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巴”是口吃的俗称,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节律的障碍。
患有“结巴”的孩子在说话时,声音、音节或单词往往被不正确地重复、延长或停顿,以致中断了有节律的语流。口吃大多发生在2~5岁,男孩比女孩多。其中2~3岁的发生率最高,这段时间是儿童语言迅速发展的时期。孩子在与成人或小伙伴的交往过程中,一方面产生了表达自己愿望和要求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他们所掌握的词汇还很有限,所以说话时常发生表达不清想说的内容的现象。一般来说,由于幼儿一时想不出适当的词汇,偶尔出现言语不流利的情况,这在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是难免的,它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语言发展而逐步消失,到成年后还保持口吃的并不多。还有一种是习惯性口吃,主要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其最常见的原因有:
(1)模仿,孩子喜欢模仿。当孩子在开始学习说话时,如果孩子的父母、亲属或小伙伴有口吃的毛病,那么孩子说话的方式会在无形中受到影响。也有的孩子开始时觉得“结巴”好玩,于是就模仿别人,结果自己也“结巴”了。
(2)心理紧张,孩子开始学说话时,成人要求过高,如逼迫孩子讲话或不断地纠正孩子,引起孩子说话时情绪紧张,使言语器官活动失调和混乱,使孩子说话发生障碍。有的孩子不适应对陌生人讲话,也会产生心理紧张而引起口吃。多次反复,就容易形成习惯性口吃。由于心理紧张而引起口吃的孩子,并不是在任何场合都会口吃。比如,他们唱歌、朗读、自言自语,或与熟人、好朋友交谈时,他们可能完全正常或较少口吃。
(3)严重的疾病或情绪上的挫折,在孩子语言发展过程中,发生过度的恐吓、恐惧,例如火灾、地震、父母离异等都可能引起口吃。
(4)虽行改“左”为右,中国父母常强迫孩子改用右手拿碗筷、写字等等。有时让一个习惯用左手的孩子改用右手,也会导致口吃。因为强行改用习惯手,会使语言神经中枢处于混乱状态,造成口吃。
口吃影响孩子正常地与人交往,而且口吃的孩子常遭到别人的嘲笑而变得自卑、孤独、易激动和焦虑,由此也可能造成今后学习困难,所以应预防和尽早矫正。成人要注意孩子周围人中是否有口吃者,尽量不要让学语言时的孩子接触。要制止孩子模仿口吃者。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恐吓、打骂。在孩子学习语言时暂时出现的词不达意、表达不明的现象时,父母不要过多地纠正和强迫孩子改正,以免造成孩子一说话就心理紧张。对习惯用左手的孩子,要慢慢地予以纠正,如果孩子已养成习惯,也不要勉强他改用右手。习惯用左手并没有什么坏处。
如果孩子已经患了口吃,应查明原因,对症矫正:
首先,应消除说话时引起情绪紧张的因素。父母对口吃孩子的讲话,不要特别加以关注,要听其自然。他们一时说不清,不要责怪、训斥和嘲笑,要鼓励他慢慢说,孩子有一点进步就予以肯定,使他们树立信心。
其次,要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一些语言训练。成人要给孩子正确示范,自己念出正确发音,让孩子一字字、一句句地模仿,多鼓励少责怪孩子;告诉孩子先想好要说的话,然后慢慢、轻轻地说出;训练应由易到难;多让孩子练习儿歌、讲小故事,让孩子多开口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