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1572000000018

第18章 培养孩子的心智

1.心智发展不能人为定制

心智演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人为不合理地去干扰它就会对它造成损害。

教育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在专制时代,人们的教育理念是:儿童的心智发展可以人为定制,他们的能力主要靠老师和学校给予,孩子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装知识的器皿。

然而随着专制时代的结束,幸福成了一个合法的目标,人们的劳动时间缩短了,公共娱乐合法了,随之而来的是在教育方面的改变--家长和教师开始认为,孩子的许多愿望是合理的,儿童的游戏也可以得到鼓励。心智演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人为不合理地去干扰它就会对它造成损害。我们不能把人为的形式强加在一个正在发展的心智上。

2.重视心智发育

教育者要知道怎样聪明地在身体和心智培育上分配时间。

回顾一下教育史我们会发现,身体和心智这两方面的教育似乎从未同步过。一个时期人们只注重身体的发育而漠视孩子心智的发展,另一个时期人们又特别注重心智培育而忽视身体的发育……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这两个方面终于走到了一起:人们开始看到,要想实现生活的成功和幸福,就必须同时依赖良好的身体和心智。假使有了好的脑子,如果没有足够的生命力去使用它,那也是无用的。许多神童长大后无所建树,其实就证明了这一点。同样的道理,一个人无论具备多么健壮的身体,如果没有心智的成长,也是无用的。由此,我们便发现了教育的一个秘诀:教育者要知道怎样聪明地在身体和心智培育上分配时间。

3.什么是心智培养的标准

智力培养的成功与否绝不是看孩子能记忆多少条规则,而是看他是否有运用规则和有效方法去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在加强孩子记忆力方面,我要提醒大家,从前流行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已经过时,它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相反,注重理解和运用的方法被证明是有效和有益的。比如,要让孩子熟记乘法表应经常从运用中来让他记忆;要让孩子学会语法应尽量让他在语言的自发环境中学习。即使一定要硬记,我们也应选择那些被时间证明为不朽的格言让孩子背诵。

在法则和原理方面,以前的做法是从一般到特殊,先讲法则,然后才让孩子明白原理。现在则应注重从特殊到一般,比如讲解“任何生命离开了水都无法生存”这个法则时,我们应该先让孩子说出他们所知道的生命离开水后会死去的实例,最后才能让孩子明白这一法则。

我们知道,在一般情况下,费力得来才会让人印象持久。商界的俗语“来得容易去得也容易”在知识上也同样适用,因为孤立地记忆尽管是相对容易的事,但很快就会忘记,而那些知识如果被孩子所理解,就会永远归他所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这些知识,则解决新问题就变得同解决老问题一样容易(当然,并不真是让孩子自己从无到有地去发现,那样知识的积累就太慢了,我指的是给予帮助,引导孩子去发现)。一个只能记忆规则的孩子一旦离开规则就无所适从,而一个发现知识的孩子就会养成利用有效方式研究事物的习惯。智力培养的成功与否绝不是看孩子能记忆多少条规则,而是看他是否有运用规则和有效方法去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4.观察是学习的开始

系统地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将成为教育的首要任务。

在观察方面,人们经过长期的摸索之后终于看到了儿童游戏所具有的意义和用途。曾经一度被看成是单纯无目的的顽皮游戏,现在被认为是一个获得知识、为日后打下基础的学习过程。

为了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家长们应该注重孩子从实物中获得知识的乐趣。忽略感官的教育会使人感到困倦、乏味。如果我们思考一下就会清楚,仔细观察是一切伟大成就的必要条件。艺术家、科学家需要它,医生、工程师需要它,哲学家需要观察一般人所忽略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诗人则需要观察众人看不到的美妙事实和微妙情感。因此,系统地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将成为教育的首要任务。

5.喜欢的,就是有益的

孩子是否愉快和兴奋是检验所有教育培养效果的标准。

何谓“喜欢的,就是有益的”?在教育上的解释是:孩子在每个年龄段所喜欢的智慧活动都是对他有益的,不喜欢的智慧活动是对他有害的;孩子喜欢学某种知识,意味着他的心智已经能够吸收它。反过来,孩子讨厌接受某种知识,就证明那种知识提出得过早或方法不适当。

我们必须努力使孩子快乐地接受早期教育。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逐步认识到游戏的价值(当然过度游戏又会使孩子受到伤害),我们的计划一天比一天更符合孩子们的特性。正如我的朋友,著名教育学家马歇尔先生所说:“教育者应该满足被教育者喜欢变化的愿望,但前提是把满足和提高相结合。”“在儿童表现出疲倦之前,功课就应该停止。”

孩子是否愉快和兴奋是检验所有教育效果的标准。假如从理论上看,某种教育方法似乎很好,但它如果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我们就应该放弃它,因为儿童的反应本身比成人的推理更可靠。在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方面,健康的活动总是令人愉悦的,引起痛苦的活动则往往是不健康的。

6.教育要与孩子心智演化规律同步

能力的自然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每个阶段的能力需要不同的知识供给。

在教育的先后顺序方面,我认为,我们所教授给孩子的东西必须适合孩子心智演化的程度。孩子的心智和自然界一样,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的渐变过程。

能力的自然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每个阶段的能力需要不同的知识供给。 比如,孩子要经过多年才能形成关于地球的准确概念:地球是一个有陆地和海洋的圆球,上面有山岭、森林、河流、城市、乡村等。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绕着太阳公转……如果跨越这些中间的事物,而让孩子直接记住地球的概念,那么即使他记住了,他也会认为这个圆球与自己所在的地球一点关系也没有。

7.实物教育不可替代

对于儿童来说,有什么事比采集新鲜花卉、观察新奇昆虫、收集石块贝壳更愉快的呢?

不但婴儿期、低幼期需要实物教育,在稍大一些的孩子中,实物教育也同样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家庭教育的好帮手,也是课堂教育的必备工具;它还应该被扩大到更大的范围,包括田野、树丛、草原、海边等自然风物。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遵照自然的指引。

对于儿童来说,有什么事比采集新鲜花卉、观察新奇昆虫、收集石块贝壳更愉快的呢?如果你让一个植物学家把一群孩子带到田野,你一定会发现,孩子们都积极地帮他探寻植物,专注地看他研究,围着他问这问那。

在孩子熟悉了一些事物的简单特性后,我们应该引导他们留意稍微复杂些的事实,譬如植物花瓣的颜色、数目、形状以及花的形状是辐射还是左右对称,叶的特点是对生还是互生……并让孩子说出或写下他所观察到的一切。等孩子长到了适当的年龄,我们就可以提供给他一些工具,让他把这方面的知识记录下来,把有趣的植物保存起来。这样做能使孩子从中获得最大的满足。如果能坚持下去,它将为孩子研究事物打下很好的基础。

8.绘画,心智教育的一部分

绘画,的确是智力教育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

绘画是否对所有孩子的心智培养都具有普遍作用?它到底是一门专门的技艺,还是儿童早期教育的一部分?经过多年的争论和教育实验,这个问题已基本得到了答案:绘画,的确是智力教育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而且,由于绘画几乎完全是由孩子自己完成的,它也因此成为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儿童时常会自发地去用笔和纸描绘他周围的人、事、物,即使没有现成的纸笔,他们也会找到小石块、一片沙滩等大自然提供的画笔和画布。那种强烈的模仿欲,与人类早期在山洞、岩石上绘画时的如出一辙。他们都想把自己看见的事物画出来。这仿佛是孩子向父母和老师发出的信号,希望成人培养他们在这方面的兴趣和能力。

然而,是否能真正利用绘画去开启孩子的观察能力、描摹能力、色彩感知和空间感知能力,就需要看老师和父母们能否选取恰当的方法了。如果方法不恰当,我们就会像一个技艺不合格的木匠一样,把上好的材料和完美的设计弄糟,更有甚者还可能断送一个天赋极高的孩子在绘画艺术上的前途。

问题的关键是方法和次序--这些方法和次序是否符合儿童心智的特点。一般来说,孩子绘画时对色彩最感兴趣,轮廓次之,要是老师和父母们允许孩子把一些图案涂上色彩,那他会感到莫大的鼓舞。绘画教育上我们还要注意循序渐进。如果一开始就让孩子去画一些繁复的形式,他很快就会因力不从心而放弃。也许你会说,没有形状怎么能叫绘画呢?这当然是不行的,但我们可以先选择一些简单的形式让孩子摹画,然后再由简到繁。在这个阶段,那些照样描图和一开始就用直线、曲线等抽象概念教育的方法都是有害的。前者让孩子从小就失去自己选择描摹对象的机会,后者则让孩子们对绘画望而生畏。

我们还应该鼓励儿童去努力表现一些有趣的实物,这样,孩子所模仿的东西会逐渐向现实中的东西靠拢。刚开始绘画,画得不像是很正常的事,不论那些形状多么古怪,色彩多么刺眼,我们都不能对孩子加以讥讽。因为重点不在于孩子是否创作出了一幅画,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他运用了手指、眼睛和思维,这不只培养了他们辨别颜色的能力,同时也使他们的手得到锻炼,或多或少地学会了控制和保持平稳。

只要在教学中依据上面的原则进行,等到孩子们拿笔的手可以稳住了,对比例也有了一些感觉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始“透视”课了。这听起来有点吓人,但这是培养孩子仔细观察对象并描摹下来的好方法。你可以把一块透明的玻璃垂直安放在桌面,摆在孩子面前,再在对面放上一本书或者一个杯子,让他透过玻璃看对面的物体。然后,教孩子用墨水笔在玻璃上按照物体的形状画点,再依照物体的轮廓把点连成线,使这些线和物体的轮廓大致重合起来。接下来你再把一张白纸放在玻璃后面,让孩子比较玻璃上的图和物体之间的区别,他会惊喜地发现它们形状相似。久而久之,他就不再需要这些辅助工具,可以自己地去描摹那些他感兴趣的事物。

孩子对于绘画的兴趣一般会持续很长时间,不管他是否会在这方面发展,鼓励和培养这种兴趣对孩子都是有益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天赋可能表现在孩子的自然笔记上,也可能表现在孩子的手工作品如插图、装饰上。他可以用绘画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如送给朋友或父母的自制的生日贺卡,慰问病中的亲人的祝福卡。每一次运用绘画,都会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