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为何爱会伤人
1572200000003

第3章 爱情,是一种轮回(3)

在恋爱中,假设女人心目中的恋人原型是A1,男人心目中的恋人原型是B1,但实际上,这个男人是A2,而这个女人是B2,由此,一见钟情就会有以下几种形式:

完美的一见钟情

女人以为,她找到了A1,并且A2等于A1。男人也以为,他找到了B1,而B2也等于B1。这样,一方对另一方的期待和对方基本相符,完美的一见钟情就会产生。如果他们的童年比较幸福,这种一见钟情就看上去很完美;如果他们的童年比较不幸,这种完美的一见钟情就会成为一场灾难。

虚幻的一见钟情

更常见的一见钟情是,女人按照一个模子套中了一个男人,而且以为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恋人,但实际上这是一种似是而非,即男友只是像她的恋人原型,但骨子里却不是。男人也按照一个模子套中了一个女人,也以为找到了理想恋人,但女友骨子里其实是另外一种人。

单相思

最常见的一见钟情是,你将对方当作A1,于是不可救药地爱上对方,但对方没有将你当作B1,所以没有爱上你。这样一来,单相思就会发生。

3

命运=心理的强迫性重复

学会幸福就重复幸福,学会不幸就重复不幸;

学会信任就重复信任,学会敌视就重复敌视;

……

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

这句话,是我们最常听到的警句之一。之所以最常听到,正是因为,这是最难做到的。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就是不断地重复同样的事情。

如果你得到了幸福,你就重复幸福;如果你学会了信任,你就重复信任。

相反,如果你得到了痛苦,你就重复痛苦;如果你学会了敌视,你就重复敌视。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强迫性重复,就是所谓的命运。

而不幸的人,大多数时候就是在不断地重复同样的错误,不断地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但这个地方其实没有罪,让我们跌倒的,是我们自己。

譬如,旁观别人时,你可能很容易就发现:嘿,那个家伙,在一个萝卜坑里摔了一跤后,哭了一会儿走开了,但一会儿又回过头来,走到那个萝卜坑里,又摔了一跤,接着又哇哇大哭,然后抱怨命运的不公平。

真荒谬!这个家伙真是令人纳闷!你可能会这样感叹。

但是,如果你认真地审视自己,你会不情愿地发现,也至少有一两个坑,令你不断地摔跤。

小知识/强迫性重复

一百多年前,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对他的孩子进行观察时发现,孩子在经历了一件痛苦或者快乐的事情之后,会在以后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

这位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强迫性重复。

在人际关系中,强迫性重复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小时候形成的关系模式的不断复制。

譬如,一个人小时候的关系模式是信任,那么他就会不断复制信任,最后不仅能赢得一般人的信任,还能赢得那些很难相处的人的信任。按照心理学家曾奇峰的观点,是这个人自己教会了那些难相处的人去信任他。

相反,如果小时候的关系模式是充满敌意的,那么他就会不断复制敌意,最后他不仅对那些与他有冲突的人充满敌意,对那些本来对他很好的人也充满敌意,最后这些人也真的从友善转向了敌意。可以说,是他教会了那些本来对他友善的人转而提防他。

当然,这一切都是相对的,因为他在教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教他。

不过,这种“教”,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更正起来尤其困难,这让我们忍不住悲叹命运。

恋爱:两人强迫性重复的双重奏

一名才女,在一般的场合中,她可以不说错一句话,不做错一件事,总能挑选在最恰当的时候说最恰当的话,并赢得人们的瞩目与尊重。

然而,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制造一个大麻烦,然后花上巨大的力气去化解这个麻烦。这些麻烦都与男人有关。她有过一次婚姻,当时她只花了一个星期就与一个男人完成了从相识、相爱到结婚的整个过程。后来,她花了三年的时间去解除这个婚姻。

她还曾经谈过一次没有希望的恋爱,并为这次恋爱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譬如轻而易举地放弃出国机会。但在其他人眼里,这场恋爱一开始便没有希望。

但她就是要不断这样做:找到一个不适合的男人,然后彼此相爱并相互折磨数年,最后分手。

这是典型的强迫性重复。她有非凡的才华,而且很有魅力,应该可以轻松地赢得幸福生活,但她就是做不到,一次又一次地跌倒在自己制造的大坑里。

男人和女人建立亲密关系,习惯了幸福的人,会在这个关系中制造爱,而习惯了不幸的人,会在这个关系中制造恨。

在电视台工作的阿钟,才华横溢,仪表堂堂,女友换了一个又一个,但他明确表示,女人根本就不可靠,她们好吃懒做,无情无义,只想靠男人养。

他找的这些女友,多数的确符合他的描述。但天下那么多好女孩,他为什么就不选呢?

其实,他就是为了验证他的断言——“女人不好”,所以才找那样的女友。

他这样做,也是为了进行强迫性重复。他幼年丧父,妈妈后来不断换情人而对他不闻不问,他心里埋下了对妈妈强烈的恨。当妈妈在他18岁时遭遇车祸死亡后,他就开始了花花公子生涯。他之所以找那样的女孩,只不过是为了继续表达他对妈妈的恨。

妈妈不可靠,所以他要一再找不可靠的女人,以证实他对妈妈的攻击的确是合理的。

他遇到过好女孩,也深深地爱过她。但是,他太挑剔了,一发现女孩的任何缺点,都会给予毫不留情的攻击。最后,这个女孩离开了他,这让他很绝望,让他悲叹:“原来这么好的女孩也一样靠不住!”

但这种“靠不住”的结局,正是他自己制造的。他没有学会掌握幸福,他只学会了重复灾难。

重复是因为我们惧怕丧失预见力

强迫性重复无处不在,就好像是,我们只习惯拥有过的生活,如果现在的生活变得与过去不一样了,我们就得做点什么事情,把现在弄得和过去一个样。

聪明、漂亮的波西在一家大型公司上班。一开始,同事和上司都喜欢她,这让她感到很欣喜,因为她认为,她最大的难题就是不知道怎么和别人打交道。其实,她之所以逃离上一家公司,就是因为她觉得她和那家公司的同事以及上司的关系都搞砸了,她被严重孤立。

但是,在新公司刚待了一个星期后,波西突然觉得情绪非常低落,她反省这一星期的生活,觉得她有很多地方都做错了,认为自己肯定得罪了顶头上司,还有身边的几个同事。

到了第二个星期的星期一,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公司,发现大家的确对她有点不理不睬(实际是大家太忙)。于是,她悲叹:“看来这是真的,我又把关系给搞砸了。”

这一天里,她做错了好几件事,譬如删错了电脑里的文件,碰翻了一个同事桌子上的水,和上司打招呼时却想不起上司姓什么。

结果,等到下班的时候,她更加认为自己和同事的关系不可救药了。

波西这种情形,也是典型的强迫性重复。和多数习惯了不幸的人一样,当事情真正有些好转时,她会觉得不安,会觉得好像有什么事情不对劲。

这种不安,是她的控制感在作祟。长期生活在不幸的环境中,我们会发展出特殊的预见能力来,也就是说,我们能够预见,自己会在什么时候遭受其他人的欺负和折磨。这种预见能力会适当地保护我们免于遭受更可怕的折磨。

但是,等到了新环境中,我们的预见能力就丧失了,我们会觉得一切好像乱糟糟的:“怎么别人对待我的方式,和我想象的不一样呢?”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在无意识的指引下去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从而把事情搞砸,让本来对自己友善的人添一点敌意,让本来对自己关心的人多一点不耐烦。等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虽然觉得很悲伤:“为什么他们终于还是对我不好了?”但另一方面,我们内心深处会安静下来,知道一切又在自己的预见中。

无论好的强迫性重复还是糟糕的强迫性重复,改变起来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你会看到,一些坚信会赢得别人爱与支持的人,哪怕被拒绝100次,仍然会若无其事地与你交往。相反,另外一个人,你对他好了99次,但只有一次疏忽,就被他抓住,并被当作你不爱他、不支持他的证据了。

要建立好的强迫性重复,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在孩子童年时给他爱与支持,同时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予他足够的信任。那么,孩子就会学到爱、信任、独立与自强,并把这些好的东西不断地在他的人生中进行一遍又一遍的重复。

4

七年之痒:

寻找真爱的契机

七年了,真是舍不得这段感情了,人生能有几个七年可以过啊。

——百度贴吧“七年之痒”的网友留言

假设,他对她一见钟情,她对他也一见钟情,完美的爱情发生了。

那么,这两个幸运儿彼此迷恋的甜蜜会持续多久?

或许,七年是一个极限。那些非常有感觉的爱情与婚姻,只怕势必会遭遇七年之痒。

近一段时间,不断听到关于七年之痒的故事。结婚七年了,今年离婚;恋爱七年了,今年分手。也想起了以前几个朋友的事,一样是在结婚第七年陷入严重危机。

看来,“七年之痒”这个词是相当有道理的。只是,为什么是第七年,它有什么特殊含义?

一天,思考这个问题时,我脑子里突然跳出一句话:第一次童年,是六年;第二次童年,还是六年。

这句话一跳出来,我就知道,这是我的大脑暂时为七年之痒找到的答案。

七年之痒意味着成熟

我们至少有两次童年,一次是零至六岁,一次是爱情。

爱情,是对再一次重复童年的憧憬。

第一次童年,是零至六岁。心理学理论认为,六岁孩子的人格结构和智力结构基本定型。

第二次童年,是恋爱,是婚姻。七年之痒如此普遍,意味着第二次童年可能也是六年。

第一次童年,是命运,我们没有选择权,出生于什么样的家庭,有什么样的父母和亲人,我们不能主动选择,只能被动接受。

第二次童年,我们有了相当的主动权,我们选择恋人,我们选择结婚,我们选择分手……

第一次童年,我们希望自主,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父母。童年越痛苦,改造意愿就越强,但不幸的是,这些改造愿望很少被实现。

第二次童年,会再现我们第一次童年实现过的美好,于是恋爱中的人常觉得两人像是“两个快乐的孩子”。同时,也会再现童年的时光和童年未被实现的憧憬与愿望。童年越有问题的,这时就越渴望改造恋人。假若改造成功了,那仿佛也意味着以前的命运被改变了。

第一次童年,当我们“成熟”时,即人格基本定型时,是六岁。做父母的多有体会,六岁的孩子和五岁的孩子有很大差异。其中一个重要的差异或许是,六岁的孩子在相当程度上放弃了改造父母的愿望,他们学会了接受事实,接受“父母就是这个样子”的事实。不过,改造梦想并未消失,只是深深地压抑到潜意识深处而已。

第二次童年,第六年时极可能会重现这样一个心理过程。前六年,我们潜意识深处的渴望——改造父母、纠正童年的错误——又被唤醒,我们把这个愿望投射在恋人身上,像六岁前渴望改造父母一样而渴望改造他们,但到了第六年,我们再次发现,这是行不通的,我们得再次放弃这个改造梦。

这时,一定会有巨大的失望,我们的意志再次被命运嘲弄,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这个最亲密的人根本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他(她)似乎完全是另外一个人。

他(她)的确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我们其实是将自己的想象强加在他(她)的头上,当我们看到他(她)时,看见的不是对方的真实存在,而是自己加诸在他(她)身上的幻想。他(她)的确是另外一个人,而这恰恰是他(她)的真实存在。

由此,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契机。假若两人都看到了对方的真实存在,并愿意接受彼此的真实存在,那么,一个新的、真实的关系就会得以建立,这个关系看起来不如前六年的关系那么动人,但它更稳固、更牢靠、更有弹性,也更轻松自如。

假若这个关系发展下去,它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迷人。

我们常说,相恋容易相处难。相恋时,其实我们没有和对方的真实存在打交道,我们是将自己的幻想投射到对方身上,然后与自己的幻想打交道,这自然比较容易。相处时,我们就要看到彼此的真实存在,从而能适当地放下自己,与那个和自己一样拥有独立意志的人打交道。这的确更难。

小知识/七年之痒的由来

“七年之痒”是一个舶来词,源自美国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主演的同名影片。这部影片是一个轻喜剧,讲述的是一个结婚七年的男子在妻子去乡间度假后,被刚搬来的风骚的女房客撩拨得心猿意马,整日对其想入非非,但最后还是幡然省悟,悬崖勒马,回到妻子身边。

按照词义,七年之痒很容易被理解为到婚恋第七年才产生的不轻不重的问题,一般常被称为审美疲劳。

不过,在我看来,七年之痒并非指到了第七年才产生问题。其实问题早就产生了,但两人都在忍受,都在给对方也给自己留点机会。然而,到了第七年,再也不愿意忍受了。

所以,七年之痒并非仅仅是轻轻地痒,而可能是大问题,因为许多婚姻或恋爱是在第七年结束的。

幻觉常在第六年破灭

爱情,是对再一次重复童年的憧憬,这就导致了这样一个结果:童年美好,爱情就重复了美好;童年不幸,爱情就重复了不幸。

当然,很少有人会明确地期待不幸的爱情,我们一开始总是憧憬着爱情的幸福和快乐,只是到了后来才发现,所谓的爱情居然与童年如此相像,那个我们寄予了很大期望的异性,原来与令自己失望的异性父母那么相像。

在我的博客上,一个叫“愚者”的网友写了她的心路历程。她写道:

我即将踏入婚姻的第七年,今年是第六年。我突然发现,我的丈夫仿佛重复着我父亲的足迹。我结婚时,下定决心选择一位爱我多过我爱的人,选择一位有责任心的、和我父亲完全不同的人。我父亲的事业曾遇到重大挫折,一蹶不振,弃家庭于不顾。

现在,我丈夫也遇到了事业的瓶颈。我的丈夫,和当年我父亲一样想自己去做点买卖,同样也缺少资金,同样也想向我的亲戚借钱,同样一旦遭到拒绝就火冒三丈。

我感觉有点恐惧,因为我父亲当年在我母亲的帮助下借到了钱做生意,但生意失败了,从此我家四分五裂。当时年少的我,看到父亲弃家而不顾,而母亲为应付亲戚和各式各样的债主痛苦不堪。

现在,究竟是我在重复我母亲的足迹还是我丈夫在重复我父亲的经历?对此我感到迷惑。

这是意识与潜意识的分裂。意识上,她想找一个与父亲完全不同的男子,但潜意识还是指引她找到了与父亲像极了的男子,甚至还令她与丈夫重复了与自己父母的历史。

究竟是她在重复她母亲的足迹,还是她丈夫在重复她父亲的经历呢?这是一个双重问题。从她丈夫的角度看,想必他也在重复自己童年的一些经历;从她的角度而言,她显然是在重复自己童年时的一些经历。

这些可怕的命运重复是怎样发生的呢?