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世界是部金融史
1564300000043

第43章 问世间,是否此山最高(金融新世界)(7)

这个超凡的预见没能挽救摩根士丹利,反而给它背上了一个大包袱。因为按金融工程理论,市场下滑时优质债券表现要优于劣质债券,这似乎是一个常理。由此,为对冲做空CDO债券风险,摩根士丹利在2007年初购入了大量超优先CDO,因为超优先CDO债券评级优于CDO(实际上在危急中这种债券的市场表现更差)。

市场是无情的,虽然摩根士丹利在做空CDO上获得了大量收益,然而这并未能弥补超优先CDO债券带来的损失。截至2007年8月,摩根士丹利税前亏损为37亿美元。即使如此,这些对摩根士丹利来说也不是不可弥补的,毕竟这家百年老店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投资银行,时至今日仍旧保留了资本实力和充足的流动性。

9月15日,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市场普遍认为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也将继雷曼兄弟后尘。此时,相信摩根士丹利的高层对自己变身并没有充分准备。当天,摩根士丹利高层仍旧声明没有任何想法染指商业银行业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自己成为华尔街最后的投行。

在金融市场中,有一个法则:如果市场认为一件事是真的,那这件事就是真的。

因为,市场是神。

2008年9月17日,摩根士丹利股价下挫37%;9月18日,盘中最高下挫46%;幸运的是,此时市场已经有保尔森计划的传闻,当日摩根士丹利股价以小阳报收于22.55美元。

即使如此,比股价下跌更可怕的事情仍然发生了。摩根士丹利的优质机构经纪业务已经流失30%,据说这些客户普遍认为有着稳定资金来源的商业银行更加可靠。

9月20日,摩根士丹利向美联储申请转型为商业银行控股公司,次日获批。同日,获得同样批件的还有摩根士丹利的难友,在全美投行排名第二的高盛。

一年之前,华尔街还认为金融监管是业务创新的绊脚石,此时为了挽救自己,接受美联储监管却成为救命稻草。

华尔街,回到了80年前。

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的转型意味着美国独立投资银行模式的终结,主流金融机构恢复到1929年经济危机前的状态。恰恰是在1929年那场史无前例的大危急中,混业经营同样被认为是金融危机的根源。

今天,又是一场大危机,终结了独立投资银行模式,究竟哪种模式更适合抵抗危机或是促进经济发展,也许本就很难说清。

终束了吗?

也许,只有危机才能让市场选出最优秀的金融体制。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

皇图霸业谈笑间,不胜人生一场醉。

提剑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

尘事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重整山河待后生:百年通用

长期并购使得GM产量超强,但最美丽的女孩也会年老色衰,没有内涵,不可能靠容貌名垂千古。GM的产能就是这位迟暮的美人,空倚门栏,却再也不会被消费者选在身侧。

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创立于1908年,1931年开始直至2008年,GM不但始终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商,还定义了战后跨国巨头的运作方式。

上世纪30年代,GM创立了雪佛兰、奥克斯豪尔、欧宝等品牌,创新了独立前轮悬挂等汽车技术;

上世纪70年代,GM率先使用了无铅汽油,两年后推出了安全气囊;

上世纪80年代,GM实施自我重建,创立了一体化全球团队;

上世纪90年代,GM创造了生物燃料和混合燃料……

GM曾经是美国人的骄傲,代表着工业文明,20世纪50年代,通用总裁查理·威尔森曾经在国会山骄傲的说“凡是对通用有利的,都对美国有利”。

60年,一个甲子,GM轮回于生死之间。2009年6月1日,GM正式申请破产保护。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GM没有走完……

提到GM破产原因,人们总是指责美国汽车工人工会过于强势,提及丰田等日系汽车的挑战。然而,GM与丰田之争已非一日,GM管理层更不可能糊涂到看不清人力成本高昂,缘何百年GM始终未能弥补自身弱势?GM疲态在金融危机前就已经出现,不过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彻底击溃了这位百岁老人。

其成其败,都与金融相关。

残酷的商战中,GM最为有效的策略就是并购:在欧洲并购欧宝,在澳大利亚并购霍顿,在亚洲并购大宇,大规模并购中,GM迅速获得了海外市场,这种跨国并购一度成为世界产业模式典范。

然而,这不是真相。

大规模并购背后,是类似于华尔街投行一样的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GM从1918年起就开始推行“经理人持股计划”,将管理层薪酬与企业当期业绩直接挂钩。对每一任GM高管来说,都要受到巨大的当期业绩压力,并购无疑是最有效的扩张方式。于是,GM没有像选择德国大众一样持之以恒改良工艺,也没有像迈巴赫一样的顶级手工工艺,更不像日系车考虑燃油费用;面对全美汽车工人工会,管理者也得过且过,强硬的态度会引发罢工,立刻影响当期业绩;更不敢跟经销商叫板,经销商转投他人,对当期业绩来说是硬伤。

GM管理层却有着充足的动力推进海外并购,每次并购都将是一次海外扩张,能迅速带来市场份额,能迅速提高当期业绩。

日复一日的并购铸就了GM庞大的身躯,也日益消磨了巨人的创新斗志。对GM来说,创新,只意味着创新广告概念,这样可以提高市场份额,比如,不切实际的生物燃料技术。上世纪80年代GM还曾经投资小型车Saturn,90年代也曾投资EVI电力车。然而,90年代后期GM创新投资大幅下降,最后竟然连技术也要靠并购。

2000年后小型车在市场上站住了脚跟,世界石油价格波动,GM惊讶的发现市场已经是小型车的天下了。然而,自主创新却非一日之功,GM的并购主体是销售渠道和海外品牌,面对挑战,这位老人显得手足无措。GM竟然将巨额费用用于游说政府维持低油价,甚至放弃了电动车EV1项目,使得丰田Prius混合动力车在美国本土长驱直入。

长期并购使得GM产量超强,但最美丽的女孩也会年老色衰,没有内涵,不可能靠容貌名垂千古。GM的产能就是这位迟暮的美人,空倚门栏,却再也不会被消费者选在身侧。

更为可怕的是,GM突然发现自己甚至调整产能都不可能,GM高管无力对经销商采取强硬态度进而紧缩生产,也不能压低劳动力成本。到2005年GM的在职职工小时工资均数为80美元,而丰田美国本土的这一数字仅为50美元。GM那出的策略,只能是消费者激励(过度)、简化产品(降价),甚至是降低研发费用。

饮鸩止渴。

一切的根由,都是GM自身对高管的激励机制,如同贪婪的投行家,他们太看重高薪了。

即使如此,GM并非没有机会

2005年美国富豪柯克·科克里安(Kirk Kerkorian)收购了通用汽车9.9%的股票,成为通用汽车最大股东,其助手罗姆·约克进入了GM董事会。

约克和GM总裁瓦格纳的经营思路截然不同,约克希望GM能对市场份额和收入预期持更现实的看法,削减多余产品和品牌、出售或关闭并不赚钱的业务,并以全新的视角看待通用汽车。同时,约克希望董事会尽快实行自己的经营方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时间就是一切”。

科克里安和瓦格纳由此形成了尖锐对立,2006年6月科克里安对瓦格纳发表了一封措辞强硬的公开信,要求GM和雷诺日产联盟,希望赶走瓦格纳。

美国企业中,并非成为大股东就可以控制董事会,那是教科书上的传说。控制一个企业,控股远远不够,还要有控制企业的经营团队。原总裁不配合,没事;如果整个企业员工都不肯放弃既得利益,就是全资控股也没用。

教科书告诉我们,大股东可以通过董事会换掉总裁。

对GM这样的企业来说,这是胡扯。

以高薪在市场招聘员工,想加盟GM的人会挤破头;即使以全世界最高的薪水聘请GM总裁,会发现,这个位置根本无人可替,因为全世界称职的人以个位数计算,而且他们早就有了自己的舞台。这样一个帝国,需要指挥若定,需要当机立断,需要……,任何人都可以被封为GM总裁,只是一纸律令根本无法保证控制整个企业。

何况,科克里安并没有在董事会取得多数席位。

瓦格纳在GM经营多年,在中小股东中颇有威望,最终瓦格纳取得了董事会支持,质疑科克里安联盟程序的合法性,进而单独组队与雷诺日产谈判。瓦格纳谈判的结果自然是失败,因为他坚持雷诺日产必须为入股GM支付股权溢价,这是雷诺日产不可能接受的条件。

随后,约克脱离GM,科克里安也清空了手中的GM股份,GM丧失了危机前最好的自救时机。

此时,次贷危机已经席卷全美。

美国人开始勒紧裤腰带,个人消费明显下降,GM融资渠道受阻,失去信贷途径的GM开始摇摇欲坠。2009年9月,GM、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家汽车巨无霸的CEO到华盛顿要求政府支持底特律汽车产业。令人愤怒的是,如此困境之下,三巨头仍然包了一架专机,这激怒了国会山。

结果是,申请没有获得批准。

11月,GM向美国国会递交了第一次生存计划(Viability Plan I)。

GM破产,显然是美国政府非常不愿意见到的,不仅因为GM自身数以万计的工人,更为关键的是GM背后超长的产业链会因此崩溃。为避免GM破产,前总统布什调整了国会援助计划,向GM紧急援助134亿美元。不过,134亿对亏损几近千亿的GM来说已经是杯水车薪了。

2009年2月,GM宣布2008年底公司只剩余140亿美元现金,若无政府救助将无法生存。当月,GM向国会递交了第二份生存计划书,同时向瑞典和德国政府求助。

即使此时,GM的掌门人瓦格纳仍旧坚持绝不破产,并向国会痛陈,破产将使得300万人失去工作,GM无法重整山河待后生,因为,没有人会购买破产企业所产的汽车。

国会拒绝了GM的生存计划书,瑞典表示“瑞典国家和纳税人不会拥有这家工厂”,德国政府也表示即使援助GM,也要符合欧盟法律,资金不会流出欧洲本土。

好莱坞巨片中的博派变形金刚并没有来拯救奄奄一息的GM,西元2009年6月1日上午8时,GM正式向纽约南区法院递交了破产重组保护申请,此时GM资不抵债额为906亿美元。

GM,在变形金刚的故乡,走到了尽头。

金融支撑世界,谁在支撑金融

如果复制、拷贝甚至盗窃核心技术真的可以强国,如果真的以为通过拆分别人产品领悟创新真谛,那么世界上就永远不会有弱小的国家了,再穷、再小的国家也会有天才。

引领创新的,是金融;决定创新的,是教育。

毫无疑问,美国是当今世界第一强国。回顾美国崛起之路,我们试图勾勒这个国家的发展战略。

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是:美国好像从来就没有国家发展战略。

从华盛顿时代,美国就没有所谓的发展规划,爱迪生没有获得国家基金支持,克林顿也没有制定伟大的信息产业纲领。非但如此,人们对联邦政府好像从来就不怎么尊敬,没事还经常刺杀总统解闷。

这是一个信仰新教的国家,从移民时代开始清教徒就不断移民新大陆。他们的思想始终为利益驱使,他们确实没有纲领性文件,但每一个人又遵循同样的行为准则:在现行法律框架内,赚钱、赚大钱、赚更多的钱。

或许没有人专门为他们设计,但他们确实朝着这个途径在走下去。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涌现了一批“大王”:牛肉大王、粮食大王……,各行业都有大王。他们是那个时代美国的中坚,但他们也终结了自由竞争时代,在残酷的商战中成长起来的垄断企业,今天它们被叫做托拉斯。

竞争必然有失败和胜利,也就必然有兼并重组,产业趋向垄断就是不可避免的,最后必然产生托拉斯。托拉斯被肢解,自然也就成了金融控股集团,产业资金转向更高端的汽车、石化,当这些再度称为夕阳行业,他们便转向了生物、核工业,跟着就是20世纪末的网络和虚拟经济……

其中的关键,是创新。

产业代表着利益格局,当主导产业形成,利益格局也就给定了。不仅美国人,全世界人民都一样,在既定的产业格局下要分割利益,不能说不可能,至少相当难。

每一个国家都希望能引领世界发展,民主国家希望,专制国家也希望。引领世界发展,仅有理想是不够的,甚至发愤图强也不够。

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美国人民也不懒惰、愚蠢、懦弱。街边小贩也很勤劳、对付城管也很勇敢、讨价还价更是智慧。

一个街边的小贩,他还是一个街边小摊贩。

靠这些,永远成不了富人,更不可能让一个国家一个产业走进真正的高端。从底层走到最高端,仅靠勤劳、勇敢、智慧,没有可能。

唯一的方法,就是创新。

创新一种新的产品,一种新的理念,甚至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此时,旧有利益格局就会被打破,而创新者,就会成为高端。

这是捷径,也是唯一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