉。他说:“好的。”15分钟后,他上了楼。我说:“我叫你15分钟后上楼睡觉,你就来了,非常准时。”杰克笑了。

第二天,杰克在晚饭前来到厨房说:“妈妈,我来摆桌子!”我惊呆了。我说:“我没叫你你就来了,我真的好感动!”从那以后,我开始注意到,杰克有了一些细小的变化。

一天早上,他主动把床铺整理好了。还有一天早上,他早饭前就已经自己穿戴好了。看来,我越去挖掘他的优点,他就越容易变好。

事例2:

另一位母亲这样叙述:

我以前用物质奖励来管孩子。每当我担心孩子不听话,我就说:“如果你表现好,我就给你买冰激凌或新玩具。”孩子当时会听话,但下一次我还得再答应给她另外一个奖励。

最近,我不再说“如果你表现好,我就……”而是换了一种说法:“孩子,如果你……那会对我很有帮助的。”而当她确实做了对我有帮助的事情时,我会把她做的事描述给她听。

上周末,我告诉她:“孩子,当爷爷奶奶来我们家时,如果你可以让他们感到很受欢迎,那会对我很有帮助。”等爷爷奶奶到来时,她表现得好极了。等他们走后,我对她说:“孩子,爷爷奶奶在这儿时,你让他们感到非常高兴。你给他们讲笑话,给他们吃糖果,你还请他们看你收集的邮票。真是热情周到啊!”孩子听了神采飞扬。

以前的方法,孩子只会高兴一时,因为她得到了奖励。但现在的新方法,她为自己做的事而感到自豪。

实际上,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夸奖。但是,夸奖孩子也需要智慧。所以,父母要想把握夸奖孩子的智慧,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夸奖孩子要与符合其年龄及能力。

当父母高兴地对一个年幼的孩子说:“我看到你每天都自己刷牙,真是棒极了!”这时,孩子会为他的行为感到自豪。但是,同样的话如果是说给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他可能会感到父母是在讽刺他。

第二,夸奖孩子不要涉及到他过去的错误或弱点。

比如,父母说:“你终于把那段曲子弹得像样了。”“你今天看上去很漂亮。你是怎么做到的?”“我从没有敢想你会通过那个考试,但你竟考过了!”实际上,这样的话就在无意中涉及到了孩子以前的错误或弱点。所以,父母完全可以换成另外一种说法,把重点放在孩子现在的优点上:“你在那段音乐的开头保持了很好的韵律,我很喜欢!”“你看上去让人赏心悦目。”“你通过了考试,我知道你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

第三,注意自己的热情程度。

有时候,父母过度热情反而会妨碍孩子为自己而奋斗的愿望。因为在孩子看来,父母对他的活动所表现出的持久兴奋是一种压力。

第四,不要违背内心“夸奖”孩子。

如果父母用珍视的口吻来描述孩子的某种一行为,孩子会一次次重复同一种行为。比如,父母不想让孩子再吹口哨,那么千万别说:“你的口哨吹得真响!”因为夸奖会带来重复,会带来孩子加倍的努力。

亲子沟通小贴士

研究表明,孩子经常受到父母夸奖和很少受到父母夸奖的,其成才率前者比后者高5倍。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而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就要学会夸奖孩子。没有夸奖就没有教育。但是,夸奖孩子并非易事,也需要智慧。所以,父母一定要关注孩子每个细微的进步,对孩子夸奖得恰到好处。

引导孩子自己做出决定

2003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状元萧萧考上了北大。但是,她在进入北大之前却经历过一段戏剧化的学习生涯。

萧萧从小数学成绩很好,先是考上了奥林匹克学校。进入奥校后,她迷上了武侠小说,而且还非常贪玩,因此受到了老师的批评。一气之下她要退学。

在遇到这种重大问题时,妈妈不替女儿做主,而是让女儿自己决定。她对萧萧说:“你可想好了,这可是你自己辛辛苦苦考进去的,你想好了不学,可以不学。”萧萧就真的自己做主退学了。

退学后,萧萧更加迷恋武侠小说,就连上数学课也看,结果成绩退步很多。妈妈找萧萧谈话:“你打算将来怎么发展呢?”萧萧志向坚定地说:“我将来要考北大附中。”妈妈说:“你要上北大附中,这是一个很好的志向选择,但是,上北大附中,数学不好是不行的。现在,你只有进了数学奥校,才有可能考上北大附中。”萧萧想了想,说:“那我就再考进奥校吧。”

果然,萧萧通过努力又考入奥校,以后又考上北大附中,最终考入北大。

在萧萧做这些决定的过程中,妈妈一点都没有干涉过她,所有的决定都是她自己做出的。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妈妈却帮女儿正确认识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引导她更好地做出了选择。

今天,有很多父母都以为孩子的事必须有父母去决定,而强迫孩子一定要听从安排。这是错误的,因为这样的话孩子就不会有自主权,也没有做事的主动性,很可能会因为某些不得不去做的事而去应付差使。结果,孩子在无形中就会养成松散的习惯,甚至可能还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进而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难以沟通,甚至出现孩子反抗的局面。

强迫孩子听从父母的培养方法,服从于父母的人生价值观,这并不是好的教育方式。应该在了解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之后,给孩子一些自我行事的机会,然后再逐步引导孩子作出自己的决定。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孩子就会表现得十分优秀。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为了引导孩子自己做出决定,父母应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帮他认识自己。这样,孩子在做出决定之前,就能十分清楚自己到底应该怎样做。

当孩子做出自己的决定的时候,父母不必担心孩子的将来会如何,只要能给予他足够的支持、肯定和适宜的指导,即使最终孩子的表现并不十分理想,但是由于父母的信任带给他的信心和勇气,会使他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有更大的动力朝向前方去拼搏去努力。

如果父母觉得孩子还小,他只是一个孩子,他的决定是不成熟的,孩子可能就获得不到父母的任何的支持和重视。这会让孩子觉得连父母都不能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就会失去自信心,做什么事都觉得自己不行,更不用说会有什么优秀的表现。父母如果不能给孩子表现的机会,不去肯定他,孩子也就不会有什么机会去展示他是优秀的了。

亲子沟通小贴士

要想引导孩子自己做出决定,父母应该帮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的个性、特点、习惯、兴趣爱好等。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作决定的过程是一个知己知彼的过程,需要了解自己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好地决定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