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大辞典
15620400000122

第122章 中国画论作者及有关作者篇(3)

【荆浩】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沁水(今河南济源)人,一作河内(今河南沁阳)人。生卒年不详。唐末战乱,隐于太行山的洪谷,自号“洪谷子”,以农耕自给,以画山水树石自适。博通经史,善文能诗。书法学柳公权,工画佛像,尤以善山水着名。他长期生活在太行山,善于将自然的客观物象与个人艺术创造相结合。并重视借鉴前人之长,自言:“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为唐宋期间山水画变革的承前启后人物,开创了宋代北方山水画派。所着《笔法记》是中国早期山水画理论的重要着作。(冯超)

【黄休复】北宋画家、绘画史论家、着述家。

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字归本,一作端本。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北宋真宗咸平前后。通春秋学,曾校《左传》、《公羊传》、《榖梁传》。久住成都,好道术。潜心画艺,游心顾恺之、陆探微之艺,深得其趣。收集唐乾元至宋乾德间与蜀地有关画史资料,着《益州名画记》。另着有《茅亭客话》。(冯超)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金石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更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仁宗天圣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间,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绘画创作上,尚简重意,提出了“笔简而意足”、“忘形得意”的主张,代表了北宋时期美学思想的发展倾向。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着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后人将其部分书画杂论辑成《欧阳文忠公试笔》、《六一题跋》。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存世书迹有《灼艾帖》(藏故宫博物院)等。(冯超)

【韩琦】1008~1075。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出身世宦之家。天圣五年(1027)进士,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景佑年间,迁开封府推官、度支判官。宝元三年(1040)西夏事起,出任陕西安抚使,范仲淹同任抗御西夏之责,功绩卓着,时称“韩范”。庆历三年(1043)为枢密副使,与范仲淹、富弼等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出知扬州,徙知郓州、成德军、定州、并州。

嘉佑元年(1056)为枢密使。三年,拜相。英宗即位,封魏国公。二帝之间,三朝宰相,当政十年,号称贤相。神宗即位后,辞相,出判相州、大名。此际,恰逢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他以元老重臣身分反对变法。着作有《安阳集》。韩琦对于绘画主张“形似论”,认为“观画之术,唯逼真而已。得真之全者绝也,得多者上也,非真即下矣”。表现出写实主义倾向。(冯超)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博学能文。仁宗嘉佑进士,任扬州司理参军。

后又被推荐到京师昭文馆,负责编校书籍。神宗时,他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曾提举司天监、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等。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因他人兵败受牵连,坐贬。晚年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筑梦溪园闲居。着《梦溪笔谈》,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医药、历史、文学、艺术等诸多学科,对推进北宋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发展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第十七卷为书画,提出了诸如:“雪中芭蕉”、“画弦声与画管声”、“画意不画形”等文人画审美理论,并提出了“以小观大”的透视理论,体现了作者的绘画艺术思想。另有《图画歌》,以七言古诗论唐宋画家专长特点。文集有《长兴集》。(冯超)

【郭若虚】北宋画家、绘画史论家。生卒年不详,太原(今山西太原)人。高祖郭晖为后周将领,曾祖郭守文为北宋初重臣。父亲精于绘画鉴赏。他是宋仁宗弟相王赵允弼的女婿,娶相王第四女永安公主为妻。熙宁三年(1070)任供备库使,七年(1074)任西京左藏库副使,次年为文思副使并出使辽国。家富收藏,生平酷爱绘画艺术,尤精于画论画理。着有《图画见闻志》,展现了中国绘画由唐而发展到五代北宋的艺术创作成就,同时也是对此期绘画艺术发展实践的全面深入的总结,在中国绘画史和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冯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山(今属四川)人。一身仕途坎坷,屡遭贬谪。

嘉佑二年(1057)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初任杭州通判,转知密、徐、湖三州,政绩显赫。元丰二年(1079)因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以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为翰林学士、礼部尚书、龙图阁学士等官。因政见不合,自求外调,知杭、颖、扬、定四州。元佑八年(1093)新党再度执政,被贬至岭南惠州、海南琼州。徽宗即位,北还,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对于文、诗、词、书、画,无不擅长。散文汪洋恣肆,文采风流,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诗内容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体”。填词气势壮阔,雄浑豪迈,开创豪放词派。书法行楷兼胜,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绘画善作墨竹木石,与文同共创“湖州竹派”。

苏轼作为文人画的积极倡导者,极力崇尚士人画,而贬斥画工。他作画目的是“画以适吾意而已”。

在对待形与神态度上,以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并作《传神记》,专论绘画传神。同时,提出了常形与常理的概念,强调“常理不当”关系到绘画的举费。作为文人画的代表,他高度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明确言明“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审美追求。对于绘画创作主客体关系上,他提出了“成竹在胸”、“身与竹化”两个相关联且颇具影响的关于美的创造的概念。与其诗文一样,他非常注重绘画的创新,以“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为追求。今存《东坡七集》。(冯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文学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八桂老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1067)举进士。熙宁间应诏北京国子监教授。

哲宗时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崇宁年间罢官宜州,郁郁而终。黄庭坚早年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后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创了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影响颇大。又能词,与秦观齐名。书法精妙,善草书,楷法也自成一家。其书笔法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自成风格,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着作有《豫章黄先生文集》、《山谷词》。

主要书法墨迹有《松风阁诗》(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送张大同题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华严疏》(藏上海博物馆)、《经伏波神祠》(日本东京细川护立氏藏)、《诸上座》(藏故宫博物院)等。黄庭坚关于书画美学论述多为题画诗和书画题跋,其中提出的“观韵”、“得韵”、“韵胜”之说,反映了北宋时期文人的审美追求。(冯超)

【郭熙】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字淳夫,河南温县(今河南孟县)人。生卒年不详。出身布衣,好道学,喜游历。工画山水寒林,初无师承,后在临摹李成山水画中有所体悟,笔法大进。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奉召为宫廷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他的绘画创作活动盛期在宋神宗熙宁至宋哲宗元佑年间(1068~1093)。他受到神宗赵顼的赏识,皇宫中一殿都是专门由他创作的山水画。元丰(1078~1085)年间,推行新法,改革官制,新建的中书、门下两省和枢密院、学士院的屏壁都为郭熙所画。神宗曾把秘阁所藏名画令其详定品目,因此得以遍览历朝名画,其间兼收并览,成为北宋后期杰出的山水画大家。郭熙精于画理,他的山水画善于真实细腻表现不同地区、季节、气候的特点,并赋予强烈感情色彩,创造出极其丰富优美动人的意境。在山水取景构图上,创高远、深远、平远之“三远”构图法。在表现技法上,山石圆润,多用卷云、鬼脸皴法。树多虬枝,形如蟹爪下垂。笔力遒健,水墨明洁。郭熙也是一位山水画理论家,其子郭思纂集的《林泉高致》是中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阐述山水画创作规律和方法的着作,也是中国古代画论和美学理论的重要着作。(冯超)

【刘道醇】北宋绘画史论家。宋大梁(今河南开封)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不详。知画理,精鉴识。约在嘉佑二年(1057)着《圣朝名画评》,四年(1059)着《五代名画补遗》。在《圣朝名画评》中,刘道醇提出了品第绘画的“六要”与“六长”之说,对谢赫的“六法”之说有所发展。(冯超)

【米芾】1051~1107。北宋书法家、画家、文学家、书画鉴赏家。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等。祖籍太原,后徙居襄阳(今湖北襄樊),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建海岳庵。以母侍英宗宣仁高皇后藩邸之旧恩,神宗时任校书郎,授含光县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以能书迁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徽宗时召为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天资高迈,癫狂放达。多蓄奇石,好洁成癖,冠服效唐人,世号“米颠”。善诗文,语句清雅绝俗。好收集古器物和法书名画,精鉴别。其书法,擅篆、隶、楷、行、草各体,笔致沉着爽劲,瑰伟雄强;体势展拓,变化有致,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

以书意落点入画,信笔为之,表现烟云掩映变幻中的江南山水树林,创“米氏云山”画法。着有《山林集》,已佚,今传有《宝晋英光集》。米芾的书画理论见于所着《书史》、《画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冯超)

【米友仁】1086~1165。南宋画家、书法家。

初名尹仁,小名寅哥、鳌儿、虎儿,后字元晖,号海岳后人、懒拙道人。祖籍太原,后徙居湖北襄阳(今湖北襄樊)。米芾长子,书画皆承家学,故世称“小米”。早年即以擅书画知名,徽宗崇宁三年(1104)其父进友仁《楚山清晓图》,徽宗赐御书画各一卷。宣和四年(1122)入掌书学。宋室南渡后,流寓于溧阳、平江,官至提举两浙西路茶盐公事、工部侍郎,敷文阁学士。精于鉴别,擅画云山,略变其父所为,成一家法。以水墨侧笔横点画烟峦云树,看似草草而成,实则法度森严,自称“墨戏”,对后世“文人画”中笔墨纵逸的风格有很大影响。善书法,酷似乃父,亦精鉴赏,高宗赵构每得书画名迹,均请其鉴定。(冯超)

【董逌】北宋至南宋收藏家、书画鉴赏家。

字彦远,东平(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活动在两宋交替之际。家富藏书,少刻苦务学,博极群书,讨究详阅,必探本原。政和进士,宣和(1119~1125)中累迁秘书省校书郎,靖康元年(1126)权国子监司业。尝以伪楚张邦昌之命慰谕诸生,后世因讥其人品。建炎中,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宗正少卿,充徽猷阁待制。时以精金石书画考据鉴赏擅名,亦能书,着述颇丰。着有《广川藏书志》、《广川诗故》、《广川画跋》、《广川书跋》等书,其子辑有《广川家训》。(冯超)

【郑樵】1103~1162。南宋史学家、目录学家。字渔仲,号溪西遗民,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一生不应科举,隐居夹漈山,刻苦力学,三十年如一日,世称“夹漈先生”。立志读遍古今书,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在经学、礼乐之学、语言学、自然科学、目录学、文献学、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晚年编撰《通志》,书成进呈朝廷,授枢密院编修官。一生着述有《氏族志》、《动植志》等八十余种,但大部分已亡佚。今存仅《通志》、《尔雅注》、《诗辨妄》、《夹漈遗稿》等。《通志》为汇集历代史料而成的一部历史巨着,共二百卷,分传、谱、略三部分。其中略二十,计五十二卷,为作者倾心之作,内容极为丰富,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在论及诗文、书画、工艺、金石等方面多有新创,尤其是提出的“书与画同出”、图与书“相错而成文”等思想,对文人画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