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快乐老人不生病
15690600000005

第5章 看淡术——不快乐,是你计较得太多(1)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苏东坡写西湖,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是更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市廛云集的,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未必多么感兴趣。

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才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

淡之美,某种程度上接近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就是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

淡了,也就是放得开了,放得下了,心里沉甸甸的东西少了,负担、包袱轻了,办事不必掂斤拨两,交往用不着患得患失。不要视什么都是生命,失去了就活不下去。

淡了,承受力也加强了,心胸开阔了;淡了,也就不固执,不钻牛角尖了,失去了那份倔强和要强,也就会生活了,对自己会呵护了,知道平息自己急促的呼吸,舒展自己紧张的肌肉,平和自己的心态。

淡了,得不到的、失去的,也就让它随风去吧,风还会刮来你没想到的东西,人生有多少得失在不经意间。

淡了,则没有耿耿于怀、气流不畅的感觉了,脑子里旧的东西停留得很短,眨眼便会打开心结。你的眼泪从此值钱,梨花带雨那也是对生活的调剂。

淡了,并不是空壳般地活着,而是充满宽容地活着。伤感、委屈没有了,淡漠给你带来的是意想不到的快乐。那些得意、傲慢、迷茫、沮丧、焦虑甚至绝望,再也无法震动自己。

没有了失望和遗憾,没有了紧锁眉头的叹息,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苛求了。反而有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恬淡。

淡了,也就是成熟了,多了一分持重,少了一分浮躁。

名利得失要看淡

人生三境界:看远,才能览物于胸;看透,才能洞若观火;看淡,才能超然物外。

老万是公认的乐天派。说话声音又大,笑料又多,人又身高体胖,因而他的快乐就极富感染力。在一个时时充斥牢骚的地方,他是人们快乐的一个源泉。

老万在单位干了几十个年头,与他同时和比他后来的人,许多早已提拔成了处级、厅局级,但他到退休时还是个科级干部。他好像与做官没有缘分。他没有犯过错误,工作也不能说毫无建树,人缘又一向极好,晋升长级的机会却就是绕着他走。有句话说是“不必来得早,只要来得巧”,而他正好相反,来得早,却不巧。在一般人,这该是很容易引起感伤的,也就是类似韩愈说的“连不得志于有司”的那种。但老万却不但没有怨言,反而从中获得了别人领略不到的快乐。比如,他陪领导出差,接待者常常把他当了领导,把领导当了他的随员;到大城市住旅馆,他常常能住进需要比他的级别高得多的人才能住的房间(有些年,住旅馆是认级别不认钱的)。不因别的,就因为他的块头和派头,加上他那份弥勒佛似的“见面熟”。这些轶事,别人传为美谈,他也颇自得,说,他是“有官福却没有官运,有人有官运却没有官福”,竟自陶醉。

这两年,他那一茬同事先后退休。许多人多年的生活规律突然变更,缺乏承受力,就做出许多失常甚至失体统的事来:失去专用小车的用脚去踢换了新主人的小车;交出办公室的非要留一张塞满破纸片的办公桌挤在里面;公家要拆电话的或不再支付电话费的就让家属到机关来大吵大闹。独老万安然,一身的仙风道骨。不再穿上班制服了,改成了上下笔挺的西装革履,甚或是从中老年时装模特大赛带回的花团锦簇的奇装异服。从街上走过,引来无数艳羡的眼睛,都认他是归国的海外游子。他的日程永远排得满满的:练气功、交票友、当模特、办舞会,整天无事忙,竟比上班还辛苦。一到单位,就被大家团团围住,他的快活,就又传染给了大家。那别一种的灰暗,在他身上连一点影子也见不到。他仍然是人们快乐的一个源泉。

有人初不解,总觉得他过于单纯,几近天真,乃是一种麻木。一日把这想法同他谈起,他用手一抹嘴唇,呵呵一笑说,我有什么可难过的!一个人从来没有得到的东西,也就永远不会失掉。

这话使人震动。老万的单纯和天真,乃是一种看淡哲学。这哲学,颇有些玄,有些禅的意味,只可惜许多人常常悟不到这禅机,反而把它看作了阿Q主义。

对于老年人而言,看淡一切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情怀。不知道是谁说过,“快乐,不是你得到的太多,而是你计较的太少。”

钱钟书对名和利的淡漠是出了名的。

国内18家省级电视台,拟联合拍一部大型系列电视片《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钱钟书自然名列其中。但是任凭电视台来人磨破嘴皮,他都婉言谢绝。有一次摄制组人员给钱夫人杨绛打电话:“被录制的文化名人,还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报酬——钱。”钱钟书立即从旁插话:“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

对于熙熙攘攘的天下人争而趋之的“利”,钱钟书更是避之惟恐不及。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邀请他前往讲学,开价16万美金,交通、住宿、餐饮费另行提供,可偕夫人同往。钱钟书不假思索地回绝了。

“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人,不必那么拼死拼活地去争去抢,去烦恼、去痛苦。不为俗事所忧,不为物欲所累。淡泊名利寿自高,由钱钟书观之,信矣。

痛苦是因为你记心太好

有一位有学识的长者,他虽年过八旬,但身板硬朗,精神好,谈吐很有哲理。问其有何养生之道?他只说了四个字:“学会忘记”。细细品来,还真有几分道理。

从医学上探根求源,能够忘却的人能相对地保持心态平衡,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常处于一种有规律的缓释状态。因此,善于忘却之人的心脑血管和其他器官受刺激的次数也显著减少。气血中和则百病难生,这是擅忘却者多长寿的奥秘所在。

人生旅途,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对于这些,是有意识的忘掉,还是念念不忘?此举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会产生较大影响。“学会忘记”,心理学上叫做“有意识淡化”是较理智的选择。

心理情绪会影响生理健康。古今中外,但凡高寿者,无不是心胸豁达、不计小节者。自嘲“刁民”的张学良,之所以能活到百年,其长寿秘诀是“什么都不放在心上”。民国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饱经沧桑,几度沉浮,却一生淡泊,荣辱自安。常有友人问及他高寿之道,他总是指指客厅墙上高悬的字画,笑而不语。

那是一幅写意的莲花图,旁边是一帧对联——上联:不思八九;下联:常想一二;横批:如意。常想一二,就是用心感恩、庆幸、珍惜人生中那如意的十之一二。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倘若心为物役、患得患失,就只会悲观绝望、窒息心智,因此对“八九”应“不思”之。“不思”即忘却,忘却不仅是一种大度、一种超脱,更是一种美德。

忘却是快乐之源。忘却是明智之举。有了忘却,就不会在斤斤计较的情绪漩涡里迷茫和徘徊,心境便有了一份愉悦,对身心健康非常有益。

善于忘却的人,往往胸中装着大局,追求远大理想和未来,能够除却私心杂念,坦然面对人生。

其实,过去的事情,已成为历史,想也没有用,若想得多了,反而会增加思想负担,勾起不必要的烦恼。如果索性将其忘掉,主动甩掉思想包袱,就会活得轻松愉快。所以说,老年人要“学会忘记”,搞心理平衡。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季节。“学会忘记”固然重要,但并非人人都能做到。不是吗?

有的老年人把个人名利地位看得过重,离退休了,仍念念不忘自己的级别漏调啦!职务偏低啦!找这儿,问那儿,劳苦奔波多时也解决不了问题,结果越想越气,日久成疾。何苦呢!

也有的老人心胸狭窄,过于计较个人得失,对过去亲朋之间、邻里间的纠纷、婆媳之间的矛盾等琐事,总是记在心里,甚至耿耿于怀。

还有一些老人,自尊心太强,总喜欢说自己过去的辉煌,而对现实不满,甚至说三道四。岂不知,这样做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引起更多的烦恼。天长日久,还会影响身心健康。

如果老年人能“学会忘记”,并有意识地把过去不愉快的事情丢掉,自觉地清理思想里的垃圾,就会使自己心宽心静,更好地颐养天年。

现代医学表明,80%的老年性疾病与各种精神因素有关。心理调节,保持精神愉快,对老年人的健康至关重要。因此,老年人要保持身心健康,愉快安度晚年,应做到四忘:

第一是忘年,就是说,平常尽量少想自己的年龄,这种心态会使人感到总是年轻,还能有所作为,热爱生活,热爱事业,而这种总是年轻的感觉反过来又会强化自己的良好状态,对生理产生积极良好的反馈和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