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在非著名金融学家牛顿的手中变为货币,自此,英镑成为第一代世界货币。黄金本应为币,但是,在美国黄金成为货币却颇费周折,就为这事差点把美国财政部搞破产,同时搞了一个美联储出来。美联储,一个商业银行供养的孙子,却成为自己股东的爷爷。这个时代,美国成为托拉斯的世界--城市之羞。
是什么原因使得白银退出西方货币舞台?
美国人民如何能击溃摩根、洛克菲勒这样富可敌国的家族?
货币是金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金本位条件下可以靠黄金多寡自动调节国际汇率,永远不会存在汇率失衡。比如,您要是进口过多,国内黄金就会减少,货币含金量下降,汇率就会贬值,外贸趋于均衡。反之,也成立。
以上理论,正确,条件:仅对弱者。
黄金白银曾经都是货币:金银天生非货币,货币天生是金银。
18世纪20年代之后,由于某人不懈努力,白银终于变为非主流,黄金成为货币世界永恒的主题。
某人,叫做艾萨克·牛顿,而且,与你认知的牛顿是同一个人。
牛顿,是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是经典力学、微积分的奠基人。对物理和数学来说,牛顿是奠基人;对牛顿来说,物理和数学只是业余爱好。牛顿的本职工作,只是英国王室造币大臣。在这个职位上他一干就是三十多年,那是相当兢兢业业。
牛顿当政之前“造币大臣”只是一个闲职,没有任何实权。各家银行自己发行银行券,自行铸造铸币,日子过的那是相当滋润,关造币大臣何事。
黄金为币,始于牛顿。
18世纪初,金银同为英国货币,但牛顿发现黄金越来越多,白银越来越少。因为,黄金在欧洲大陆购买力低于英国,白银的情况则恰恰相反。
也就是说,在英国本土金贱银贵,在海外金贵银贱。
牛顿不但掏空了国库的白银家底,而且收购英国居民银器,就是为了增加白银铸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拿出约700万英镑白银,依然不能扭转金贱银贵的局面,新铸的银币也在流通中消失的无影无踪。
牛顿很伤心,伤心之后就明白了:既然黄金在本土便宜,无论铸多少银币都会被人藏起来,即所谓“劣币驱逐良币”。
明白了之后,牛顿就开始动歪脑筋。
既然白银是良币,那么就只用劣币:黄金。
1717年牛顿规定,只有黄金才是货币,纯度为90%的黄金每金衡盎司加之英镑17先令又10便士。牛顿大概也没有想到,他规定的这个挂钩比例一直持续到1931年,几乎与他的经典力学同时崩溃。
这是馊主意,因为,只有在英国诸岛才金贱银贵,人们可以不断从海外弄来白银兑换黄金。这样,可以赚很多钱;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长此以往,牛顿这个造币大臣干脆不要干了!
为了恐吓“勇夫”,牛顿不知砍了多少人的脑袋,把胆敢以身试法的人送上断头台,有时牛顿甚至亲自监斩。有人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因为苹果砸到自己头上,在我看来,却是因为观刑台上看到头颅落才有感而发。
英格兰银行、剑刃银行等机构为获取王室债务代理权,严格执行了牛顿的命令,英国实际上已经确立了金本位。
1809年,英国下院通过《锭金报告》,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大卫·李嘉图,《报告》强调英格兰银行要保证黄金兑换,并规定了英格兰银行对其他银行的兑换义务。
1816年,英国议会通过《金本位》法案,黄金第一次成为一个国家的法定货币。
19世纪中期,尽管美国已经初露峥嵘,但西方第一经济强国仍旧是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开天辟地的大创新,自此人类摆脱了自然生存状态,不再以体力对抗自然。恩格斯对1850~1870年英国经济的评价是“所有过去应用蒸汽机和机器获得的惊人成果和这廿年的巨大产量比起来、和输出输入的巨大数字和积聚的财富来说,都微不足道了”。
恩格斯的话还有一个含义:全世界都要从英国购买制成品,也要向英国输入原材料。
那实在是没有法子的事情:作为创新的缔造者,英国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先发优势,全球的市场都是它的,因为只有它能用机器来创造……
一个国家要称霸武林,产业优势和货币可以比作武侠小说里的招式和内功:产业是内功,货币只是招式。
有了内功,招式旦夕可得。金融必须配合产业,而不是决定产业。
你可以不承认高端产业国优势货币,但不得不承认它缔造的产业链。世界都是人家的,何况货币?
只有服从这个产业链才能创造更多财富,才能享受到世界最先进的文明。接受它的货币、遵守人家的法则,实在是没有法子的事情。
何况,法国发生大革命之后,欧洲大陆从来就没消停过,从大革命到波旁王朝复辟,再到拿破仑,法国一直在折腾。为了避险,大陆富豪习惯于把钱存到英格兰,也就是兑换为代表黄金的英镑。
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获得巨额黄金赔款,于1871年确立金本位;
18世纪中期,欧洲发现大量银矿,银价猛跌;法国、挪威、荷兰、意大利、比利时、瑞士先后在18世纪70年代实行金本位(公认的世界金本位体系形成于1880年)。
自此,英镑成为第一代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黄金主宰了货币的世界。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金本位条件下可以靠黄金多寡自动调节国际汇率,永远不会存在汇率失衡。比如,您要是进口过多,国内黄金就会减少,货币含金量下降,汇率就会贬值,外贸趋于均衡。反之,也成立。
以上理论,正确,条件:仅对弱者。对金本位体系缔造者--英国,上述理论纯属虚构。
整个国际金本位体系,确实是一个黄金自动调节机制,而在这个体系的中心人为控制痕迹却颇为明晰,这在国际货币体系堪称奇观。
恩格斯曾经提到,英国是最大的制成品出口国,又是最大的原材料进口国。对国际贸易来说,进口制成品的需求是刚性的,而原材料是可以替代的。落实到汇率上,原材料远比制成品敏感:甲方可以换人,乙方没有选择,必须进口。
这个优势,使英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游刃有余,以小博大、四两拨千斤。中国武功的最高境界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此时的英国,没有管理汇率,汇率随心而动。
18世纪后期,英格兰银行黄金储备仅占银行券的2~3%,最多不超过5万英镑,很多时候甚至不足1万英镑,从绝对数字来看英镑根本就岌岌可危。
但是,英国总是操纵利率,从容应对任何一个个人、集团甚至国家挤兑。
伦敦作为第一代国际金融中心,尤其是在票据交换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英国可以在银行市场借入巨款,又在贴现方面借出巨款,一入一出足以熨平汇率波动。一旦市面黄金流通收紧,英格兰银行就放手贴现,凭空创造英镑;同时,同信贷市场左右黄金流入伦敦。
当时,报纸这样评价英格兰银行的政策“7%的利息足以吸引北美的黄金”,凭着伦敦信贷市场,英国金本位楞是撑过了进一个世纪。
尽管金本位也是一种强者逻辑,在当时国际贸易体系下,正是这种金本位体系使得各国不能以邻为壑。即使英国,也必须通过货币市场控制汇率,不能任由自己经济形势乱发货币。稳定的汇率给了西方诸国一个稳定的国际货币环境,可以说,当时的金本位制度为西方飞速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白银阴谋
70年代后期,英国已经确立金本位,其他国家确立金本位的趋势也日趋明朗。结果是,美国白银在国内过于便宜,在国际市场又无处出口。
所有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而且喜欢向阴谋论联想。银矿主们立刻想到了建国时刻的法令,为何《铸币条例》未将白银纳入其中?
欧洲诸国实行金本位的时候,美国人还在用绿背纸钞。金本位体系下,欧洲诸国相当于固定了汇率,美国独自执行毫无准备的纸钞制度,尴尬可想而知。
非不想也,不能也。
南北战争结束后,大家都认为联邦会调整货币。包括民主、共和两党在内,大家都认为战时出台《国民银行法》是应急手段;以联邦名义发行毫无准备的货币,只能是权宜之计;仗打完了,就该调整了。
南北战争后,联邦果然开始调整货币,1873年2月12日,国会通过《铸币条例》,恢复自由铸币。
问题是,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物价就开始下降,而且一降就是三十年。此时,减少货币供给,日子真的是不要过了。
矛盾激化,还要从美国刚建国谈起。
美国建国后不久,财政部1792年规定,任何人只要携带金银就可以到铸币厂自行铸币。247.5克黄金可以换得10美元金币,371.25克白银可以换的1美元银币,黄金白银比价是1:15。
杰克逊政府时期金币贬值,10美元金币含金量减少到232.2克,银币含银不变,也就是说官方金银比价变为1:16(即1盎司银的官价为1.292美元,1盎司黄金官价为20.67美元)。
然而,当时金属市场上白银价格要远远超过1盎司1.292美元。既然可以在商品市场卖高价,何必费心铸成货币?
南北战争前夕,银币就已经在市场上消失了。
鉴于市场上根本没有银币,《铸币条例》压根就没提白银可以铸造货币。从这个意义上,忽略白银铸币并非是阴谋,更没有想剥夺那个集团,应该说《铸币条例》还是公平的,所以当时银矿主也没反对。
马克思告诉我们,世界是运动的世界,所以,白银的情况也会变化。
1873年,北美发现了内达华州大银矿,当年产出白银价值645000美元,两年后产量居然翻了25倍。
这,还不是全部。
70年代后期,英国已经确立金本位,其他国家确立金本位的趋势也日趋明朗。结果是,美国白银在国内过于便宜,在国际市场又无处出口。
所有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而且喜欢向阴谋论联想。银矿主们立刻想到了建国时刻的法令,为何《铸币条例》未将白银纳入其中?
人们纷纷指责1873年初《铸币条例》是东部银行家的一场阴谋,并将《铸币条例》称为“73罪恶”,要求联邦政府恢复自由铸造银币,承认固定金银比价为1:16。
开玩笑。
白银贬值是市场供需决定,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要求联邦恢复白银铸币的,却不仅仅是银矿主,还有华尔街、农场主和工业资本家。他们的动机似乎就不那么单纯了。
西进运动中,农场面积越来越大,农民不但必须雇工,也要和银行、商店、掮客打交道,货币已经成为一种农场主与外界联系不可或缺的工具。借债是农场主最主要的货币来源,欠债就要还钱;还钱就要利息;还利息,农场主不愿意。
所以,农场主,痛恨银行。
在新兴资本家阶层来看,以黄金铸造硬币,最大的赢家是银行。货币会越来越少,工业品价格会越来越低,把货币发行权交给银行,等于赋予了银行盘剥工商企业的权力。
所以,新兴资本家,痛恨银行。
华尔街当然不希望银行业获得货币发行权,更不希望禁绝绿背纸钞,市场一颦一笑全靠货币支撑,一旦恢复《铸币条例》自己无疑会受制于银行业。以华尔街为首的绿背纸钞党甚至为1875年总统大选准备了自己的人选,准备拼死一搏。
所以,华尔街,就更痛恨银行。
1875年,是共和党任期的最后一年,而且,一个很明显的情况是共和党支持者乃至经费多来自于东部银行势力。
顶着压力,共和党主导国会又通过了《恢复硬币支付法》:允许州立银行自行发钞,每增加100美元银行券,财政部收回80美元绿背纸钞。
然而,继任的民主党却没有如此魄力,毕竟他们还要面对后面4年的任期,而且传统上人们都认为民主党代表西部农场主势力。
1878年民主党当政后,机会来了,白银运动终于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当年,国会通过《白兰德·艾利森法》,规定财政部每月铸造200~400万美元银币,当然,财政部只用最低限额收购白银。
次年,通过《谢尔曼购银法》,强令财政部每月铸造450万美元银币。
很多时候,虽然势力集团呼声很高、势力很强,但未必代表正确方向。说到底,利益集团的呼声也是为了利益,而且是短期利益,未必符合民生长期利益。
民主党的媚民政策立即引起了货币市场混乱。
联邦政府力求流通中绿背纸钞、黄金、白银等值;《铸币条例》又规定美元可以自由兑换黄金;财政部必须满足任何以纸币、银币兑换黄金的要求;
……
这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893年,财政部几乎没有收到黄金,全部是绿背纸钞;欧洲主要国家都已经确立金本位制度,进口又必须以黄金支付……
结果,财政部很快就不是财政部了,1893年10月堂堂美利坚合众国国库只有9000万美元黄金储备,财政部即将关门大吉。
情势已经岌岌可危!
黄金战白银
黄金和白银,迟早还有一战。胜者将成为货币,败者将永远退出货币舞台。1896年大选,最终成为黄金和白银的决斗场。
“这些负债(绿背纸钞)在接收和黄金赎回后没有撤销而是在此发行,可以反复从国库中兑换黄金,因此,这是一个无法终止的链条,直到金库被掏空”。
--克利夫兰国情咨文
1893年,总统是克利夫兰,他坚定的认为《购银法案》是货币危机的根源,并在国会陈词:《谢尔曼购银法案》3年内使得联邦财政损失了1.32亿黄金储备,政府必须立即无条件停止购买白银,要不惜一切代价拯救金本位。
面对国会反对势力,总统很愤怒,扔出一句狠话:谁不肯废除《谢尔曼购银法案》,谁就为将来货币崩溃负责--为财政部筹资。
国会历来是政党势力角斗场:有了功劳,大家抢;有了黑锅,你来背。1893年11月1日,没有经过过多辩论,国会就宣布正式废除《谢尔曼购银法案》。
太晚了。
1894年2月份的第一周,克利夫兰总统焦急万分,此时,国库黄金储备只剩下不足1000万美元,一张稍微大点的贴现票据就可以为财政部画上句号了,而这种面额的汇票真的是很平常。
无奈,克利夫兰总统向摩根财团发出请求,希望摩根·皮尔庞特支持国库。这一次,华尔街向总统伸出了援助之手,自此,华尔街才真正开始主宰美国。
皮尔庞特很清楚,耗尽国库黄金储备的是国内货币制度,即使在国内筹集到这些黄金也很快会在循环兑换中耗尽。在国内压根就不可能筹集到这笔黄金,唯一的黄金来源只能是欧洲。
出于这种判断,摩根财团承销了当时最大的一笔美国政府国债,销售地点为欧洲大陆。鉴于美国自身经济实力,也鉴于承销商皮尔庞特的声誉,美元债券瞬时被欧洲投资者抢购一空。
为确保黄金不流出美国,以摩根财团为首的华尔街机构同时从伦敦市场拆借了英镑,不断在纽约市场抛售,美元汇率逐步走强。
皮尔庞特成功了,当年6月底,国库黄金终于稳定在1亿美元左右。
国库稳定,不是每个人都高兴。
金本位对债权人有利,因为金本位下很难出现通货膨胀,币值那是是相当稳定。
比如,农场主,他们是当时最大的债务人。被银行债务压榨的农场主认为,让他们自由铸造银币才是解决货币问题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