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换种方式与孩子沟通
15576000000009

第9章 第3种方式 蹲下来与孩子说话(1)

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就是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上,去理解并包容你所不能接受的事情,同时对孩子做出恰当的引导和处理。父母在蹲下的一瞬间,就把自己摆在和孩子同等的高度,就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与他是平等的。这样,孩子就乐意敞开他的内心世界,把内心的想法告诉父母,使自己与父母有共同语言,达到心与心的默契沟通。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事例1:

一场大雪后,孩子想和小朋友去打雪仗,可是妈妈怕孩子冻坏了,就不让他出去,把他关在屋子里。任凭孩子苦苦哀求:“妈妈,你就让我玩一会儿吧,我玩一会儿就回来。”

可是妈妈却说:“外面天气太冷了,会着凉感冒的。他们都比你大,会欺负你。你有这么多的玩具,在家自己玩多好啊!”

孩子委屈地哭了,他想:这么一个小天地怎么能与打雪仗相比呢?

事例2:

一个小男孩,在吃完葡萄后把核埋在一个花盆里。爸爸说:“葡萄要用葡萄藤插栽,核是种不出来的。”男孩说:“我想创造奇迹。”爸爸见他不听劝告,仍然天天观察核有没有发芽,非常生气,于是就打了他,还把花盆摔碎了。

一天,男孩看见邻居家的女孩也在种葡萄核,就告诉她:“核是种不出来的,要用葡萄藤插栽才行。”女孩说出了令他吃惊的话:“我想创造奇迹。”几天后,女孩的花盆里居然长出了葡萄藤,女孩开心极了。可男孩却哭了,因为他看见,那棵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偷偷栽进去的。

孩子的心灵就好像一本书,父母需要用心去体会才能读懂。很多父母认为自己每天都在关注孩子的成长,似乎最了解孩子,殊不知,如果不能让自己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那么父母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就会越来越远。

当今,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而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更是让孩子备感孤独,在找不到玩伴的前提下,在被父母寄予了厚望的情形下,在父母不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情况下,孩子的内心的精神世界就变得更加贫瘠。

孩子与父母的眼中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孩子需要父母了解,父母也需要了解孩子。然而,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却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一项调查显示,有半数以上的父母表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困惑的问题就是不了解孩子的心思,不懂得孩子到底在想什么。对于这样的结果,教育专家指出,父母不要因此就在教育孩子的进程中产生“退缩”情绪,相反,一定要积极主动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父母不了解孩子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心理动态等等。孩子的做事方法往往带有时代特色,而父母的做事方法却往往带有过去时代的痕迹,因为两代人的经历不同。如果父母不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就不会对孩子有很好的了解。

所以,父母除了给予孩子各方面的关心与照顾外,还要注意从一些细小的方面观察孩子,然后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帮助孩子。很多父母自以为,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因为他们不想也从没有想过在这方面花时间,只是凭感觉去判断孩子的想法,这样的父母没有责任心,这样的做法也很无知。

不得不承认,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敏感的。所以,父母不应把焦点都放在孩子的学习上,更多的是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及心理状况,努力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还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理解,找到不同的方法引导孩子。这样,亲子关系就会越来越好。

亲子沟通小贴士

作为父母,只要保持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孩子内心世界,并以此心境为出发点去接触、理解孩子,就会找到打开孩子心灵大门的钥匙。不要用成人功利和世故的心态去衡量孩子天真的想法,并残忍地践踏孩子的梦想,应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感知孩子,并因势利导,呵护孩子纯洁无暇的想法。

与孩子平等地交流

一位妈妈问孩子:“孩子,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呀?”

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想做爸爸。”

妈妈很吃惊地问:“这是为什么啊?”

孩子说:“做爸爸多好啊,能抽烟、喝酒、打麻将,没地方出气时还可以打孩子,真是不错啊!”

但愿这只是个笑话而已,但却值得很多为人父者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到底是个怎样的父亲?是不是“严于律孩子而宽以待己”了呢?

作为父母,要求孩子怎样做,自己首先一定要做到。千万不能要求孩子一套,对自己要求又是另外一套。这样,父母肯定得不到孩子的尊重与信任,自然地,孩子也不愿意与父母沟通。

现在,一方面孩子需要父母与他平等相处,但另外一方面,父母在潜意识中拒绝与孩子平等,常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教育孩子,但这样做,孩子并不“买账”。

一位中学生这样说:“自从上了中学后,爸爸妈妈用的最多的词就是‘不许’和‘应该’,还有‘轮不上你来教育我’之类的话,时间一长,我就不愿意理他们了,因为我觉得这不平等。”这位中学生不接受父母的原因很明显,他认为父母与他不平等。

所谓平等,是指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孩子谈心与交流,给孩子创造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以更好地进行亲子沟通,让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应该学会与孩子平等交流,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疑问,才能让家庭和谐友爱。因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就好像管道里的水一样,如果一头高一头低,水只会流向低的一头,只有两头差不多一样高的时候,水才能够两头互流。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跟孩子平等地对话。

一位母亲的做法值得父母借鉴参考:“我让女儿和我们一起吃饭,把她和大人同等对待。吃饭时的谈话也是选择她能够听得懂的话题,当然也鼓励她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家庭,吃饭时不让孩子说话,有的甚至是在不吃饭时,孩子也必须畏畏缩缩,这样做,孩子不会有任何的自尊心,这样对孩子是不平等的。”

在发现孩子某些地方有不足时,有智慧的父母会以平等的心态,用量的方式,用富有情理的话对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意见与看法。他们会用“如果”“试试”“或者”等词语给孩子提建议,也会用“你自己决定吧”“妈妈很爱你,但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等引导性的话让孩子自己去衡量、做决定。

实际上,父母的话里已经包含了暗示性的建议,同时把决定权给了孩子,这就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当孩子自己做出决定时,他就会更加自信,更加喜欢与父母交流。

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莫洛亚曾说:“怎样是幸福的童年呢?是父母之间毫无间隙,在温柔地爱他们的孩子时,同时维持着坚固的纪律,且在儿童之间保持着绝对一视同仁的平等态度。”事实也证明,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亲子沟通是非常有效的。

亲子沟通小贴士

父母与孩子平等交流、相处,就会满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这样,孩子的言行举止就会表现出快乐之情,就会十分配合父母。所以,父母一定要有主动与孩子平等相处的意识,只有这样,父母的行为才会让孩子感觉到平等。

请放下家长的架子

《成长的烦恼》是一部美国家庭教育喜剧,曾经风靡全美,在中国也曾有很高的收视率。该剧的主人公是杰森夫妇和他们的三个孩子:女儿卡萝尔,大儿子迈克,小儿子本。可以说,他们全家永远充满着活力。

杰森夫妇从来没在孩子们面前摆过家长的架子,他们把三个孩子当成朋友,对待三个孩子的态度总是那么平等友好。

女儿卡萝尔十分聪明好学,杰森夫妇以她为骄傲。在卡萝尔可以跳级升学时,杰森夫妇没有盲目高兴,也没有胡乱地指挥,他们与卡萝尔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引导女儿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大儿子迈克十分顽皮捣蛋,经常做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杰森夫妇简直为他操尽了心。但是,杰森夫妇并没有斥责、打骂过迈克,他们总是坚持给迈克机会,鼓励他自己去做决定。

对于年幼的小儿子本,杰森夫妇同样没有一点家长的架子,给予他的依旧是和谐友好的态度,他们并不认为本的年龄小就应该管制他。在家里,本就像一个机灵鬼,他经常会想出一些十分古怪的主意,但杰森夫妇总能平静地与他讨论问题,鼓励他独立做事。

杰森夫妇认为,孩子应该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并受到他人欢迎的人,所以,他们从孩子很小时,就用真诚、宽容和幽默来消除孩子在成长中的各种烦恼,给孩子和家庭带来欢乐。

要想与孩子有很好的沟通,还需要父母能够把家长架子放下来。但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并没有这样做,甚至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们总是喜欢想当然地思考问题,总是认为自己是父母,有绝对的权威,殊不知,放下家长的架子才是有效的亲子沟通的密码之一。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沟通不是在任何人之间都能实现的,父母只有放下架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才能实现最成功的沟通。”的确是这样,父母只有放下架子,孩子才愿意与父母沟通,才愿意把心里的话说给父母。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黑尔加·吉尔特勒曾这样告诫父母:“如果您放弃权力,放弃您的优越感,那么您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敬的机会就更大。”但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这样做的父母寥寥无几。

实际上,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之所以不顺畅,完全是因为自己凌驾于孩子之上,说对了孩子得听,说错了孩子还得听,可想而知,十足的家长作风怎么能让孩子服气呢?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场景:爸爸打儿子,5岁的儿子十分委屈,他盯着爸爸愤怒地问:“你凭什么打我啊?就因为你是爸爸吗?”面对儿子的话,那位爸爸无言以对。所以,要想逾越亲子沟通的鸿沟,父母就必须放下架子,不以长者的身份和权威对孩子发号施令。

亲子沟通小贴士

与孩子沟通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放下家长的架子,以平和的心态与孩子真诚地交流。如果父母总是端着家长的架子,总是一副十分严肃的面孔,总是一种不容冒犯的形象,那孩子就畏惧与父母沟通,就很难从父母的言行中获得快乐与自信,很难获得人生成长的体验。所以,只有收起家长的架子,才能创造一个愉悦的亲子沟通氛围。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台湾的一位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曾发现他3岁的女儿最不爱逛商场,每次领她去,女儿总是哭着闹着不愿进,这位父亲很不理解,因为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可女儿为什么不爱来呢?

一天,他又领着女儿在商店里的人群中挤来挤去,女儿的鞋带开了,他蹲下来给女儿系鞋带。就在那一瞬间,他终于发现了女儿不爱逛商场的原因。因为他也看到了孩子眼中的景象,那是多么可怕,矮小的孩子,没有柜台高,女儿的眼中根本看不到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是大人们的一条条大腿和、一只只来回摆动的胳膊、一个个带棱角的书包……而且还时不时地磕碰女儿的脸和弱小的身体。

他想:别说女儿了,自己都不想呆下去了。可是,当他把孩子扛在肩上准备离去时,孩子却突然不走了,原来她看见了她喜欢的玩具。

这件事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做儿童工作,不能总是站着居高临下地跟孩子讲话,一定要蹲下身来与孩子说话,和他在同一个视平线上,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孩子。

实际上,这位主持人的发现也解决了很多父母的困惑,让父母们知道在与孩子沟通时自己应该怎样做,那种居高临下审视孩子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一位著名作家曾经说过,一次偶然的机会,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风景,却意外地发现,在孩子的视野里,这个世界是多么的不同!这个发现给这位作家眼前一亮的感觉,从那以后,他改变了与孩子沟通的方式。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看到4岁的儿子吃完饭要下地去玩时,她也立即离开了餐桌,蹲下来面对着孩子说:“你是不是要坐到离餐桌远一点的地板上去画画呀?”孩子点点头,高高兴兴地坐到一边的地板上,认真地画了起来。这位母亲在谈起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时这样说:“在我小的时候,我的母亲就是这样同我说话的。孩子也是人,只是他比我们矮一些,所以我们就应该蹲下来和他说话……”

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就是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上,去理解并包容你所不能接受的事情,同时对孩子做出恰当的引导和处理。父母在蹲下来的那一瞬间,就把自己摆在和孩子同等的高度,就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与他是平等的,孩子会体会到父母已经不高高在上。这样,孩子就乐意敞开他的内心世界,就喜欢把内心的想法告诉父母,使自己与父母能有共同语言,能够达到心与心的默契沟通。

要知道,“蹲下来”并不是形式上的,而是真正内容上的,是父母与孩子站在同一个心理高度上,以平等的眼光和认真而亲切态度,把孩子当成一个需要尊重的独立的个体。

卢勤也曾指出,与孩子平视,是每个父母应该遵循的原则。父母要被孩子所接受,是不是也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了解他的思想,知道他要做什么呢?有许多事情,用我们成人的眼光来看,怎么也理解不了,这就需要做父母的有变换角色的意识,抛弃自己的偏见,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他们的世界,才能看懂孩子。

亲子沟通小贴士

一旦父母学会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就等于调整了自己与孩子的距离,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的亲切与温暖,就会在这样的感受中体验到父母对他的信任与尊重,孩子也就更加喜欢、亲近和信赖父母,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尊重孩子的选择

事例1:

格林斯潘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也是全世界有名的金融巨子。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力非常大。但是,他小时候却是学音乐的。

他的母亲是个小提琴手,他从小就在母亲的教育下学习音乐,而且自认为有很高的音乐天赋。后来,他报考了音乐学院。毕业后,他就跟着乐团四处演出。但是,格林斯潘越来越发现自己对音乐并没有太多热情,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金融。于是,他选择离开乐团,到纽约州立大学专攻金融。他的父母并没有干涉他,而是尊重了他的选择。毕业后,格林斯潘去了华尔街。

正是因为格林斯潘的父母尊重他的选择,把选择权交给了他,他才会选择了最适合的发展道路,从而成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主席,在金融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事例2:

GOOGLE中国区总裁李开复说:“我记得我5岁时,父母要我读幼儿园,但是我想读小学,于是他们把选择权给了我:‘如果你能考上,就让你读。’这件事我会终身记得,因为那时我的第一次知道一个5岁的小孩居然有选择的权利。我特别珍惜这个选择,于是我努力地读书,真的考上了我想上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